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素整长素初长定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兼听明偏听暗 发表于 2021-6-2 15:14
马俊仁的徒子徒孙们,我都懒得理,好好的数学帖子,被你们搞得乌烟瘴气。

你那是数学吗?
纯牌的胡说乱造!
美丽的数学让你涂得烂七八糟?
唉!
罪过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2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兼听明偏听暗 发表于 2021-1-17 12:00
二、两个重要概念
1、连表最大个数的定义
自然数用:N、N+1、N+2、N+3、…、表示,N是从3开始的自然数。
...

    既然“根据定义,大于等于3的自然数,其2倍偶数2N、2(N+1)、2(N+2)、...、2(N+I)都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这样,根据定义则哥德巴赫猜想已经成立,还有证明的必要吗?
    “连表最大个数的定义:
若2N=P+Q , P、Q是素数 (1)
称(1)为可表式,称偶数2N是可表的,P、Q称2N的一对素数或素数对,
若存在:
2N=P+Q、2(N+1)=P1+Q1、2(N+2)=P2+Q2、2(N+3)=P3+Q3、...、2(N+I)=PI+QI,
且Pi<2N,Qi<2N,i=1、2、3、...、I,
则称I是自然数N,其2倍的偶数2N,可以连续地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最大个数,简称N的连表最大个数是I。”
    上面I的定义不清楚,因为N可以是从3开始的一个确定的自然数,而不论从这其中一个确定的自然数开始连续乘以2得出的偶数都存在:
2N=P+Q、2(N+1)=P1+Q1、2(N+2)=P2+Q2、2(N+3)=P3+Q3、...、2(N+I)=PI+QI,
且Pi<2N,Qi<2N,i=1、2、3、...、I,其中I可以是不同的确定值(如果I是任意值,则哥德巴赫猜想成立),这样称I是自然数N,其2倍的偶数2N,可以连续地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最大个数就与不同的确定值发生矛盾。
    以上质疑不知是否恰当,请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兼听明偏听暗 于 2021-6-3 15:47 编辑

大傻8888888 ,你质疑的很恰当,只是有一点你可能忽略了。定义中有个条件:且Pi<2N,Qi<2N,许多阅读此贴的人,感到迷茫、迷惑,就是忘记了这一点,用具体数据(11楼)并对照定义才好明白。
对于大于3的自然数N,当它的I=0时,就意味着哥猜不成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5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兼听明偏听暗 发表于 2021-1-17 12:00
二、两个重要概念
1、连表最大个数的定义
自然数用:N、N+1、N+2、N+3、…、表示,N是从3开始的自然数。
...

“若存在:
2N=P+Q、2(N+1)=P1+Q1、2(N+2)=P2+Q2、2(N+3)=P3+Q3、...、2(N+I)=PI+QI,
且Pi<2N,Qi<2N,i=1、2、3、...、I,
则称I是自然数N,其2倍的偶数2N,可以连续地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最大个数,简称N的连表最大个数是I。”
上面的定义Pi<2N,Qi<2N,i=1、2、3、...、I里面只定义了Pi和Qi都小于2N,没有定义Pi和Qi下限,比如大于等于3。根据楼主在11楼举的例子Pi和Qi下限是等于N或者小于N的最大的素数。
“自然数10,其2倍是20,7到20之间的素数是:7、11、13、17、19,变形素数组是:0、2、3、5、6,
从0+6=6开始,有2+5=7,3+5=8,3+6=9,5+5=10,5+6=11,6+6=12,”
按照开始的定义上面自然数10,其2倍是20,20=7+13,22=11+11,24=11+13,26=13+13=7+19,28=11+17,30=13+17,32=13+19,34=17+17,36=17+19,38=19+19 ,所以10是自然数10,其2倍的偶数20,可以连续地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最大个数,简称10的连表最大个数是10。而不是楼主所说“故自然数10的连表最大个数是12-3=9;”
根据定义连表最大个数是I。既然是连表,I应该大于1,等于1就不能称连表。至于I等于-1更是不可思议。
还有3楼“2W+1、2(W+W1)+1、2(W+W2)+1、...、2(W+WS)+1是由小到大的素数,
且2(W+WS)+1<2(2W+1),则称W为初始变形素数,称WS为最大变形素数”里面2(W+WS)+1<2(2W+1)应该是2(2W+1)+1<2(W+WS)
自然数35,其2倍是70,35到70之间的素数是:31、37、41、43、47、53、59、61、67,这九个素数不论如何组合相加也不等于70,也就是不存在2N=P+Q,所以按照定义称自然数35,其2倍的偶数70,可以连续地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最大个数是0。
以上质疑请楼主回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7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诚感谢大傻8888888 ,能按照原文来质疑,可我下午4:30才有大量时间,请小等半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7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定义Pi<2N,Qi<2N,i=1、2、3、...、I里面只定义了Pi和Qi都小于2N,没有定义Pi和Qi下限,比如大于等于3。根据楼主在11楼举的例子Pi和Qi下限是等于N或者小于N的最大的素数
===================================
主贴中讨论的数是大于等于3的自然数。

