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qhdwwh

验证10的1000次方的大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我对王元院士漫谈哥德巴赫猜想一文做的节录,作为我发帖的依据和参考。
王元院士漫谈哥德巴赫猜想

  “我劝大家现在不要去做哥德巴赫猜想,还是把基础打好。如果要搞这个问题,最低限度,你应该有大学数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并将已有的文献都看明白了;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王元向热衷于证明这一猜想的数学爱好者提出建议和忠告。
 王元是我国早期从事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数学家之一,在华罗庚的指导下研究数论和哥德巴赫猜想。
  据王元介绍,华罗庚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并得到了相当好的结果;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有关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最好成果。
  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写信给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提出两个猜想:
  (1)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2)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是3个素数之和。
  1742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明确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他不能加以证明。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容易证明(2)是(1)的推论,所以最重要的是(1),这是两个素数,所以我们称它为‘1+1’,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有解决。”因为这个问题还不到解决的时候。
   1921年,数论泰斗、英国数论学家哈罗德·哈代在德国哥德哈根数学会的演讲中,宣称猜想(1)的困难程度“是可以与数学中任何未解决的问题相比拟的”。
因此,王元说:“哥德巴赫猜想不仅是数论,也是整个数学中最著名与困难的问题之一。”
  哥德巴赫猜想为何如此重要
  王元说:“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数学模型,以它作为模型,可以给数学带来新的方法、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如果一个问题的证明不能带来新方法、新思想和新理论,那么这个问题就不重要,这样的问题多得很。”
王元说:“充分大是一个界线,大于这个界线的数则为充分大。是10的1000多次方,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现在计算机每秒的计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00万亿次,这是10的14次方,10的20次方则是计算机能够达到的最高上限;再给大家一个概念,整个宇宙的基本粒子有多少?我记得在一篇文章上说是10的50次方,那么,10的1000次方是什么概念呢?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大得不得了的数字。所以,三个素数加起来等于一个奇数,这是不能通过计算机做出来的,只能用数学的方法来证明。”
“这些问题都要加上‘充分大’才行。”王元补充说。
证明哥德巴赫想带动的第一个方法是“园法”。
还有指数和的估计方法,指数和的估计从高斯开始,有了这两个方法的带动,基本上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2)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带动的第二个方法是筛法。
  王元说:“1918年,挪威数学家布朗改进了有2000多年历史的埃拉多染尼氏的筛法,证明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两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9的正整数之和。我们将布朗的结果记为‘9+9’。从布朗开始,筛法发展差不多90多年了,而且还在发展,最后结果是什么呢?最后结果之一就是陈景润的结果。陈景润在1965年证明: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之积之和。这个定理可以表示为‘1+2’。”
   “光辉的顶点”
  华罗庚是中国最早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1936~1938年,他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哈代的指导下从事数论研究,并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证明了对于“几乎所有”的偶数,猜想(1)都是正确的。
1950年,华罗庚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组织数论研究讨论班,选择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讨论的主题,倡议并指导他的一些学生研究这一问题。
  参加这个数论讨论班的学生有王元、潘承洞和陈景润等。出乎华罗庚的意料,学生们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1956年,王元证明了“3+4”;同年,原苏联数学家阿·维诺格拉朵夫证明了“3+3”;1957年,王元又证明了“2+3”;潘承洞于1962年证明了“1+5”;1963年,潘承洞、巴尔巴恩与王元又都证明了“1+4”;1966年,陈景润在对筛法作了新的重要改进后,证明了“1+2”。
对“陈氏定理”,英国数学家哈勃斯坦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认为“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
日本数学界列举了今天数学中的100个重要问题,哥德巴赫猜想是这些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一步大得不得了”
王元说:“不要认为陈景润做出‘1+2’,还差一步就做出‘1+1’。是的,就是这一步;但这一步根本就大得不得了,这一步比90年来走过的路还要长。”
 华裔数学家陶哲轩是2006年数学菲尔茨奖获得者之一。王元说:“陶哲轩应该是最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两位数学家之一,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证明‘1+1’,他现在做出来的结果也很好,但他在很多次报告中都讲,他的方法不可能证明‘1+1’。”
  “连这么大的一个天才都没有做出来,所以,我劝大家不要做这个事,现在不是做这个证明的时候。王元说.
发表于 2019-4-25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1),这是两个素数,所以我们称它为‘1+1’,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有解决。”因为这个问题还不到解决的时候。
这是上帖的语句。
请问,什么时候才是解决哥猜的时候呢?
还有就是,充分大这个词,最好是改为无穷大。
哈哈,个人的看法。(因为充分大为10∧1000还是比较小)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已声明不会审理来自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任何自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


