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562|回复: 96

偶数M表为两个素数和的表法数变化的主要因素——素因子系数 K(m)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5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愚工688 于 2017-10-5 06:22 编辑

偶数M表为两个素数和的表法数变化的主要因素——素因子系数 K(m)

我们可以用一个计算式来计算偶数M (M=2A)的表法数:
  Sp(m)=(A-2)P(m)----------{式1}
   式中:
        P(m)=0.5*Π[(p-2)/p ]*Π[(p1-1)/(p1-2)];-------{式2}
        其中0.5*Π[(p-2)/p ]——是表法数发生的最低概率,这里的p是≤√(M-2)的全部奇素数,Π表示该因子的连乘形式;
        素因子系数 K(m)=Π[(p1-1)/(p1-2)]——这里的p1是指偶数M所含的≤√(M-2)的全部奇素数因子.Π表示该因子的连乘形式;
   
偶数所含各个奇素数因子对素对数量的倍率作用:
    k(3)=(3-1)/(3-2)=2 ;
    k(5)=(5-1)/(5-2)=4/3=1.333333 ;
    k(7)=(7-1)/(7-2)=6/5=1.2 ;
    k(11)=(11-1)/(11-2)=10/9=1.111111 ;
    k(13)=(13-1)/(13-2)=12/11=1.090909;
    ……
很明显含有越小的奇素数对素因子系数K(m)的作用越大;含有多个素因子时有累乘作用。
    由于含有素因子3的偶数每连续3个偶数中有一个,其素因子系数K(m)≥2,因此连续偶数的素对数量的变化主要体现了这个波动规律。

由偶数含有多个素因子时素因子系数有累乘作用,可以知道,凡是Mod 6=0的偶数的素对数量明显要比相邻偶数多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但是并不具备绝对性,肯定会有许多例外的偶数。

例如:偶数M的K(m)= k(5)· k(7)· k(11)· k(13)· k(17)≈2.0687>k(3)=2 时,就会有例外发生:
       如偶数M= 2×5×7×11×13×17=170170;
    取偶数170166-170172的分法数据作比较:
M= 170166 ,S(m)= 1863 ,Sp(m)≈ 1958.45 ,δ(m)≈ .0512 ,K(m)≈ 2.03 ,r= 409
M= 170168 , S(m)= 929 , Sp(m)≈ 979.18 ,δ(m)≈ .0540 ,K(m)≈ 1.02 ,r= 409
M= 170170 , S(m)= 1902 ,Sp(m)≈ 1994.2 ,δ(m)≈ .0485 ,K(m)≈ 2.07 ,r= 409
M= 170172 , S(m)= 1937 ,Sp(m)≈ 2011.84 ,δ(m)≈ .0386 ,K(m)≈ 2.09 ,r= 409
    显然,偶数 170170与邻近它的Mod 6=0的偶数的素对数量同处于素对数的高位,起主要作用的是K(m)值的大小决定了素对数量的多寡。

    同样情况的有如下等等:
M= 340338 S(m)= 3335 Sp(m)≈ 3500.5 δ(m)≈ .05 K(m)≈ 2.02  ——Mod 6=0的偶数
M= 340340 S(m)= 3396 Sp(m)≈ 3584.6 δ(m)≈ .056 K(m)≈ 2.069

M= 680680 S(m)= 6086 Sp(m)≈ 6439.8 δ(m)≈ .0581 K(m)= 2.0687
M= 680682 S(m)= 5954 Sp(m)≈ 6385.6 δ(m)≈ .0725 K(m)= 2.0513 ——Mod 6=0的偶数


