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195912

哥德巴赫猜想擂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8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2计算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 G(1+1) 式数“区间下限”式
   按照第一章论述,应用筛法原理乘法分配律,根据“两个新定理”,就可得出如下证明。
提要 推导出每个大的偶数可以表成两个质数和的式数之区间下确界表计公式,便奠定了世界超级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基础。
关键词 偶数 质数和 式数 下确界
    所谓哥德巴赫猜想的标准命题是:
(一)每个6的偶数都可以表成两个奇质数的和;
(二)每个9的奇数都可以表成三个奇质数的和。
定义 G(1+1)表示两个质数和的式子数。「」为进成整数号,表示非整数取整,等于去掉其尾数加1。[ ]为舍成整数号,表示非整数取整等于去掉其尾数。
(说明:为了便于阅读,其它符号随文定义。简短文字能表述明白处,不用数学语言和符号。)
命题(1)可以叙述为:
定理2n(n表不小于2的自然数)可以表成的两个奇质数和式数不少于1。其表计公式(简称摘珠式)为:
G(1+1)=[···[「n/2」﹒1/3]﹒3/5]···pr-1-2/pr-1]pr-2/pr]-s+b'-1 (或0)
       ≮ [...[「n/2」﹒1/3]﹒3/5]...pr-1-2/pr-1]pr-2/pr]-s-1
       ≮ 1 且随Pr增大而增大,≮r-1,再大≮[pr/2 ],≮pr。
(Pr表2n方根内最大质数。b'表不该减去的式子数目。s表取整运算误差,因为每次舍成整数,所以s可能为负数。s≦ [r/2 ],0≦b'≦ r-1.加大保险求下限,可不管s为负减去,再视b'为0 。 0表示1所在式另一数是合数)
证明:令A、B表自然数,则
2n=A+B
  =(2n-1)+1
  =(2n-2)+2
  =(2n-3)+3
  =......
  =n+n
  一共n式,其中只有四种情形:
 (一)两个合数和;
(二)两个质数和,即G(1+1)
(三)一个质数与一个合数和;
(四)1与一个质数或一个合数和;其式数为1。
从中减去(一)、(三)、(四),余必为(二),不小于1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先找出(一),减去其式数下极限:(注:规范论文,解说文字可删去。)
令pi|2n,rj不|2n,且i不小于1不大于a,j不小于1不大于b,a+b=r,k表自然数,则pi|kpi ;2n=A+B中合数分布规律之一:
2n=A+B=(2n-kpi)+kpi  中Pi|A和B (I)
就是说,Pi|2n,2n=A+B中第kPi式pi|A,B.其中,除开k=1时B=Pi为质数外,A、B为合数;i=1时,Pi=2,{2n=A+B}中2|A、B的式子数目有[n/2],把它们从{2n=A+B}中减去:
n-[n/2]=「n/2」 (1)
(1)就是{2n=A+B]中2|A,B的式子数目。当a=1(或假定2n的小于2n的平方根质因数只有2能够同时整除A和B)时,pi|A,B的式子[包括(一)]已减完。
再找出(三),减去其式数上极限:
rj不整除2n,但rj|(2n-f)(f表表<r;的自然数)
rj|krj ,k’rj(k’表非负整数)&#8658;{2n=A+B}中合数分布规律之二:
2n=A+B=(2n-krj)+kr中rj|B (II)
2n=A+B=(2n-f-k’rj)+(f+k’rj)中rj|A&#160;&#160;(III)
就是说{2n=A+B}中,第krj式中rj|B。其中除开k=1时,B=rj为质数外,B为合数;第f+k’rj式中rj|A,A为合数。
又{A },{B }分别为1,2,3...n,(n+1)...(2n-1)[这里n为合数。因为n为质数时2n=n+n为G(1+1) &#8658;命题(1)已成立。]
&#8658;当j=1时,rj=3,{2n=A+B}中3|A或B的式子数目有[2n/3]。而
[2n/3]=[{[n/2](已减式)+[n/2](余下式)}]
&#160; &#160;      =[[n/2].2/3]]+[「n/2」.2/3]&#160; &#160;&#160;&#160;
&#160; &#160;    或=「「n/2」.2/3」+[「n/2」.2/3]&#160; &#160;&#160; &#160;
      或=[[n/2].2/3]]+[「n/2」.2/3]&#160; &#160;&#160;&#160;
      或=「「n/2」.2/3」+「「n/2」.2/3」&#160; &#160; &#160;
