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webmaster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班同学张益唐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3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可以确定——
与挪威数学家布朗的“9+9”的命题最后证明不了哥猜一样,
这个“7千万”的命题最后同样证明不了孪猜。
道理很简单,这样的证明思路完全是南辕北辙。
发表于 2013-11-13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头号伪民科李金国(moranhuishou)专门污蔑和攻击著名数学家
发表于 2013-11-14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下面引用由数迷人2013/11/13 08:00pm 发表的内容:
中国头号伪民科李金国(moranhuishou)专门污蔑和攻击著名数学家
在你小子的字典里
实事求是=污蔑和攻击吗?
发表于 2013-11-17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下面引用由moranhuishou2013/11/14 09:06am 发表的内容:
在你小子的字典里<BR>实事求是=污蔑和攻击吗?
中国头号伪民科——李金国这条毒蛇终于出洞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张益唐:“半生潦倒”的传奇数学家
● 何滨柔、林起贤、赵雅娇



    2013年4月17日,一篇数论论文被投递到纯粹数学领域最著名的刊物《数学年刊》。不到1个月,论文所涉及领域的顶级专家罕有地暴露自己审稿人的身份,信心十足地向外界宣布:这是一个有历史性突破的重要工作,文章漂亮极了。这位评审人就是当今最顶级的解析数论专家亨利&#8226; 伊万尼克。这位作出重大数学突破的就是张益唐,由于对数学界最著名的猜想之一——孪生素数猜想的破冰性工作,使他从默默无闻的大学讲师跻身于世界重量级数学家的行列。
     
    1985年,张益唐来到了位于美国的名校普渡大学读博士,希望接触到世界上最前沿的纯数学研究,但在异国他乡却遭遇了种种坎坷。张益唐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是雅可比猜想。博士毕业前夕,他宣称解决了雅可比猜想,并且有几个专家对他的证明很感兴趣。不幸的是他的证明里的一个引理是其导师莫宗坚的一篇发表的成果,本以为是对的,但再排查时,发现莫教授之前的结果是错的。这意味着,7年的主要心血付之东流了!好在张益唐对这个问题的部分解决还是有贡献的,才拿到了博士学位,但眼界极高的张益唐不屑把这篇有瑕疵的博士论文结果整理出来发表。更糟糕的是,他和导师的关系不佳,这里有学术上的冲突,也有性格上的不和。因为博士论文的结果没有发表,加上导师连一封推荐信都不愿意写,张益唐毕业后连个博士后的工作都没有找到。
     
    一面要继续做数学,一面还要糊口。毕业后的前六七年他干过很多杂活,包括在赛百味做临时会计、餐馆帮手、送外卖。
     
    1999年,在北大数学系系友的帮助下,张益唐才找到了新罕布什尔大学做助教的职位,2005年以后转正,变成了比较稳定位置的讲师,主要任务还是上课。虽然张益唐的教学工作比较重,比起研究系列的教授、副教授的工资性价比低很多,也没有研究经费,但能回到学校,做自己驾轻就熟的事情,还能利用图书馆、办公室作研究,对一个胸有大志的数学人来说,应该是非常满足的了。
     
    在新罕布什尔大学的14年是张益唐研究的黄金期。不需要研究经费,凭自己坚实的数学功底,充满智慧的大脑,以及潜心钻研的精神,他终于演绎出数学史上的一个神话。2012年7月3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张益唐在科罗拉多州好友齐雅格家后院抽烟,20多分钟里他有如神明启示般的想出了主要思路,找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特别突破口。
     
    2013年5月22日,老牌英国报纸《卫报》刊登文章,文章的标题是:鲜为人知的教授在折磨了数世纪数学精英的大问题上迈进了一大步。印度主流报纸把作出这一非凡贡献的人,与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相媲美。
     
    2013年5月13日,《自然》催生了一次历史性的哈佛演讲。一个学术界的“隐形侠”,第一次站在世界最高学府的讲台上,并告诉世人:我走进了世纪数学猜想的大门!哈佛的讲台下面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演讲内容被即时传到网上,网上不少人在刷新网页等待最新消息。
     
    张益唐的故事之所以特别轰动的原因在于,作出巨大数学贡献的他已经接近60岁,之前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讲师。为了潜心研究数学,他几乎把自己与世隔绝,在美国的偏远省份“潜伏”下来。他的妹妹曾在网上发寻人启事寻找哥哥。当时在美国当教授的老同学给他妹妹回了个电邮,表示他哥哥健康地活着,在钻研数学呢。
     
    从30岁出国留学,到60岁作出举世震惊的成绩,中间有30年的时间。这30年张益唐经历了学业的挫折、求职的失败,以一个北大数学才子的身份,一个数学博士的身份做过各种杂活。后来的14年虽然谋得了在学校教书的工作,但一直只是个没有正式编制的讲师,可谓半生潦倒。可是他心安理得,始终不改其志。2013年5月20日,耶鲁大学法学教授斯蒂芬&#8226; 卡特在《彭博》上撰文《可以是电影明星的数学家》,他认为张益唐的励志故事是一个很好的电影题材。网上也有人建议文学家、编剧、导演们可以把张益唐的故事搬上银幕,拍出比《美丽心灵》更美的电影。
     
    对话张益唐(以下简称“张”)
     
    记者:之前全世界对您知之较少,如今一夜成名,您的心态和生活有改变么?
     
