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88|回复: 1

元老一席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9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老一席谈



张英伯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本文转载自《数学文化》2017年第8卷第1期,作者张英伯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数学文化》编委


▲左起王昆扬、张英伯、王元、李庆忠、王永晖、李克正

2016 年 12 月 16 日下午,我们五个人 :首都师范大学的李克正、李庆忠、王永晖,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昆扬、张英伯约好下午一点半在首师大东门集合,一起到丰台区某老年公寓探望元老。元老,是数学界对我国著名的解析数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先生的尊称。

路途并不算远,庆忠刚买了新车,理所当然地担任了司机。作为数论专业的同行,永晖和元老最熟,前些日子曾去探望,他的妻子几年前还在《数学文化》上发表过一篇对元老的采访。永晖指路,为双保险,他打开了手机导航。两点多钟, 元老的电话打到永晖的手机上,问什么时候能到,回答是还有 3、5 分钟。刚说完不一会儿,便发现我们在叉路口走反了,车子误入了一条小道,外面的大道正 在修路,前进和后退皆十分困难。三点钟前后,元老连着来了两个电话,问我们 到了哪里,老人家显然是着急了。我们更着急,左拐右拐,好不容易按照导航的 指引找到公寓,都快三点半了。

元老已经等在公寓门口,微笑着与我们一一握手。他说先带我们参观一下, 这是他访问了京城内外的多个老年公寓,经过反复权衡,亲自选定的地方。元老在当年 6 月份公寓刚开张时便搬进来了,到了现在的 12 月,所有的房间都已经住满。我们参观了饭厅、棋牌室,台球室、阅览室、养生盐屋、医务室等各种设施。元老常去的地方是阅览室,他在那里练字,元老习字已经很多年,可以称为数学界的书法家了。

然后我们随元老来到他的房间,里面有医用单人床、衣柜、床头柜、茶几、电视, 大厅的服务员为我们搬来几把椅子,并斟上茶水,静静地退出去了。

王昆扬从书包里掏出欲送元老的补品 , 被元老婉拒了,他说自己吃的东西都要经过公寓医生的同意 , 不能随便补。永晖送来的一卷宣纸元老留下了。

元老坐在茶几边的轮椅上,待我们落座,元老便侃侃而谈,看来早就做了准备, 胸有成竹。


▲元老在家中审稿

元老 :我现在年纪大了,不看数学文章了。平时经常看四种杂志,《数学文化》、《数学与人文》、《数学译林》和《中国数学会通讯》。你们的《数学文化》办得很好,里面有三个人的文章我认为是水平最高的,一个一个讲。第一个是卢昌海, 他的文章水平非常高,我推荐过很多次。中央一台举行过一个颁奖典礼,卢昌海获奖也是我极力推荐的。因为他写的黎曼猜想[1],从一个专业数论学家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毛病。

英伯 :他是学物理的。

元老 :后来他们清华出版社把他所有的书都寄给我了,我都看了,很好的。还有一个欧阳顺湘也很好。

英伯 :欧阳是我们学校毕业的。

元老:是你们学校的,我知道,他的履历在你们杂志上登过。他写的那个关于“谷歌涂鸦”[2] 的文章也很有意思。就是“谷歌”将世界上的各种大事,包括理工方面的发现发明画成几幅画,加以解释。中国科学的最高成就,三个中国人,就是华罗庚、钱学森、陈景润的工作,在欧阳的文章中都提到了。另外林开亮,他最近 ( 与郑豪合作)写了一篇中国的华林问题研究[3],那也是水准很高。至少我作为一个解析数论学者,

庆忠 :大专家,(此处为插话,下同)

元老 :没有看出什么毛病,这就很不错。还有就是他写过一个关于戴森的传记[4]。这是你们杂志水平最高的几个人吧。

英伯 :林开亮是你的学生吗?庆忠。

庆忠 :不是我的学生。

永晖 :他跟方复全读的硕士,然后跟费少明读了博士。

元老 :(科普文章)弄得不好有时会粘染上江湖的一种习气,但他们三个人跟这种习气没有关系。如果能够非常严谨地谈论学问那就更好。我是仔细看过你们杂志的,这里就有一本。

英伯 :对,这是最近的一期。

注:

