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13|回复: 1

几何无双士,千载有余荣——读丘成桐先生《真与美》和《我的几何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8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几何无双士,千载有余荣——读丘成桐先生《真与美》和《我的几何人生》

作者:钟秀斌



经过早年的折腾,我还能踏上数学这条路,实在很感恩。到了今天,数学依然令我内心激动,好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我曾有幸在河上航行,趁时清理支流上的一两件障碍,从而使水流到以前未到的地方。我会再继续探索一会,然后站在河岸,退后一点,观赏风光,或为别人打气。

——丘成桐

《真与美:丘成桐的数学观》出版了,值得祝贺!

这部丘成桐先生的学术思想文集,深刻阐明他自己科学成就的思想源泉:求真致美臻善,坦诚分享他研究学问、潜心育人和坦荡为人之道。他说:“求真求美确是我深信不疑的人生目标。六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这个原则,正如屈原所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夙夜梦回,抚心自问,纯是一片赤诚,为民族为科学而已……”丘先生赤子之心说出的肺腑之言,无疑是我国教育和科学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醒世箴言。

无独有偶,2021 年出版的《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讲述的是丘先生人生历程和事业奋斗。《真与美》则是总结学问人生经验和剖析事业成功之因,二者是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姊妹篇。前者是丘先生 2019 年出版的英文自传 The Shape of A Life——One Mathematician's Search for the Universe's Hidden Geometry 的中译本。后者是笔者十多年来阅读和思考丘先生阐述为人、治学、报国的大量文章,精辑自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1 世纪 20 年代他所发表的重要演讲和文章而成书。

在阅读自传和编辑文集之前,笔者感觉是熟悉丘先生的。笔者曾经读过他的许多文章,听过他的讲座,看过关于他的诸多报道,而且还单独面访过他数次。然而,自传和文集关于学问、做人和家国的坦荡自述,揭示了更多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和细节,这两本书使丘先生的形象愈加丰满而更显有趣。它们不仅告诉读者探究数理的学问之道,而且还是文史的学习读本,值得一读再读。笔者感受和体会颇多,聊借此文一抒胸臆。

文如其人大学者

丘先生是数学大家,读者难免担心,这两本书里是否充满了艰深难懂的学术语言?别急,丘先生在自传开篇即娓娓道来:“人生于世,将会何往,将做何事,成就会如何,无人能够预知。”顺次读来,全书朴实简练,行文风趣,真诚坦荡,一气呵成。丘先生通晓文史哲,文字功底精深,现在还常常翻阅《史记》消遣自娱。他的文章简洁明快,逻辑强且机智幽默。丘先生即用文言文昌明心迹:“法古今贤人,成不朽事业,兴中国基础之学问也。”

丘先生擅长撰写古体诗词赋。曾出版过诗文集,每篇直抒胸臆,快意人生,皆有引人沉思的新意。2003年他去看望导师陈省身先生时,曾作一律《呈省师》:“柏城润物记当年,欣见灵光殿岿然。青史长留示性类,壮心不已谱新篇。京门曾怨风霜厉,吴越遥怜草木妍。闻道钱塘昭德范,肯随鸿雁事南迁?”在自传里附有一篇万余字的长赋《中华赋》,即丘先生 2017 年与亲友故旧 70 余人,畅游河西走廊时的感怀:“玉门故垒,阳关远眺,但见落日黄沙,大漠茫茫,祁连积雪,月牙泉激,汉筑长城,芦苇叠叠,明立雄关,兵威烈烈。东西商旅,往迹依然,文物古今,家国承传。望璀璨丹霞,心荡神移,见故国旌旗,能不依依。”

丘先生一生经历过很多苦难。幼年时时局巨变,举家辗转困顿;少年时父亲英年早逝,雪上加霜;青年时遨游数海,直面最难,孤寂冥思;成名后诱惑如云,变幻莫测,求真至美善如水。当然,真正的强者,从不向困厄屈服,苦难是强者登高望远的台阶。丘先生是胸怀天下的雄才,坦坦荡荡的君子,忧国忧民的大学者。