&#8658;{2n=A+B}中3|A或B的式子数目,除开已减去的部分外,还有不超过「「n/2(余下的式数)」.2/3」式 ,把从它从(1)中减去:
「n/2」-「「n/2」.2/3」=[「n/2」.1/3]&#160;(2) &#160;&#160; &#160;
&#8658;(2)就是{2n=A+B}中2、3都不能整除A、B的式子数目。与此同理,在{2n=A+B}中,rj=5|A或B的式子数目,除开已被减去的部分外,还有即余下的式数的[2/5]式。把它们从(2)中减去:
[「n/2」.1/3]-「[「n/2」.1/3].2/5」
=[[「n/2」.1/3].3/5]&#160; (3)&#160;&#160; &#160;&#160; &#160;&#160; &#160;&#160; &#160;&#160; &#160;&#160; &#160;
&#8658;(3)&#160;就是{2n=A+B}中2、3、5都不能整除A、B的式子数目。与此同理计算下去……直到j=b rj=pr&#160;&#160;式:
[...[[「n/2」.1/3].3/5]....pr-1-2/pr]-[...[[「n/2」.1/3].3/5]....pr-1-2/pr-1]2/pr」
=[...[[「n/2」.1/3].3/5]....pr-1-2/pr-1]pr-2/pr](4)
&#8658;(三)也已减完。(4)就是2n=A+B中2,3,5...pr-1, pr都不能整除A、B的式子数目。已知“每个合数N至少有一个素因子小于等于N的平方根”,i不小于1不大于a, j不小于1不大于b, a+b=r,pr小于2n平方根&#8658;A、B为合数的式子已减完。余下的式子,B=1所在式即(四)在其中且A非合数时除外,A、B为质数即G(1+1);在(II)中k=1 B=rj为质数时所在式子都被减去了,然而该式中A可能为质数,此时该式为G(1+1),未必应减去。设应加还的式子数目为b';B为合数时,1所在式已减去 &#8658;G(1+1)的下确界表计公式:
G(1+1)=[...[「n/2」﹒1/3]﹒3/5]...pr-1-2/pr-1]pr-2/pr]+b'-1 (或0)  (5)
      ≮&#160;1 [···[「n/2」﹒1/3]﹒3/5]···pr-1-2/pr]pr-2/pr]-s-1          (6)
      ≮&#160;1 公式(‘模糊约分’)表明,且随pr 增大越来越大,r略大大于r,再大≮&#160;[pr/2 ]&#160;&#160;                                                          (7)
同一2n值区间内,2n方根内只有同一个最大质数pr&#8658;为了排除同一区间内,2n增大而G(1+1)不大反小的“波动”,以及结果数大于实际数的误差,特别限定:“区间内的2n”,一律取prpr+1计算G(1+1)值,其值就是G(1+1)的“区间下限”。又pr小于2n平方根, Px-1不大于px-2( px表质数),x不小于2不大于r;运算次序、方法&#8658;s其实很小或为负数,≦[r/2];1所在式可能减重复了;取整运算&#8658;pr双生质数增大,G(1+1)值未必增大,且其G(1+1)“区间下限”随pr非双生质数增大而增大,远超s未必可能的增大。r稍大如7,即可取b'=0,结论不变。
例如:7x7+1≦2n≦11x11-1一律由式得:
G(1+1)=[[[「25/2」.1/3].3/5]5/7]-0-0≮1 (实际为4, b'=2)&#160;
50=3+47=7+43=13+37+19+13
趋近实际计算,例如:2n=64&#160;&#160;63是合数即64=61+3=59+5由得:
G(1+1)=[[[「32/2」.1/3].3/5]5/7]+2-0=4小于实际:
64=61+3=59+5=53+11=47+17=41+23
&#8658;当a=1时,命题(1)成立已得证。
当a>1,视此时的(一)为(三)计减即得,按(一)计减,减数变小,即n/pi小于2n/pi (i不小于2不大于a)差变大&#8658;此时G(1+1)≮(7) 即(8)&#8658;命题(1)依然成立。
0≦「」-[ ]≦1  &#8658;(7)(8)等式右端应+或一取整运算误差总和S,&#8658;求上限、近似值+S,G(1+1)值增大,求下限-s变小 。每次误差1,其减数、差中的pr取值不同;2|2n&#8658; s不大于[r/2 ]
已知偶数前50项,命题(一)都成立;偶数大于第50项时,pr小于2n的平方根 ,px-1 小≦px-2 &#8658;公式表明,随pr非双生质数增大,尤其是2n趋于无穷大时,G(1+1)的增值远远大于s上限[r/2]&#8658;(7)(8)式右端-(未必有的)S后,结论依然成立。
已知当n为质数时命题(一)成立。&#8658;G(1+1)≮1,且r越大,其“区间下限”越大,越来越大于r-1≮[pr/2 ] &#8658;大大改进了歌德巴赫猜想.