[1]卢昌海,黎曼猜想漫谈,清华大学出版社;数学文化自 2010 年第 4 期至 2012 年第 1 期连续六期转载。王元,黎曼猜想漫谈读后感,数学文化,2012 年第 3 期,P93-95。扶磊, 卢昌海《黎曼猜想漫谈》书评,数学文化,2013年第2期,P105-108。

[2]欧阳顺湘,谷歌数学涂鸦(上,中,下),数学文化,2013 年第 1 期,P16-36, 第 2 期,P34-53,第 3 期,P32-51。

[3]林开亮,郑豪,从费尔马多边形数猜想到华罗庚的渐近华林数猜想 , 数学文化 , 第 7 卷第 2 期 , (2016) 61-83。

[4]林开亮,戴森传奇, 数学文化,第 6 卷第 3 期,(2015) 3-23。


▲《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封面

庆忠 :元老,这是林开亮参加翻译的一本书,就是这本(《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 伍鸿熙著,赵洁、林开亮译,在床头柜上)。

元老 :哦,这本,这本还没看。

庆忠 :这是我的一个博士生跟林开亮一起翻译的。他参加翻译了一部分,在后边。

元老 :那我什么时候看一看,翻一翻。

庆忠 :他花了不少功夫做这个事情。

元老 :《数学文化》是数学所替我订的。

英伯 :送到这儿?

元老 :送到家里。

永晖 :《参考消息》您收到了吗?

元老 :《参考消息》我不看,我现在看不过来。

永晖 :我上次通过快递给您订了一个月的《参考消息》。

元老 :我有《环球时报》。

永晖 :对,就是《环球时报》。

元老 :你们学校的那个方……

庆忠 :方运加。

元老 :他给我送。他那里有一份,看看就行了,政治的报刊一份就行了。(事后据方老师说,他大约每三、四个礼拜去探望元老一次,同时给元老送去《环球时报》。元老每次都认真地按日期整理好,自己看完后,就放到阅览室供大家浏览。)另外就是书法,练书法,

庆忠 :对了,书法很重要。

元老 :人到老了,干这么一点事就可以。另外就是关于教育啊,我比较关心。你搞的这个英才教育,这个很重要。为什么重要呢?因为这社会要进步是靠英才来推动的。不是你随便弄一些学生就行的,那是不行的,你知道的。

庆忠、昆扬 :是啊,英才教育很重要。

元老 :至于这个学生是待在中国还是待在美国,我认为不重要。为什么?他是一个人才,待在美国对中国也会有利。比方说我们数学研究所,现在张寿武、张益唐, 每年都回来,对我们的贡献比国内的一个普通教授要大得很多很多。

英伯 :大太多了,不是一个层次。

元老 :他们是世界一流的数学家。现在张寿武接替了怀尔斯的位置。怀尔斯不是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嘛,证完之后他就回了英国了。这个位置空下来,找代替他的人, 在全世界找,最后是张寿武去了。

英伯 :哎呀,真了不起,了不起。

元老 :他是我的硕士生。就是因为我认为他很好,所以他做不出论文也送他一个硕士。张益唐,我是他的论文答辩会主席,他也没做出来什么,后来我觉得他脑子很清楚,也通过硕士了。

英伯 :是在潘承彪老师那时候吧?

元老 :后来他和他的夫人来过这里。所以这个英才的话,先要认识到他是个英才才行,要能被看到。我现在和中小学有一点联系,一点点,就在北京市。方运加最近几年跟我有一些关系,他打电话跟我说,他和你也有些合作。

英伯 :是的。

元老 :那就很好。我们两个认识很早,就是在那个数学奥林匹克认识的。后来他去主持一个会,他想来想去就把我们找去了。我们这么十几二十年,没有太多的联系,他找去我就听了一听,那个主持会的人讲话还是老一套,让这些中学老师按部就班,按照他的这个模式怎么、怎么搞,就那么搞。我后来有一个发言,跟他是

庆忠、昆扬 :唱反调,嘿嘿……

元老 :本来主持会议的教育局的人有点害怕,你这么著名的数学家,你讲东西我们听不懂啊。实际上后来我讲完了他们都听懂了。跟他们讲中国办了这么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不知道在座的清楚不清楚。用我的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外乎是两条 :一条是

英伯 :有教无类,

元老 :是这个“有教无类”,你只要愿意学习我就可以教。第二条就是“因材施教”。

庆忠、英伯 :对,对!