《真与美》封面

少年多难青云志

丘先生年幼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神童”。因为入学考试不理想,他只能去当时中国香港僻远的乡间小学读书。同学皆是村野顽童,丘先生与他们相比,没有展现出丝毫天才迹象。三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上 40 多名同学中“勇敢”地排在第 36 名。四年级后,成绩渐好,五年级已进步到年级第二。六年级小升初考试前,学校给学生们空出一段自由学习的时间,他就带领小伙伴们在校外成天游玩。结果,他的成绩没能通过公立中学录取线,只能去私立中学。当时中国香港最好的私立中学是培正中学,从这里走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和 7 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萧荫堂、郑绍远(丘的同班同学)也毕业于此。丘的父亲与培正中学的负责人是故旧,培正就给了他一个考试的机会。年幼的丘成桐用心备考,没有浪费难得的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培正中学。

入读名校后的丘成桐开始“脱胎换骨”。数学老师水平突出,使得少年丘成桐对数学的兴趣“愈来愈浓了”。到了初二,他开始“尝到数学的真正滋味”。欧氏几何由 5 条简单的公理出发,竟然能走得那么远,证明出那么多的定理,令他“神奇得说不出话来”。不过初中时丘也非门门功课出色,体育、音乐,甚至英语常拖后腿。

生活不可承受之重,在他初三时接踵而来。先是二姐不幸病逝。不久,家里的顶梁柱、他一生敬爱的父亲又罹疾离开亲人。父亲猝逝,对于原本脆弱贫困的家来说,就像天塌下来一样。

然而,父亲的教诲和母亲的坚强让他突然间长大,他背上书包,全身心沉浸在学校的功课里,数学不仅是疗愈心伤的灵药,也照耀着前行的道路。偶然看到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的一本数论书,丘感受到令人赞叹的数学之美,使他“在父亲走后的绝望和空虚中看见了方向,找到了热切追求的目标” 。

为了减轻母亲的生活负担,十四五岁的他在课余时间毅然去做家庭教师,第一位学生仅比他小一岁。家离学校实在太远,每趟要花一两小时转两三趟车。为了节省上学时间,有段日子他没有每天回家,晚上就住在一民办小学的教室里,将几张课桌一拼当床,早晨醒来再复原归位。

问学巨擘几何兴

度过家事困顿的中学时光后,丘成桐考入其父亲生前任教的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开启了他遨游数海的壮美航程。大学时光,他的数学才华璀璨耀眼。学校允许他不上大一数学课,只需参加考试来证明实力。这样他就可腾出精力来学习更高深的数学,如线性代数和高等微积分等。二年级时,萨拉夫(S. Salaff)博士来校任教,让丘成桐真正见识了什么是当代数学。师生相处日久,丘的数学天赋令老师惊叹不已。萨拉夫博士向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竭力推荐,帮助申请优厚奖学金,克服重重困难,使丘提前一年大学毕业。

1969 年,20 岁的丘成桐从中国香港飞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微分几何巨擘陈省身教授。陈先生巨大的影响力,使得伯克利分校成为当时世界数学研究的中心,一流数学大师云集于此。丘成桐在这里如鱼得水,学习大量数学经典著作,揣摩前代大师们的奇思妙想,找到了喜欢的方向——几何学。他觉得这是一门深刻的学问,和其他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值得花一辈子的工夫。

丘成桐跟分析数学大师莫瑞(C. Morrey)学习偏微分方程,跟陈省身先生学几何。他几乎遍听伯克利当时开的所有数学课程。课余,他就泡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将几何学和分析学(尤其是非线性方程的方法)融合起来,产生新观点和新工具,解决几何学上一些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正是这两门学科的大胆融合,使他日后成为一代几何大师。