3(或其它小奇素数)+2n=3+G(1+1) &#8658;命题(二)成立。
结论 哥德巴赫猜想不仅成立,而且远离了大偶数实际G(1+1).

与⑦同理可证G(1+1)的近似值和上限表计公式.原文附录了公式和验证举例,网友杨传举评论,证歌猜摘珠式足也,故删除.
(越复杂困难的问题,答案越简单,越没有人相信.因此,笔者此证故意写得较繁,可以简化证明,参见下面附录)

参考文献缺 引用问题介绍,已说明出处。没有可引用解决问题的文献。

致谢 王梓坤院士亲笔写下修改意见、题词“涓涓不息 成大海”,意味深长预言“你的文章要发表,很难。”
苏步青是回我信的唯一大陆数学名家。
杨世辉教授签发了拙文2篇,且多次向核心期刊推荐此文。
杨乐、田刚院士和颜悦色接收了本人文稿,并听我说完希望。
陈某院士忠告我,不要指责他人错误自树论敌。
重庆市科协签发了本人2篇B等优秀论文证书,并出具了此文非数学所审评不可的证明,尤其是经办人张处长(忘了他的大名)评价:此文是他见过的最佳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一再鼓励本人继续努力,不要灰心丧气。
<<今日科研苑>>原主编陈家忠主编发表<<科学界的斗士学术界的先锋...记创新奇人佘赤求>>.
科技部原副部长韩德乾原国家人事部常务副部长程连昌参加北京科技会堂举行“佘赤求的创新方法成果学术讨论会曁新闻发布会”和题词.
尤其感谢父亲佘安福。他虽不懂,却始终相信、支持我。96岁临故,还关心研究进展、反应。
致歉 本人不熟悉技术,论文打印很不规范,望看官海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8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 哥猜孪生公式简略推证法
提要&#160;只要导出“1+1”“区间”下限公式,哥德巴赫“偶数”猜想迎刃而解。笔者马后放炮,科普介绍该式简明的推证法。
关键词&#160;素数个数&#160;素数和式子数&#160;公式&#160;导出法
一&#160;&#160;π(N)区间下限公式推证法
取自然数列前10项,分步计算减去合数。
1·从10个数中减去其中2的所有倍数之数:
10-10/2=5
2·因为在减去的数中,2的倍数之数已经被减去,所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只能再从余数中减去余数中所有3的倍数之数:
5-5/3=10/3
因为合数必有一个以上小于等于它的平方根的素因子,3是10平方根内最大素数,所以至此合数已经减完。2、3是素数,被减去了,应该加还。1非素数,减去。由此推出10/3+2-1即是10内素数个数的近似值4。
3·以自然数N代换10,再如上一样计算,依顺序逐次从N中减去所有2、3、5、7、11···直至N平方根内最大素数pr的倍数之数。理由如前,至此合数已经减完。加还被减去的r个素数中不该减去的b个(b的上限为r,数量变化、非整数运算,可能产生计算误差,故取b),再减去1,就得出N内素数个数近似值公式:
π(N)≈[N/2x2/3x4/5x6/7x10/11x···x(pr-1)/pr]+b-1
(因为数的个数是整数,所以最后得数加取整号。)
例如&#160;2n=10&#160;代入公式计算:
π(N)≈[10/2x2/3]+2-1=4&#160;合符实际
把近似值公式每次减去的分数都进成整数,相应得数舍成整数(N很大时,实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某些次减去的分数很可能应该舍成整数,故可能扩大了减数)计算。因为求下限,再设s表取整误差,由运算方法、次数推知它不大于r/2(因为每次都舍成整数,所以实际很小),减去。最终就得到加大了保险系数的下限公式:
π(N)=[···[N/2]x2/3]x4/5]x6/7]x10/11]x···x(pr-1)/pr]+b-s-1
&#160;&#160;=kpr &#160;k不小于1未必是整数,且随pr&#160;增大而增大。
其实,这个下限公式已经证明了π(N)递增趋势。但是,按此公式计算,(连续合数之)大数的结果数比它小的结果数大,而实际数相等,即其存在所谓“波动”或曰“误差”,从而引发公式存在反例的质疑,因此不被认可,功亏一篑。必须化解波动才能大功告成。不得不说,除笔者外,化解“波动”无异做无“米”之炊,是研究者不可抗拒失败的客观原因。其米就是笔者独自发现的“N值区间”等自然数构成形式、规律奥秘之基础理论知识。详见拙文《两项重大基础理论发现》
化解了波动的公式叫“π(N)区间下限公式”,与“下限公式”完全一样。波动成因、化解方式方法详见拙文《π(N)区间下限公式》。二者本质区别就是前者(根据自然数列由“r+1个自然数区间组成)只代入每个自然数区间的下限数pr2计算,后者代入所有N值计算。
