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7|回复: 0

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罗蒙诺索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20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罗蒙诺索夫

文章来源:凤凰周刊(北京)

文 / 陈安

俄国圣彼得堡省有两座以伟大人物命名的城市——罗蒙诺索夫和普希金。罗蒙诺索夫城原名“橘子镇”,北临芬兰湾,是罗蒙诺索夫的诞生地;普希金城原名“皇村”,普希金曾在皇村上中学。这两城之间相隔 41 公里,这两人的年纪相差近 90 岁,彼得堡人以城名来纪念这两位俄国文化的奠基者、对俄国社会影响极为深远的文化宗匠。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是莫斯科大学的创办者,该校全名为“M·V·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自 1755 年开办以来,始终是俄国最重要的教育、科研和文化中心。普希金曾这样称颂:“罗蒙诺索夫是一位伟人。在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年间,他是启蒙运动的唯一拥护者,他创办了俄国第一所大学,或更恰当地说,他自己就是我们的第一所大学。”罗蒙诺索夫知识之渊博,学问之深湛,确可以“大学”喻之,且是国家历史上的“第一”,故有“俄国文明之父”的誉称,也常被称为“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文艺复兴时期式人物”“俄国的达·芬奇”。


米哈伊尔 瓦西里耶维奇 罗蒙诺索夫(1711-1765)

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罗蒙诺索夫是科学家,历来有关他科研成就的介绍,都要分别列为“物理学上的”“化学上的”“地质学上的”“天文学上的”,不论在原子-分子学说、热力学方面,或在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方面,他都有所研究,并有重大发现。他用实验证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相等,这一发现比法国“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发现物质不灭定律早 18 年。连遥远的金星也是他的研究对象,他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文,发现这颗行星的大气层比地球大气层更厚重、更浓密。有学者还说他是个“玻璃吹制工”,那是说他爱自己做实验,曾研制、发明彩色玻璃,创作了俄国第一幅彩色玻璃镶嵌画。

他是语言改革家,不论在纯洁俄罗斯语言、丰富俄语词汇方面,或在使文学语言接近口语方面,都曾大力提倡,并亲自实施,撰写书信时总是使用最地道的俄语。他的《俄语语法》《修辞学》等著作对俄语改革起有重要作用。他因吹制玻璃,曾写过一篇《论玻璃的益处》,其题材甚为乏味,曾遭人嘲笑,但其语言之准确、精美,俄国文学史家米尔斯基说,可以把它编入中学教科书。

他也是诗人和诗体学家,为俄国文学引入新的作诗法体系,并以此写下第一首俄语诗作。但他不是普希金那样的诗人,米尔斯基指出:“罗蒙诺索夫的主要诗歌作品是颂诗,即宗教颂诗和仪典颂诗。它们并非个人体验之表达,却是一个民族、至少是该民族知识精英之情感和抱负所发出的声音…… 这些颂诗咏唱俄国军队的光荣和帝国的伟大,但它们首先颂扬的却是科学、知识和工业。”他咏诵“立法者”上帝,但更希望并相信俄国会有自己的杰出哲学家和科学家,曾在诗中写道:“俄罗斯大地能够/诞生自己的柏拉图/和智力灵敏的牛顿。”

罗蒙诺索夫绝对是一位“知识分子”,他比拉季舍夫早出世近 40 年。拉季舍夫之所以被称为“俄国第一位知识分子”,那是因为在俄国,“知识分子”的含义除了有知识之外,还应有深沉的苦难意识、拯救意识和为民请命的志向,拉季舍夫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因而遭到沙皇专制政府的蛮横迫害,最终为自己的抱负而献身,在俄国文化史上留下悲壮的一页。罗蒙诺索夫则以他的博学多才、勤奋工作、科研成果、语言改革,也以他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而名垂俄罗斯历史。

俄国科学院院长瓦亚罗夫曾这样评价罗蒙诺索夫:“他的天才影响,他的劳动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的语音,我们的语法、诗歌、文学,全部都是从罗蒙诺索夫那里成长起来的。只有通过罗蒙诺索夫,我们科学院才真正具有意义。”

有“知识分子之父”之称的别林斯基,以文学语言褒扬罗蒙诺索夫,他写道:“罗蒙诺索夫仿佛北极光一样在北冰洋岸发出光辉,这个现象光耀夺目,异常美丽。这证明了一个人可以适应任何情况和任何气候,因为天才能够战胜厄运所设下的一切障碍,最终还证实一个俄罗斯新人能够完成一切伟大而美好的事业。”

