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20|回复: 0

[讨论]对一棵小草两篇文章的评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4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一棵小两篇文章的评论
雷  明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七——七月二日)
一、对《对顶点换色的剖析》一文的评论
1、你说“联合中心顶点所构成的曲线向右画还是向左画,是有说道的。它关乎到哪个顶点在其内,哪个顶点在其外部的问题。并不是如作者那样不予区别!”
请你能够用具体的图来说明。什么是“向右画”,什么是“向左画”。什么是“在其内”,什么是“在其外部”等。
2、你说“设曲线隔离了v2与v4,下一步也不是简单地随便可以换色的!只能是将2换成4,而非能反过来!这就遇到了与证明5色定理时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不能把4换成2呢。难道两个星点(不相邻的顶点)v4和v5不能着成同一颜色2吗。如果你那个图是一个轮,那么把4换成2,顶点v5自然也就换成了4色了,这有什么不可以呢。虽然没有空出颜色给v,图仍是原来类型的图,但有了这一次经验,下一次它一定会从顶点2进行换色的,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其实,这不用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该从那个顶点换色。在这个图中,2色已用了两次,最好不要再换掉2色。图中顶点1和4 并不在同一连通分支上,那么把顶点1的1色(或顶点4的4色)换成4色(或1色)不也就可以大到目的了吗。你自已画画图。
3、你说“接着的新问题又来了:两个2色在先后换色的过程中,产生相互关联的情形,这就是出现希伍德的反例图。”
你这里是不是指的从顶点4换色后,又产生了5个邻点还着4色的情况呢(这就是我说的“如果你那个图是一个轮,那么把4换成2,顶点v5自然也就换成了4色了,这有什么不可以呢。虽然没有空出颜色给v,图仍是原来类型的图”呢。这怎么能叫反例图呢,难道它再不能能通过换色而空出颜色给v吗。在把4换成2后,这个图中,仍是2色用了两次,最好不要再换掉2色,图中顶点3和5并不在同一连通分支上,那么把顶点3的3色(或顶点5的4色)换成4色(或3色)不也就可以大到目的了吗。你也可以自已画画图。
4、你说“当5邻点达到3着色(虽然这是不必要的)时”你画了一个图。
请问:5 邻点有你那样v1(1)—v2(2)—v3(3)—v4(3)—v5(2)着色的吗,既然v3和v4是相邻的,都着成(3)色能行吗。你还专门用括弧进行了注释“虽然这是不必要的”,不必要你还画它干什么,说它干什么。
5、你说“与此同时还需要修正一下我们用的约当曲线。事情是这样的,约当曲线确实有,其定理已众所周知;但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然而我们在这里其实用的是约当折线(由边构成的回路)。”
这有必要吗,是谁规定的边一定要用直线来画呢,把由折线构成的回路不能画成一条闭合曲线(约当曲线)吗,多此一举。
6、你说“顶点换色法不是到处可以适用的!”
既然不是到处都适用的,那么你就应给它指定一个适用范围呀。你所说的所谓的不适用,都是些人们一眼就能看出该怎么做的问题,是枝节问题,不需要专门指出适用不适用,说得多了反而给人以复杂感。其实坎泊的换色方法(颜色交换技术)是很简单的,是正确的,还是有用的。不能把前人的一切都否定完了。
雷  明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于长安
附:一棵小草的《对顶点换色的剖析》一文:
对顶点换色的剖析
近日大连学习归来,又回想原来写的博文《用归纳法证明四色猜想的思考》,那里介绍百度文库“四色定理论证”,陕西屈氏的文章,他一直应用(对顶点)归纳法证完四色定理。我当时感觉归纳法有出路,但该文写得特别繁琐。这一次我归纳一下:作者反复使用5色定理给顶点换色的办法(见“关于图的运算”),该方法的使用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认可性。因此也有一定的权威性!但令业内人士也感到它的神秘性,被【数学聊斋】的作者王树和称之为“绝招”。给顶点换色的方法到底是个什么方法,是否基于某个公理或者什么定理?今天就从头到脚给它剖析一番。(图略)
例如,图中5邻点着上1、2、3、4、5色。在G(V-v)中,任意不相邻的两顶点,如:v1、v3(着1、3两色)有两种情况。1)不在同一连通分支中或2)在同一连通分支;1)可换色,以达到5邻点四着色目的,2)联合v后构成约当曲线,隔离v2、v5(或v2、v4),如1)一样都达到5邻点四着色目的。目前,这一“绝招”被屈氏发展到5邻点四着色。似乎上面那两条成了一个规律,非此即彼。是这样吗?细心的读者看下图,(图略)
