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08|回复: 0

徐一鸿(A. Zee):悼念史蒂文·温伯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9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一鸿(A. Zee):悼念史蒂文·温伯格

021 年 7 月 24 日(北京时间),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史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教授在美国逝世,享年 88 岁。为表达哀思与纪念,《数理人文》特别邀请徐一鸿教授撰文缅怀哲人。

撰文 | 徐一鸿(Anthony Zee)
翻译 | 肖煌煜


Steven Weinberg (May 3, 1933 - July 23, 2021)  照片来源:T. Siegfried

我感到无比沉痛,不仅是因为一位光芒万丈的物理天才的去世,更是因为理论物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此翻过。史蒂文·温伯格,树立成为我敬仰效法的典范。我在各方面成就仍远不及他,但自始至今,竭力向他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写作,并尽可能避免“琐屑的行政工作”。

重温超过半世纪关于与温伯格的回忆,我摘录了以下两段:

幸运的是,惠勒没有因为我的“辜负”而排斥我。这说明他的慷慨大方。实际上,在我申请研究生学校期间,曾到惠勒那里去寻求建议。现在回想起来,我并不清楚当时为何那样做。我没有去找怀特曼,也没有去找特雷曼。某种直觉告诉我,以惠勒的性格,他会尽力帮助我。

我的回忆仍然栩栩如生,惠勒让我坐下,并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份相当精致的图表。他说:“我会告诉你在美国哪些是最顶级的理论物理学家,”然后他写出了大概二十个名字,告诉我他们在哪工作以及他的相关评价。他说:“你看,这个人有诺贝尔奖,但是他的巅峰已过,走下坡很快。”他继续这样的评点一阵后,说:“这个人,史蒂文·温伯格,非常年轻,但是我认为他未来的成就不可限量。”所以他告诉我要去伯克利大学,和温伯格一起工作。他并说会写信告知温伯格。

然后他叫进他的秘书。现今,我们仅非常少的教授能拥有自己的私人秘书。那可真是黄金岁月!他向温伯格写了一封信提及我,大致内容是:“我这儿有个小朋友,送到伯克利,到你那儿工作。” [笑] 然后他要我打电话给温伯格。

我必须收集很多二毛五分硬币,大概总共十美元。我随后去校园里的电话亭打给温伯格。当我跟年轻人说这个故事,他们可能会问:“要这些硬币做什么?...” [笑] 于是我打给了温伯格,他说:“我从惠勒那里收到了这封关于你的信,但我就要离开伯克利了,之后会去哈佛。如果你想的话,可以来哈佛。”

这就是我的另一份幸运了,一份极大的幸运。那个时代,理论物理学家分成了两个阵营——西海岸和东海岸。在西海岸,尤其是伯克利,他们在做一些 S-矩阵以及靴绊之类的工作,而东海岸,尤其是在哈佛,大家更倾力于量子场论。于是,这决定了我的发展方向……[笑]

由于不同的原因,我没有选择和温伯格一起工作。但是他对我的影响,通过文章和书籍,以往至今,并将继续无比深远。的确,在 2019 年末,我曾有幸与他一起讨论他的手稿“轻子和夸克的质量模型”。后来这篇文章即发表在 Phys. Rev. D 101, 035020 (2020)。(这篇文章的参考文献 [3] 是过于慷慨了【译注:温伯格在参考文献 [1] 中引用了一次作者的文章,并在参考文献 [3] 中再以另一理由引用了同一篇,用以强调论据,所以作者说他“过于慷慨”。】,我必须要提醒温伯格的是 ,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我学生发表的文章【译注:即被温伯格引用的文章】,是直接由他 1972 年的 PRL 文章而启发的。)

所以,温伯格在我的理论物理学家的生涯中,无疑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他也快速促成了我的业余作家事业。他去世的新闻,让我十分震惊又难过,因为就在几周前,他还在为我的出书计划和出版提供建议。

在哈佛工作了多年后,温伯格礼遇受邀决定搬去德克萨斯大学任职。之后他邀请我和我妻子到德克萨斯州度过了一个星期,他开车带我在奥斯汀到处闲逛,告诉我住在那里的体验。尤其是,他还向我展示了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哪里能买到纽约时报。顺便一提,在温伯格家中的晚宴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乔·波尔钦斯基,他和妻子就在我与太太即将离开时到达 —— 他们到德州奥斯汀的飞机延误了。他最后去了德克萨斯大学当教授。当然,我当时从未想到,之后我们竟有这么多年,彼此办公室相邻共处。【译注:波尔钦斯基在德克萨斯大学任职几年后,又搬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当地国家理论物理所任职,与作者成为了多年同事。】这就是学术圈的音乐椅游戏。【译注:音乐椅游戏,音乐响起后参与者在椅子旁绕圈,当音乐突然停止,参与者要尽快坐到椅子上,最迟得不到座位者淘汰出局;之后减少一张椅子,继续游戏,至得出胜利者为止。用来比喻众人各出奇谋,相争有限的席位。这里喻指学术圈教职和研究位缺的紧张。】无论如何,我当时坐在温伯格的办公室中,这时他的秘书正带着他的信件进门。你知道,温伯格这样的大人物,一般有秘书为他打开信箱并挑出重要的文件。他的秘书说:“这里有一份书评,关于你的书的。”温伯格当时刚刚出版了一本关于粒子的科普书,顺此一提,那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他看了一眼,像是愠怒,据我所知,书评者有些负面的评价。

就在当时,我胆怯地举起了手,说:“温伯格教授,我其实也想过写一本书,因为我教了量子场论这门课...”[笑] 温伯格说:“噢!不要写教科书,先写本科普书吧。在你有能力写教科书之前,你必须先写科普书。很多物理学家,在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时,就匆匆写了教科书。如果你能向普通人讲明白物理,你才真正能向学生讲明白。”顺便一提,我向所有前来征询意见,想要写作的物理学家,都给了相同的建议。后来接着温伯格给他在纽约的出版商写了一封推荐我的介绍信... 显然地,温伯格有极大的影响力,因为我只是给出版商提供了一份我的写作样本,他马上就答应帮我出书了。那份样本已成为了《可畏的对称》中的一章。

—— Anthony Zee(徐一鸿 )2021.07.24

关于作者和译者

作者:徐一鸿(Anthony Zee)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出生于昆明,成长于上海、香港和巴西,本科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目前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Kavli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徐一鸿亦为著名作家,著作中包括畅销科普书《可畏的对称》(Fearful Symmetry)、《爱因斯坦的玩具》(An Old Man's Toy)、《引力 --- 爱因斯坦的时空二重奏》(On Gravity,2021 年中文版发表),皆翻译成多国语言;以及权威教科书《简明量子场论》(Quantum Field Theory in a Nutshell)、《爱因斯坦引力导论》(Einstein Gravity in a Nutshell)、《物理学家的群论》(Group Theory in a Nutshell for Physicists)、《Fly by Night Physics》(2020 年出版)。

译者:肖煌煜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物理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数理人文”,原题目《悼念史蒂文·温伯格 (1933 - 2021) | 特邀撰稿:徐一鸿(A. Zee)教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3-29 19:50 , Processed in 0.0605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