战胜命运中的一切障碍

罗蒙诺索夫英才卓荦、名声彰显,但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却真是“战胜厄运所设下的一切障碍”的一生。他不是降生于贵族或农奴主家庭,没有住过庄园,没有受过奴仆的伺候,父母亲给了他很高的智商,但并未给他书香门第和优裕生活。1711 年,他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10 岁时便开始帮助父亲深海捕鱼,少年时光大多在父亲的渔船上度过,北海的波浪和北冰洋的冰山是他幼时最深刻的记忆,半世纪后还写了《论北方海洋冰山之形成》《简述北方海洋多道航程》等书文。

他父亲后来用船做货运生意,他也跟着跑买卖,心里觉得很无趣。母亲早逝,继母为人刻薄,他常遭她责骂、讥笑。他从小就渴求知识,可无书可读,后跟他家的邻居和村里的东正教辅祭读书识字,多年所读的大多是宗教书籍,但他没有因此成为热忱的教徒,成年后信奉理性的“自然神论”,认为上帝创造世界后即不再干预世界,任由世界按自然规律运动。

当年,彼得大帝呼吁并实施把俄国改建为一个现代国家,年轻的罗蒙诺索夫为此甚为动心,向往自己能受到良好教育,最终加入学者行列。19 岁那年,他父亲迫使他结婚,他不愿听从,终于决心离家出走,离开这个欠缺文化的渔村,前往莫斯科。父亲对他此举自然甚为不满,不给他足够的盘缠,他便随当地渔车队而行,双脚走到莫斯科。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未来的大知识分子,怎样离开芬兰湾畔的渔村,沿着涅瓦河和伏尔加河,从彼得堡跋涉到莫斯科,走了 980 多公里的路,就为了学习,为了受教育,为了做有知识的人。60 年后,拉季舍夫撰写《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时,一定会想起当年走在这条漫长道路上的罗蒙诺索夫,也会因为看到这条路上依然充斥着专制社会的特权和偏见、贫穷和愚昧而感到沮丧。

罗蒙诺索夫一生向往社会改革,但俄国贵族阶层和宗教界出于偏见,忧惧教育和科学的发展,所以总是抵制改革,不让社会底层子弟取得教育机会。罗蒙诺索夫一到莫斯科就遭一所贵族学校拒绝,显然因为他只是一个渔民的儿子,所以当他到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申请入学时,为避免因自己出身卑微再次被拒,便谎报自己是牧师之子,其谎言几年后被发觉,他差一点被开除学籍。

在莫斯科靠奖学金学习期间,他租住陋室,吃黑面包,喝克瓦斯(俄国低度淡啤酒),学业上则进步神速,仅用一年时间掌握拉丁文,并自修了希腊文。3 年后被保送到基辅一所学院,但他不喜欢那里的教学,不久后便返回原校,因有强健身体和非凡智力,8 年的课程他在 5 年内即修毕,并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1736 年,他获奖学金至圣彼得堡学院进修,在那里埋头苦学,7 个月后获得以两年奖学金在德国黑森州马尔堡大学深造的机会。

18 世纪中叶,马尔堡大学是欧洲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德国著名博学家、数学家、启蒙哲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当时在该校执教。作为他的学生,罗蒙诺索夫在哲学上和科学管理方面受益匪浅。进入该校后,他迅速掌握德语,然后开始认真学化学,欣喜发现 17 世纪爱尔兰化学家、自然哲学家罗伯特·玻意耳的重要作品,仔细研究了有关物质基本微粒概念的“玻意耳定律”。他用 3 年时间广泛阅读、研究西方哲学和科学重要著作,其思想因逐渐摆脱陈旧偏见、狭隘观念而变得自由、开放。

1739-1740 年,他在德国萨克森地区弗赖堡研究所攻读矿物学和冶金学,课余抓紧时间阅读德国文学作品。幼时因读《旧约圣经》中的《诗篇》而对诗歌发生兴趣,所以在德国曾与多名诗人结交为友,自己也开始赋诗。当时,歌德与席勒尚未出世,当歌德呱呱坠地时,罗蒙诺索夫已至不惑之年。

德国的学生生活并不平静,罗蒙诺索夫曾有各种复杂感受。有一学期奖学金被扣发,他擅自离校,在欧洲逛荡一年,遇到普鲁士军队抓壮丁,他也被抓,被关进一个城堡,最后居然像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一样成功逃逸。在上马尔堡大学期间,他曾寄宿在一个啤酒商的寡妇家里,爱上了她的女儿伊丽莎白,1740 年与之结为连理,尽管两人分属于不同宗教,按陈规不能成婚。后来,他发现靠俄国科学院不定期提供的微薄津贴很难养家,而且每况愈下,便于 1741 年返回圣彼得堡,就职于俄国科学院物理部。

科学与文学皆无国界

当时,掌控俄国科学院的多半是德国人和不懂业务的贵族,他们漠视罗蒙诺索夫的能力,不给他安排具体工作。这个年轻才子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外国人指挥本国人、外行领导内行的反常现象,加上他自信、自尊,性格比较冲动,不易自制,因此常与其上司和同事发生冲突。