该图用起来就没有那么顺利。比如v1、v3当属于同一连通分支时,联合中心顶点所构成的曲线向右画还是向左画,是有说道的。它关乎到哪个顶点在其内,哪个顶点在其外部的问题。并不是如作者那样不予区别!这是其一。现在往下进行,崭不做区别。设曲线隔离了v2与v4,下一步也不是简单地随便可以换色的!只能是将2换成4,而非能反过来!这就遇到了与证明5色定理时不同的地方,这是其二。若再考虑到曲线画的方向问题,接着的新问题又来了:两个2色在先后换色的过程中,产生相互关联的情形,这就是出现希伍德的反例图。有实践经验的网友都能读懂这一点。更有意思的是,当5邻点达到3着色(虽然这是不必要的)时,(图略)(括号内数字表示着色)照常再分析某两点时,并不都具有(1)或(2)的属性。如v1(1)、v4(3)在同一个连通分支中,是不会将顶点v5(2)与 v3(1)隔离开的!同样,v5(2) 与v3(1)也不能把v1(1)与v4(3)隔离开。因为v1(1)就在曲线上。与此同时还需要修正一下我们用的约当曲线。事情是这样的,约当曲线确实有,其定理已众所周知;但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然而我们在这里其实用的是约当折线(由边构成的回路)。刚才的例子尤为明确。
终上剖析,已往的顶点换色法不是到处可以适用的!
二、对《华罗庚闪光的归纳法思想》一文的评论
很好!如果把画线段的平面也看成是一个面,则公式(1)就变成为V+F-E=2,或者写成v+f-e=2,这就是亏格为0的多面体或平面图的欧拉公式。为什么V+F-E的结果是2,这里并没有说明,所以说你引用的那个V+F-E=1,并没有什么根据,用V+F-E=K(K为任意的正整数)对你举出的那些例子进行验证也应该都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若规定K为不大于2的偶数(包括0和负偶数在内)时,=K(v+f-e=K)或就成了不同亏格n(n≥0)下曲面上的欧拉示性数了,当n=0时,K=2,当n=1时,K=0,当n=2时,K=-2,当n=3时,K=-4,……,等等。2012,7,1,
从你的五步证明中看,顶点、边和面的变化量ΔV、ΔE和ΔF虽然各不相同,但ΔV+ΔF-ΔE的变化量却始终均等于0,并没有发生变化。当然公式(1)V+F-E=1也就不会有什么变化,其结果仍然是1。对于公式(1)其右边的1实际上可以用任意数代替,变成V+F-E=K,当K=2时,V+F-E=2,这就是亏格为0的平面(或球面)上的图和凸多面体的欧拉公式。若把多阶曲面的亏格用n(n≥0)表示,并令K=2(1-n),则上式就变成V+F-E=2(1-n),这就是多阶曲面上的欧拉公式。用V+F-E=2(1-n)可以直接导出多阶曲面上的赫渥特地图着色公式γn≤<(7+(1+48n)^0.5)/2> ,当n=0时,γn≤4,这就是四色猜测。2012,7,2
附:引用一棵小草《华罗庚闪光的归纳法思想》一文中的一个例子。
例5、平面上若干条线段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几何图形,其中有顶点,有边(两端都是顶点的线段,并且线段中间再没有别的顶点),有面(四周被线段所围绕的部分,并且不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面合起来的)。如果用V、E和F分别表示顶点数、边数和面数,求证:
        V-E+F=1                                                            (1)
证明:我们应用数学归纳法。
当n=1,就是有一条线段的时候,有2个点,1条线,无面。也就是
        V1=2,E1=1,F1=0
所以结论是正确的。
假设对由不多于k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这个定理也成立。
添上一条线可以又好几种添法,但是这条线是与原来的图形连在一起的,所以至少要有一端在原图形上,根据这一点,我们来考虑一下各种可能情况。
(1)一端在图形外,另一端就是原来的顶点。这样,点数加上1,线数加上1,面数不变。这就是要在原来的公式的右边加上1-1+0=0.所以(1)式成立。
(2)一端在图形外,另一端在某一线段上。这样,点数加上2,线数也加上2(除掉添上的一条线之外,原来的某一条线被分为两段),面数不变。因为2-2+0=0,所以(1)式仍成立。
(3)两端恰好是原来的两顶点。这时,这条线段把一个面一分为两,即线、面数各加上1,而点数不变。因为0-1+1=0,所以(1)式仍成立。
(4)一端是顶点,另一端在一条边上。这时,点数加上1,边数加上2(一条是添的线,另一条来自把一边一分为两),面数加上1.因为1-2+1=0,所以(1)式仍成立。
(5)两端都在边上。这时,点数加上2,边数加上3,面数加上1.因为2-3+1=0,所以(1)式仍成立。
综上所述,可知公式V-E+F=1
对于所有的n都成立。

雷  明
二○一二年七月四日整理于长安

注:评论写好当于就发到了一棵小草的博客中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1-18 03:49 , Processed in 0.1240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