如果偶数含有更多的小奇素数,那么素对数量明显多于Mod 6=0的偶数的现象则是必然的。
例如:偶数M的K(m)= k(5)· k(7)· k(11)· k(13)· k(17)· k(19)≈2.1904
M= 2×5×7×11×13×17×19=3233230;
与旁边含有3的偶数的素对数量比较:
M= 3233230 S(m)= 24275 Sp(m)≈ 26052.07 δ(m)≈ .073 K(m)= 2.19
M= 3233232 S(m)= 21827 Sp(m)≈ 23787.8 δ(m)≈ .09 K(m)= 2  ——Mod 6=0的偶数
很明显,偶数3233230的素对数量远多于相邻的 Mod 6=0的偶数。
同样的 3233230×2、3233230×4、×5、×7、×8此 类型偶数的素对数量也远多于相邻的 Mod 6=0的偶数。


因此,K(m)值的大小是偶数M表为两个素数和的表法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反映连续偶数的素对数量波动的主要参数,素因子系数 K(m),也可称为偶数表为两个素数和(即素对)表法数量的波动系数。

从表法数的直角平面图形上面,就可以看到波动系数K(m)与实际表法数S(m)、表法数计算值Sp(m)的同步变化折线:



与图形对照偶数的计算数据摘录:
M= 260     S(m)= 10    S1(m)= 9     Sp(m)≈ 9.4        δ(m)≈-.0649  K(m)= 1.455
M= 262     S(m)= 9      S1(m)= 7     Sp(m)≈ 6.5        δ(m)≈-.2802  K(m)= 1
M= 264     S(m)= 16    S1(m)= 14   Sp(m)≈ 14.5      δ(m)≈-.0934  K(m)= 2.222
M= 266     S(m)= 8      S1(m)= 7     Sp(m)≈ 7.9        δ(m)≈-.0135  K(m)= 1.2
M= 268     S(m)= 9      S1(m)= 7     Sp(m)≈ 6.6        δ(m)≈-.2637  K(m)= 1
M= 270     S(m)= 19    S1(m)= 17   Sp(m)≈ 17.8      δ(m)≈-.063    K(m)= 2.667
M= 272     S(m)= 7      S1(m)= 6     Sp(m)≈ 6.7        δ(m)≈-.0392  K(m)= 1
M= 274     S(m)= 11    S1(m)= 8     Sp(m)≈ 6.8        δ(m)≈-.3841  K(m)= 1
M= 276     S(m)= 16    S1(m)= 13   Sp(m)≈ 13.6      δ(m)≈-.147    K(m)= 2
M= 278     S(m)= 7      S1(m)= 6     Sp(m)≈ 6.9        δ(m)≈-.0181  K(m)= 1
M= 280     S(m)= 14    S1(m)= 12   Sp(m)≈ 11.1      δ(m)≈-.2088  K(m)= 1.6
M= 282     S(m)= 16    S1(m)= 13   Sp(m)≈ 13.9      δ(m)≈-.1284  K(m)= 2
M= 284     S(m)= 8      S1(m)= 5     Sp(m)≈ 7          δ(m)≈-.1223   K(m)= 1
M= 286     S(m)= 12    S1(m)= 10   Sp(m)≈ 8.6       δ(m)≈-.2857   K(m)= 1.212
M= 288     S(m)= 17    S1(m)= 14   Sp(m)≈ 14.2     δ(m)≈-.1622   K(m)= 2
M= 290     S(m)= 10    S1(m)= 8     Sp(m)≈ 9.6       δ(m)≈-.044     K(m)= 1.333
M= 292     S(m)= 8      S1(m)= 7     Sp(m)≈ 6.4       δ(m)≈-.2037   K(m)= 1
M= 294     S(m)= 19    S1(m)= 16   Sp(m)≈ 15.4     δ(m)≈-.1898   K(m)= 2.4
M= 296     S(m)= 8      S1(m)= 6     Sp(m)≈ 6.5       δ(m)≈-.1928   K(m)= 1
M= 298     S(m)= 11    S1(m)= 9     Sp(m)≈ 6.5       δ(m)≈-.409     K(m)= 1
M= 300     S(m)= 21    S1(m)= 19   Sp(m)≈ 17.5     δ(m)≈-.1689   K(m)= 2.667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7-10-5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P(m)=0.5*Π[(p-2)/p ]*Π[(p1-1)/(p1-2)];-------{式2}是经得起验证的,是肯定的;但楼主能不能从理论
上,证明Π[(p1-1)/(p1-2)]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是读取很看重的,能满足这个要求么?