研究生两年时间内,丘成桐解决了普雷斯曼猜想,写出颇有见地的论文,独立发表在美国著名的《数学年刊》上。

陈省身原本期望丘成桐破解数论上著名的黎曼猜想,而丘对几何问题的兴趣远高于解析数论。陈先生慧眼识珠,认为丘成桐发表在《数学年刊》上的工作已达博士水平,建议伯克利授予丘博士学位。1971 年夏,年仅 22 岁的丘成桐如愿戴上博士帽。

卡丘空间耀世象

在研究生期间,丘成桐就对爱因斯坦方程极感兴趣。只是这一方程极为复杂,直到 1970 年代,学者们也仅知道这个方程少数的解。丘成桐在图书馆翻读旧期刊时,看到卡拉比(E. Calabi)教授的一篇文章大胆地做了猜想,提出一个漂亮的想法,有系统地去构造没有物质的时空。

卡拉比猜想令丘成桐激动不已。他认为,几何学发展的瓶颈在于构造大量有意义的空间,这些空间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曲率。几何学要有突破,必须找到这些空间。卡拉比猜想正好提供了他梦寐以求的解决方法。

然而,当丘成桐向导师阐述卡拉比猜想时,陈先生给了他一盆凉水:数学上猜测多如牛毛,不用太过在意区区一个卡拉比猜想。

当想法被权威的导师否定后,学生大多会比较沮丧,要么听从导师意见,或者转身其他方向。此时,丘成桐对几何学已自有看法,认为卡拉比猜想无论是对的或者是不对的,都必须解决。他说,“就如一块大石在江河的中心,不移开的话,水流不会通畅。所以我还是继续努力去考虑这个问题。”

6 年锲而不舍的潜心研究,1976 年 9 月,丘成桐在新婚两周之后,完美地证明出卡拉比猜想,构建出卡拉比-丘空间,使得人们能够从四维空间感知到十维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空间。这年他 27 岁。

卡拉比猜想及其证明,源于丘成桐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持续兴趣和深刻洞见,揭开物理学热门弦理论的大幕。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至今仍在弦理论阵地上奋战,期望弦理论能够将物理统一起来,完成爱因斯坦生前最后 30 年未竟的工作。著名物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格林(B. Greene)断言:“宇宙的密码,也许就刻在卡拉比-丘空间的几何之中。”

攻克了“美到难以置信”的卡拉比猜想后,丘成桐以宋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来形容当时的心情,觉得对大自然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感受到数学与自然契合,正如“飞行中的双燕般合二为一” 。

宇宙黑洞有弦论

丘成桐没有止步于卡拉比-丘空间上的巨大成功。

1978 年 10 月,时任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的丘成桐和他的研究生孙理察(Richard Schoen)合作,用极具技巧性的反证法,创造性地证明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这项成果表明,宇宙质量大于零。他和同伴用高超的数学智慧,洞悉宇宙的玄秘,精确地告知,人类并非生存在宇宙的“无底洞”里。这年他 29 岁。

1983 年,时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的丘成桐和孙理察,从数学上证明了黑洞的存在。这一数学证明有多重要?2020 年 10 月,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黑洞方面的工作。

由于在数学上的卓越成就,1982 年 33 岁的丘成桐被授予菲尔兹奖。该奖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每四年才颁发一次,而且获奖者年龄不得超过 40 岁。

他不仅是几何难题的“清道夫”,更是开创新领域、创造新技巧的旷世高人。难怪著名数学大师尼伦伯格(L. Nirenberg)会这样说:“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与椭圆偏微分方程领域做出了极为杰出深刻的工作,包括在三维拓扑学和广义相对论中的贡献。他是一位有着惊人技巧和洞察力的分析几何学家,成功解决了一大批多年来毫无进展的难题……他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和最富创造力的数学家之一。丘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是非凡的。”

