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沟道效应

关于偶数歌猜“后生1+1质数对 波动增浮比率”的图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6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用周明祥创立的谱法对1联分等式去证明,问题就成了很直观的小命题。
    一, 筛法之误的评说
     由于受数学发展条件的限制,为制定出一个当时较适用的素数表,先祖们认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前面的小素数产生的合数叉掉,那么,剩下的就是后面较大的素数。——当然,对应地,素数的个数就可列出来制成素数表了;也就是说,从外在观测的立埸,也可以知道素数在正整数中占的概率了。后来的先辈,又用自然对数去进行类推类比,就产生了解析数论的一些理论——但是,这些都是一些无内在性可言之简接的推测性的产品。故面对像孪生质数对与偶数1+1质数对这样的很具有直观性的和可直接进行计算的难题,它实在就无能为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6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续偶数素对数量的波动的主要因素

本帖最后由 愚工688 于 2019-7-17 06:28 编辑

连续偶数素对数量的波动的主要因素
使用连乘式计算连续21个偶数的素对数量,(7156564414——7156564454)并且按照素因子系数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观察一下各个偶数的素对真值(单记)是否也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了?那么素对的波动是由什么主要因素引起的就很清楚了:

G(7156564442) = 10073698,Sp( 7156564442 *)≈  10058307.8 , Δ≈-0.0015278,  k(m)= 1.00037
G(7156564438) = 10081021,Sp( 7156564438 *)≈  10062943.3 , Δ≈-0.0017932,  k(m)= 1.00083
G(7156564414) = 10098302,Sp( 7156564414 *)≈  10078669.1 , Δ≈-0.001944 ,   k(m)= 1.0024
G(7156564424) = 10175693,Sp( 7156564424 *)≈  10154107.5 , Δ≈-0.002121 ,   k(m)= 1.0099
G(7156564444) = 10200169,Sp( 7156564444 *)≈  10178687.8 , Δ≈-0.0021060,  k(m)= 1.01235
G(7156564418) = 10249346,Sp( 7156564418 *)≈  10230953.2 , Δ≈-0.001795 ,   k(m)= 1.01754
G(7156564432) = 10354663,Sp( 7156564432 *)≈  10333188.8 , Δ≈-0.002074 ,   k(m)= 1.02771  
G(7156564454) = 11203148,Sp( 7156564454 *)≈  11183678.9 , Δ≈-0.0017378 , k(m)= 1.1123
G(7156564448) = 11728309,Sp( 7156564448 *)≈  11703717.7 , Δ≈-0.0020967 , k(m)= 1.16402
G(7156564426) = 11940230,Sp( 7156564426 *)≈  11916512.5 , Δ≈-0.001986 ,   k(m)= 1.18519  
G(7156564436) = 12537627,Sp( 7156564436 *)≈  12512338.2 , Δ≈-0.002017 ,   k(m)= 1.24444
G(7156564430) = 13524613,Sp( 7156564430 *)≈  13494571.7 , Δ≈-0.002221 ,   k(m)= 1.34213
G(7156564420) = 13814025,Sp( 7156564420 *)≈  13789107.4 , Δ≈-0.001804 ,   k(m)= 1.37143
G(7156564450) = 16136396,Sp( 7156564450 *)≈  16109196.1 , Δ≈-0.0016856 , k(m)= 1.60218
G(7156564446) = 20146632,Sp( 7156564446 *)≈  20109115.0 , Δ≈-0.0018622 , k(m)= 2  
G(7156564452) = 20150352,Sp( 7156564452 *)≈  20109115.0 , Δ≈-0.0020465 , k(m)= 2
G(7156564416) = 20592640,Sp( 7156564416 *)≈  20555984.1 , Δ≈-0.001780  ,  k(m)= 2.04444
G(7156564434) = 21332381,Sp( 7156564434 *)≈  21292004.1 , Δ≈-0.001893  ,  k(m)= 2.11765  
G(7156564428) = 21982766,Sp( 7156564428 *)≈  21944002.7 , Δ≈-0.001763  ,  k(m)= 2.18249
G(7156564422) = 24530190,Sp( 7156564422 *)≈  24480661.6 , Δ≈-0.002019  ,  k(m)= 2.43478
G(7156564440) = 26862475,Sp( 7156564440 *)≈  26812153.3 , Δ≈-0.0018733 , k(m)= 2.66667

