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50|回复: 0

王元院士谈中国近现代数学史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6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元院士谈中国近现代数学史研究

作者 | 王元
来源 |《中国 科技史料》第 21 卷第 4 期 (2000 年) p. 287—288




编者按: 王元院士不仅是著名的数学家,也是著名的数学史家。1984 年他主编出版了《哥德巴赫猜想》(英文版),至今被公认是关于该论题的最好的著作。他精心结撰的《华罗庚》一书自 1995 年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遇好评和极大重视,1999 年出版了中文增订版,其英文版由著名的斯普林格出版社于 1999 年 3 月出版,日文版不久也将面世。

2000 年 10 月 4 日下午,王元院士在他的办公室接待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张柏春和王扬宗,就“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和中国近现代数学史的研究发表了他的看法。下面发表的是他的谈话的主要内容,经王元院士本人修改定稿。

我对数学史是很感兴趣的,但搞数学史很不容易。有一次,在数学天元基金的会议上,有一个数学家,还是一个有名的数学家,他说,数学家在退休以后,可以搞一点数学史。他这句话一说出口,马上就感到自已失言了,他就补充说,当然我不是说搞不了数学了再去搞数学史。其实他的心里还是那么想的。这里面有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数学史很容易,搞不了数学了才去搞数学史。其实不然。我认为数学史非常难,数学好,才能搞数学史,在数学的专业研究上有成就,数学史才能深入。

过去我们搞古代数学史比较多,但我认为更应该重视近代数学史。我并不否认李俨、钱宝琮的成就。中国古代数学有成就,但也有缺点。这就是没有欧几里得的公理体系,有算例,没有公理。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一直到 19 世纪,其成就在现代看来是很有局限的。就以清末的李善兰来说,他的主要成就是组合数学,但在现代两千多页的组合数学手册里面,我未见到他的名字。


李善兰

中国近代数学不是从古代数学生长出来的,而是从西方传来的。主要是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加强近现代中国科学史的研究。院里把这个课题列为重点是对的,但是不能急千求成。在三年之内,不要说分为 50 多个专题是不可能完成,就是 20 多个专题也很难完成。要在三年的时间完成一部高水平的中国近现代数学史也是不可能的。

我自己研究数学史,是这样考虑的:一定要搞中国,不搞世界,也不搞古代。世界数学史,资料就很难收集,中国人很难搞。古代的数学不需要那么多人搞。我只参加过一次数学史的会议,但我还是支持数学史的研究。像《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我就写了推荐信,后来还得了奖。但我自己不搞古代数学史。

我研究近代数学史,有两个想法。第一,要发挥我的优势,搞我熟悉的专业的,比如丢番图分析、哥德巴赫猜想。我在 1984 年就用英文出版了《哥德巴赫猜想》,是一套丛书中的一种。这本书在世界各大图书馆、大学里似乎都有,研究这个问题的人都会用到它,这样搞数学史才有意义。当然这本书主要不是中国数学史的,只有一小部分内容与中国有关。第二,是从传记入手。现代数学太广大了,我们现在还不能写一本近现代中国数学史,一个人是写不了的。我就从传记入手。

杨振宁在许多场合说过,在 20 世纪,中国人在科学上取得世界绝对第一流研究成果的是数学,例如华罗庚和陈景润。当然那些外籍华裔数学家不能完全算是中国的成就。陈景润搞得比较窄,写不成一本书,华罗庚搞得很广,所以我就想给他写一本传记。从他的一生,也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数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本书出版后反应还不错。听说斯普林格出版社至今只出版过 3 个 20 世纪数学家的传记,这就是库朗、希尔伯特和华罗庚。可见国际数学界对华罗庚的重视。


华罗庚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的研究,计划从收集史料和专题研究入手是比较好的。要建立资料库,这是正确的。搜集史料难度大,但很重要,要抓紧时间收集。我研究数学史,积累资料 20 多年。资料不光是科学家的论文著作,各方面的资料都要注意。资料建设搞好了,不仅你们自己有用,别人也可以利用,搞成一个资料中心,大家都可以利用,可以推动这方面的研究。

下面我谈一谈研究中国近现代数学史的困难所在。第一,史料要抓紧时间收集。收集史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面我已经讲到了。第二,要搞专题研究,也是很难的。为什么呢?因为近现代科学的范围宽,定位难。一项研究工作到底在历史上占什么地位,这不好把握。首先要搞清楚一项成果在历史中是在什么位置,才能决定哪些数学家收,那些数学家不收。仅凭成果是否得奖来定位显然是不合适的,也不能只看名声。

数学史的研究,比起数学的研究是滞后的。不仅中国如此,外国的情况也是这样。据我所知,关于近现代世界数学史,我见到有一本前苏联人写的比较好,已经翻译成英文出版。他采用的是地图式的写法,写菲尔兹奖得主及其相关工作。中国近代数学史的研究者也很少。张奠宙过去在广西出版的那一本只是史话,今年在河北出版的《中国数学史大系》中的那一本有较大的进步。为什么有进步?



因为他吸收了不少《中国现代数学史略》以后的材料,例如《中国数学会史料》等等。我们多写重要数学家的一些传记,搞一些好的专题研究,再过一些年,就有条件写一本比较好的《中国近现代数学史》。在目前的条件下,研究积累还不够,就不要写学科史和综合史的专著。可以先做专题,写出一些论文,出版高质量的论文集。实际上,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了,而且都是在国外出版的,例如《数论在中国》、《概率论在中国》、《统计在中国》、《调和分析在中国》、《复分析在中国》等等。实际上都是论文集,每个入写他熟悉的一个专题。要综合起来,工作量还很大。每本书约 200-400 页。可见国际上是很重视中国近现代数学史的。现在需要在这个成就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与发研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3-29 04:10 , Processed in 0.0595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