简称10的连表最大个数是10。而不是楼主所说“故自然数10的连表最大个数是12-3=9;
==================================
你把20=7+13或20=3+17也算做一个了,从20开始,不应算的。
用变形素数组,简单且不易算错(此法,大概花了半年的时间,都不止)。
你看,0+6就不算,即参照的数是开始起的,要从下一个自然数或偶数计数。

根据定义连表最大个数是I。既然是连表,I应该大于1,等于1就不能称连表。至于I等于-1更是不可思议
================================
由于连表最大个数I,参照的数是开始起的,要从下一个自然数或偶数计数,有可能等于0。
“至于I等于-1更是不可思议”,确实不可思议,严格讲,还是对定义不理解。

应该是2(2W+1)+1<2(W+WS)
===================
观察的是某一区域内,最大素数要小于最小素数的2倍,即:2(W+WS)+1<2(2W+1),
这种表示素数的方法,目前为止,没见有他人使用过。

这九个素数不论如何组合相加也不等于70
==================
定义说:Pi<2N,Qi<2N,你把31忘了。
当你计算更多自然数的连表最大个数,还是用变形素数组为好。

感谢大傻8888888的审帖。提的问题可能就是我没说明白的地方,谢谢,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7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傻8888888 于 2021-6-7 21:48 编辑


“主贴中讨论的数是大于等于3的自然数”,我当然知道是大于等于3的自然数,但是你仍然没有定义Pi和Qi下限,而根据楼主在11楼举的例子Pi和Qi下限是等于N或者小于N的最大的素数。现在需要楼主确实定义 Pi和Qi的下限。
“2(W+WS)+1<2(2W+1),这种表示素数的方法,目前为止,没见有他人使用过。”这个很简单N和2N之间的素数中最小的素数的2倍一定大于其中最大的素数。但是根据楼主在11楼举的例子Pi和Qi下限是等于N或者小于N的最大的素数的情况下2(W+WS)+1<2(2W+1)不一定成立。下面的例子里就是2×31<67。
自然数34,其2倍是68,34到68之间的素数是:31、37、41、43、47、53、59、61、67,这九个素数不论如何组合相加也不等于70,也就是不存在2(N+1)=P1+Q1,所以按照定义称自然数34,其2倍的偶数68,可以连续地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最大个数I是0。所以楼主认为I>0,并且最后证明I>0,从而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因这个反例而不成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8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需要楼主确实定义 Pi和Qi的下限。
======================
定义说:Pi<2N,Qi<2N,而连表是从自然数N开始的(或从2N开始),也就是说自然数从3起,到自然数N(或从偶数6起到2N),已经连表,需要观察的是自然数N(或偶数2N)以后的数,是重点、是需要刻意观察的数。
Pi和Qi没有下限,是为了不在刻意地说:3到N(或6到2N)已经连表,如果非要说下限,那就是3。

