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21|回复: 1

哥德巴赫猜想中的有心栽花花不发与无心插柳柳成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4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有心栽花花不发。
1920年,Brun证明了“9+9”,被认为是“哥德巴赫猜想第一次重大突破”。于是,风生水起、你追我赶地开始了栽花活动。“9+9”→“2+3”破土而出,1995年,王元在西安解析数论学术交流会上坦言,有二次想证明“2+2”(=“素数×素数+素数×素数”=“1×1+1×1”——根据国际上的殆素数定义),却没有成功。
【按理说,“2+3”(=“1×1+1×1×1”)中只需要剔除其中的“1×1×1”的合数就只留下“1×1+1×1”(=“2+2”)了。但是,要剔除其中的“1×1×1”的合数,必须证明这个“1×1×1”的合数确实存在于“2+3”之中,而不是存在于“3+3”之中。数学家做不到这一点,只好半途而废。】
1962年,潘承洞证明了“1+5”,被认为把“5”降低到“1”就可以证明“1+1”(哥德巴赫猜想)。于是,绝处逢生、梅开二度,又开始了栽花活动。“1+5”→“1+2”不亦乐乎。
【按理说,“1+2”(=“1+1×1”)中只需要剔除其中的“1×1”的合数就只留下“1+1”(=“素数+素数”)了。但是,要剔除其中的“1×1”的合数,必须证明这个“1×1”的合数确实存在于“1+2”之中,而不是存在于“2+2”之中。数学家做不到这一点,只好半途而废。】
从1920-1973年,想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而几度半途夭折,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
有一条谚语说,一个人不可以两次跌入同一条河流。我们的数学家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因为同一个错误而跌倒二次而半途而废。而且,都是因为概念和逻辑上这样的低级错误,想想没有什么面子面对江东父老,面对三十多年前别人指出的、难以回答的“不要指望由9+9→1+2去证明1+1。”干脆来一个“数学家在研究Goldbach猜想时,从未企图由a+b去逐步证明1+1。”“(1+2)的确不是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时,从未企图由证明(1+2)去证明(1+1)。”从而割断了“9+9”→“1+2”与“1+1”的联系。这是壮士断腕,使得“9+9”→“1+2”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不然的话,一旦证明了“1+1”,“9+9”→“1+2”会变得无足轻重而进历史博物馆,像地心说那样成为昨天的历史。所以,数学家不敢正面指出别人证明的“1+1”中的具体错误,这也许是拖拉时间,不能排除让“9+9”→“1+2”在苟且偷安中,获取更多利益的可能性。
2,无心插柳柳成荫。
数学家不敢搞“1+1”,而且,声称研究“9+9”→“1+2”并不是为了证明“1+1”。于是,“哥迷”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如雨后春笋,而且,有了专设的网站,这是有目共睹的,这是托了国家的科学的春天的福。
当然,有识之士也有“哥迷泛滥”的说法。
“一个普及科学的民族,才能真正摆脱愚昧和迷信;一个崇尚科学、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能真正有生机和希望。”——国外科学家是有普及责任的:“一个科研工作者,有义务也应该有能力向支持他从事科研工作的社会或普通公民解释与他的研究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他无权指责社会或普通公民缺少他所拥有的知识,相反,他可以被指责缺少科学知识,或没有很好地向公众解释科学的知识和进展。”如果王元他们抽出宣传“9+9”→“1+2”的那些功劳的时间中的十分之一,写一写“哥迷”的常见错误,从而让有些哥迷“真正摆脱愚昧和迷信”,还会“哥迷泛滥”吗?不能如同“天狗吃月”普及为“月蚀”?
发表于 2012-8-14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哥德巴赫猜想中的有心栽花花不发与无心插柳柳成荫

童信平,,,数学领军人,,,伟人,,,
http://www.mathchina.com/cgi-bin/topic.cgi?forum=12&topic=107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1-18 01:31 , Processed in 0.3095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