丘成桐开创的几何分析研究,尤其是卡拉比-丘空间,深刻地影响着近 40 年来物理学重要方向弦理论的进展。1996 年丘成桐与连文豪、刘克峰合作,证明了弦理论学者提出的镜对称猜想,被称为“过去 15 年中最激动人心的数学发现之一,它开创了数学与理论物理紧密交汇的时代” 。哈佛大学物理教授瓦法(C. Vafa)说:“丘与合作者的工作对理论物理,特别是超弦理论有重大影响。卡拉比-丘空间是当今弦理论学家的必备工具。”

领袖群伦宗师乐

丘先生是一名领袖群伦的数学大师。1979 年 8 月至 1980 年 4 月,他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主持国际几何分析特别年活动,邀遍世界上所有的著名几何学家,为几何学发展厘定方向。丘高屋建瓴地在年会上发布了 120 个亟待解决的几何学问题,作为闭幕词。这些问题深刻影响着近几十年来几何学的发展。如今,全球数学家们已解决其中 30 多个问题,其他难题尚待攻克。丘先生谦逊地说:“绝不能与 1900 年希尔伯特提出的 23 个问题比肩,后者在数学上的影响至为深远。无论如何,(我的)这些问题在几何分析确能引起关注。”

将“偏微分方程、几何和数学物理以崭新的方法共冶一炉”,2010 年丘先生荣获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因在数学上非凡的创造力和卓越成就,迄今为止,他荣膺了数学领域几乎所有的大奖。同时,鉴于他在物理学上的突出贡献,人们是否可以乐观期待,诺贝尔物理学奖离他会远吗?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也不吝赞言,“丘成桐教授是当今世界上的领袖数学家。他对数学和物理学都做出了第一流的、持久的贡献,在顶尖数学家中独树一帜。”

如今 75 岁的丘先生引领着一群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奋力地耕耘在数学和物理的两大基础领域。他让人类从四维空间看到更为广袤的十维空间,用数理逻辑衡量出宇宙的质量,仅此两项伟业足以彪炳史册。他那颗探索宇宙真理的赤子之心,指引着人类迈向玄妙的超弦世界。没有人知道他将助力人类在浩瀚无垠的数理世界走到多远。

对于丘先生而言,数学是他通行世界的“护照”,同时也是探索真理最有力的工具。丘先生曾经年累月奔波往返于中美两地,两边他都有栖身的住家。然而,他的心里还有一处永恒的家——数学,他栖宿最久,至今已半个多世纪。

家国兴荣一任重

丘先生是一位纯粹的爱国者,他对父母之邦的感情感人至深。1984 年 6 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给学生王元院士写信说,与丘成桐“在美多次交谈,印象极深。爱国心强,忠诚坦率,深为感动”。

1979 年夏天,丘先生首次回国踏足北京。“对我来说,回国意义重大,毕竟自从由婴儿离开汕头,到如今已经 30 年了,终于可以见到盼望已久的祖国了……当飞机在北京着陆时,我心潮澎湃,就在飞机旁,俯身触摸祖国的泥土。这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纵使离开中国已久,对往事已全无记忆,但祖国一直在我的生命中占着重要的地位。”

回到故都,激动得“俯身触摸祖国的泥土”,这是率性真情的丘先生对故国所行的独特的见面礼。当时丘先生 30 岁。这位时任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的年轻人,早已惊世闻名。这次故国之旅,他还去了一趟父母的出生地——广东梅州的蕉岭。当时中国百端待举,广东尚处于改革开放前的荒芜期,僻远而名不见经传的蕉岭更是如此。几年后,他才得知,当时迟迟未能安排他探视老家,原来是为了方便他到访,当地政府临时新修了一条铺上沙石的小路。他“为此颇为内疚”,也明白了地方政府为何在途中拖延,原因是“他们要争取时间把路修好”。

这一趟回乡之旅,丘先生受到巨大的震撼。他在书里说到,“回归故国非我原来想象的一样,之前对农村的田园生活过于理想化,奈何残酷的现实却显示,这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中国要在生活程度和教育水平上追及西方,还有一大段路要走。”“我对一个人能发挥什么作用一筹莫展。但,我还是希望能竭力相助,哪怕是一丝一毫都好。也许众志成城,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有一天能有所成就,扭转乾坤。”

丘成桐是一位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这么想,这么说,也就一直这么做。40 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的洗礼,已经天翻地覆,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舞台。那么,丘先生这些年为他所挚爱的祖国做了什么?

