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03|回复: 0

(1+1)命题的证明—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形与形之间关系在意识中的反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30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附文:(1+1)命题的证明—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形与形之间关系在意识中的反映。
    如设某直线线段AC的长为2N(即从主观上设定AC=2N),B是AC上的某个点(显然,AC/2N就相当于某个自然个体,如某个人。S及S’是[0,2N]中的某两个不同或相同的素数。)。如此,在AC中(不论主观上认为2N有多大),则有:
   2N=AC=AB+BC (1)—外因,并在客观上存在着分割比例:K=AB/BC=S/S’(2)—内因,(显然,K在(0,+∞)中是单调且连续的,故必存在着  K=AB/BC=S/S’。否则,B就是直线线段AC的“间断点”,即直线是不连续的,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以及存在着 AB/AC=S/2N   (3),   BC/AC=S’/2N   (4)。由以上(1)至(4)式,便可知(“看”出)在直线线段AC上存在着:AB=S,BC= S’。或由 S/S’= AB/BC = AB/(AC-AB)=S/(2N- S),而得知:(2N- S)= S’。
故  2N=S+ S’,即哥德巴赫猜想—(1+1)命题是成立的(名符其实!)。
事情就是如此的简单。(人人都能看得懂。)—世界归根到底是物质的。
K=AB/BC=S/S’是(1+1)命题成立的客观存在着的内因,而AC=2N则是(1+1)命题成立的由主观所设定的外部条件--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数者,意识;形者,客观。形为数之本,数为形之度。(度者,意识对客观的反映)。  世界归根到底是物质的。存在决定意识,内容决定形式。数学研究,到此结束。                                (第2页共4页)
以往研究(1+1)形式命题的依据仅仅是偶数与素数的“纯粹的意识的形式定义”,而根本看不到事实的依据,即在论证的过程中看不到任何与数相对应的客观存在着的“形”—一种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数—根本没有支撑着数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的由真实事物抽象后而得到的“几何图形”—数被抽成了“真空”。
被抽成了“真空”的数与数之间是无法进行比较的。我们说1M(米)比1尺大,是因为有M和尺这样的“物质”作为比较基础的,“纯粹的意识的形式定义”的两个“1”之间是无法比较其孰大孰小的。我们通常说“3”大于“1”是因为已经默认了“某种共同的计量单位(物质的比较基础)的,此时我们所说的“3”与“1”不是“真空”,是有“物质内核”的。
在以往研究(1+1)形式命题的方法中,数被抽成了“真空”。所以,无论采用怎样“高级”的方法都只能是一种徒劳。所以,那种认为“方法尚欠高级”,“工具尚欠先进”,要彻底解决(1+1)命题还必须创造出“更为高级的方法”和使用“先进的工具”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枪”再好,也要看怎么用。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如果脱离了客观存在,任何“高级的方法”,也一定是“不高级的”的。
根本没有支撑着数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的由真实事物抽象后而得到的“几何图形”,数被抽成了“真空”。对(1+1)形式命题的研究,不就成为了研究“真空”了吗?
研究“纯精神”,必然说不清;研究“不存在”,当然要失败。
以往研究(1+1)形式命题的方法,好比是“让一个根本没有怀孕的妇女去生孩子”,无论采用怎样“高级”的方法都只能是一个失败的结果。
如果根本没有了支撑着数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由真实事物抽象后而得到的“几何图形”,“数学大厦”就要坍塌了。
唯物乃科学之本。唯物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
验证(1+1)命题之例不胜枚举,仍不能证明(1+1)命题是成立的,其本质的原因,不在于数是无穷的,而在于数只不过是一种意识,而不是一种客观存在。    (第3页共4页)
所以,越是抽象,就越是不能脱离客观存在。否则,我们就会去研究那些“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了。
(1+1)命题是“一偶为二奇”形式公理中的“新问题”,公理是大量丰富的直接经验的总结,是任何理论所不能论证出来的。所以,“本草帽”采用辨别婴儿男女的“光屁股”的直接“看”的办法来解决(1+1)命题——以事实验证,而不采用“理论”论证的办法。
直接经验是认识之源,“看”都不去看了,认识之源就“枯竭”了。
“枯竭”了对(1+1)命题认识之源,(1+1)命题就根本无法解决了。
“本草帽”采用辨别婴儿男女的“光屁股”的直接“看”的办法来解决(1+1)命题,这简直是挖了研究(1+1)命题“传统方法”的祖坟,居然“一言可尽”,居然“一目了然”,成功了!某些人难以容忍是可想而知的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从2001-01-21至今所投稿件,《数学期刊》概不采用!所以,从2001-01-21至今数学界权威一点的人士几乎一致“三缄其口”!—上瞒天,下唬民,中间骗自己!“宝座”要垮掉了,要与“草帽们”平起平坐了,面子往哪放?千重要,万重要,面子最重要!“光屁股”的办法,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实,一个极其简单的事实(办法)就推倒了权威论断的事例又不是今天才有的。比萨斜塔实验不就推倒了“圣哲”亚利士多德的“重者下落得快”的权威论断了吗?不就是从塔上往下扔东西吗?“圣哲”亚利士多德“看”都不去看,就下论断,“枯竭”了对自由落体的认识之源。而“重者下落得快”的错误论断竟统治了两千多年!
“三缄其口”,封锁真理,是极不道德的。这不是明明地让不少人去继续做错事吗?这难道不是为虎作伥吗?这不是自己被老虎吃掉后灵魂变成伥,而伥又去引誘别人去做虎口之食吗?不过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通过这件事有利于大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所以,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定要努力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数学步入歧途,大家岂能坐视?
更详细的内容见《我是怎么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呢?是“看”出来的!》   (第4页共4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5-16 02:20 , Processed in 0.0791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