元老 :孔子他是不是英才教育?他有 3 千弟子,只有 72 贤人,这 72 人就是英才。3 千个弟子他都不认识,由这 72 贤才去教那 3 千个人。72 人占百分之几?2.4%, 这就叫做英才教育。讲完了我就算,反正跟他们的那个主题不太一致。我当然很客气,不会批评什么,但是不一致。所以你搞英才教育我也知道,你发表的文章在这个上面(拍了拍茶几上的《数学文化》)和《数学通报》上的我都看了。

英伯 :谢谢元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1-7-29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元老 :但是现在的中小学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不知道谁是英才谁不是英才。

英伯 :对对对,根本就没有区分。

元老 :实际上他是一个什么材料,我跟他谈 5 分钟话就可以知道。

庆忠、英伯 :没错,没错,肯定能知道。

元老 :我现在不是没什么事吗,很多人都来找,小孩你是不是给教一教。我跟他们讲,小孩儿主要靠自学,靠他的内部因素,孔子讲过,你与其用功学,还不如好之者。你用功(知之)不如好之,好之就是有兴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我学习的时候是很快乐的。这是真的,有许多小孩我一看哪,无论找谁,就是找我也没用,你找华罗庚来也不行的,因为他没有内部的动力。这个我无论如何坚持。我呆在这儿时间多得很,这些职工的小孩儿叫我指导一下,我当然可以指导,但是没用的,因为你没有内部动力。

克正 :元老我跟你说啊,我为什么要跟你讲这个常州怀德苑小学,他那个学校一心一意就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他就做这一件事儿,而且他这个学校就单打一地发展数学。他就是个数学小学,遍地都是数学,而且孩子都很喜欢数学。这次我们到那儿,那些孩子都活泼得不得了,而且数学好了,就什么都好了。他的语文是全市最强的,但是他不抓语文。还是把数学搞好了就行了。

元老 :你们学校还有人到中学里去教他们高等数学,这也是对的,

英伯 :啊,他(指王昆扬)去过。

元老 :为什么呢?现在有好学生,他们的能量是很大的,你为什么不让他快点走, 非要让他慢一点走呢?这是没道理的事。

昆扬 :是,是,(学生)潜力很大的。

元老 :所以我觉得你们搞英才教育要到各个学校去选一选,有潜力的学生,现在有好的中学,就应该让这些人进去,不能够像现在这样子,你考 5 分,就是好学生,

英伯 :主要是中国的高考分数线是死的。

元老 :他考 5 分,他可能没有任何动力。

庆忠、英伯 :对,对。

元老 :你没有动力怎么能有兴趣呢?看 XX 附中(大家都知道的,这里 XX 代表啥),那么大的名气,我问你从开办到现在,你培养的最好的人才在哪里?有多好?

英伯 :理工科人才哈?

元老 :有很多得 5 分的都不行了。有一个,我跑到他们学校去看,照片都挂起来, 这是莫名其妙,不过就是奥数得了一个金牌嘛。

庆忠、永晖 :他们经常有很多金牌,得金牌和做数学不完全是一回事儿。

元老 :不是一回事儿,你们要找的就是有动力的。

英伯 :有动力的,半截儿(还没成材),恨不能在小学就给掐尖儿了。(我们的教育要求学生齐步走。)

元老 :你现在的这个地位很重要,就是你是数学家,又是教育家,又是女教师。这么多有利条件是很受数学界重视的。

昆扬 :嘿嘿。我们明年还要在中国科协参加个项目叫《数学英才计划》。

英伯 :小小科学家,元老肯定知道。克正兄也干过这事儿。

昆扬 :元老,我跟您请教个问题。前两天我们到苏州教科院,他们要借着英才培养申请个什么基建工程。

庆忠 :不是他们政府?

英伯 :是政府!苏州市的副市长,说他主管教育,他接见了我们一次,你猜他说什么,他说中国呀,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要搞英才教育,吓我一跳,我想他(作为一个官员)怎么敢这么说,英才教育不是犯忌的吗?