2020 年 6 月 12 日,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成立,丘先生被北京市政府聘为院长,主持数学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发展事业,基础与应用协同,创新和发展并重。他豪情满怀地说:“现在是中华民族兴起的最好时刻,我本人也愿意全部时间投入中国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 兴之所至,他当场赋诗《愿请长缨》:“遥望长城意自豪,风云激越浪滔滔。雁鸿东返安湖泊,骐骥西来适枥槽。家国兴荣一任重,算筹玄妙自功高。廉颇老矣丹心在,愿请长缨助战鏖。”

这是丘先生在中国的第 8 份事业。前 7 份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台湾交通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台湾大学理论科学中心、浙江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东南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虽然在中国做了这么多的事业,但他没有拿国内一分钱工资和报酬。有时连差旅费也是自掏腰包。他曾跟笔者说,自己是哈佛大学教授,已有一份薪水,够花了。所以,笔者把这些整建制的事业,称之为丘先生在祖国的“义工”服务。

20 多年前,丘先生为当时科研经费奇缺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筹款 1600 万元,在北京北四环边上矗立起一座漂亮宽敞的晨兴数学中心,中国数学重镇从此有了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当然,筹款建楼并非大数学家的专长。1996 年 6 月,他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动工仪式上说:“作为数学家,我们追求的不是财富,也不是千秋万代的权力,这些东西终究不免化为粪土。我们追求的乃是理论和方程,它们带领着我们在寻求永恒真理的道路上迈进。这些想法比金子来得珍贵,比诗歌来得炫目,两者在简朴的真理面前黯然失色。数学是诸多应用科学的基础,它能使国家富强。善用数学,能为现代社会维持其现状、规划其未来,达至国家的长治久安。”此后,丘先生以他在国际数学界领袖的影响力,和他恩师陈省身先生一起,将 2002 年世界数学大会搬到北京来。这是百年来中国数学家们第一次在家门口,欣赏到瑰丽的世界数学最高峰。为了巩固这一战果,让中国数学与世界数学紧密相连,让中国数学家有更多机会与世界数学大咖同台切磋,他倡导发起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并设立华人数学最高奖——晨兴奖,这一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

将全球第一流学术资源导入中国,只是丘先生这些年服务祖国的部分业绩。选才育人更是他念兹在兹的大手笔。他 38 岁至 73 岁一直是哈佛大学数学教授,期间还兼任哈佛大学物理教授,这是哈佛大学数学系建系 150 年来第一位数学物理双聘教授。作为一名数学家和教育家,自23岁开始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以来,丘先生已经培养出了 70 多位数学博士和博士后,大部分学生都已成长为世界级知名数学家。其中,50 多位是华裔学生,中国人超过了 2/3 。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中国强大起来。”丘先生说,“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首先必须成为科技强国,而数学是科学之母,中国只有成为数学强国,才能成为科学强国。”这位以发现真理为使命的数学家,他这样说是底气十足的。世界著名数学大师辛格(I. Singer)曾这样评价他:“即使在哈佛,丘成桐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

自 1979 年以来,丘先生为中国科学事业所做的这一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数学事业发展和中国数学家成长。

