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34|回复: 0

郑维喆:数学对我来说最有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维喆:数学对我来说最有趣



15岁,收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21岁,成为著名数学家吕克·伊吕西(Luc Illusie)的关门弟子;

24岁,从法国南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开始博士后研究(Ritt Assistant Professor),方向为代数几何;

28岁,应杨乐先生和丘成桐先生之邀,入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为晨兴数学中心的一名研究员。

在这份闪亮的经历背后,是否藏着一位“天才”少年?可是面前的郑维喆,却分明平静不张狂,从容不自矜。

数学是需要积累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所有的才能可能都是这样的:随机出现,然后再随机消失,被开发出来了就是天才,然而并不是每个才能都可以被开发出来。

相比天赋,郑维喆的幸运源自于初入数学世界时遇到的负责且细致的老师们,这其中,就包括吕克·伊吕西(Luc Illusie)教授。在大学时期的讨论班里,学生们的每一场报告,都要按照吕克·伊吕西的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至少排练一遍,才能在讨论班里做正式的报告。增加这一环节的目的,一是梳理并增进报告人对阐述问题的理解,二是完善报告的内容,尊重并珍惜听众的时间。这类严格的学术训练,使得郑维喆受益匪浅。

如今,作为导师的郑维喆也会对自己辅导的学生关注有加,注重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同时,他也会强调:数学知识是不断积累的。现在的学生比自己当学生的时候要辛苦,因为要学习的理论更多了。在其他学科中,可以把原来的理论推翻,但数学不能,数学的理论有严格的证明,所以作为数学领域的学生,要学的理论实际上是越来越多。

偶尔,在看了太多内容的时候,连郑维喆自己也会有想要放弃的冲动。可是这种偶尔出现的“想放弃”,总是很快被数学强大的魅力所抵消。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数学家本质上是着迷的人,不迷就没有数学。”诺瓦利斯如是说。

初入大学,郑维喆的专业是计算机,这是世纪交替之时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然而入学不久,郑维喆就转入了基础科学班,开始广泛地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并最终选择了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原因简单至极:因为高中的时候没有机会学到这么有趣的数学。

一路走来,当初的同学们陆陆续续离开了数学研究这个领域,有一些同学在大学读完后离开,有些人在博士阶段离开,还有一些人在面临职业选择是离开这个领域。在多年的坚持和积累之后,郑维喆很庆幸自己没有离开,“不然就看不到这么有意思的东西了!”

近年来,郑维喆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展上同调及其应用这一方向。他和合作者以分歧理论为背景开展研究,在l-进上同调的l-无关性和邻近闭链的对偶性等问题上取得了多项成果。这些成果获得国际同行的好评,论文先后发表于Journal für die Reine 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 Duke Mathematical Journal, Compositio Mathematica等知名学术期刊。

自加压力是科研人员的常态

从博士后阶段开始,郑维喆就接受邀请,每年来数学院做访问研究。在数学院的学术评价体系中,不唯论文、不唯资历是这里的传统,职称晋升、学术评价更多的是根据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创新性来做评定。这样的评价体系充分尊重了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

作为一名年轻的研究员,论文发表、职称晋升都不再是郑维喆压力的来源。对于数学发自 心底的热爱,以及不断探索的好奇心,既是他不愿止步的内生动力,也是他无法停歇的压力所在。

熟悉的环境、勤奋的同事和轻松的氛围,是数学院最吸引郑维喆的三大因素。身处这一良好的科研环境中,同事们的勤奋和热情,常常会让他感到鼓舞,同时也促使他主动给自己设定压力,以抱朴守拙的心态,踏踏实实做一些工作,认认真真解决一些问题,这些朴素的追求和乐趣,几乎就是他关注的全部。

“我还没有发现比数学更让我感兴趣的东西。至少目前没有。”(文/王姝,图/郑维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3-29 18:26 , Processed in 0.0791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