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334|回复: 239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3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尊敬的各位大哥:
    您们好!
    惊闻各位大哥们的研究实践及成果,确实令小弟钦佩至极。
    小弟一是年幼无知,二是才学疏浅。网上看了诸位大哥的发帖,感概万千。结合自己十一年多的研究实践,今发此贴,给各位大哥说几句心里话。
    哥猜证明的难点,诸位比我更清楚。
    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是一个从6开始、公差为2的无限等差数列。
    在奇质数里,谁能知道奇质数产生的原因?谁能把奇质数进行正确的分类?谁能破解3、5、7三生质数及孪生质数等有关质数之谜?用什么方法去破解质数之谜呢?……
    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即是您认为已经破解了猜想之谜。
    我想:这不是海市蜃楼,也是空中楼阁或是肓人摸象、管中窥豹罢了。
    我不是打击诸位的积极性。如果各位大哥愿意继续研究的话,就应该不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到锦上添花。决不应该用我们的一知半解在网上对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学报》编辑部、数论权威专家王元院士发牢骚说怪话。他们才是当今数学界的伯乐,正期待着千里马的早日出现。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实事,实现了我们跨入体育强国的梦想。
    2009年我们要发扬奥运精神,力争取得数论研究的新突破。力争实现陈省身教授:21世纪的数学是中国人的数学,而齐心协力、勇往直前。
    人生不是天堂、不是地狱、不是战场而是赛场。
    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此致!
敬礼!
                                             愚弟:zhaojunjie
电子信箱:zhaojunjie86377@163.com                       2009年2月12日
发表于 2009-2-13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赵先生的公开信很有特色!既劝戒又鼓励,既相信伯乐,又好象抱怨伯乐发现不了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虽然<<数学学报>>编辑部,院士王元有资格当伯乐,但他们戴着有色眼镜,一是模糊了眼睛,二是不愿往多处看,所以失去了发现千里马的机会!现在的伯乐(指中国),一是保面子,二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中国人是有能力的,请赵先生不要悲观!
发表于 2009-2-13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楼主对哥猜研究还处在一知半解的地步。
王元们也绝对不是什么权威,他们对哥猜的理解也十分幼稚。
他们的名气完全是当年媒体吹出来的。
千万不要迷信。
发表于 2009-2-13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楼主大概是官科的跟屁虫吧?
发表于 2009-2-13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我同意二楼对楼主的看法。
    任何事物,如果不用事实说话,不讲道理,只是抽象地下结论,则毫无意义,更毫无说服力。
    下面,我把一篇书信发表于下,请楼主评说。
1992年3月17日写给人民日报总编辑的信
总编辑同志:
    贵报2月17日第三版《是正确认识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了》一文的发表,我认为是无益的、有害的。
    一.人类的认识固然是渐进的,但是肯定地认为目前对某一具体问题认识的不可能性,未必有什么科学根据,也未必有利。历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发明,非但事前没有预料到,当它成为现实之后人们还感到惊讶!只是在事后人们再去探究其认识产生的必然性的;怎样去认识尚未被人们揭示的自然规律?是从故纸堆中找答案?不!认识是人们有目的的实践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条件是人们创造的,且是为达到某一目的,才去实践去思维,才创造了条件。好比过河,正是人们为了过河才想到造船或建桥,如果坐待船或桥建好了才应该去想过河,那么河永远也过不去。
    二.科学家们阔谈科学问题,判定千人的论文“全是谬误”,却只字不谈真理标准问题。从文章看标准是有的,只不过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标准而是以专家们的“共识”为标准。历史证明:曾经有不少符合真理的认识在相当时期内被人们视为谬误。可见这样的标准是不太可靠的。
    三.关于“新闻界的声誉”。新闻报道一定要真实,这是无可非议的,是否真实,它的影响不仅仅是新闻界的声誉。何为真实?比如报道某人提出了一个什么见解,只要确有其人且其人确实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便是真实。如果要求这种见解非得正确才算真实,那就“偏了”,因为正确与否往往不是一锤定音就能解决的。从发展科学的角度,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怎么仅仅强调新闻界的声誉呢?
    四.关于真理和谬误。一是真理标准问题,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当然不能以“共识”为标准,宣判式的结论亳无说服力。二是不要害怕谬误,有比较才能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这是符合辨证法的。这不是说要宣传谬误,而是要避免将正确的见解视为谬误而压制发表。只有允许争议科学才能更快地发展,只有通过争议真理才能更加放射出它的光芒。
    不难看出:文章所产生的效果只能是挫伤人们探讨自然科学的积极性,限制人们的思想交流,从而制约着科学的发展。
    以上看法是否正确?清鉴!
附:人民日報原文:(这是从网上复制下来的,标题文字有移位)
是正确认识哥德巴赫猜想了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news.tom.com  2006年09月19日 14时30分?来源:人民网