2021 年 4 月,经中央特批,清华大学成立求真书院,丘先生担任院长。他力邀剑桥大学著名数学家、2018 年菲尔兹奖得主比尔卡尔(C. Birkar)教授全职来清华任教,与他一起集全球顶尖数理大师,用独一无二本博连读的育人模式,因材施教,为祖国培养具有通识视野的数学精英。丘先生坦言,最开心在国运兴盛的时代,能够做求真书院这件最重要的人生大事,集天下英才而育之,提升中国数理水平,领导世界数学潮流。

2009 年丘先生刚到清华时,清华的数学水平在世界上排序较后。2022 年,他从哈佛退休,全职入清华,担任讲席教授。现在,清华的数学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若干年后清华将成为世界数学研究的重镇之一。对此,丘先生豪情满怀,人们更是充满期待。


丘成桐自传封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4-5-1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丹心长明映青史

作为世界顶级数学家,丘先生对数学以及物理学界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诸多大事了然于胸。他的个人自传就像一部当代数学物理史书。他和许多数学巨星的互动频繁,学术巨擘的各种逸闻生动有趣。读者可以跟随丘先生的文思,近距离感受学界大腕的喜怒哀乐。追求真理的学界一样有江湖,天下熙攘,不少人深陷名利二字。而像丘先生这样的粹然学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真诚和纯粹,既是丘先生发现数学真理的利器,也常陷他于学术江湖的泥淖。他是纯粹的人,自然以纯粹的眼光看人看事,喜欢和纯粹的人相处。然而,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人性是复杂多样的。丘先生直面各色诘难,或许不亚于攻克数学难题的挑战。

2003 年,令世界数学家忙了近百年的庞加莱猜想,终于被“不食人间烟火”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G. Perelman),以简洁但缺乏证明细节的3篇网文掀开了最后的“面纱”。佩氏因此被授予菲尔兹奖。对于这一绝大多数数学家梦寐以求的荣誉,特立独行的佩氏却拒绝领奖。大概他觉得那份大奖并没有助力他解开难题,不要也罢。

丘先生和他的学生兼朋友汉密尔顿(R. Hamilton)与庞加莱猜想深有渊源。庞加莱猜想的证明是基于里奇流的,而里奇流就是汉密尔顿提出的。丘先生他们此前已做过大量开创性的奠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就佩氏最后临门一脚的“中场发动机”。丘先生高度赞赏佩氏的出色工作。但著名数学家阿蒂亚(M. F. Atiyah)认为,佩氏的网文证明过于简单,很多部分没有细节,这并不完全符合数学的历史传统。丘先生就组织 3 名数学家花了 3 年时间,完善佩氏文章的各种证明过程和细节,写出比佩氏网文内容多出数倍的补充证明论文,3 名数学家联名率先公开发表。

意想不到的是,《纽约客》发表一篇长文,在讴歌佩氏是攻克世纪难题的英雄时,极力诽谤丘先生“贪名抢功”。这是一起恶意泼污的报道,令丘先生莫名其妙。报道中披露的一些细节,甚至只是丘先生当年单独告诉过他的门生,外人并无从知晓。丘先生说,“虽然名誉受损令我不快,但最后决定恢复名誉的方法不在法庭,而在课堂、在书房之中。我适宜把此事抛诸脑后,法律上的缠斗只会适得其反。” “那些有关本人的文章,不管是褒是贬,也不用想太多。希望能集中精力对付数学,进行研究,这才是我之所乐,我之所爱。精神受到压力的日子,我每以工作为寄托,数学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这般洒脱的胸襟,只有丘先生这样的真君子才有!

