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85|回复: 0

以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研究哥德巴赫猜想—(1+1)意识形式命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研究哥德巴赫猜想—(1+1)意识形式命题
(海南省建筑设计院 海口府城 571101) 刘海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 哲学和科学工作者以及广大的朋友们:打扰了。
(1+1)命题,此乃“一偶为二奇”基本公理中之“新品种梨”,故而必须并只能采用“以形论数”(事实验证)的方法方能破解之—即必须突破“传统束缚”。除此之外,別无选择。
经研究(亲口品尝之法,“看破” 之法。),(1+1)命题是一个“点破一层纸”的事情,点破便“一目了然”。本人所用的方法是“人人皆知”的最初等的方法。(小学生几乎也都知道。)“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孙子兵法。虚实篇)
破解(1+1)命题,“一言可尽”。(以下正文之初稿定于2001-01-21。)
谢谢 (此信兼作正文之序,更多的在《松鼠网》上,。。。)     刘海平  2009-04-24。
       世界归根到底是物质的,(1+1)意识形式的物质本质是一个特殊的比例  分割问题。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必须“以形论数”,別无其它选择。—  (1+1)是“看破”的!   (海南省建筑设计院 海口府城 571101) 刘海平
一.观念—唯物论的认识论
(一)。世界归根到底是物质的,唯物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
(二)。存在决定意识,内容决定形式;外因(条件)通过内因(根据)而起作用。
(三)。数者,意识;形者,客观。形为数之本,数为形之度。(度者,意识对存在的反映。)
(四)。 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形与形之间的关系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五)。 荀子曰:“制名以指实,名定而实辨。”(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
(六)。孙子曰:“。。。,顺详敌之意,。。。,。。。巧能成事者也!”(《孙子兵法。九地篇》),即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就能巧夺天工。          (第1页共3页)
作“附图—直线线段”如下。(说明:2N—大偶数;Q及Q’是[0,2N]中的某不同或相同的奇数;S及S’是[0,2N]中的某不同或相同的素数。)
。-----X-----。------Y------。
——————2N———————-
在附图中,主观设定(制名以指实)的外部条件(外因)是: X+Y = 2N   (1)
在附图中,客观的不以主观设定的条件为转移的固有根据(内因)是存在着:
分割比例 K= X/Y = Q/Q’ (2)以及分割比例 K’=  X/Y = S/S’ (3)。(因为直线是连续的,所以 K在(0,+∞)中是单调且连续的,故(2)及(3) 是成立的。)
故可知,在附图中存在着(名定而实辨):
分割比例 Q/Q’= X/Y = X/(2N-X)= Q/(2N–Q) (4),故(2N – Q)= Q’
故  2N =(Q + Q’) (5)。这就是“一偶为二奇”基本公理成立的原因。(名符其实!)
公理是通过大量直接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得到的,故而是“不证自明”之理。通过大量直接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实人们早已熟知“一偶为二奇”的道理了。
从哲学上说,“一偶为二奇”基本公理成立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客观固有的根据(内因)分割比例K =  X/Y = Q/Q’,其二是主观设定的外部条件(外因) X+Y = 2N 。
同理((1+1)与“一偶为二奇”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在附图中存在着(名定而实辨):
分割比例 S/S’ = X/Y = X/(2N-X)= S/(2N–S) (6),故(2N – S)= S’
故  2N =(S + S’) (7)。即(1+1)命题是成立的。(名符其实!)其实,“直观”即知!
从哲学上说,(1+1)命题成立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客观固有的根据(内因)       分割比例K’ =  X/Y = S/S’,其二是主观设定的外部条件(外因) X+Y = 2N 。
如此而已。(1+1)命题是一个“点破一层纸”的事情,点破便“一目了然”。本人所用的方法是“人人皆知”的最初等的方法(小学生也都会)。破解(1+1),“一言可尽”!
(第2页共3页)
三.对“传统”的批判(详见《我是怎么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呢?是“看”出来的!》)
世界归根到底是物质的,脱离了物质的世界,就无所谓认识了。唯物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唯物是科学之本,实事求是是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最高级的方法。脱离了物质的世界,不实事求是,就无法解决科学所提出的问题了。
根本没有看见过的人是不认识的,根本没有尝过“梨”的人是不知道“梨味”的。。。。这些都是“理论”(推导)不出来的,这些(最原始的最基本的经验的东西)都只能是“看出来”(直接实践)的,是任何高级理论也不可能“理论”出来的,这就是认识的起源。
直接实践的经验是认识之源,而一切理论都只是认识之流,认识源于直接经验。这个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能够颠倒过来的。世界发展不止,新事物层出不穷;故“品梨”(尤其是对新事物的新实践)亦应永不停止。 否则,认识之源就会枯竭。
如果失去了“物质基础”—抽象化了的客观存在—“几何图形”,“数学大厦”就会坍塌。以往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失败的原因是:被研究的偶数和素数均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研究中,数没有对应的“形”。)—被抽(象)成了“真空”,—只不过是一种“纯粹的概念(意识)”,—“纯精神”。主观主义了,“唯理论”了!
(1+1)命题,此乃“一偶为二奇”基本公理中之特殊的新事物,故不去“品梨” (直接实践—“看”),认识[(1+1)命题]之源就枯竭了,无论如何高级的方法也就无可奈何(1+1)命题了。所以,“水”流至(1+2)时终于断流了,就再也无法流淌下去了。
所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必须“以形论数”。脱离了物质世界中的“几何图形”,就无法认识和理解(1+1)这样的意识形式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存在的原因。(1+1)是“看破”的!
科学对于“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东西是无法研究的,唯物乃科学之本。研究“纯精神”,必然说不清;研究“不存在”,当然必失败。“纯精神”的研究方法不能解决(1+1)命题!
存在决定意识,内容决定形式;外因(条件)通过内因(根据)而起作用。
厚德载物,厚积勃发;私欲至上,学风不端。(初稿定于2001-01-21。)(第3页共3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5-16 03:12 , Processed in 0.0820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