等于N或者小于N的最大的素数的情况下2(W+WS)+1<2(2W+1)不一定成立,例子里就是2×31<67
====================================================
大傻8888888看帖很细。自然数N-2N,而N,不一定是素数,这才会出现你说的情况,“等于N或者小于N的最大的素数”是为了计算某个自然数的(或偶数)的连表最大个数,要求2W+1必须是素数,
计算自然数34的连表最大个数:
31、37、41、43、47、53、59、61、67的变形素数组是:0、3、5、6、8、11、14、15、16
连表从16开始(为何从16开始,由连表变形定理来说明),在变形素数组里,任取两个数相加(可重复一次),可得到:
16、17、18、19、20、21、22、23、24、25、26,再往下就不连续了,这是从自然数31开始的,不是从自然数34开始的,故26-3=23,即自然数34的连表最大个数是23。
上面的数据说明:对于自然数34,连表是从自然数47(=31+16)开始,到57(=34+23)结束(这里没有再提偶数,希望习惯这种说法),满足连表定义所表达的意思。自然数35(=70/2),已经不在此范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8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兼听明偏听暗 发表于 2021-6-8 17:22
现在需要楼主确实定义 Pi和Qi的下限。
======================
定义说:Pi

“连表从16开始(为何从16开始,由连表变形定理来说明),在变形素数组里,任取两个数相加(可重复一次),可得到:
16、17、18、19、20、21、22、23、24、25、26”
和楼主前面定义是“连表最大个数的定义:
若2N=P+Q , P、Q是素数 (1)
称(1)为可表式,称偶数2N是可表的,P、Q称2N的一对素数或素数对,
若存在:
2N=P+Q、2(N+1)=P1+Q1、2(N+2)=P2+Q2、2(N+3)=P3+Q3、...、2(N+I)=PI+QI,
且Pi<2N,Qi<2N,i=1、2、3、...、I,
则称I是自然数N,其2倍的偶数2N,可以连续地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最大个数,简称N的连表最大个数是I”的连表不是同一个概念,属于随意调换概念,前后不一。
既然“也就是说自然数从3起,到自然数N(或从偶数6起到2N),已经连表”因为N是大于3的自然数,所以等于说哥德巴赫猜想已经成立,还有证明的必要吗?
当然可以假如一个自然数N的2倍2N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如果能证明2N+2哥德巴赫猜想同样成立,就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只是现在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并得到大家的公认。
鉴于以上情况,我就不知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了。最后祝楼主好运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9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兼听明偏听暗 于 2021-6-9 16:52 编辑

...不是同一个概念,属于随意调换概念,前后不一
=========================
一个是定义,一个是求法,求法满足定义要求,怎能说“随意调换概念”呢?
你看,按定义来:68=2*34=31+37,70=2(34+1)=29+41,、、、,114=2(34+23)=57+61。
再往下,偶数116,分解后两个素数必有一个大于2*34=68,故自然数34的I=23。
按变形素数组来:0、3、5、6、8、11、14、15、16,横竖列个表格,横竖相加填入表格,从16开始看连续到几(26),再与自然数31比较一下,立马得出34的I=23。
计算N-2N之间的素数,只是为了快速地求出N的连表最大个数,与连表最大个数的定义完全不是一码事。

当然可以假如一个自然数N的2倍2N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如果能证明2N+2哥德巴赫猜想同样成立,就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只是现在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并得到大家的公认。
======================================
连表变形定理不但要证明“2N+2哥德巴赫猜想同样成立”,还要证明2(N+I)的德巴赫猜想同样成立,不过不是用两个素数来说事的(威尔森定理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而是用两个新的数学概念来说事的。连表的概念你好像理解但又表示怀疑,原因我想,就是感觉有些乱,改正办法:按定义来,不要管N-2N的事。
你还没提到另一个概念,可惜你就不想在“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谢谢你的质疑与提问,谢谢。

点评

这么给你说吧,连续三个偶数,一个是有除素数3余1的两个素数组成;一个是有除素数3余2的两个素数构成;另一个是有除3余1和余2的各一个构成;它们一直循环往复,终生不变。(偶数6除外,素数3不考虑它构成的素数对)  发表于 2021-6-9 17:48
我看过一楼的内容。也一直关注你和大傻的讨论。说一下我对这个的直观认识,那就是前后两个偶数的素数构成几乎风牛马不相及,没有关联性,也不存在递推关系,因为前后两个偶数的素数构成没有任何的内在联系。  发表于 2021-6-9 17: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6-28 23:5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