把pr2代入该式计算,结果数就是该区间的π(N)下限。因为合数已经减完,所以同一区间其它数代入公式的结果数比其只大不小。波动产生于同一区间,因而被化解了。由此推出
结论&#160;π(N)=kpr&#160;&#160; k不小于1。Pr略大如11,k就大于2。随着pr增大,k越来越大(不小于r/2?)。
(π(N)区间下确界是概率法解哥猜必需的数据)
二&#160;“1+1”区间下限公式推证法
仿上,同理推出2n(n大于2)可以表成两个素数和的“区间”式数近似值、下限公式:
已知2n可以表成n式两个自然数和。
1、先从n式中减去两个加数都必然是2的倍数的式子:
n-n/2=n/2
2、再假定再无合数和式,从余式中减去余式的2/3(即余式中加数是3的倍数之数的最多个数。因为3是2n的素因子时少一半,此时扩大了减数):
n/2-n/2x2/3=n/2x1/3
3、同理依顺序逐次从余式中减去余式中加数是5、7、11···pr的倍数之数的最多个数。因为合数必有一个以上小于等于它的平方根的素因子,pr是2n平方根内最大素数,所以至此有加数是合数的式子已减完。再减去1所在式,3、5、7、11、13···pr所在式可能是素数和式,设其数为b',就推出素数和式子数G(1+1)的近似值公式:
G(1+1)≈[n/2x1/3x3/5x5/7x9/11x···x(pr-2)/pr]+b-1
上式“模糊约分”,G(1+1)明显不仅不小于1,且随pr增大而增大越增越大,证明“哥偶猜”成立。因为“波动”和取整计算、是近似值,有人质疑,故再证如下。
&#160;&#160;假定每次减去的数都应该进成整数,则上式每乘积一次应当舍成整数,则推出增大了保险系数的G(1+1)式数的下限公式:
G(1+1)=[···[「n/2」﹒1/3]﹒3/5]···pr-1-2/pr-1]pr-2/pr]-s+b'-1 (或0)
≮[···[「n/2」﹒1/3]﹒3/5]···pr-1-2/pr]pr-2/pr]-s-1
≮1 且随Pr增大而增大,大于r-1,再大不小于[pr/2 ]。
&#160;       (再加大保险求下限,故-s,视b'为0。)
&#160;   (s表取整运算误差,由运算方法、次数推知它不大于r/2。因为求下限,此式未加还被减去了的不应该减去的2、3、5···pr所在式可能是素数和的式数;可能有两合数和的式子被当成非合数和式子计算,导致减去了其数的2倍,即多减了一倍。实际s远小于r/2还可能为负数。1所在式,另一个加数是合数时已被减去,因此三重加大了保险系数。其下限依然不仅不小于1,且随pr增大而增大。)
这种方法不过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排除了因为有若干个素因子的合数重复计算导致无法计算的障碍(即权威们说的‘工具革新’),最终得到了素数和式数下限公式。
同π(N)下限公式之理,该式存在“波动”及其引发的(不实的)质疑。波动成因、化解方式方法和结果亦大同小异。详见笔者文《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及其成败原因》
“依据2n由r个素数统辖的2n值区间构成”,把每个“偶数区间”的下限数(pr2+1)代入“下限公式”计算,结果数就是每个区间的素数和式数的下极限(不小于该偶数平方根内的奇素数个数r,且随r递增而递增。乃至若干倍r,不小于pr/2)。同一区间其它数的结果数比其只大不小。波动产生于同一区间,因此被化解了。“下限公式”就变成了“区间下限公式”。
注意:下限公式和区间下限公式形同名不同,本质迥异:前式要代入计算所有偶数,后者根据偶数列由“r个偶数区间”组成,只代入计算(pr2+1)。
理论正确证明了的论断不可能错误。检验G(1+1)区间下限公式,合乎、或趋近实际。r稍大绝对没有(实际数比下极限值r小的)反例,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确凿得证。
结论&#160;哥德巴赫猜想远离了实际,应当改进成:“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可以表成的两个素数和的式数不小于1,r稍大就不小于r,再大一点不少于pr/2”。
“两个区间下限公式”直观、优美、简洁,形式、推证原理基本一样,故简称“哥猜孪生公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8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楼主(?)之邀,我跟贴发布了歌猜完整证明,各位高人,请做对错判决.
本人无能,所发文稿不知道为何有些字符变化.可邮索原稿核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8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95912 于 2019-6-8 02:11 编辑