前面发的数据有一行 k(m)数据排列错了,k(m)= 1.18519 看作1.8519了,故改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7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愚工688 发表于 2019-7-16 23:02
连续偶数素对数量的波动的主要因素
使用连乘式计算连续21个偶数的素对数量,(7156564414——7156564454) ...

把倒数第八行数字放在顺数第十行比较合适,因为偶数尾数是16,与前面尾数:2  4  8  14  16  22  26  28是一类,您的K(m)规律也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7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生888@ 发表于 2019-7-17 02:13
把倒数第八行数字放在顺数第十行比较合适,因为偶数尾数是16,与前面尾数:2  4  8  14  16  22  26  28 ...

前面有一行数据看错了,已经改正。谢谢!

但是我是按照k(m)值的大小排列的,不是按照尾数排列的。
如果你认为按照尾数排列更准确,那么你可以发帖出来给大家看看。
小偶数的不要发,因为小偶数区域各个偶数的计算值的相对误差分布比较离散,规律性不明显。
素对真值我可以提供,你只要提出计算哪个范围内的偶数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7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重生888@ 于 2019-7-17 17:41 编辑
愚工688 发表于 2019-7-17 14:37
前面有一行数据看错了,已经改正。谢谢!

但是我是按照k(m)值的大小排列的,不是按照尾数排列的。


我的计算值的精度不如你,但规律是一样的。
D(7156564440)=5/3(7156564440+2*7156564440/ln7156564440)/(ln7156564440)^2
                          =25206902       偶数 尾数为0(30整倍数) 为最多。尾数为10  20相当于一半;
尾数为6  12  18  24为四分之三;尾数为2  4  8  14  16  22  26  28为八分之三。如果把能被3整除的素数对加起来,几乎等于不能被3整除的素数对一样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7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愚工688与重生888@进本楼来作客!
下面继续发网文——