WHS筛法能证明和验证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在一次演讲中,王元说:“充分大是一个界线,大于这个界线的数则为充分大。是10的1000多次方,...10的1000次方是什么概念呢?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大得不得了的数字。所以,三个素数加起来等于一个奇数,这是不能通过计算机做出来的,只能用数学的方法来证明。”
王元说:...所以,三个素数加起来等于一个奇数,这是不能通过计算机做出来的,只能用数学的方法来证明。”我们是否可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三个素数加起来等于一个充分大的奇数,能通过计算机做出来,那么这也是证明哥猜成立的一个方法。现在,我们可以用WHS筛法,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解决了这个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这算不算数。当然,数学的方法来证明哥猜成立是另一种主要方法。
WHS筛法提供了依据,可以逻辑推导哥德巴赫猜想成立(数学式G2(X)>0.5X/(lnX)^2),也可以验证偶数和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在验证过程中,我们不必用计算机通过求和来得到充分大偶数和奇数的‘哥猜解’(这是不能通过计算机做出来的---王元说)。
用WHS筛法的运算代码来计算‘哥猜解’要容易很多,其过程是:将相关自然数子区间的素数和合数(占1/3)转换成数学代码模型→将二个(或多个)相关数学代码模型按需要排列→代码运算,得到‘哥猜解代码集合→哥猜解代码集合转换成素数对数值(‘哥猜解’)集合。这样做,保证了‘哥猜解’的正确性,唯一性。
 王元说:“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数学模型,以它作为模型,可以给数学带来新的方法、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如果一个问题的证明不能带来新方法、新思想和新理论,那么这个问题就不重要,这样的问题多得很。”

我原创的WHS筛法,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是一种崭新的数学方法,是解决数论问题的多用途数学模型。
其中,
1)WHS双筛法能筛出一个或一个自然数区间的全部素数(如含252000个自然数的区间)并且能把这些素数排列成数学模型。一次完整的筛过程,即能筛出自然数子区间内的全部素数,效率很高,且不会出现“殆素数” 。比如要筛出10的15次方大,含252000个自然数区间的素数,因√1000000000000000=31622776.6, 在31622776内有 1951957 个素数,即要筛1951957个素数,才能得出区间的全部素数(不含“殆素数”)。这比一个,一个数的筛,效率要高很多。
2)WHS三筛法:用该法能筛出一个自然数子区间全部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因此能验证区间全部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3)WHS四筛法:主要由于验证一个区间大偶数哥猜成立,因为能被6整除的偶数需要筛两次,所以是四筛法。如果能提供10的1000多次方,含300000个自然数区间的素数组,那么就可以验证相应的大偶数哥猜成立。
4)序数和筛法:验证一个大偶数哥猜成立的最简单,快速的方法。
5)其它筛法:比如筛出孪生素数,筛出大偶数的孪生素数‘哥猜解’,验证陈氏定理等(本人做过相关实践)。

WHS筛法可以扩展用途,以解决数论的其它问题。是研究数论和发展数论的有力数学工具。

王元说:证明哥德巴赫想带动的第一个方法是“园法”。还有指数和的估计方法,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带动的第二个方法是筛法。...1918年,从布朗开始,筛法发展差不多90多年了,最后结果之一就是陈景润的结果。陈氏定理可以表示为‘1+2’。 

  WHS筛法能否是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带动的第三个方法,请科学共同体严格审查,至于结果,拭目以待吧。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已声明不会审理来自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任何自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


在上面帖子中我写过,我原创的WHS筛法,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是一种崭新的数学方法,是解决数论问题的多用途数学模型。
下面列出部分新的概念:
素数点......在数列中表示素数位置的点,以数字1表示。合数以数字0表示。
哥猜点......二个素数点组合成一个偶数哥猜点,即偶数的一个哥猜解。以数字1表示。
哥猜线......哥猜点集合在一条直线线段上,确定偶数的哥猜解全部在直线线段上。
哥猜面......全部偶数的哥猜点集合在一个平面上,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表示在该平面上。
奇数哥猜解的三维空间......素数点(位于z轴平面)和哥猜面哥猜点集合在一个立体上,奇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哥猜解表示在该立体上。
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三维空间......哥德巴赫猜想(偶数和奇数)成立表示的三维空间。
任何偶数的全部哥猜解(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全部在哥猜线上,全部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表示在哥猜面上(哥猜基本面)。奇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表示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三维空间上。
要讲清楚新的概念和WHS筛法,约需10个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已声明不会审理来自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任何自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