数学天皇先生:
      先生说:
      "取每个“2n值区间”的下限即2n=Pr.Pr+1代入该式计算,其结果数就是该“2n值区间”的所有偶数的“1+1”式数的下限!因为有合数和1的式子已经全部减去,所以其它大于Pr.Pr+1的偶数之“1+1”式数比此下限只大不小。该式“模糊约分”表明,r稍大时不仅每个“2n值区间”的“1+1”式数下限都不小于1,而且随着Pr增大递增,不小于r、Pr/2。因此“1+1”成立无疑。"
       先生没有符号说明,不便对先生的论文点评.如 "2n=Pr.Pr+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8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195912:
明明集合论中已经证明了一个集合是可数集合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是可以把该集合中的元素编号为{a1,a2,……,an,……},我说的那几个集合哪一个不能进行这样的编号呢,那一个的编号与自然数集合中的元素不是一一对应的呢,他们就怎么不是可数集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8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雷明先生:
       一个集合可数与两个可数集是否等势是两个不同的命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8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佘赤求先生:
      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及其成败原因>>一文,证题思路清晰,理论根据不足.如
     " 从中减去(一)、(三)、(四),余必为(二),不小于1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严格说筛出(一)、(三)、(四)后,余下来的全部是两个素数和的元素.如果我们把(一)、(三)、(四)充称为非哥德巴赫解数,用一个符号表示,先生能确定非哥德巴赫解数,且能得到精确表达式,那么我会恭喜先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8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雷明85639720 于 2019-6-8 16:03 编辑

195912:
我没有说一个集合可数与两个可数集是否等势是同一个概念呀!
1、一个集合是可数集合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是可以把该集合中的元素编号为{a1,a2,……,an,……},只要一个集合中的元素能进行这样的编号,就是一个可数集合。
2、集合论里在证明以上充要条件时,提前已经肯定的说了“若A、B为可数集合,则A~B。因此,所有可数集合组成一个类,这个类里的集合的势都是相同的,用α表示。“
3、你好好的再把集合论看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8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195912 发表于 2019-6-8 11:30
佘赤求先生:
      先生的一文,证题思路清晰,理论根据不足.如
     " 从中减去(一)、(三)、(四), ...

符号化不便看官阅读/公式符号化就消失了直观优点,看不出结果数的递增趋势.所谓理论根据不足,失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8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5912 发表于 2019-6-8 10:09
数学天皇先生:
      先生说:
      "取每个“2n值区间”的下限即2n=Pr.Pr+1代入该式计算,其结果数就是 ...

Pr文内有定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5-4 06:27 , Processed in 0.08203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