    张:心态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生活被打乱了,这不是我原来喜欢的安安静静一个人的日子,我想到了这项成果出来会在数学界引起很大的轰动,但我没有想到在数学界以外也会有很大的轰动。刚开始头疼,现在习惯一点了。我希望这个阶段能够很快过去。
     
    记者:从何时开始着手研究孪生素数这一命题并把它作为重点方向的?
     
    张:我的习惯是同时考虑两三个比较重大比较难的数学问题,但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说想要专攻某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出来。大概是三四年之前开始想这个问题,但不能确定某个时间点。因为前人已经做出了成就,距离孪生素数的最终证明只有头发丝那么远的距离。但是谁都知道,就是这一根头发丝,一直困扰着数学研究者们,跨不过去。有很多的相关的数学研究者都想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好些年都没有进展。于是也产生了很多说法,说这个问题是没有希望的,是无法做出来的。但是我坚持下来了,而且做下来了。
     
    记者:当时为何想选这个高峰去攻克?
     
    张:我没有因为它是高峰就要选它,我就是知道它是个问题,就一直想,一直想,直到去年下半年,我知道自己能够把它做出来了,突破了证明的壁垒,这时候才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这个问题上。
     
    记者:突破的灵感从何而来?
     
    张:灵感是一种积累。成年累月持续不断的想,总有一天你能看出其中的步骤。直觉的来临靠的是成年累月的思考,这是通过训练可以获得的。学习一个定理,不要只局限和满足于课本上给出的证明,可以去尽可能的想想,自己能不能给出另外的一种证明。有些东西已经很漂亮了,但是要能够回到一个最原始的形式。虽然费劲、麻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就能看出来是哪些因素在证明中给出了重要的贡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记者:数学的研究过程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是这样的吗?
     
    张:最多是一根笔一张纸,最少就只要一个脑子。
     
    记者:很多研究者关注这个问题,但是很多人放弃了,为什么您可以坚持下来?
     
    张:心理状态很平常,想问题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想停都停不下来。有时候适当放松一下可以促进灵感的激发。去年去了一个朋友家放松,什么都没有带,但是有了灵感。
     
    记者:您对从事数学研究的人有什么样的建议?
     
    张:即使一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成果,但是最好是能够自己试一试,回到它最初的出发点,从头到尾把它想一遍,这可能更会发现更多的东西。
     
    我有这样的习惯。喜欢自己给自己提一些特别的问题。
     
    记者:您下一步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研究么?
     
    张:进一步缩小孪生素数这个问题的范围还需要新的方法。其实我还有一点东西没有拿出来,我还有一些新的工具。但是要把范围缩小到2的话还需要本质上的突破。
     
    记者:当您开始专注于某个问题时,您对自己的研究进程会有一个自我的要求么?
     
    张:我不会给自己定时间表。因为这种问题是属于好几代人的,不一定能做出来。尽可能做好,但是不刻意规定自己,不给自己一个很高的期许。我有信心,但是我坚持一颗平常心。
     
    “做学问是自得其乐。”我一直记得北大恩师潘承彪教授给我说过的这句话,我很认同。
     
    记者:有没有放弃过觉得很难的问题?
     
    张:我不会放弃每一个我感兴趣的问题,我会一直想下去。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对数论感兴趣?
     
    张:从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对数论有兴趣了。我读第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了解到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有一个模糊的对未来的期待。跟恩师潘承彪读书后我觉得解析数论是我真正的兴趣所在。孪生素数本身很吸引人。它的叙述很简单,但是证明过程很难,是人类的难题。
     
    记者:对数学其他领域的接触对您重点关注的领域有帮助么?
     
    张:在普渡大学做过代数几何。对别的领域的研究的关注和亲身的实践对于孪生素数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影响。它保持了研究者视野的广阔。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记者:您每天用来做学术的时间有多少?
     
    张:研究数学其实不是说一定要坐在书桌前,我这样的时间就不多,我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散步中想数学。我不开车,因为开车不能想数学。如果算上思考的时间,我想每天至少10个小时,多是12、14小时。
     
    我喜欢早晨一个人去咖啡馆,端一杯咖啡,想数学。早晨是非常容易出灵感的时候。
     
    记者:您很喜欢音乐,能谈谈对音乐的爱好吗?这种爱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张:我喜欢在晚上临睡前听音乐。对音乐的爱好是从北大开始的。78年进北大,那时候文革刚结束,用半导体收音机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世界名曲欣赏,交响乐介绍。这么一点点开始喜欢。后来到美国后很幸运认识了一个指挥家朋友,给我很多指点。
     
    记者:您还喜欢俄罗斯文学?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吗?
     