据其同事回忆,罗蒙诺索夫激烈反对科学院内由德国人占支配地位的状况,曾告发德国教授无能、剽窃、行贿,“有时候,他会在酒精影响下闯入办公室,嘲笑他的同事连初级拉丁文也不懂,说他们是‘废物’,甚至用手指做猥亵动作”。就这样,他于 1743 年 5 月被捕入狱,罪名是“违反行为规矩”。身陷囹圄,罗蒙诺索夫也未忘业务,拟定了一项早在马尔堡大学时就萌生的著述计划,即撰写《关于基本微粒哲学和物理学的 276 个注释》。


罗蒙诺索夫在莫斯科天文馆观测星象

他在监狱里待了 8 个月后被释,因为他写了两首献给伊丽莎白女皇的以爱国和科学为主题的颂诗,女皇读了高兴,他也就提前出狱,并因此赢得了诗名。显然,罗蒙诺索夫怀有的两种激情——对祖国和科学的热爱,连女皇也被感动。正如米尔斯基在《俄国文学史》中所说:“罗蒙诺索夫唯一的梦想,就是创造出堪与西方比肩的俄国科学或俄国文学。他耿直不屈的性格,以及坚定的自尊意识,为他赢得广泛尊重,而在他所处的时代,原本只有出身和权势方能赢得尊重。即便伊丽莎白宫廷里权位最高的人,也会本能地感觉到罗蒙诺索夫的优势,深知不能去欺辱他。”

罗蒙诺索夫尽管对科学院里的德国人怀有敌意,但他这位德国留学生从未否认德国科学家的成就,也不拒绝与有真才实学的德国科学家合作。德国物理学家格奥尔格·里赫曼曾被批准在圣彼得堡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后被选为院士,罗蒙诺索夫就乐意与他一起从事电气和大气电方面的研究。1753 年的一个雷雨天,里赫曼加紧实验,结果因球状闪电沿着仪器导电而丧命。罗蒙诺索夫为此深感痛惜,并竭尽所能,利用其所有影响,使里赫曼的遗孀和孩子们的生活得到充分保障,让这位可敬的科学殉道者得到安息。

从监狱回到科学院后,罗蒙诺索夫被授予教授学衔,开始繁忙的著述活动:把克里斯蒂安·沃尔夫的名著《实验主义研究》译为俄语和拉丁文,撰写关于电学、气候冷热变化、空气弹力等一系列论文。终于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后,他更是忙个不停,在 3 年内进行了 4000 多项化学、物理实验,写了更多的论文。

为了产生俄国自己的柏拉图和牛顿,罗蒙诺索夫格外重视教育。在创办莫斯科大学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以办学为乐,以传播知识为幸福,努力把该校办成一个与国家生活紧密相关的高等学府。由于他年轻时的亲身遭遇,他也一心把该校办成俄国历史上第一所不论出身与贫富,只要是有才华的年轻人都可以考取的大学。

如今,在麻雀山上的莫斯科大学大厦前,竖有一尊罗蒙诺索夫的全身雕像,他右手执羽毛笔,左手拿纸,似乎要写下美丽的诗句。他脸含微笑,目光炯炯,迎送着熙来攘往的学生。如今每年有 4 万多名学生在莫斯科大学就读,其中包括 5000 多名来自 80 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

大学者也好,大知识分子也好,其平素生活往往简单、朴实,罗蒙诺索夫即以勤奋而平实的生活著称。尽管他是大名鼎鼎的博学者,却从不讲究衣着。有一次,有个穿着入时却不学无术的德国人看到他衣袖肘部有个破洞,便挖苦说:“在你衣服的破洞里,我看到了你的博学。”罗蒙诺索夫回敬道:“先生,在此我看见了另一个人的愚蠢。”

不知歌德有没有听说过罗蒙诺索夫的这个故事,他也有类似的经历。有一次,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小径上遇到一个全盘否定他的“文学批评家”,狭路相逢,四目相对。傲慢的批评家说:“我决不给一个傻瓜让路。”歌德莞尔一笑道:“我正好和你相反。”说完便往路边一站。这一笑一答,与罗蒙诺索夫的回敬有异曲同工之妙。世界上也真有一些人,往往要在智者、贤达面前显现其愚蠢和傻气。

罗蒙诺索夫平时每天离开家,离开建于他家花园里的实验室,要去的地方就只是科学院或莫斯科大学。他很少出门交际、应酬,平时身边只有家人和几个知友,但他成就辉煌,名声在外,享誉国际。

转载来源: https://www.smbu.edu.cn/info/1036/1057.htm

陈安 科学元典 2023-12-19 20:02 发表于安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2-23 06:5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