任何偶数的全部哥猜解(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全部在哥猜线上,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表示在哥猜面上
(哥猜基本面)。奇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表示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三维空间上。
全部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表示在哥猜面上(哥猜基本面),即可以在一个图表上全部标记出来哥猜解,其正确性,唯一性确定无疑。这可以用实践予以验证。比如100万内的任意偶数,我们可以给出全部哥猜解数量和每个哥猜解数值,并保证数值无差错,无多出和遗漏。之所以提出100万内(1000万也可),是因为有素数表可查,大家都可以参与。对于更大的偶数,验证结果也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下结论:用WHS筛法,1)能筛出区间内全部素数(不含“殆素数”)2)能筛出区间内全部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和全部‘哥猜解’的数值。3)上述的数值具有是唯一性,正确性。4)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已声明不会审理来自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任何自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

科学家希望搞哥猜等要先学好基础数学,学好数论,不能拿斧锯去造航天飞机

全文照登

如果科学家们继续保持沉默,无异于让那些毫无学术价值的论证继续干扰科学家的研究,损坏新闻界的声誉,使更多的人走入歧途。
  说那些论证毫无学术价值是有充分根据的。杨乐教授解释说:我们看过的宣称已证明出这一难题的全部来稿,没有一处可取。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少作者连中学数学都没学好。中学数学是2000多年前的成果,微积分的出现也离我们300多年了。200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数学各分支有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极其丰富的成果。在这些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大批中外数学家成年累月地努力尚未解决的难题,如果可以靠加加减减和微积分去解决,那么近几百年的数学发展不是等于零吗?大批数学家的努力不是等于零吗?!这些人的做法好比手持弓箭参与海湾战争、手持斧锯去造航天飞机。
  科学家们还讲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不久前,一位外地老同志退休后来到北京,跟潘承彪教授说他要搞哥德巴赫猜想。潘承彪劝他最好还是做点别的事,他却说“别的事不太好做”。青年数学家贾朝华说,许多人拿了论文来让他提意见找找错,一看文章,找错几乎变成了“找对”,有的竟连一处对的地方都找不到。
  杨乐教授最后说: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样的作者无论花多少时间,也绝对搞不出哥德巴赫猜想。如果有谁真的热爱这一“猜想”,首先要学好高等数学,认真钻研数论,掌握这个问题的重要文献,否则,就不要在这方面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和有限的精力了。
  这,也是目前中国数学界同仁的共识。


