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zhaojunjie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7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下面引用由zhaojunjie2009/04/17 08:14am 发表的内容:
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
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
    橘子里长不出二尺长的蛆。
发表于 2009-4-17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下面引用由尚九天2009/04/17 08:22am 发表的内容:
下面引用由zhaojunjie在 2009/04/17 08:14am 发表的内容:
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
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


   橘子里长不出二尺长的蛆。
   屁眼里钻不进去一只狗。
发表于 2009-4-18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下面引用由zhaojunjie2009/04/17 08:14am 发表的内容:
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
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
    笼屉里蒸不下整个狗熊。
发表于 2009-5-6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为什么哥德巴赫猜想总是解决不了?—跟“相片”结婚,后代从哪来?
(海南省建筑设计院 海口府城 571101) 刘海平
尊敬的朋友们:
打扰百忙中的您啦。
以唯物论之观点指导研究,破解(1+1)命题,可“一言尽之”。这种做法,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研究方法,挖了“祖坟”!故为“传统”不容。(数学初稿定于2001-01-21。从即日至今,《数学刊物》将本人之稿件皆拒之于门外。)在对(1+1)命题的研究中,由于犯了唯心论的错误—研究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纯精神”,所以必败无疑。辩证唯物论指导人去正确认识世界,唯心论则去误导人。此理在(1+1)命题研究的实践中进一步得到了极其充分的证明。总之以往之失败,皆因“唯心”之故;而之所以成功,则是得益于“唯物论之认识论”。认识论是一个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大问题,故而不得不打扰了。
为更好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希予大力支持。
祝您健康                                                 刘海平  2009-05-03
一.为什么哥德巴赫猜想总是解决不了?—跟“相片”结婚,后代从哪来?
长期以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1+1)命题的依据(出发点)是:“偶数是可以被‘2’整除的数,素数是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数。—纯粹概念化的数(纯精神的数)。”
在研究的全过程中,这些数“自始至终”都是没有“任何客观对应物”的。
由于纯粹概念化的数是没有“任何客观对应物”的,所以就根本没有可比较的客观依据,所以这些“纯粹的数”之间就无法进行比较。(如果根本没有“默认”的客观依据。)
根本没有可比较的客观依据,数与数之间怎么去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呢?根本没有“怀孕”的妇女,怎么去生孩子呢?跟“相片”结婚,后代从哪来?
所以哥德巴赫猜想—(1+1)命题就总是解决不了。所以哥德巴赫猜想—(1+1)命题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最难解决的数学问题”了。              (第1页共3页)
我们为什么会知道1M(米)=3尺?因为我们有“标准M(米)实物”和“标准尺实物”作为可比较的客观依据。在“1M(米)=3尺”的事情中,一是可比较,二是比较过了。
如不将这两种“标准”作比较,则仍是不可能知道1M(米)=3尺的。科学对于“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事情是无法进行研究的。总之,研究“纯精神”,必然说不清;研究“不存在”,当然必失败。为什么哥德巴赫猜想—(1+1)命题总是解决不了呢?唯心主义了!
顺题意,“数—形”对应,作“附图”—“直线线段”如下。(说明:2N—大偶数;S及S’是[0,2N]中的某不同或相同的素数。)—指导思想:“制名以指实,名定而实辨。”
。-----X-----。------Y------。   (附图)
——————2N——————— (制名以指实,名定而实辨。—荀子)
