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取名《爱因斯坦陪审团》(Einstein's Jury: The Race to Test Relativity,2006),考虑到这是作者克雷林斯滕(Jeffrey Crelinsten)在获得博士学位 25 年之后,对自己当年的博士论文进行补充修订而成,定下这样的书名,多半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有人将原子弹和核电站当成相对论的实用例证,因为它们符合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成立的。质能公式确实出现在爱因斯坦 1905 年的论文中,但引发原子弹设想的是卢瑟福 1913 年发表的原子模型理论——这个设想最早出现在威尔斯(H. G. Wells)1914 年的科幻小说《获得解放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中。虽然原子弹和核电站可以用质能公式解释,但一个事件 A 发生后可以用理论 B 来解释,并不意味着事件 A 就必然是理论B的实际应用(哪怕理论 B 问世于事件 A 之前,因为事件 A 还可以是理论 C 、理论 D ……的实际应用),这在逻辑上是显而易见的。
有一些进入了教科书的说法,即使被后来的学术研究证明是错了,仍然会继续广泛流传数十年之久。“爱丁顿(A. S. Eddington)1919 年观测日食验证了广义相对论”就是这样的说法之一。这一说法在国外各种科学史书籍中到处可见,甚至还进入了科学哲学的经典著作中,波普尔(K. R. Popper)在《猜想与反驳》(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一书中,将爱丁顿观测日食验证爱因斯坦预言作为科学理论预言新的事实并得到证实的典型范例。他说此事使他形成了著名的关于“证伪”的理论。爱丁顿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说法,在国内作者的专业书籍和普及作品中更为常见。
阿瑟·斯坦利·爱丁顿(来源:《爱因斯坦陪审团》)
这个被广泛采纳的说法,出身当然是非常“高贵”的。例如我们可以找到爱丁顿等三人联名发表在 1920 年《皇家学会哲学会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上的论文,题为《根据 1919 年 5 月 29 日的日全食观测测定太阳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作者在论文最后的结论部分,明确地、满怀信心地宣称:“索布拉尔和普林西比的探测结果几乎毋庸置疑地表明,光线在太阳附近会发生弯曲,弯曲值符合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要求,而且是由太阳引力场产生的。”事实上,在此之前爱丁顿已经公布了上述结论,在 1919 年的 Nature 杂志上连载两期的长文《爱因斯坦关于万有引力的相对论》中已经引用了爱丁顿的观测数据和结论。
霍金最后得出结论: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性概念(There is no picture or theory-independent concept of reality)。他认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因为他所认同的是一种“依赖模型的实在论”(model-dependent realism)。对此他有非常明确的概述:“一个物理理论和世界图像是一个模型(通常具有数学性质),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连接的规则。”霍金特别强调“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在科学上的基础理论意义,他视之为“一个用以解释现代科学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