  自从1977年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问世后,神州大地不知有多少人向往着摘取那颗灿烂的“明珠”。十几年来,全国各地自称证明出哥德巴赫猜想的人数以千计,关于这种报道也时常见诸市井小报甚至一些大报名刊。但最后证实这些全是谬误。十几年来,光是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就收到约100麻袋这样的论文,但没有一篇论文正确。这种怪现象最近又有抬头之势。
  是正确认识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了。日前,中科院数学所特意邀请了北京十几家新闻单位,就此问题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数学所所长杨乐主持,王元、潘承彪等7位数学家参加。会上,著名数论专家王元教授介绍了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要研究它?研究的难度有多大?其他专家也都谈了自己的看法,以求同新闻界、同热衷于“猜想”人们达成共识。
  (一)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中的一个古典难题,它可以表述为:凡大于等于4之偶数必为两个素数之和(“1+1”是它的简单表述,即一个素数加一个素数)。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这个现象后,由于无法用严格的数学方法证明命题的正确性,故只能称之为猜想。他写信给当时瑞士大数学家欧拉,请他证明。欧拉一直到离开人世也没证出来,但他相信这个猜想是对的。从此,中外数学家们高擎火炬、辈辈相承地研究这个难题。
  本世纪以来,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出“9+9”;1956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出“2+3”;1962年,我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4”。到1966年,数学家陈景润证明的“1+2”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陈氏定理”的内容是:充分大的偶数可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就是至今有关“猜想”证明的最好结果。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一个弧立的数学问题。当年华罗庚教授倡导并组织研究这个难题,是有深邃的战略眼光的。因为它是带动解析数论、最终带动数学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果孤立地看待哥德巴赫猜想,或把它当做一个数学游戏,可以随便猜一猜,那就偏了。
  目前看来,“1+1”这颗灿烂的“明珠”并非距我们“一步之遥”,而仍在遥远的“天边”,在用今天最先进的“宇航工具”都不易到达的地方。当代中外研究数论的专家终不能使“猜想”变为“定理”,实在不是由于他们不思努力、不想摘那“皇冠上的明珠”。数学理论有一个由粗到精的逻辑严密化过程,要靠长期的积累,有时会长达数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曾与其兄潘承洞在数论方面一起做出重大贡献的数学家、北大教授潘承彪感慨地说,搞数论研究的人谁不想摘取那颗“明珠”啊,但那只是一种理想,按目前国际数学界的理论发展水平,看来在相当时期内是难以达到的。王元教授编辑了《哥德巴赫猜想》一书,汇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论文20篇。他在该书前言中写道:“可以确信,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有待于将来出现一个全新的数学观念”。
  这,已成为中国数学界同仁的共识。
  (二)
  这次记者招待会的举行,于科学家、于新闻界、于迷恋“猜想”的人们都是有益的。如果科学家们继续保持沉默,无异于让那些毫无学术价值的论证继续干扰科学家的研究,损坏新闻界的声誉,使更多的人走入歧途。
  说那些论证毫无学术价值是有充分根据的。杨乐教授解释说:我们看过的宣称已证明出这一难题的全部来稿,没有一处可取。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少作者连中学数学都没学好。中学数学是2000多年前的成果,微积分的出现也离我们300多年了。200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数学各分支有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极其丰富的成果。在这些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大批中外数学家成年累月地努力尚未解决的难题,如果可以靠加加减减和微积分去解决,那么近几百年的数学发展不是等于零吗?大批数学家的努力不是等于零吗?!这些人的做法好比手持弓箭参与海湾战争、手持斧锯去造航天飞机。
  科学家们还讲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不久前,一位外地老同志退休后来到北京,跟潘承彪教授说他要搞哥德巴赫猜想。潘承彪劝他最好还是做点别的事,他却说“别的事不太好做”。青年数学家贾朝华说,许多人拿了论文来让他提意见找找错,一看文章,找错几乎变成了“找对”,有的竟连一处对的地方都找不到。
  杨乐教授最后说: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样的作者无论花多少时间,也绝对搞不出哥德巴赫猜想。如果有谁真的热爱这一“猜想”,首先要学好高等数学,认真钻研数论,掌握这个问题的重要文献,否则,就不要在这方面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和有限的精力了。
  这,也是目前中国数学界同仁的共识。
  但愿它还能成为真正热爱数学的朋友们的共识。
  (人民日报,1992.02.17) 


下面是几位先生对上文的回复:

愚工688:全球通病——都喜欢研究“殆素数”,却不管“殆素数”与猜想根本没有关联!

APB先生:当一个人读完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学好基础数论和解析数论,学好基础数学,再去研究的时间,可能也就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人类目前所获得的全部知识,也只是对宇宙——未知世界的一些肤浅认识!顶级数论专家毕竟是少数,他们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也会受局限!而新思想往往出自广大的民间;数学上的许多成就都是无名氏所为。

jxh1943: ...... 四.关于真理和谬误。一是真理标准问题,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当然不能以“共识”为标准,宣判式的结论亳无说服力。二是不要害怕谬误,有比较才能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这是符合辨证法的。这不是说要宣传谬误,而是要避免将正确的见解视为谬误而压制发表。只有允许争议科学才能更快地发展,只有通过争议真理才能更加放射出它的光芒。

一览众山小: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同样道理,不管是初等方法还是高等数学方法,只要能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如果能找到用高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点蛛丝马迹,那么强调用高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才有意义也许还有一点道理,但潘承洞生前曾经悲观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甚至连假设性证明都没有”;在对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一筹莫展的情况下,一股劲地强调只有高等数学方法才能解决问题,结果钻进了迷雾重重的死胡同却不能自拔,前车之鉴,不应再重蹈覆辙。

这些回复代表性的反映了民间对哥猜研究的看法,一些意见是对的,比如:

愚工688:全球通病——都喜欢研究“殆素数”,却不管“殆素数”与猜想根本没有关联!

