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89|回复: 1

35位数学家苦算了53年被20个字否决,用从未企图避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8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20年,Brun证明了“9+9”,被认为是“哥德巴赫猜想第一次重大突破”。于是,风生水起、你追我赶地来到了1973年陈景润给出的“系数值0.67”的“1+2”的证明。并被誉为“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声称“(1,2)较之(1,1)仅一步之差”。
    这中间,耗时53年,有35人次的数学家参加苦算,(包括我国五位数学家给出的“1+2”简化证明,把所谓的并不能反映出具体的、真实的参变量的只是草率估计的“系数值”从0.62提高到0.899的数学家。)
    1997年4月4日,解放日报记者郑宪先生,在陈景润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写了一篇《哥德巴赫的悲壮》纪念陈景润。他在谈到“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时说:“顶点,是一条道路的终结,是一种方法的寿终正寝。”说白了,在“9+9”→“1+2”中,“1+2”是“终结”,肯定了这是走不到“1+1”的断头路的终点。是运用过的那一整套筛法的死亡时刻。这20个字是对35位数学家苦算了53年的结果的盖棺论定。有如此多的数学家在“1+1”面前“出师未捷身先死”,难怪作者在标题中用上了悲壮二字。(在20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海外版也这样说过,“1+2”是光辉顶点,但“1+1”是隔着悬崖峭壁的另一个高峰。)
    与此同时,“哥迷”们也在问:培根说过:“数学使人精密。”王元所谓的“仅一步之差”中的那一步是5寸?1尺?2尺?那一步是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向前?那一步是爬?走?跑?跳?当大家看到王元说出:“用目前的方法的改进不可能证明(1,1)。”才恍然大悟,王元根本回答不出那一步的具体细节,不过是虚张声势的广告词,不客气地说是造假。从而使得无冕之王上当受骗,说出:“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无奈的是,大约有五分之一的报刊觉得这样说法大谬不然,在转载时删除了这些文字,这样做法大概是历史是的第一次。数学所感觉到,“9+9”→“1+2”在这三十多年中利用“背靠大树(‘1+1’)好乘凉”的日子难以为继了。应该与“1+1”脱离关系了。
    中科院官方机构“科学智慧火花”在2012年3月12日给刘照林先生的回复中明确承认:“(1+2)的确不是哥德巴赫猜想!”并说“数学家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时,从未企图由证明(1+2)去证明(1+1)”。
    2012年4月14日,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对童信平先生题为《逻辑的力量——谈谈“1+5”因为逻辑不当而南辕北辙》、《逻辑的力量——谈谈国际上“殆素数”定义的意义》、《哲学和逻辑的力量——解释9+9→1+2为何到不了1+1》等三篇文章的回复是:“数学家在研究Goldbach猜想时,从未企图由a+b去逐步证明1+1。只是因为无法证明1+1而选择了……。”
    二个回复用词有差异,至少是二个人所写,但是,中心意思是:“数学家在研究Goldbach猜想时,从未企图由9+9→1+2去逐步证明1+1。”数学所用“从未企图”四个字轻描淡写地回避这三十多年中的“1+2”与“1+1”不分的责任。
发表于 2012-7-30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35位数学家苦算了53年被20个字否决,用从未企图避责


  问题是哥猜被证明了,数学家们不理睬,不作为,一代可怜的数学家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1-18 01:47 , Processed in 0.13867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