    张:应该说什么样的文学我都喜欢,只要是好的文学。俄罗斯文学中,我觉得《静静的顿河》体现了俄罗斯文化中特有的浑厚大气。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年轻,但是他对死亡描写得极其逼真。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对大自然的描写无人出其右。
     
    记者:您觉得数学和文学、艺术之间有相通的地方么?
     
    张:数学证明结果是逻辑的,但是在思考和创造的时候是朦胧的,其中有一种美感。这种美感和音乐、文学的美感是相通的。
     
    记者:在北大的学习对您日后的研究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张:扎实基础和严谨思维,治学不能随意。
     
    记者:您是文革后北大数院第一批学生,有什么样的特殊感受?
     
    张:虽然各种条件不佳,但是当时北大的学风非常纯正,学生认为读书读好就是最大的追求,不会想别的升官发财。教授治学认真严谨,把教书当做最大的责任。
     
    如果说有一定的缺失的话,应该说文革耽误了一段时间,所以教授的水平跟世界领先水平有一定差距,他们很少给我们讲世界前沿的研究。虽然说本科生可能对于这些前沿的东西并不能有深入的认识,但是一个轮廓的了解也会让我们视野更开阔,和世界的联系也更紧密一些。比如1982年,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被授予菲尔兹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当时我们就只知道他获奖了,但是他为什么获奖,他做出了什么样的重要研究,我们几乎一无所知,老师也讲不出具体的内容。我想,这是我们那一批学生的一个遗憾。
     
    记者:研究生阶段的潘教授对您的影响在哪里?
     
    张:潘承彪教授带领我在“算”的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教会了我在解析的过程中看出每一部分为解决问题所作出的贡献。这成为我后来一直保持的习惯。
     
    记者:当时有偶像么?
     
    张:华罗庚是我们一代人的偶像。从高不可攀到逐渐了解。陈景润也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我从大一开始看陈景润的文章,看得比较慢,比较吃力,但还是努力看懂。
     
    记者:您怎么看待老师这个角色?您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
     
    张:我很喜欢教课,所以教学虽然会占用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但是不会对我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个好老师应该激励学生对一个学科有热情,帮学生创造条件发挥他的才能,在必要的时候给以适当的忠告和鼓励。如果学生能比自己更好,应该感到高兴。现代社会中的老师不是私塾先生,但是中国的这句古话“为人师表”说的很好,老师应当以身作则。
     
    记者:您觉得什么样的学生是好的学生?
     
    张:好的学生是永远不满足的学生,是没有顾忌的,要有胆量去做难题。我从学习到科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兴趣的引导。老师和社会应该鼓励有这样的兴趣的学生。
     
    记者:在您的研究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课题的困难是最大的困难。找不到路的困扰,这也是考验一个研究者的地方。
     
    记者:您的成就观是什么样的?
     
    张:对待成就,我很高兴。因为我实实在在把它做出来了,而且很快得到了承认。但是我不会得意忘形,不会觉得趾高气昂,我还是保持我的平常心,我希望能做出更多的东西。我还在想问题。
     
    记者:就您的经验,美国的科研为什么能够长时间内在世界领先?
     
    张:体制完善,学术标准制定得好。对人没有太多的约束,可以自由发展,反而可以促进优秀的人才发挥自己的才能。一个人如果有真才实学,在美国不太可能会被埋没,社会可以为他提供支持。
     
     
    编辑:Refreshman
     
来源:《北大人》
更新时间:2013-11-05 08:26:59.0
发表于 2013-11-18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真理”大都是记者炒作出来的。
希望张益堂不要被“胜利”冲昏脑子。这个成果离最后结果还差很远。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思路根本就不可能证明命题。
有本事辩论一下,光会“干炒”就证明心虚。
发表于 2013-11-19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下面引用由moranhuishou2013/11/18 05:42pm 发表的内容:
“真理”大都是记者炒作出来的。
希望张益堂不要被“胜利”冲昏脑子。这个成果离最后结果还差很远。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思路根本就不可能证明命题。
有本事辩论一下,光会“干炒”就证明心虚。
哈哈!
    李大蒙,蒙人的胆子还不小那?
    你连数是什么都不懂?!
    就别乱蒙了!!
发表于 2013-11-21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李金国与王晓明这孪生伪民科想污蔑数学家张益堂来扬名
发表于 2013-11-28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本帖最后由 wangyangkee 于 2022-4-9 13:28 编辑

事实表明:张益唐排在我之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3-11-2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坛主北大同窗7年同学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下面引用由wangyangkee2013/11/28 05:40pm 发表的内容:
张益唐:“半生潦倒”的传奇数学家,,,文过饰非,言过其实了,,,
潦倒,那是水淹的庄稼,漂浮的水草,浸水的草棚,,,张益唐,改革初期的北大学生,留学生,,,
这是记者炒作包装的需要,与“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那时候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是时代的宠儿,是不会“撂倒”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4-19 19:13 , Processed in 0.0830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