附图中,数皆是“名正”的:数(名)下皆有“实”,“数(名)—形(实)”相对应。
在附图中,制名以指实(可比较化):主观设定(外因), X+Y = 2N   (1)
在附图中,存在着客观的固有的分割比例(内因): K =  X/Y = S/S’ (2)
名定而实辨(去比较):故S/S’=X/Y=X/(2N-X)=S/(2N–S),故(2N – S)=S’
比较的结果是:  2N =(S + S’) ,即(1+1)命题是成立的。(名符其实!)
其实无须推理,“直观”即知!所以“数—形”相对应,破解(1+1),竟能“一言尽之”!所以,(1+1)是被“看破”的!俗话说:“说个数,应个物;对得上,账不错。”
所以普通的道理不普通,不普通的道理也普通。即主观认识必须与客观存在相一致。
总之以往之失败,皆因“唯心”之故;而之所以成功,则是得益于“唯物论之认识论”。
二.总结
显然在上述附图中,也存在着客观的固有的分割比例(内因):K=X/Y=Q/Q’(2’),
(Q及Q’是[0,2N]中的某不同或相同的奇数。)如此,结果便是:2N=(Q + Q’) (3)而2N=(Q + Q’) (3),正是自古至今为我们所熟知的“一偶为二奇”形式公理。
(第2页共3页)
显然,哥德巴赫猜想—(1+1)命题属于自古至今为我们所熟知的“一偶为二奇”形式公理,只仅仅是该公理之中的“特殊”而已。
由以上研究,可知:客观的固有的分割比例(内因):K=X/Y=[Q(S)]/[Q’(S’)]的存在,正是自古至今为我们所熟知的“一偶为二奇”形式公理之所以成立的所以然。      可见,尽管人人皆尽知“一偶为二奇”之然,看来似乎还是无人深知其中之所以然。否则,哥德巴赫猜想怎么会“难于上青天”呢?如果人人都知其之所以然,(1+1)命题就不会“难于上青天”了,该命题很可能就不会被提出来了。可见知所以然,甚难。
可见,在“熟知”之中往往也会存在着“有所不知”,还有可能存在着自以为“熟知”,却对其“所以然”,更是有所不知。真可谓“熟视无睹”!人类认识的深化是没有穷尽的。
直接经验—“品梨”是认识之源,实践经验是认识之源。拒绝直接实践—“品梨”,那认识之源就会“枯竭”。由于“唯理论”了,由于拒绝直接实践—“品梨”—“看”几何图形了,对(1+1)命题的认识之源就“枯竭”了。于是从1742年起,历经二百多年对(1+1)命题仍然是无可奈何。在此期间不少人顽强地追逐着“海市蜃楼”,这真是太辛苦了!由于将(1+1)命题的认识之源“枯竭”掉了,故在到达(1+2)后,终因“枯竭”而“断流”了。由于总是将自己“圈”在概念和定义之中,由于只相信“高级理论”和“高级方法”,所以总是找不到研究(1+1)命题之所以失败的真正的原因。说到底,那就是认为(1+1)形式之所以能够存在,完全是由“主观意识”所决定的,而不是“存在决定意识,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所坚持的“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我们怎么可以“画个圈,自己钻;钻进去,不出来。”呢?我们怎么可以对彻底否定了“传统”,但却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事情加以拒绝呢?我们怎么可以同“镜子中的自己”斗呢?我们怎么可以同“相片”结婚呢?我们怎么可以“只知紧箍咒,而不知松箍咒。”呢?所以,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不如此,便成不了事。
厚德载物,厚积勃发;私利至上,学风不端。                 (第3页共3页)
发表于 2009-5-6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一年一年又一年,
   牛马之年好种田,
   单位田里种素数,
   万数丰收在今年!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这个贴子最后由zhaojunjie在 2009/05/19 11:34am 第 1 次编辑]

大家好!最近比较忙碌,请大家多多晾解!一起去喝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9-5-20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下面引用由adslliu83432009/05/06 05:21pm 发表的内容:
             跟“相片”结婚,
   
下面引用由zhaojunjie2009/05/19 11:33am 发表的内容:

大家好!最近比较忙碌,请大家多多晾解!一起去喝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看“相片”数钱!(收钱)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天气炎热,大家注重身体!
发表于 2009-7-7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下面引用由882907792009/06/12 05:04pm 发表的内容:
公开信传来递去,颠倒了互为表里,1+1看似质数加质数,内涵却是合数余。
   一两黄金买条鱼-----好贵的鱼(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5-3 04:30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