 楼主| 发表于 2017-10-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愚工688 于 2017-10-6 02:29 编辑
沟道效应 发表于 2017-10-5 09:20
P(m)=0.5*Π[(p-2)/p ]*Π[(p1-1)/(p1-2)];-------{式2}是经得起验证的,是肯定的;但楼主能不能从理论
...


偶数M  (M=2A) 分成的两个整数对可以用 A±x 表示。x的取值区间为[0,A-3] ,共有 A-2 个数。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自然数区域里面的数,
分别除以2、3以及其它素数5,…,r 时得到的余数都是以该被除素数的值为周期循环变化,而偶数数列、奇数数列除以2以外的其它素数3,5,…,r 时得到的余数仍然是以该被除的素数值为周期循环变化。这反映了自然数除以不同素数得到的余数具有互相独立的特性。
由于符合条件a的x值,就是除以素数2,3,…,r时余数同时满足不等于j2、j3及(3-j3)、j5及(5-j5)、…、jr及(r -jr)的数。
显然在x取值的自然数区间中,
除以2时,余数满足不等于j2 的数的发生概率为1/2;
除以3时,余数满足不等于j3 及(3-j3 )的数的发生概率为(3-2)/3,(j3≠0时);或发生概率为(3-1)/3,(j3=0时);
除以5时,余数满足不等于j5 及(5-j5 )的数的发生概率为(5-2)/5,(j5≠0时);或发生概率为(5-1)/5,(j5=0时);

除以n时,余数满足不等于jn 及(n-jn)的数的发生概率为(n-2)/n,(jn≠0时);或发生概率为(n-1)/n,(jn=0时);

除以r时,余数满足不等于jr 及(r-jr)的数的发生概率为(r-2)/r,(jr≠0时);或发生概率为(r-1)/r,(jr=0时);
因此依据概率的独立事件的乘法原理,符合条件a:
除以素数2,3,…,n,…,r时余数同时满足不等于j2、j3及(3-j3)、j5及(5-j5)、…、jr及(r -jr)的x值的分布概率P(m) 有
P(m)=P(2·3·…·n·…·r)
=P(2)P(3)…P(n)…P(r) . -----------{式2}
故在[0,A-3] 中的这个自然数区域中使偶数M分成两个符合条件a的素数的x值数量的概率计算值Sp(m),有:
Sp(m)=(A-2)P(m)
= (A-2)·P(2·3·…·n·…·r)
=(A-2)·P(2)·P(3)·…·P(n)·…·P(r)
=(A-2)·(1/2)·f(3)·…·f(n)·…·f(r). -----------{式3}
式中:3≤ n≤r;n是素数。f(n)=(n-1)/n, [jn=0时];或f(n)=(n-2)/n, [jn>0时] 。jn系A除以n时的余数。

鉴于偶数含有奇素数n 时与不含有该素数的计算的除以n时不等于jn 及(n-jn)的x 发生概率是不相同的。
若把偶数含有奇素数 时计算当作不含有该素数的计算,那么两者的差别就需要用一个系数来平衡,这个系数就是素因子系数K(m)的来源。


对于偶数含有的任一素因子n ,含有与否的概率差别 k(n)= [(n-1)/n]÷[(n-2)/n]=(n-1)/(n-2) ;
含有多个素因子时则 累乘。

因此有  Sp(m)=(A-2)P(m)
        =0.5(A-2)*Π[(p-2)/p ]*Π[(p1-1)/(p1-2)];--------- 【一楼的{式1}的展开式】