二,谱法的先进性介绍
        
      针对筛法“把前面的小素数产生的合数叉掉”就得到了“剩下的就是后面较大的素数”
这一原始作法。谱法的先进作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叉掉了的合数重新拾起来,进行谱分布的“分量”分类进行“比率计算”,结果,就发现这个“比率计算”的序列,是一种“递缩数列”,也就是周明祥创立的“对1联分等式”中联分数列的一个门类_ivPcL。
当然,叉掉了的合数的作法,来得快、简单。相对而言,把它们细化为:分类进行“比率计算”就较为复杂得多!首先要有“ivP首奇数_ivPc之定义”之说,接下来就还要有ivPcL的模式写法。所以,就只能一步一步地慢慢道路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谱法产生的过程:
哥德巴赫偶数猜想过去久证未果的结症究竟在那里?如前所述,筛法是置合数于不顾,只单纯研究素数,研究方法上存在缺陷,没有研究合数是怎样分布的,忽略了素数分布和合数分布的内在联系,单纯去求素数的分布比和分布情况,看起来很符合纯数学研究;但这种研究,实际上脱离了素数的生存基础,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推测。好比我们去研究麦苗,只研究地上的苗,忽略了地下的根,就成了见苗不见根。这就注定筛法在解决与素数分布有关的难题上,将最终因其是脱离实际的,故当认为研证是一步一步在向前时,而实际就是一步一步在离题十万八千里。所以它是一个注定要被淘汰的方法。
自1742年哥德巴赫偶数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提出以来,全世界的数论学家都为求得这猜想的证明而前仆后继,费尽心血。1920年起,从“9+9”证到“2+3”,后又从“1+5”证到“1+2”,最终不能解决“1+1”。在认为是不断“缩小包围圈”时,实际上是在钻筛法的牛角尖。纵观前人研究,不难看出,前人证明的都是各自的命题,在逻辑上叫“偷换命题”,无论他们的证明正确与否,都与哥德巴赫偶数猜想无缘。其实素数、孪生素数、n生素数、“1+1”素数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要解决它们的分布难题,就要在研究方法上有本质的改进才行。
周明祥和我都是民间数论爱好者,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研究数论数十年。科学研究不问出生,科学不分国界,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科学只讲求真务实。
1975年前后,周明祥承袭了他的一贯主张“鉴古创新,中西兼容,大道从简”,对哥德巴赫偶数猜想,进行了更深刻的创新研究,用中国剩余定理发现了联分等式,获得了关键性突破而写成了论文初稿。后经过20多年的审视、修改、检验,于2003年定稿,才逐次向社会媒体进行了发布——
“合数是正整数分布的主体,素数是正整数中合数分布的剩余,二者的分布关系就构成了素分母联分等式”。这一根本思想是源于我国庄子(公元前355~275年)__刘徽(公元263年左右)所传承的级数思想:主体与剩余同在。__
“一尺之棰,日去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主体与剩余的谱法(或曰刘徽级数的思想)。
一反古今中外主流数学界“用正方形作1/2连分的表述”,而写成了谱法表述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沟道效应 于 2020-8-17 08:24 编辑

`````1```1````1````1````1``````1`````````1`` n-1 `` 1`````n``````1
1–[ —+—(1- —)+—(1- —)(1- —)+ …+ —— ∏ (1- —)]= ∏ (1- —) _(1)
```` 2```2````2````2``` 2``````2```````` 2````  ``` 2````````````2`
(1)所表示的实际意思就是:右边1者,被分之总长度也;方括号内的和集各项者,日去其半的分量也;左边的通集者,万世不竭之余额也。
    将(1)作一般化的表述就是——设h<a对直线上无限整点进行连续分割,就呈现为

`````h1```h2````h1````h3````h1``````h2````````hn``n-1````h``````n``````h
1–[ — + —(1- — )+ —(1- — )(1- — )+…+ —— ∏ (1- — )]= ∏ (1- — )_(2)
```` a1```a2````a1````a3````a1``````a2````````an`````````a`````i=1`````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沟道效应 于 2020-7-26 11:25 编辑

该对1联分等式的成立,可用数学归纳法给出标准证明——
证明:当n=1,两边皆表1-h1/a1 而成立,假设n=k等式成立,于等式两边同加
`````````hk+1`````k``````` h
     - –——    ∏   ( 1- — )得
`````````ak+1```i=1````````a
``````h1```` h2```````h1```````````hk``` k-1`````h`````` hk+1```` k```````h
1– [ —  +  —  ( 1- —  ) +… +  —    ∏  (1- — ) +  ——     ∏  (1- —) ]=
````` a1`````a2`````  a1```````````ak``` i=1`````a`````` ak+1`````i=1`````a
` k````````h`````````` hk+1```k```````h```````k+1`````` h
` ∏  ( 1- — )  –  –——   ∏  (1- — ) =   ∏ ` (1- — ) _(3)
`i=1```````a`````````` ak+1``i=1````` a```````i=1`````  a
这就是说,n=k+1等式也成立。对1联分等式成立,得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2,正奇数的二分法表述——ivP首奇数_ivPc之后续定义。
设N=1、2、3、…,任意给出一个较大的偶数2N,则将1至2N-1共N个奇数,谱成一条正奇数谱,那么,据周氏递缩联分理论,这N个奇数,从3起止于2N-1的N-1个奇数,实际上可简化为只有两种奇数:
a,以小于√2N的k个前生质数vP为据,产生k项ivP首奇数_ivPc。
b,N-1个奇数,除去单位元“1”和k项ivPc,剩余的就全是后生质数wP。两者关系成
1- k项ivPc=wP
针对这个关系式中之k项ivPc,我们有如次之定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5-13 09:14 , Processed in 0.06152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