昆扬 :但是在教科院的材料上,明文写着英才教育与教育公平是互相矛盾的。我总是不能承认这个事儿,我不知道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按照我教了三十年书啊, 我觉得这个较差的学生,能力低点,他们占用的教育资源是最多的。我作为教师给他花的精力、花的力气是最大的,效果是最差的,就是没什么性价比的了。反而那些英才和优秀一点的,不用启发他,不用死乞白咧去怎么弄,都能学得很好。这有什么公平可言呢?我觉得真正因材施教才是公平。哎,他说因材施教和教育公平矛盾。

克正 :教育公平这个说法本身才是矛盾的。

昆扬 :对了,你有一篇文章专门说这件事情。

克正 :教育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你只有说公民享受教育的权利是一样的,但不能说教育。什么叫做教育公平啊?大家都上北大清华就叫公平吗?这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儿。

英伯 :现在就是有这个误区。

昆扬 :家长就特别信这个。

永晖 :在数学家里头这件事是有共识的。我看了一下社会上的说法。温家宝在 2010 年做了一个中长期教育纲要,我专门搜索了,纲要里没有精英教育这四个字,也没有英才这个词。所以李克正出了一个很好的主意,只是我们级别太低,呼吁不上去。就是希望国家能够成立一个精英教育办公室,或者呢精英教育协会。

英伯 :美国就有。

永晖 :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光是数学家今天呼吁一下,明天呼吁一下,没用。

元老 :数学还是最重要的。整个中学,数学都很重要。

英伯 :好多科技人才最初是从数学上来的。

庆忠 :现在的高考问题怎么弄?没法弄。我的感觉啊,只要高考一张卷子,就没法弄了。其实英才啊,在很早的时候,比如说张老师看到一个很好的学生, 他和所有人学的都是一样的。但是很多小孩不需要学那么多东西,学那么多数学干什么,你说。其实我觉得只有百分之十,或百分之十五,这部分学生能够学得不一样,学得好一点,深一点,就是说不要浪费时间。但那些普通的孩子, 其实孩子从小就是能看出来的,那些孩子应该愉快地生活。将来去技工学校或者(接受职业教育)。

元老 :对呀,你说得对呀。

庆忠 :国家应该做这个事儿,关键的是现在没有区分。

英伯、昆扬 :哎,是了,我正想说这个事儿。

庆忠 :其实他们(西方)很懂,真正的社会进步啊,说什么靠劳苦大众,那都是胡扯的,真正的社会进步实际上是靠这批精英。

昆扬 :嘿嘿,我赞成你这个说法。

庆忠 :当然对于(其他)人也要让大家觉得活得很好,过得很好对不对?有活干, 他有他的活干,每个人按能力嘛,对不对?现在不这么干嘛,我觉得这是核心问题。比如华老,他培养的肯定是吭哧吭哧做数学的人。一个国家一定要靠英才,当然老百姓也要过得好,有福利,生活得很不错,这个是对的。

元老 :这个英才教育还有一点你要注意,就是第一个你要认识他是英才,第二你要让他自己搞。

庆忠 :对啊,你给他环境啊。

元老 :现在有很多地方是搞得很失败的。为什么呢?就是把英才集中起来,给他们开这个课,那个课,这样全把他们害了。孔子讲的乐知者,他有兴趣他自己去做。

庆忠 :现在没有这个条件了,因为一天到晚(拼)高考。

元老 :反正别人我不知道,现在张寿武成天在报纸上吹王老师这个那个,这是瞎扯。我从来没有跟他谈过数学(众笑)。

元老 :我只是跟他像今天这个谈话一样的,有些观点,可能对他有好处。

英伯 :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

庆忠 :您是怎么让他去搞代数数论的?

元老 :代数数论我连懂都不懂。你这个算术几何我哪里懂啊,一点都不懂。不可能教他,但是有些观点对他是有影响的。所以你们将来找到英才,你最省劲,为什么?你自己去干就完了。所以英才最好对付。华老也没有教过陈景润,一句话都没有谈,华老跟他没有接触,都是自己干起来的。

克正 :元老您说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他最好对付,二是你不能管他。管死了什么都不让干那就完了。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把他管死了。还有很多人嫉贤妒能, 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这个事情不是太容易。如果能给宽松环境,让你随便怎么发展,事情就好办了。

元老 :这个小孩儿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东西。所以我就不主张我的孙子跳班。我对他的要求,他自己都背得出来。第一条,安全最重要,也包括身体健康在内, 这个最重要。第二条,为人处事第二个重要,他小时候有时喜欢跟人打打架之类, 这都不行。第三才是学问,所以你现在进步得快一点,我们也不让你跳班。还是一步一步走,到一定的时候你就会快了。

克正 :元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很多书放在这儿,谁愿意看什么就看什么。那好的孩子自然就会找好书看,然后他就懂了。最大的问题就怕没有好书,想看书没有,这就没办法了。好书放在那儿,谁爱看谁看。

