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62|回复: 2

数学的那些痛!!!一个教师的内心独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30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数学的那些痛!!!一个教师的内心独白

作者 | 包彦禹

前几天,与国内一位知名数学家通话,电话的那头在感慨:“我们国家富强了,但你知道有多么缺数学人才吗?……都被教坏了,我们数学专业的学生也鲜有真正热爱数学的……”。

在肯定和勉励中,不知不觉,我们聊了近半小时。

懂我的许多好友也多次催促:“包老师,你应该写点东西!”

无数个日夜,无数次冲动,我也想说,但无奈人微言轻,加上诸多原因,抑或到一定年纪了,觉得自己不能再“愤青”,谨记古语“言多必失”,一次又一次搁笔了!

蓦然回首

如同许多从教几十年的老师,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我们曾经意气风发,一心在教学上,一心在为多几位孩子上重点学校而彻夜难眠,为有些孩子不认真读书而苦口婆心。

当班主任,我带出过全市升学最好成绩的班级,把学校最难带的班级转变为最优秀的班级;参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辅导,我们成绩从未跌出全省前六;担纲中考命题,命出过作为全省样例的优质压轴题;主管学校教学,我们一直稳居地级市数一数二;担任校长,学校年年进步全市第一;业务比赛,我拿下过大满贯的六个一等奖……

似乎有了作为一名老师,有着一些经历了,然而,我发现自己却有些格格不入。

蓦然回首,许多成绩也都是彼时的一些功利使然,只是曾经也是个应试好手罢了,背后无法缓解的,是教育的那些痛,数学的那些痛,并且它似乎愈演愈烈,眼看着却无能为力!

几位数学家的观点

就在今年,许多数学家都纷纷谈起了我们的数学教育,以下是朋友圈转发时的摘录。

丘成桐教授:基础教育不扎实,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世界人才!

姜伯驹院士:第一,从数学课本内容看,现在孩子学的内容并不比过去的多,但学生负担却越来越重了,为什么?第二,新的数学教材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安排,让很多学生建立不起系统的知识体系;第三:新教材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不讲证明,数学课就失去了灵魂。”

最年轻的数学院士孙斌勇:我不赞成刷题,也不赞成做太难的题。做难题,费时间,花脑子,对于知识点的增长用处也不大。有些题目挖空心思,你解出来了,就证明你聪明了,不一定啊,做难题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尺。我强调的是学习要增长知识,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运用,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创造知识。

梳理其关键词:“基础”、“刷题”、“灵魂”。老生常谈,却有了一些更具体的新意。

个人浅见

我们都慢慢成了“解题老师”

“基础教育不扎实,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世界人才!”

这是大实话,但我们纸笔训练的中小学基础是全球领先的,缺的是内涵,缺的是除了解题,我们很鲜有追根溯源的数学,应试驱使下的老师们慢慢都成了“解题教师”,一个简单数学概念的原委许多老师居然自己也在囫囵吞枣。

减不了的“负”

“从数学课本内容看,现在孩子学的内容并不比过去的多,但学生负担却越来越重了,为什么?”

知识量上的增加,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减负不是减知识,减负也不应该简单靠政策(近期热议的培训机构问题,要知道家长为获取高分的动力没减下来,只是变一种形式的存在罢了),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升知识传播效率,包括传播载体。

关于班级授课制的“为什么”

甚至,个人觉得我们应该思考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模式”,也许我们早已被工业文明建设起来的那一套学习模式固化了,而现如今已步入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个性化学习与集体授课原本就有悖,哪怕我们在分层教学等方面做了诸多的修正,主因出问题,边角的修饰往往无济于事。

回到根本我们反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去一个叫做“学校”地方学习?为什么我们必须几十人一个班级的学习?为什么我们必须学习老师为大家集体准备的内容?为什么必须四五十分钟一次又一次的上课?……

当有了这些反问后,也许我们思考问题的维度就不一样,但答案却有待探索。

“螺旋式上升”也许就是个错误

“新的数学教材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安排,让很多学生建立不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理论需要实践检验,我们一线的实践证明,乐于学习数学的学生完全可以纵深推进,大单元学习,而且效率显然更高,基于马斯洛的建构主义而产生的“螺旋式上升”是否被证伪?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人统计,每隔十多年,50%以上的论文观点最后都是错误的,不知这个观点本身是否也错误?至少实践证明的才会有发言权。

几何的灵魂在“证明”

“新教材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不讲证明,数学课就失去了灵魂。”

姜院士得这个观点很赞,严格意义上指的是平面几何,主要是欧氏几何内容,新教材的淡化处理可能就是一个错误。希腊文明贡献给人类的精髓之一便是公理化体系的思想,讲求逻辑推理,“知其所以然”,这是重应用的多个早期文明所没有的,另外,演绎推理也是培养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抓手,理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大程度得益于它。

谈谈我们的数学电影课程

正值我们暑期《中小学数学衔接》数学课程推广季,努力推广课程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为了项目发展,原本喜欢情怀的我把“钱”看得特别重!

从一个“美丽的错误”开始

课程的开发原本就源于一个美丽的初衷!

“教育公平”可能是当今中国最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城乡教育的均衡,核心就是师资的不均衡,“名师出高徒”,而名师正越来越向核心城市聚拢,有人甚至疾呼“寒门再也难出贵子”!