本人认为引入“殆素数”使哥猜研究被复杂化了(从“9+9”到“1+1”),用布朗筛法使研究哥猜问题走了弯路,显而易见,有“殆素数”参与,那就表示研究的已不是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了。虽然百年来的研究使筛法达到了光辉顶点,却证明不了哥德巴赫猜想。而哥猜研究直接从“1+1”着手,在计算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用WHS筛法解决哥猜证明和验证实际上可以做到。

APB先生:当一个人读完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学好基础数论和解析数论,学好基础数学,再去研究的时间,可能也就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人类目前所获得的全部知识,也只是对宇宙——未知世界的一些肤浅认识!顶级数论专家毕竟是少数,他们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也会受局限!而新思想往往出自广大的民间;数学上的许多成就都是无名氏所为。

我认为,在有限的人生中,没必要在错误的道路上,化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新思想往往出自广大的民间;数学上的许多成就都是非数学专业人士(如费马等)所为。

jxh1943: ...... 有比较才能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这是符合辨证法的。这不是说要宣传谬误,而是要避免将正确的见解视为谬误而压制发表。只有允许争议科学才能更快地发展,只有通过争议真理才能更加放射出它的光芒。


我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只由科学共同体垄断,科学共同体应对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引导,支持等作用。

一览众山小: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同样道理,不管是初等方法还是高等数学方法,只要能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但潘承洞生前曾经悲观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甚至连假设性证明都没有”;在对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一筹莫展的情况下,一股劲地强调只有高等数学方法才能解决问题,结果钻进了迷雾重重的死胡同却不能自拔,前车之鉴,不应再重蹈覆辙。

本人认为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的论点不可取,而拓展新思路,创造新方法才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已声明不会审理来自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任何自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

全部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表示在哥猜面上(哥猜基本面),即可以用图解法在一个图表上全部标记出来偶数哥猜解,其正确性,唯一性确定无疑。
我的简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一文中,其中图二是WHS筛法的局部图片,表明了筛出哥猜解的原理。
对于更大的偶数,同样,用实践也能予以验证。比如100万内的任意偶数,我们可以给出全部哥猜解数量和每个哥猜解数值,并保证数值无差错,无多出和遗漏。之所以提出100万内(1000万也可),是因为有素数表可查,大家都可以参与验证。
对于更大的偶数,如x=10˄23,人们给出全部素数为1925320391606803968923个,用WHS筛法,就可以筛出x及小于x的全部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并验证[X,2x-N](N为筛子的规模,N˂˂X 如N=200000)区间的偶数哥猜成立。当然,这时哥猜基本面已经大得不可思议了,即使用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其存储量也远远不够。但是,验证这样大的偶数哥猜成立(找到1个及以上的哥猜解),却容易做到,中国科学院如有兴趣,可以确定要验证的偶数,我用WHS筛法中的序数和筛法,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筛法结果,足以说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当然,x趋于无穷大,哥猜基本面在二个维度上也趋于无穷大,验证结果也是一样的。

王元题:数学之美在于简单。
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下限的数学式G2(X)>0.5X/(lnX)^2,以最简洁和美的形式,表达了数论的一个真理,即哥德巴赫猜想是成立的。
WHS筛法以简单和美的形式(数学模型及代码运算取代数值计算),验证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网上文章照登:

(1)数学结构的简单美。简单性是数学结构美的基本内容。
(2)数学方法的简单美。简单性是数学方法美的重要标志。狄德罗指出:“数学中所谓美的问题是指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所谓美的解答则是指一个困难、复杂问题的简单回答”。这就是说,一个美的数学方法或数学证明,一般都包含着简单性的涵义。
(3)数学形式的简单美。简单性也是数学形态美的主要特征。数学形态美,是数学美的外部表现形态,是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或表达式)的外在结构中呈现出来的美。形态美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简单性。例如,牛顿用F=ma概括了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爱因斯坦用E=mc^2 揭示了自然界的质量和能量的转换关系;这里F=ma、E=mc^2就外在形式而论,都是非常简洁的,不失为数学形态美的范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已声明不会审理来自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任何自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

全部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表示在哥猜面上(哥猜基本面),即可以用图解法在一个图表上全部标记出来偶数哥猜解,其正确性,唯一性确定无疑。
我的简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一文中,其中图二是WHS筛法的局部图片,表明了筛出哥猜解的原理。
对于更大的偶数,同样,用实践也能予以验证。比如100万内的任意偶数,我们可以给出全部哥猜解数量和每个哥猜解数值,并保证数值无差错,无多出和遗漏。之所以提出100万内(1000万也可),是因为有素数表可查,大家都可以参与验证。
对于更大的偶数,如x=10˄23,人们给出全部素数为1925320391606803968923个,用WHS筛法,就可以筛出x及小于x的全部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并验证[X,2x-N](N为筛子的规模,N˂˂X 如N=200000)区间的偶数哥猜成立。当然,这时哥猜基本面已经大得不可思议了,即使用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其存储量也远远不够。但是,验证这样大的偶数哥猜成立(找到1个及以上的哥猜解),却容易做到,中国科学院如有兴趣,可以确定要验证的偶数,我用WHS筛法中的序数和筛法,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筛法结果,足以说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当然,x趋于无穷大,哥猜基本面在二个维度上也趋于无穷大,验证结果也是一样的。