  说起哥德巴赫猜想,恐怕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熟悉这个词,并会把它同数学家陈景润、同“1+1”、同“皇冠上的明珠”联系起来。
  自从1977年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问世后,神州大地不知有多少人向往着摘取那颗灿烂的“明珠”。十几年来,全国各地自称证明出哥德巴赫猜想的人数以千计,关于这种报道也时常见诸市井小报甚至一些大报名刊。但最后证实这些全是谬误。十几年来,光是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就收到约100麻袋这样的论文,但没有一篇论文正确。这种怪现象最近又有抬头之势。
  是正确认识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了。日前,中科院数学所特意邀请了北京十几家新闻单位,就此问题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数学所所长杨乐主持,王元、潘承彪等7位数学家参加。会上,著名数论专家王元教授介绍了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要研究它?研究的难度有多大?其他专家也都谈了自己的看法,以求同新闻界、同热衷于“猜想”人们达成共识。
  (一)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中的一个古典难题,它可以表述为:凡大于等于4之偶数必为两个素数之和(“1+1”是它的简单表述,即一个素数加一个素数)。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这个现象后,由于无法用严格的数学方法证明命题的正确性,故只能称之为猜想。他写信给当时瑞士大数学家欧拉,请他证明。欧拉一直到离开人世也没证出来,但他相信这个猜想是对的。从此,中外数学家们高擎火炬、辈辈相承地研究这个难题。
  本世纪以来,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出“9+9”;1956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出“2+3”;1962年,我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4”。到1966年,数学家陈景润证明的“1+2”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陈氏定理”的内容是:充分大的偶数可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就是至今有关“猜想”证明的最好结果。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一个弧立的数学问题。当年华罗庚教授倡导并组织研究这个难题,是有深邃的战略眼光的。因为它是带动解析数论、最终带动数学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果孤立地看待哥德巴赫猜想,或把它当做一个数学游戏,可以随便猜一猜,那就偏了。
  目前看来,“1+1”这颗灿烂的“明珠”并非距我们“一步之遥”,而仍在遥远的“天边”,在用今天最先进的“宇航工具”都不易到达的地方。当代中外研究数论的专家终不能使“猜想”变为“定理”,实在不是由于他们不思努力、不想摘那“皇冠上的明珠”。数学理论有一个由粗到精的逻辑严密化过程,要靠长期的积累,有时会长达数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曾与其兄潘承洞在数论方面一起做出重大贡献的数学家、北大教授潘承彪感慨地说,搞数论研究的人谁不想摘取那颗“明珠”啊,但那只是一种理想,按目前国际数学界的理论发展水平,看来在相当时期内是难以达到的。王元教授编辑了《哥德巴赫猜想》一书,汇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论文20篇。他在该书前言中写道:“可以确信,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有待于将来出现一个全新的数学观念”。
  这,已成为中国数学界同仁的共识。
  (二)
  这次记者招待会的举行,于科学家、于新闻界、于迷恋“猜想”的人们都是有益的。如果科学家们继续保持沉默,无异于让那些毫无学术价值的论证继续干扰科学家的研究,损坏新闻界的声誉,使更多的人走入歧途。
  说那些论证毫无学术价值是有充分根据的。杨乐教授解释说:我们看过的宣称已证明出这一难题的全部来稿,没有一处可取。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少作者连中学数学都没学好。中学数学是2000多年前的成果,微积分的出现也离我们300多年了。200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数学各分支有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极其丰富的成果。在这些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大批中外数学家成年累月地努力尚未解决的难题,如果可以靠加加减减和微积分去解决,那么近几百年的数学发展不是等于零吗?大批数学家的努力不是等于零吗?!这些人的做法好比手持弓箭参与海湾战争、手持斧锯去造航天飞机。
  科学家们还讲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不久前,一位外地老同志退休后来到北京,跟潘承彪教授说他要搞哥德巴赫猜想。潘承彪劝他最好还是做点别的事,他却说“别的事不太好做”。青年数学家贾朝华说,许多人拿了论文来让他提意见找找错,一看文章,找错几乎变成了“找对”,有的竟连一处对的地方都找不到。
  杨乐教授最后说: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样的作者无论花多少时间,也绝对搞不出哥德巴赫猜想。如果有谁真的热爱这一“猜想”,首先要学好高等数学,认真钻研数论,掌握这个问题的重要文献,否则,就不要在这方面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和有限的精力了。
  这,也是目前中国数学界同仁的共识。
  但愿它还能成为真正热爱数学的朋友们的共识。
  (人民日报,1992.02.17)
[责编:]
发表于 2009-2-14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回jxh1943:
          如果你认识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学报》编辑部、数论权威专家王元院士等人的话。我请你在方便的时候转告他们:我早已用反证法解决了(1,1),我非常重视他们的评价!为了全人类的利益,我深深地期望他们不计前嫌,抽出一点宝贵时间约 5 分钟,客观,严格,公正,科学的评估一下我的证明。 [br][br]-=-=-=-=- 以下内容由 APB先生 时添加 -=-=-=-=-

   我是非常尊重王元院士的!他为数学做了大量的高水平的工作!我希望王元院士能够对我的证明表态!
发表于 2009-2-14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APB先生说得对。
         ----------------------------------------------------------
    也请他们用 10秒钟 的时间说一下:“当 n = 1,2,3,…,11000 的时候,式子
                              n^2 + n + 72491
的值都是素数”, 是否对?
发表于 2009-2-14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再请问一下:
                为什么“一般倾向于认为三角不等式不成立”(王 元语)?
                是否听了老外的话? (老外放个屁都是香的么?)
发表于 2009-2-14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此信对于用各种"筛法"证明者正确!
对正确的新方法是错误的!
              自卑,悲观,不求上进不可取!
发表于 2009-2-14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哥猜研究者的一封公开信

回APB先生:
    我要是认识他们就好了。
    不过我也注意到:说证明了的人不少,网上发表完整证明论文的人却很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4-20 02:16 , Processed in 0.0917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