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06|回复: 2

谁能超越华罗庚的《A Direct Attempt to Goldbach Problem》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0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学是只认第一,不认第二的。”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也有这个意思。
数学家认为,证明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方法是证明哈代-李特伍德猜想(A),因为,根据这个猜想计算出来的“1+1”的答案数量的精确度(=计算值/实际答案数量)随着偶数N的提高而提高。例如:N=2097152时,精确度=1.01930。N=100000094时,精确度=1.00174。
华罗庚得到的计算公式的“主项”与哈代-李特伍德猜想(A)一模一样,只是“余项”上需要改进,但是,N→∞时,华罗庚的计算公式的精确度是逐步提高的,例如:N=10^30,精确度=1.2895。N=10^60,精确度=1.2382。N=10^90,精确度=1.2105。所以,可以认为华罗庚基本上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和哈代-李特伍德猜想(A)。【作为对比,陈景润的“1+2”的估计公式的精确度是随着偶数N的提高而提高而降低。所以,陈景润自己也向徐迟承认只是初步达到了“1+2”。一个是与哥德巴赫猜想没有关系的人,一个是最接近哈代-李特伍德猜想(A)的人,这不是很明显的事了吗?】
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回复说:“(1+2)的确不是哥德巴赫猜想!”并说“数学家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时,从未企图由证明(1+2)去证明(1+1)”。
这就是说:
①王元、潘承洞、陈景润证明的“2+3”、“1+5”、“1+2”“的确(都)不是哥德巴赫猜想”!
②王元、潘承洞、陈景润“从未企图由证明”“2+3”、“1+5”、“1+2”“去证明(1+1)”。
由此可见,中科院意识到“2+3”、“1+5”、“1+2”完全可以得到奖励,却不能以哥德巴赫猜想的名义申报奖项。
从另一方面讲,在1985年华罗庚完成论文之前,中国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其实是一片空白。在此后的27年,又没有人想改进华罗庚的研究,中国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是青黄不接。
你能超越华罗庚的《A Direct Attempt to Goldbach Problem》而力争第一吗?
发表于 2012-8-10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能超越华罗庚的《A Direct Attempt to Goldbach Problem》

国人必能!
发表于 2012-8-14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能超越华罗庚的《A Direct Attempt to Goldbach Problem》

[这个贴子最后由wangyangkee在 2012/08/14 05:47am 第 1 次编辑]

童信平,,,数学领军人,,,伟人,,,
http://www.mathchina.com/cgi-bin/topic.cgi?forum=12&topic=107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1-18 01:34 , Processed in 0.0878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