王元题:数学之美在于简单。
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下限的数学式G2(X)>0.5X/(lnX)^2,以最简洁和美的形式,表达了数论的一个真理,即哥德巴赫猜想是成立的。
WHS筛法以简单和美的形式(数学模型及代码运算取代数值计算),验证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网上文章照登:

(1)数学结构的简单美。简单性是数学结构美的基本内容。
(2)数学方法的简单美。简单性是数学方法美的重要标志。狄德罗指出:“数学中所谓美的问题是指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所谓美的解答则是指一个困难、复杂问题的简单回答”。这就是说,一个美的数学方法或数学证明,一般都包含着简单性的涵义。
(3)数学形式的简单美。简单性也是数学形态美的主要特征。数学形态美,是数学美的外部表现形态,是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或表达式)的外在结构中呈现出来的美。形态美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简单性。例如,牛顿用F=ma概括了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爱因斯坦用E=mc^2 揭示了自然界的质量和能量的转换关系;这里F=ma、E=mc^2就外在形式而论,都是非常简洁的,不失为数学形态美的范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0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元讲过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经历,当时(上世纪五十年代)中科院数学所仅有的一台手摇计算机,因为分配给他的工作任务是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因此,成为他专用的计算机,不停使用,直到摇坏。可见研究哥猜的人寥寥可数,研究数学的工具奇缺。数学家王元﹑陈景润取得的成果确实难能可贵。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科院数学所已经具有领先的人才和硬件,软件优势(国内,国际),应该能取得更大成果。却在最后的一步停止下来。
事实是,民科研究哥猜也并不是一无可取。
比如:WHS筛法能筛出自然数中的素数,也能筛出偶数的哥德巴赫分拆数,且能将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结果,用数学图解的方法,表示在数学图表上。用真实的数据验证了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该数学方法解决了以前研究中难以确定素数,在使用布朗筛法时,不得不引入“殆素数” 概念,在研究“1+1”时又消除不了“殆素数”的影响 ,最后得出用筛法不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需要新的思路和新方法的结论。
WHS筛法,可以直接研究“1+1”,少走了弯路,是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该法使用代码组合运算,能解决任意大数的哥猜解问题。使用计算机计算充分大的数(10的1000多次方),或更大数的哥猜解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
WHS筛法简单﹑实用﹑准确,是数学之美在于简单这句格言的完美体现。
在前面的帖子中,有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文字和大量验证实例,我真诚欢迎中科院数学所对我的文字评头品足,“找对”“找错”都可以,比如,对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下限的数学式G2(X)>0.5X/(lnX)^2的否定,或找到该数学式的反例,验证实例中的错误等。肯定或否定的意见都是对我成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是对数学发展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已声明不会审理来自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任何自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

中国科学院的声明,关闭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任何人)的中国大门,因为没有任何个人(研究员﹑院士﹑数学家等)或机构﹑团体能不管中国科学院的声明而参与此事,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用布朗筛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因为逻辑推导过程非常复杂,深奥,因此需要由具备高深数学能力的人员审理,比如陈景润的“1+2”论文的审理,就是由王元来完成的。
现在,数学界普遍认为用筛法已经不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需要新思路和新数学方法。因为证明哥猜难度很大,因此,从理法上,人们认为必须由中国科学院审理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我创造的WHS筛法,从逻辑推导出偶数哥德巴赫分拆数下限数学式G2(X)>0.5X/(lnX)^2,到将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结果,用数学图解的方法,表示在数学图表上。极其巧妙,简单的得到了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即“1+1”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解决。
WHS筛法简单﹑实用﹑准确,只要有高中的数学水平,都可以理解,掌握这个方法。
WHS筛法原理简单,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了复杂数学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及其它数论问题),是数学之美在于简单这句格言的完美体现。
希望中国科学院审理我的有关文章。同时也欢迎有兴趣的任何人参加审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3-29 17:51 , Processed in 0.0644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