2020 年 6 月,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丘成桐先生的第八份义工》发表在互联网上。没想到有位读者私信笔者,揭“黑”丘先生,前后持续将近一个月。他说“丘私心重”,眼红门生的影响力。笔者回复说,丘先生 20 多岁就功成名就,所做的工作得到世界数学界的高度认可和尊敬,拿过数学界所有有分量的奖项,在世界和中国见过的世面高大,远非任何一位门生所能比,他眼红学生的逻辑和动因是什么?没想到,他改变画风,居然请笔者看《纽约客》的报道。笔者提醒他,“一些旅外学人归国只知捞钱、捞资源,往上爬,只认钱财,不知家国。与丘成桐相比,确有云泥之别。学术做不过,人格比不过,就出阴招攻击丘先生,这样的人倒是需要警惕的。”

如此粹然君子,依然会引来亲朋故旧的非议。好在日久见人心,一切最终自有公论。丘先生几十年来不计个人得失,无私支持祖国科学事业,他的赤诚奉献和刚正坚毅秉性,免不了会遭到心术不正者忌恨甚至诬陷,但这并不影响他坦荡的君子之风,更不减损他人性耀眼的光芒。他纵横学术界数十年,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常常像揭穿“皇帝新衣”的孩童那样“天真”,得罪了不少学界“大腕”。丘先生超越世俗名利观的洒脱劲,让那些受抨击的“大腕”们丝毫拿他没办法。

令丘先生着急甚至痛心的,并非个人的得失,他考虑的是:中国事业非一姓一氏之荣枯,而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未来;他希望的是:中国人能够站在更大的舞台上,追求人类更高更远的价值,推动科学进步促进中国现代化;他焦虑的是:现实的惯性往往很大,改变起来太不容易。

真理吾师两分明


丘先生为人处事率性真诚,就像证明数学定理一样,简洁明了,直抵本质,从不“弯弯绕”。笔者第一次拜访他,请教如何推进中国的人工智能教育。丘先生开门见山,直言不讳:“对于人工智能,我不与任何商业机构合作,只全心全意做高等教育;我不懂编程,如研究中有需要编程的事情,都是请学生帮忙的。”他建议笔者这一问题可向他的学生(即顾险峰教授)请教。

他在谈到国内的学术和教育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批评:太多的功利心,使得人们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计划,许多成果没有意义,浪费国家钱财;大多数学术研究只重视应用,忽略基础研究,只重视个人得失,根本不知探索真理的重要性。他不无无奈地说,“我经常提出这些问题,得罪不少人,他们也不愿听我的。好在我不在国内拿一分钱……”

他颇感困惑,中国学术界过于重视人情世故,而不讲究科学真理的现象。“我相信数学的真假并不是意志或欲望所能改变的,人类动不了大自然的规律。但是中国人往往只是讲究人情世故,权宜行事,科学真理竟成为次要了。”

丘先生一向支持年轻人敢于挑战权威。他呼吁国内学界与专家应给予年轻人更多的创造性空间,甚至允许年轻人能按照自身想法“另立门派”从事科学研究,而不是让学生完全依照导师的路径。因为“在科学创新的前提下,年轻学子 20 多岁敢于‘无法无天’,挑战传统,往往会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正如爱因斯坦挑战牛顿力学一样。”

丘先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但也曾批评传统的弊端,来引导年轻人培养不畏权威的创新精神。他说,“不单单走前人走过的路,还要走一条有意义的路!很不幸的,中国文化传统不喜欢这样!中国三千多年来,都重视孝道,孔子说: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样的孝道后来发展成对老师及其派系的盲从。大部分中国人为了家族的利益,会不顾一切。扬名声,显父母是古代中国人的毕生志愿。直到今天,大部分人心底里还是这么想。在寻求真理的路径上,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偏移对于某些老教授的盲目尊崇,即使这些老教授已经几十年不做科研,只在说一些空洞的话。”

丘先生提醒道,“科学史上记载的重要工作都是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所以我们要在巨人肩膀上走出新路出来,路固然是由我们自己去摸索,但是最重要的是走出一条有意义的路,这条路必须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自然,而不是哗众取宠,让媒体甚至是学校或者是政府来吹捧。”

丘先生鼓励年轻人的“无法无天”,是指学术研究无禁区,大胆创新,并非俗世生活不守法,不受约束。事实上,真正的自由来自严格的自律。如果他不是站在前代伟人的肩膀上(自律),怎么可能提出新的“无法无天”的洞见?