实际上,这里的 {式3} 是1楼 的 {式1} 的另外一种展开形式。两者是同一个计算式。

点评

《概率素数论》最初就用这种素数概率筛,处理了好多素数问题,百发百中效果好,但有一系数定不了,后来在素数定理上,找到算术基本定理,建立恒等式,解决了它的系数,其它系数仍未解决,但有的网友对某此素数问题,   发表于 2019-6-15 23:05
发表于 2017-10-6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之述,本人很赞同,与周明祥的证明,是等同的,妙!
 楼主| 发表于 2017-10-6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沟道效应 发表于 2017-10-6 03:18
楼上之述,本人很赞同,与周明祥的证明,是等同的,妙!

你说的【周明祥的证明】,没有注意到 。给个网址链接,欣赏一下。
发表于 2017-10-6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周明祥不愿意再进坛来了,故他的证明,只能托我代述,现将2017,7,6日的网文顶上来请“欣赏一下”之余,多多提一些意见。
 楼主| 发表于 2017-10-7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沟道效应 发表于 2017-10-6 09:07
因周明祥不愿意再进坛来了,故他的证明,只能托我代述,现将2017,7,6日的网文顶上来请“欣赏一下”之余, ...

连乘式 应该与我的类似。波动系数的内容与我的也相同 。

就是格式写成3行的形式看起来不舒服:
```````````````````````k```````2`````Q````````ivP-1
G(2N∈wP+) ` =`(N-2) `×` ∏`(1- ——)×` ∏``(1- ———)_(14)
````````````````````1vP∈3```` vP```ivP|2N``````ivP-2
不了解分数连乘式的观众是看不懂 什么意思的。
在不同的网站(如百度)发这样帖 会发生行内被压缩现象,分子与分母不能对齐,根本不能看的式子。

要么用数学编辑器写成分数形式,(这里好像不能贴出该类型,可能要用照片形式才行),

要么就用如此的文本形式的连乘:=(1/2)*[(3-1)/3]*[(5-1)/5]*…*[(r-1)/r];  至少不易误解。
发表于 2017-10-7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互不相识、远在千里的两个中国民间学者,有了相同验证公式的相同写法,妙!妙!妙!我为他们点赞。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沟道效应 发表于 2017-10-7 09:31
互不相识、远在千里的两个中国民间学者,有了相同验证公式的相同写法,妙!妙!妙!我为他们点赞。

我与他的计算式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我把偶数M (M=2A)  的素对计算式 写成
Sp(m)=(A-2)P(m)
   =(A-2)× 0.5*Π[(p-2)/p ]*Π[(p1-1)/(p1-2)];

而他的 偶数2N 的计算式(14)的首项是(N-2),与我的【× 0.5】项等同,这是很少有的。大多数素对连乘计算式的首项都是不减2的;
后面两个[(p-2)/p ] 与Π[(p1-1)/(p1-2)] 也只是表述方法不同,实质内容相同 ,这是没有异议的;

问题是:我的计算式中的【× 0.5】 该项,他的计算式中到哪里去了?
我的【× 0.5】项是表示A是奇数时 x 取区间 [0,A-3 ]内的(A-2) 个数中的偶数的数量,反之A是偶数时 x 取奇数的数量 (A-2)× 0.5 ;
这是必须的,是保证 A±x 成为奇数对的步骤 。

而他的计算式(14)中没有发现对2的筛选。如此计算的话,其计算值是我的计算值的2倍。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你认为没有问题,在他文章中有解释,我没有发现。并且在计算式(14)中根本没有显示。

不管文章中的解释是怎么样,只要是按照 他的计算式(14) 的计算结果,肯定是错误的,因为漏掉对于素数2的筛选,怎么能够保证得到的是奇数呢?
发表于 2017-10-10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友:
s(m)是实际的数对?S1(m)是按您的方法计算的结果?Sp(m是按比例筛法得的结果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9-28 18:1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