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43|回复: 0

应该加强图论研究队伍中翻译力量的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2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应该加强图论研究队伍中
翻译力量的建设
——参加今年第五届全国组合数学与图论大会的感想
雷  明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第五届全国组合数学与图论大会于二○一二年七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在洛阳师范学院召开,本人再一次参加了这次大会,并且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任意图顶点着色色数的界》的学术论文报告。从前年(二○一○年)的第四次图论大会到今年的第五次图论大会,光从参加人数上看,完全能够说明我国的图论研究工作是在蓬勃的发展着,年青一代的研究人员曾出不穷,八○后越来越多,我国的图论研究队伍正在走向年青化。
虽然图论研究队伍在不断的壮大起来,但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我从参加两次图论大会中感觉到翻译力量是薄弱的,造成了一些混乱。我举一个例子,这次大会七月十六日下午C分会场中,在一个同志报告完之后,邵理事长提了一个问题,问他的题目中的“阶”是什么意思,当时那位同志也解释了一番,但没有说明白,这时听众中有一位同志指出,按你说的那应该是“重数”了,报告者立即回答“是”。这时邵理事长也就“算”是弄“明白”了,其实我感到他并没有弄明白。因为不可能再继续的问下去了,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问得多了,他再讲不明白时,面子上就难看了。反正我是没有弄明白。
图论中以前有把图中的顶点数定义为“阶”的,今天这里又有人把两点间“平行边”的条数定义为“阶”的(其实这位报告者定义的“阶”是不是平行边的条数,我还有怀凝。因为他文中除了题目是中文外,其他地方全是英文,我又不懂英语,加上我来到C分会场时,这们同志马上就要报告完了)。把这样的风马牛互不相干的两件事,同时定义为“阶”,是不是很不合适吧。
不光这个事,图论中对不同的事物汉语定义为同一个词,或者把同一个事物汉语又定义为不同的词,这样的事,是还有的,也可能还是很多的。
比如,“图的密度”一词,在湖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聂祖安所译的《图论的例和反例》一书中是把“Density of a graph”翻译为“图的密度”,其定义为“G的密度ω(G)是G的最大团中的顶点数。”这个定义我认为是比较科学的,它反映了图中边最稠密的地方就是图的最大团,而密度相同的图的确是属于同一类图,因为它们都有相同顶点数的最大团。也有把“图的密度”称为“团数”的,如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范益政等人翻译的《图论导引》一书中说:“G中的最大团的阶数称为是G的团数(clique number),记为ω(G)(符号ω是希腊字母‘0mega’)。尽管定义中指出了“团数”是“最大团的阶数”,但从“团数”一词上看,只能理解成是“团的数量”,而不可能理解为是“团的顶点数”,更不可能理解成是“最大团的顶点数”。所以我认为还是用“图的密度”为好,因为它很明确,说的就是图的稠密程度。而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李建中等人翻译的《图论导引》一书中却把图的“边数与顶点数的比值”定义为“密度”(Density),还有别的书上也有这样定义的,其也用希腊字母ω表示。这里“边数与顶点数的比值”估然也能反映图的稠密的程度,但我认为不如前一个用“最大团的顶点数”定义“密度”好。如果用“边数与顶点数的比值”来定义图的“密度”,那么就可能产生两个有不同最大团的图的“密度”就可能是相同的,这是不科学的。以上图论书中把不同的事物汉语定义成同一个词的情况。
而把同一个事物又定义为不同的词的情况也是有的。如在研究图在曲面上的嵌入时,对“面”有这样的定义。设某图嵌入到某亏格大于0的曲面上,并在曲面上形成若干个区域,这就是图中的面。若某个区域或面内的任何一条闭曲线都可以在此区域或面内收缩为一点时(按上面说的,这个面应是一个只有一条闭合边界的面)的这种面,在不同的书中却有不同的名称。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范益政等人翻译的《图论导引》一书中叫做一个“2—单元”,如果每一个面都是“2—单元”,则该嵌入就是一个“2—单元嵌入”;但同样的一件事,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李建中等人翻译的《图论导引》一书和其他的书中却叫做“2—孢腔”和“2—孢腔嵌入”。不论是“2—单元嵌入”,还是“2—孢腔嵌入”,都很难理解。“2”是指的什么,“单元”和“孢腔”又是什么,其含义都很不明确。实际上按上面的定义,“某区域或面内的任何一条闭曲线都可以在此区域或面内收缩为一点”,显然这是一个只有一条闭合边界的面,叫做“单边界面”可能还要合适一些,这样也就应有“单边界面嵌入”等。