丘先生在自传里坦率地谈到了他和他一生敬仰的导师陈省身先生之间后来略显复杂的师生关系,其中的故事让人唏嘘。丘先生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崇道尊师是根深蒂固的。即便受到一些误解,遭受一些委屈,他尊仰陈先生则始终如一。半个世纪以来,师生俩矗立起一座座学术丰碑,是全体华人不朽的精神支柱;他俩的名字被国际天文联盟永久镌刻在两颗小行星上,“永远绕着太阳,在椭圆的轨道上运行” 。

丘先生十分感念陈先生的师恩。他现在仍然感动,“陈先生真是伟大,对好的学问愿意兼容并蓄。当我的研究进展顺利时,他开始改变他的看法。”丘先生觉得,这样宽怀的中国学者并不多见。中国科学的崛起,需要年长的学者都有这样的胸襟。

丘先生在自传中说,“回想他对我所做的一切,感谢他开始时的提携,包括帮我到伯克利。陈先生的形象高大若神,我记得师母刚去世后不久,他搬回加州的旧居。我专程从波士顿飞去加州拜候他,陈先生一个人坐在客厅里,将刚好完成的一本书放在茶几上。夕阳西下,我走进客厅时,感觉就如向由马龙·白兰度在电影《教父》中扮演的维托-柯里昂先生求助一样。”这样情景交融的感人画面,书里俯拾即是。

他对于陈先生的评价始终热烈而客观,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坚信,陈先生就如毕达哥拉斯和数学史上那些传奇人物一样,在“那群人中自有突出的地位”,贡献将流芳百世。“陈先生晚年对数学的热情从未冷却,还是孜孜不倦,全力投入工作。部分的动力可能来自他的拼劲,到了年迈还是如此旺盛,但讲到底,主要还是来自对数学的热爱,不可能一日无此君。”

丘先生认为陈先生晚年工作的意义不大,不宜与年轻时所做工作相提并论,显然没有“为尊者讳”,无惧被陈先生身边颇有影响的人的误会,让被神化的陈先生重新回到人间。他这样理性中肯的评价,使陈先生的形象更加真实伟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更杰出的学术成就回报师恩,这本是世界数学史上佳话。

不是尾声

丘先生在序言中深情满怀地说,“余无西方科学之熏陶,无以至今日。美国之价值观,于我心有戚戚焉。然中华文化旧壤,父母之邦,饮水思源,无日或忘。富贵非吾愿,他乡不可期。唯愿中美友谊永固,忠恕传家,科学长青。”

“这个从汕头来的穷孩子,一头栽进了对自然奥秘的探求,又有幸在其中有所得着。”这是丘先生自传的最后一句话。我想,每一个读者都可从丘先生的这两本书中有所得着。

70 多年来,丘先生的母邦情感、家国贡献和人类事业,又岂是两本谦逊克制的著作所能涵盖?国家、民族和人类对这位真理赤子的致敬和感谢,将和卡拉比-丘空间一样,共三光而永光。

[本文关于丘成桐先生的学术评价部分,得到丘先生弟子、纽约大学石溪分校顾险峰教授的指正。在此作者深表谢忱。]



作者简介

钟秀斌:互联网周刊发行人,北京 100013 。

Zhong Xiubin: Publisher of China Internet Weekly, Beijing 100013.

关键词:丘成桐    几何学    清华大学求真书院



本文刊载于 2024 年第 76 卷第 2 期《科学》杂志(P41-P47)。

《科学》杂志于 1915 年 1 月在上海问世,早年由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赵元任等学者编辑写作,是我国历史最长的综合性科学刊物。

杂志定位为高级科普期刊,致力于科学知识、理念和科学精神的传播,科学与人文互动,历史和前沿并举,为提升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杂志现任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先生,主办单位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原创 钟秀斌 科学杂志 2024-03-26 09:56 上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2-22 22:3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