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28|回复: 1

[讨论]回复童信平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7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童信平先生
雷  明
(二○○九年八月六日)
童信平先生:
    我同意你的观点,所谓的“m+n”都不是哥猜的原意“1+1”,到现在所有的证明还都没有沾哥猜的边。你收集的资料很多,请问:
    1、以前都说陈景润的“证明”在国内被压了下来,是在国外发表的。而2006年8月份王元在中央电视台上说,王元的文章先是叫他看了,陈给他一个人正式的讲了三天,他没有提出什么问题,这就算通过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按你说的王元早就承认了哥猜只指的是“1+1”,那么他在2006年还在鼓吹陈景润取得了哥猜证明的最好成绩,这不是自已打自已的嘴吗。
    3、我也认为筛法和园法不能证明哥猜,曾用集合论的方法对哥猜进行证明,你可以翻看我的有关贴子,并请提出意见。
    4、我还想在最近又发一贴,谈谈我用集论方法证明哥猜测的一些想法,你也哥以注意查看。
    5、你说的四部委联合开展的“1000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是怎么一回事,请告知一下。
                                      雷  明
                            二○○九年八月六日于长安
注:此信已于2009年8月7日发表于《数学中国》网上。
发表于 2009-8-7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回复童信平先生

雷明先生:
弄清楚“9+9”~“1+2”是对“1+1”的杰出贡献,还是牛头不对马嘴,甚至是延误了“1+1”研究,“哥迷”应该当仁不让地把这些问题说深说透,才能得到公众对“哥迷”的理解。
你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公众知道,现在回答如下:
1、以前都说陈景润的“证明”在国内被压了下来,是在国外发表的。而2006年8月份王元在中央电视台上说,王元的文章先是叫他看了,陈给他一个人正式的讲了三天,他没有提出什么问题,这就算通过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那时候,我在北京,听到过许多小道消息,现在看来,既然“陈景润从未去证明1+1,甚至都没想过自己能证明1+1”(四平日报,1992,03,03,3版。(摘自《中国青年报》。)对“1+1”来说,已经毫无意义,提也无益,不说也罢。如果你还有兴趣,不妨打开(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857097.htm )和(http://www.seiencenet.cn/hlml/shownewcl.aspx?id=215836/215837 )
再打开,王晓明的《哥德巴赫猜想传奇》(http://portal.sinoth.com/19550321/1000031371.html )和
(http://www.tdsr.cn/bbs/viewthread.php?tid=6585&fpage=2 ) 打不开可以来信。
2、按你说的王元早就承认了哥猜只指的是“1+1”,那么他在2006年还在鼓吹陈景润取得了哥猜证明的最好成绩,这不是自已打自已的嘴吗。
王元颠三倒四的说话多的是,你看看:
①“哥德巴赫猜想第一次重大突破是在20年代。”(指“a+b”中的“9+9”。)――“两个相加的数中还没有一个可以肯定为素数的。”(这是对重大突破的否定。)――“圆法、筛法均已山穷水尽。用它们几乎是不可能证明猜想(A)的,数学家殷切地期望新思想与新方法的产生。”(这是对重大突破的彻底否定。)
②“前赴后继把哥德巴赫猜想从9+9推进到1+2。”――“1+3、1+2与1+1没关系。”“1+1与1+2不是一回事。”“哥德巴赫猜想仅指1+1。”(分为三句话来肯定“9+9”~“1+2”对哥德巴赫猜想没有推进作用。这是“哥迷”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的。)――“陈景润从未去证明1+1,甚至都没想过自己能证明1+1。”(终于吐出了事实。)
③“(1,2)较之(1,1)仅一步之差。”――“用目前的方法的改进不可能证明(1,1)。”(不可能证明(1,1),那来的仅一步之差?)――“圆法、筛法均已山穷水尽。用它们几乎是不可能证明猜想(A)的,数学家殷切地期望新思想与新方法的产生。”(新思想与新方法尚在殷切地期望之中,一步之差是欺人之谈。虚假广告而已。)――“陈景润从未去证明1+1,甚至都没想过自己能证明1+1。”(终于吐出了事实。)
(如果对出处有兴趣,可以补上。)
3、我也认为筛法和园法不能证明哥猜,曾用集合论的方法对哥猜进行证明,你可以翻看我的有关贴子,并请提出意见。!
     4、我还想在最近又发一贴,谈谈我用集论方法证明哥猜测的一些想法,你也哥以注意查看。
对于这二个问题,我还未考虑。对于论文,我在《哥德巴赫猜想――拿什么来证明你》中写过:“蓬头垢面、衣衫褴缕的论文同样不会引起别人注意。”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我引用一位教授给一位非职务研究者的信中几段,“恕我直言,你的大作或说成是文章,但更类似‘网聊’。”“无疑,你发来的文章至少在形式或写法上,即使以人们的关注度,也不会为杂志的编辑(包括国外)看中。”“可以说,在我审阅的文章中(至少在千百篇以上吧),是第一次看到您这样撰写的文章。即使批评学术论文是“科技八股文”,但已经成为了国际惯例。尽管有人持不同意见,但在出道之前也得遵循这种格式。”让我们共同努力,使论文能进入编辑的法眼。
5、你说的四部委联合开展的“1000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是怎么一回事,请告知一下。
这是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开展的,科学难题的确定是有严格程序的,你若还有兴趣,我只能告诉你领导小组的组长、付组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9-19 09:0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