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51|回复: 4

怵目惊心之世界数学危机公益科普广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3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重庆 退休教师 佘赤求 dianhumakesi@163.con   
       任何新事物尤其是反潮流的新真理诞生时,自然而然遭到质疑、否定、反对、扼杀、封禁。笔者乃庶民,所言理论、观点,叫板权威大师,惊世骇俗,更不会有人相信。因此,为了避免无数人白做无用功,浪费不可估量的心血、时间、投资,无奈广而告之。希望看官读毕笔者讲的一目了然之常识、事实自做判断,采取功德无量的行为,推进数学发展!
     广告  进攻哥德巴赫猜想是做无米之炊
     证据、理由见下拙文。
1《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败功过概说》
2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及其成败原因》
3 《世界数学危机:伪科学称霸著名定理错误》
4 《两项重大基础理论发现》
5 《事实胜于雄辩佘赤求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
发表于 2019-3-13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院士的证明结论也是特称判断,命题也是集合概念

王元,曾任数学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和【数学学报】主编。1956年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不超过三个素数的乘积及不超过四个素数的成积之和。”简称【3+4】,1957年又证明了【2+3】,{中国青年报}曾以【向科学进军】的整版篇幅报道了王元的事迹。





王元认为,科学工作的价值要靠时间来决定,早发表,晚评价,是他和华罗庚倡导的态度,时间是衡量一种科学发现价值的最好尺度,大多数令人振奋的科学成就,当人们离他们越远时,越会感觉的他们的价值。





【数学学报】王元教授论文,参见下面内容:

王元 表大偶数为一个不超过三个素数的乘积及一个不超过四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1956 Vol. 6 (3): 500-513 [摘要] ( 1178 ) [HTML 0KB] [PDF 0KB] ( 52 )


------------------------------------------



第一,
王元论文标题“3+4”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了“1+1”,“1+2”,“1+3”,“1+4”,“2+2”,“2+3”,“2+4”,“3+3”,“3+4”九种可能情况。
集合概念反映的是集合体,这个词项的外延由词项所应用的事物集合组成,集合体的每一个个体不是必然具备集合体的基本属性,例如【中国工人阶级】就是一个集合概念,某一个具体的“中国工人”,不是必然具有“中国工人阶级”的基本属性。
注意,集合概念是不需要证明的,只是归纳总结就可以了。我们数学家证明的数学命题全部都是“普遍概念”或者“单独概念”。

王元教授如果要说这九种情况存在,必须对上面9种情况逐一证明。就是要使用完全归纳法证明:
“1+1”成立,
“1+2”成立,
“1+3”成立,
“1+4成立”,
“2+2”成立,
“2+3”成立,
“2+4”成立
“3+3”成立,
“3+4”成立。

王元教授没有说明任何一种情况成立,王元教授什么也没有说!





第二,
什么是判断?判断就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形式。
判断的基本性质:
1,有所肯定或者有所否定。
2,判断有真假。
王元教授没有确定任何一个类是无穷或者有限,王元什么也没有说。就是说,王元的证明违背了一个判断的基本要求,就连一个明确的判断都没有。
数学证明就是要求对数学对象给予一个明确的判断。





第三,
就算王元教授想说:“上面9种情况至少有一种是成立的”。这个也没有做到一个定理的要求啊?
王元是说“有些A是B”,这是一种“特称判断”这样的说法不能作为数学定理,因为数学定理要求明确的“全称判断”,就是“一切A是B”。
特称判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没有问题,甚至在其它学科也没有问题,例如物理学。唯独在数学证明中特称判断无效。
特称判断为什么不能作为定理?因为特称判断暗含“假定存在”的非逻辑前提,数学证明是严禁使用非逻辑前提,在逻辑学也不允许引入非逻辑前提。这是我们数学中常常发现一个显然的事实却不能成为定理的困难。如果可以引入非逻辑前提,那么数学难题就不会有这么多了。





第四,
论题必须清晰,陈述必须严谨。
数学证明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它由论题、论据、论证三个部分组成。数学证明的规则,,也就是关于论题、论据与论证方式的规则。 一、关于论题的规则 关于论题的规则有以下两条:

(1)论题必须清楚明确。 论题清楚明确,是证题的先决条件。论题不明确,含混不清,就无法进行论证。如果论题是虚假的,就不能去证明它是真实的。

(2)论题在证明过程中必须保持同一性,...。

现在我们看看王元证明的论题
王元将命题表述为“表大偶数为一个不超过三个素数的乘积及一个不超过四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表述。
“充分大的偶数”,指的是10的500000次方,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是一个无法检验的数值。
“不超过三个素数乘积之和”意指“殆素数”(官方解释是“很像素数”)。


数学证明要遵循基本规则
这是因为数学本身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低层次,叫做数学事实,通常表述方式是:有些A是B.。例如“有些相差2的奇数是一对素数”。


第二个层次叫做 数学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科学概念,特别是数学概念要求更加严格,至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专一性,精确性,可以检验。例如:”孪生素数“就是一个数学概念。

而王元的“充分大偶数”和“不超过三个素数的乘积”就不是一个科学概念。

第三个层次叫做数学定理,是对数学概念添加了某种属性,或者说,数学事实经过了严密论证以后,才能成为一个数学定理。表述方式就是:“一切A是B”。例如“素数有无穷多”。

第四个层次叫做数学理论,把方法,公式,公理,定理,原理,组合成为一个体系叫做数学理论。例如“初等数论”,由埃氏筛法,公理(例如等量公理),定理(例如费马小定理),原理(例如抽屉原理,一一对应原理),公式等组成。

在逻辑证明中,第一个层次的数学事实无法突破到第三个层次,因为数学不承认数学事实,任何数学事实必须利用数学概念经过正确的演绎证明才能算定理。这是因为数学面对的是无穷,在证实过程中,即使有无穷多个事实a是b,还可能存在无穷个可能a不是b。



从王元教授的这一项工作看,思维出现了混乱,应该及时指出。

发表于 2019-3-13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景润证明的不是1+1=2,也不是1+2=3,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要理解1+1的意思,首先要回到哥德巴赫本身。现在通行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指,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但是因为这个猜想太难,所以数学家们退而求其次,研究一个大于2的偶数是否能写成两个数a与b的和,如果a是2个素数的乘积,b是3个素数的乘积,那么就写成2+3,意思是第一个数是两个素数的乘积,第二个数是三个素数的乘积。

例如30可以写成30=6+24,因为6=2*3,24=2*2*2*3,所以30=6+24就是30的2+4分解。

历史上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两个主要工具一个叫筛法,一个叫圆法。在陈景润之前两个方法都有很多数学家在研究,证明了比如2+3,1+4,1+3之类的结论。陈景润改进了筛法,做出了1+2的结果,也就是说他证明了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另一个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乘积的数的和。

因此,1+2,1+1只是一种简便的写法,并不是真的是证明为什么1+1=2或者1+2=3。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明君 发表于 2019-3-13 11:50
陈景润证明的不是1+1=2,也不是1+2=3,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要理解1+1的意思,首先要回到哥德巴赫本身 ...

王元等人的所谓成果,就是忽悠人的伪科学。楼主指出了他们骗人的基本错误。
 楼主| 发表于 2019-3-24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打胡乱说,说得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5-5 15:23 , Processed in 0.0585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