还有已定义好的专业术语,却在使用时不按定义进行。如“收缩”一词,其定义是“把两个相邻顶点凝结成一个顶点的过程”叫“收缩”运算,而在使用时却把“不相邻的顶点凝结成一个顶点的过程”叫“收缩”运算。比如在所有的中文文献资料中谈到Hadwiger在1943年的猜想时则说:“若图G 是n色的,则G可‘收缩’为一个完全图Kn”,这显然是不对的。这里的完全图Kn中的每一个顶点都是由不相邻的顶点凝结在一起的,而没有一个是由相邻的顶点凝结在一起的,所以用“收缩”一词是不合适的。那么“把不相邻的顶点凝结在一起的过程”用什么术语来表示最合适呢。在湖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聂祖安所译的《图论的例和反例》一书中则是“把不相邻的顶点凝结在一起的过程”叫做“同化”运算。“同化”一词从汉语字面上也是很好理解的,是把两个互不相干的事物“化”为同一体,不相邻的顶点也是不相干的两个事物,用“同化”一词是比较合适的。而“收缩”一词从汉语意义上理解,是把有一定牵连的事物沿一定的“路线”“收陇”起来,相邻的顶点就是用“边”相牵连着的两个事物,其“收缩”所“沿”的“路线”就是两顶点之间的“边”。
仔细看书时,就会发现图论书中是存在着很多类似于以上诸情况的情况的。这无形中就会给学习图论以及研究图论带来诸多的不便,也容易造成混乱。所以说要使图论的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翻译队伍。有些情况,按汉语定义比较科学的,就不一定非要硬按英文的译文进行定义。有些英语译文长的、用汉语难以表达的、汉语中也没有该概念的术语,用音译的办法也是可以的,如“拓扑”学(Topology),既与英语同音,汉语意义也很形象。只要我们对图论的研究发展得很快,也可以叫外国人把汉语的图论术语翻译成英文,不再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呢。我想,让别人跟着我们走这完全是有可能的。我也想,我这次大会上所报告的论文,将来总会有一天外国人会把它也翻译成英文的。
现在的图论大会中,报告中汉语、英语混用就充分反映了翻译工作跟不上的这一事实。有的是因为没有现成的中文术语可用,自已直接翻译嘛,又怕不一定确切,干脆就直接用了英文。但要知道这对于听报告的人来说,是非常吃力的,也是非常困难的。听的人不知道讲的人什么时候要改用英语,什么时候又再会改回汉语,无所适从。我了解了一些学生,大多数都反映是听不懂的。年青人听不懂,不明白,那么这个会会起到什么作用呢。有些与会的人对“论文用英文写,报告用半英半汉的语言讲”也有些意见。他们说,为了一两个“老外”,搞得大多数中国人也听不懂了,一半英语,一半汉语,外国人也是听不懂的,字幕上的英文又很小,老外也是看不清的,也没有什么好处。我想,如果中国人在国外参加会议时,人家总不会因为有一两个中国人,就专门用英文吧。我们的大会面对的是广大的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用外文呢。我参加了两次这样的图论大会,这是一个一直弄不明白的问题。
还有我在文章开头说的那位同志,自已连自已所写的“阶”字是什么意思还都不太明白,你还在作什么学术报告嘛。对某个术语能不能翻译,报告人首先自已要明白英文说的是什么事,只要把这个事情给大家讲明白也是可以的。只要把问题能讲明白,我想就可以很自然的译出一个比较合适的汉语术语了。为什么只有邵理事长一人提出这个问题,而没有别人别出呢,就说明了这种半英半汉的报告大多数人是没有听明白的。只所以邵理事长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在听的过程中也是没有听明白的。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都没有听明白,我想这一个报告邵理事长也一定是没有听明白的。
   
雷  明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二日于长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1-18 01:47 , Processed in 0.0830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