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75|回复: 0

[原创]给人教社小学数学室主任卢江的第三封公开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9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                给人教社小学数学室主任卢江的第三封公开信
卢江主任:
    您好!
    我是河北省邱县香城固乡西石彦固小学教师刘明珠,这是我近半年来通过网络第三次给您写信。由于我国教科书工具书中百分数理论几十年来的一直混乱,由于我把对该混乱局面的分析写成论文发表于2000年9月12日《中国教育报》上,更由于我发表相关论文后主动与人教社小学数学室电话取得联系,所以我们两人早在九年前就几次通过电话联系。上次给您写的第二封信是对我国混乱几十年的百分数理论进行了详细分析推理和论证建议,今天这第三封信是想向您和杨刚主编谈谈我们小学几位教师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上下两册)的几点看法:
                   一、配图是否过多
    目前二年级所使用的改版后的数学教科书(上下册)比改版前最大的区别是配图多了,我们认为,由于改版后的教科书过于苛求“图文并茂”,过于苛求趣味性,致使二年级上下两册教科书例题和练习题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甚至对培养学生想象和思维都十分不利的配图。
   其一、我们都知道,一步、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必需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知条件和一个未知问题,先条件后问题是必然的,并且每一个条件的排列也必定有先后顺序,否则学生就难以读懂难以解答。然而,改版后的教科书将部分纯文字应用题改变为一个配图和配图周围再出现杂乱无章的条件和问题的形式,此类例题练习题虽然看似图文并茂,但学生很难弄清哪句文字在前哪句在后,必需花费精力重新排列,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如二年级数学上册(2001年12月第一版)第20页第4练习题内容是,两只猴子在桃树上,一只猴子在桃树的右下方喊“摘了11个。”,桃树左边出现的是“还剩多少个?”文字,桃树右上方出现的是“树上有32个桃。”文字。我们认为,此类练习题看似图文并茂,其实学生根本不知道先读三句文字中的哪句,解答起来十分困难,如果改成纯文字应用题“一棵桃树上有32个桃,小猴摘了11个,树上还剩多少个?”的话,学生解决起来是很容易的,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对猴子、桃、桃树都已有足够感知和表象,解决上述纯文字应用题并不难,所以,此题的配图一是不必要二是不妥当。类似这种练习题配图的有二年级数学上册中的第11页例3、第22页第10题、23页例4和“做一做”、第25页第6题和第7题、第27页例2、第30页第6题、第31页例4、第32页第2题、第33页第1题、第35页第6题、第66页第2题、二年级数学下册(2008年7月第2版)有:第4页例1、第7页第3题、第15页例3、第24页例2、第30页第2题、第31页例4、第34页第9题、第10题、第57页第6题
    其二、图画是静止不变的,并且图画中的人、植物和动物的数量是受限制的,是难以表达出地点转移和时空变化的,而应用题的前后不同条件和问题必定是变化的,所以有些例题和练习题的配图不但不能起到表达出题意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作用,相反倒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将学生引向误区,使学生花费巨大精力和时间去数配图中那难以数清的人和物,所以,此类配图的出现是不太必要的。如二年级上册(2001年12月第一版)第24页练习四第1题:配图是水面上漂着一只小船,小船周围是22只鸭子,配图下方是文字“人工野鸭岛去年有35只野鸭,今年比去年多28只。今年有多少只?”。首先是去年到今年野鸭数的变化只能靠学生的想象和平时感知表象的积累,所以此练习题的配图是不必要的,其次是配图的出现会误导部分学生去查数配图中的野鸭数,并且只是22只,这样的配图不但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会使部分学生引配图中的只数与条件中所给只数的不同而困惑不解。类似配图还有二年级上册中的第26页例1、第56页例5、下册(2008年7月第2版)中的第17页第5题、第32页第3题、第49页例1、第52页第7题和第9题、第54页例2、第55页例3和“做一做”、第59页例4、
    其三、部分例题练习题配图不太必要,因为答案一目了然,这样的配图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凡是涉及到学生熟知事物的例题练习题,尽量不必搭配显示出答案的插图,否则定会与配图的初衷相背离。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9页第9题:先是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文字下方是三组小同学每组四人在玩跳绳的配图。这种配图的出现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共12个同学”的答案是一目了然的,因为答案实在太明显,对学生想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类似例题练习题还有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8页第4题、第6题、第59页例6、第60页第1和第2题、第63页第5题、第65页第2题、第73页第4题、第74页第10题、第75页第13题和14题、第91页第3题、第107页第11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28页例3、
   其四、个别配图脱离了学生曾经感知过的生活实际脱离现实。如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例5配图是四稞玉米,最左边三稞上都长有三个玉米棒,最右边一稞上长有两个玉米棒,右下方一个小狗熊拿着一个玉米棒。显然该配图是脱离现实的,是不妥当的,是失真的,因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感知过的玉米稞,最多结两个玉米棒,结三个玉米棒几乎是没有见过的。
                         二、没有计算法则不太妥当
    改版后的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与以前教科书不同的是,除了配图增多外,那就是删去了原来所有的四则运算顺序法则,我们认为这是不太妥当的。因为没有四则运算顺序法则,教师的教学就无“法”可依。
    首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6页至35页“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内容中,虽然在连加横式计算中教科书里不出现运算规则不影响最后的计算结果,但在连减(如:90-58-24=)、加减混合(如:37+10-5=)等同一个等级混合运算中,若没有运算规则的约束其结果是绝对不行的。当学生面对没有配图和文字说明的“90-58-24=、37+10-5=”此类横式题时,学生先计算“58-24和10-5”是极有可能的,教师又能拿出什么条文规定来告知学生这样的计算顺序是错误的是不允许的呢?
    其二、在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没有出现的情况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6页乘减、乘加混合算式如“4×3+4=、2×3-3=、4×4-4=、”等,类似这种包含加减乘除两个不同等级的混和运算式子,没有四则混和运算顺序的出现更是荒唐的。
                   三、将被乘数和乘数等同也多有不妥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7页例2规定,乘号两边的数都叫因数,取消了以前被乘数与乘数之分,这看似减轻了学生学习上的负担,其实也有很多不方便之处。因为有时候乘号两边的数必需区别开来,否则就无法理解无法列式。如:“每斤猪肉9.5元,小明买了3斤猪肉共花多少元?”在引导学生给此题列式时,我们只能告诉学生小明买猪肉共花的钱数是3个9.5,而绝不能说是9.5个3。所以,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乘号两边的数统一叫“因数”是不太妥的,还是原来的乘号前边的数叫“被乘数”乘号后边的数叫“乘数”更科学更合理更贴近生活些。
    卢主任,以上三方面看法不一定正确,但这些都是我们学校几位教师教学的真切体验和感受的汇总,向主编回馈心声,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更期待卢主任您的回音!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西石彦固小学教师:刘明珠
                                   写于2009年3月17日
[/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6-5 21:14 , Processed in 0.0644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