去年疫情期间,华师大教授们曾为我们作过线上教育的社会调查,记得教授在报告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线上教学时,学生们留言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吗?”

我是压根想不到答案的,但答案令人大吃一惊:原来我的老师这么Low!

“原来我的老师这么Low!”,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当上海聚集了全市最优秀的老师来上课时,我们的学生才知道,他们老师的学识水准和执教能力是有差距的。

而农村的孩子,他压根就鲜有选择余地,如何解决?

2018年之前,我们走向电影课程制作时,也正是出于优秀教育资源分享的初衷。

从借班帮助上课→一起上大课→制作录播课,发觉优秀资源的分享,总是那么被掣肘着,一是分享的规模和持续性,不断借班帮助,或集中大课,只能解决一时之渴;二是录播课远没有现场课的效果,这可能也是线上难出优秀数学课程的主要原因,哪怕你是全国最优秀老师的精彩课堂,一旦录播立马变味!4年的经历我们慢慢明白,因为老师们是不懂视频语言的,录播只是最简单视频传递,它很难演绎内涵的精彩!

那时,我开始研究起BBC和PBS的数学科教片,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了给400多名小学毕业生上大课,在学校有限经费的支持下,我们熬了十多个通宵,终于有了我们第一部数学科教片——《数的产生与发展》。

也就是那天,一个“美丽的错误”从此开始!

电影加持下的课堂点燃了学生,同时也深深的敲打了我这个“教书匠”,孩子课后围着我的那股眼神,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数学家,我第一次惊叹于六年级的学生居然追问“为什么是无理数?”,证明给他们看,居然会懂!追问“微积分到底是什么?”,讲牛顿的发现他们也会懂!

孩子们会有无限可能!

我也第一次跳出一个念头——“螺旋式”上升压根就是一个骗局!

当情怀遭遇现实,一切都是那么骨感

有了那么第一次,我坚信,优秀教育资源的分享,一定是条必经之路!

我是属于执行力超强的那一类人,既然很值得干,那就干起来了。

于是我没有了休息日,没有自己热爱的篮球和冬泳运动,无数次熬夜啃书、写稿、拍摄、制作,从一个电影小白,我也慢慢学会了整个制作流程。

不仅时间与经历,更要紧的是,拍电影超烧钱。我想到让人公益资助,拉下脸皮找各种有情怀的大神,想不到全是“闭门羹”!我甚至都怀疑过那些滔滔不绝原来都是假的?抑或我们理解的科普他们压根就不懂。

然后有媒体关注,总得找到个志同道合的吧!然而热闹过后也没有了然后!

人活着做点自己觉得值的事

拿着自己那点钱,总算又熬出了几部片,每当去学校,拿着那些片子给孩子们观看,我又重新燃起了激情,无数次被他们包围着,孩子们忘记吃饭,我也忘了,非得赶着才会走,这时,正是辛劳后的幸福时光,那时蹦出来的一个是“值”!

走着走着,颈椎病也袭来,资金捉襟见肘,制作团队也是叫了东家没了西家,帮忙创作的同行们也被我磨得够呛,随着学术要求越来越高,“小包,这个我也没好好研究过”,已是耳熟能详,没办法,每一个人都有忙碌的工作,天天被我这个“疯子”缠着,大实话,谁都耗不起!

艰难的同时,“包老师脑子出问题了”被一个好心的同事转告了我,留下的只是苦笑。

但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时不时,会有朋友伸出援手,那些曾经帮助和鼓励的话语和表情,至今历历在目。没钱干脆把房子全抵押出去,朋友再借一点,我相信,坚持,再坚持,哪怕好心朋友所言的“先驱不要变成先烈”、“当你走投无路时来找我”成真,因为有些事总要有人做的!

人活着做点自己觉得值的事,“教书匠”做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教育,至少我没白当老师,也没白活着!

钱,它会让人务实

无数次的“怎么办?”,让我慢慢开始思考“如何把钱流动起来?”

成绩、应试,这里有最成熟的赚钱方式,那我为什么不把课程嫁接到帮助提高成绩而赚钱的道路上呢?

于是,把我重构的课程系统化,服务于当下的教与学,在专家朋友的指导下,配套起更高效学习的“观影思考”、“思维导图”、“课内练习”、“课外作业”,一个学习闭环开始得以匠心打造,开发的同时拿到孩子们那里不断的实证,于是慢慢有了“三节课并作一节课,一节课却好于三节课”神奇效果!

好的数学,总是那么心有灵犀

无独有偶,好出新名词、新概念的当下,“大单元教学”、“结构化学习”、“跨学科整合”……

总是惊讶的发现,4年前我们把产品都做出来,并且付之于课堂实践了,只是我们不知道有这么多称谓!

总是不经意间,发现那个最懂我的你,王老师、朱老师、童老师、陈老师……寥寥数语,他们就知道我在干啥,他们也理解我背后的压力,他们更是在无私的帮助着我们!

课程推广压力很大,加上内容制作很紧张,近期异常忙碌,先写下这匆匆数语吧!

关于数学的那些痛!有你的,也有我的,携起手来,数学学习一定会变得快乐而有意义!
发表于 2021-7-5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数学三部曲:预习,听讲,自学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9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学教材的那些痛!!!
数学语言没有专门训练,教材编写体系,部分内容的逻辑次序,部分定理证明的创新,部分例题没有起到示范作用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4-27 04:17 , Processed in 0.1005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