英伯 :好书比较少。民国时代有些课本挺好的。

克正 :《范氏大代数》。元老,我现在有个主意,他们都觉得可行。我把老的教科书都重新印,解放前的,解放初期的,我全都给他重印。那时候的教科书比现在的好多了。

元老 :这话完全正确。

克正 :他们现在把语文的书都重印了,反响非常地好。那是两年多前重印的,他们现在说,把数学也重印。

元老 :你们现在站在这个岗位上,你们不去领导中小学的话,那就是外行去领导。那就越落越远,你们有这个权力就应该抓。你们和我还不同,我有些东西在这里讲讲可以,不能在外面到处乱讲。

昆扬 :您说的话比我们顶事多了。

元老 :不能乱讲。你们这么重要的岗位要发挥作用。

英伯 :我们反正逮着机会就说,说了没用也说。

元老 :你们刚才的意见完全正确。像什么《范氏大代数》啊,《三 S 几何》,都是好书。绝对是好书,我现在找不着。

克正 :我已经把所有的书都挂在我们网站(ssdsxjy@126.com)的库里了,那里面什么都有。

元老 :《范氏大代数》啊,《三 S 平面几何》啊,是我读书的时候学的。

永晖 :您要的话我帮您打印出来。

克正 :这些书,国图,国家图书馆都没有。我在哪里找到的呢,高教出版社地下有个库,他们从老的商务印书馆继承下来一些书,都放在那儿了。别的地方没有。

元老 :现在编的小学教科书不是没问题的,很有问题。在那兜圈子,什么东南西北, 弄得小孩都糊涂了。要紧的东西是什么他没说。

英伯 :是,要紧的不讲,兜了一个大圈子,所谓的联系实际,哎。

永晖 :上次郇中丹老师在十一学校讲平面几何用的什么教材呀?

英伯 :苏联的,他自己改编了,是哪本不记得了。我自己在实验中学的讲座是直接用的希尔伯特《几何基础》。

永晖 :我们这些人好歹还知道数学是怎么学的,可以告诉孩子。到了平民百姓那里, 用这种课本,他们又不知道数学应该怎么学,那不就完蛋了吗。

元老 :他们自己去摸索一下,走一点弯路没坏处,一个人总是要走弯路的。就让他自己去摸索,也不错,也可以。慢慢的自学当中就有进步。

永晖 :我们现在也是逼得走投无路了。我儿子每天放学后两个小时做作业,两个小时锻炼身体,他其实提了很好的数学问题,但提完后就完了,没有时间去做。

庆忠 :几年级?

永晖 :小学六年级。现在就想毕业之后不再跟着公立学校混了,上私立吧。

庆忠 :时间不短了,我们该告辞了,让元老休息一下吧。

众人纷纷起身,元老坚持送大家出门,一直穿过走廊、大厅,走到公寓的玻璃大门内,才因室外温度太低不得不止步了。我们依次与元老握手告别。走到大门外面,我们不约而同地停步转身,注视着门内元老步履蹒跚的背影,直到消失在走廊的拐角。

这位睿智的老人,以他清晰而深刻的思维阐述了教育的常识常理,普适规律;言谈话语之间,饱含着真挚而厚重的家国情怀。



王元教授写给英伯教授的一封信

英伯教授 :

早已得知你非常关注英才教育,你的一些文章我也读过,那天略谈了一下,再将看法奉上 :

那天谈到孔子的“有教无类”,即愿意学,只要交学费,就可以上学。现在义务教育, 免学费,所以比他强多了。

孔子很重视英才教育,他有所谓三千个弟子,七十二圣贤,圣贤即英才,占 2.4%(= 72/3000)。

孔子又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知”,即对老师所教达到明白的程度,即现在的五分学生。这是最低要求,不如“好之者”,“好之者”愿意对所学知识反复思考, 而有更深了解与掌握,即现在的奥赛金牌。“乐之者” 是将学习当成愉快的事,能做到放不下, 乐此不疲。华罗庚、陈景润是这样的人。

“乐之者”都是自学的,老师教的已不能 满足了。自学最大的毛病是不踏实,若再加上自以为是,那就必败无疑了。自学而又踏实的乐之者,就是华、陈这样的人,可以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这是我们要的英才。

以上即一孔之见,供参考,祝安好。

王元

2016/12/23

来源:数学文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4-27 06:29 , Processed in 0.0683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