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18|回复: 0

黄顺基:师法自然 顺意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8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顺基:师法自然 顺意人生

(2006-05-08 15:25)
作 者:文/校报记者 降瑞峰 学生记者 余英


    先生朴实平和,几许华发,一身便装,但讲话铿锵有力,谈哲学、谈社会,指出做学问做学者要谦虚谨慎、勤学精思、修身敬业。


    先生的斗室书橱满壁,有英、法、俄、德等各种文本的书籍,书页的空白处写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有读书时的感受,亦有对内容的疑问和点评。
    一篇介绍黄顺基先生学术思想的文章说,“在中国自然辩证法领域,像黄顺基这样以大尺度的时空跨越为本学科作了如此系统深入研究的学者,是为数不多的。”
    生活中的黄顺基先生豁达开朗,正如他所说,“研究哲学久了,对生活中的名利就淡泊一些,获得的幸福和得到的真理就多几分。”回首几十年的求索之路,真可谓“师法自然,顺意人生。”
为学之本:两门学科三个转折点
    谈到在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黄顺基先生把立学的基础作了简单的概括。他说,“我的学术研究得益于两门学科,我的学术研究道路有三个大的转折点。”
    黄顺基先生提及的两门学科基础,一门是数学,另一门是哲学。黄顺基先生认为,学习数学的两个分支微积分和抽象代数,较好地锻炼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而谈及哲学,黄顺基先生回忆道,“当时主要是读罗素的哲学,受益匪浅。”
    黄顺基先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马列主义教研室攻读研究生,此后的从教生涯,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和哲学学科的分合变化,有了三次大的转折,也由此而涉足三个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1951年大学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为研究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是黄顺基先生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黄顺基先生当时分配在逻辑组,除了听哲学课程外,还专门听苏联专家讲的逻辑课。
    1956年,人民大学成立哲学系,由于黄顺基先生的专业方向是数学与逻辑学,为了教学的需要,校方把他从工经系数学教研室调到哲学系逻辑教研室承担教学。当时哲学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门科学,也是黄顺基先生有兴趣研究的方向,担任哲学系逻辑学的教学工作符合所学专业,这是学术道路上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给黄顺基创造了一个发展的机会。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由于工作需要,黄顺基先生从逻辑教研室转到自然辩证法教研室,教学与研究的方向也就转到自然辩证法,从此自然辩证法成了他后半生的学术研究方向,也为黄顺基先生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术业之功:从逻辑学到科学技术哲学
    他既是学术道路上孜孜以求、不知疲倦的孺子牛,同时他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前进的车轮,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1956年,我国的理论教学和研究基本上是按苏联模式进行的。当时在逻辑学领域发生了一场争论。按照流行的苏联观点,形式逻辑是一门哲学学科,“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也就是说,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这是同辩证法主张的一切事物皆生皆灭、皆动皆变的观点相对立的。
    黄顺基先生没有盲目跟随苏联的观点。经过独立思考后,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形式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的学科,并不属于哲学,这门学科抽去了思想的内容,只从形式的侧面研究思维过程,因此它只回答推理形式的正误,而关于前提内容的真假,应由其他学科来回答。
    1957年春,这个观点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后,立即受到毛泽东的重视,同年4月11日,年仅32岁的黄顺基与当时的逻辑教研室主任王方名先生应毛泽东的邀请,到中南海讨论逻辑学问题。
    1985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全国第一批自然辩证法博士点,黄顺基先生因为学术根底较深厚,知识面较宽,被聘为自然辩证法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
    近20年的研究,黄顺基先生撰写了《科技革命影响论》,主编了供哲学系和其他专业用的《自然辩证法教程》、《自然辩证法讲座》、《科学的哲学反思》、《自然辩证法发展史》和工科院校教学用的《科学技术哲学教程》,并举办了“自然辩证法研讨班”。
    80年代初,世界新技术革命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类发展未来的思考,“后工业社会”、“三次浪潮”、“大趋势”等学说如潮水般冲击中国思想界,黄顺基先生在1986年组织了自然辩证法界部分学者,编写出《大杠杆——震撼社会的新技术革命》一书。该书根据新的形势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业化运动,当代世界的两股洪流,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大杠杆》一书的出版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文摘报》、《文史哲》、《国内哲学动态》等报刊,先后发表文章称赞此书。
    多年的教学研究,不仅使黄顺基先生对哲学有了新的认识,而且锻炼了他观察社会的洞察力。黄顺基先生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哲学”这门学科的总体设想,并出版了《科学技术哲学引论》。他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在现阶段上的新发展,它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虽名称相同,但有着原则的区别。
    确定了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义、研究范围以后,黄顺基先生又潜心研究,撰写和主编了《大动力》、《大创新》、《大协调》、《中国管理科学》等一系列重要成果。
经世之事:同毛泽东钱学森谈哲学
    1957年4月的一天,黄顺基和当时的逻辑学教研室主任王方名两位先生接到通知,邀请前往中南海,与毛泽东主席座谈。
    谈到当时的情景,黄顺基先生依然感到兴奋,他说,“我那时刚30出头,万万没有想到象我这样一个无名小辈竟然能够同学术界的名流坐在一起,特别是能够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自接见,这是何等的荣幸,接见时的情景我终身难忘!”
    黄顺基先生后来了解到,毛泽东十分关注《教学与研究》,因为它是建国后党中央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的刊物,面向全国。毛泽东经常深夜阅读《教学与研究》刊载的文章,了解国内的思想理论动态。毛泽东正是阅读了《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文章,才特意邀请两位先生谈论逻辑学问题。
    毛泽东在这次会见的谈话中,除了谈逻辑学问题,还讲了开展学术研究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学术上要百花齐放。这些谈话以及毛泽东后来发出的“学点逻辑”的号召,对黄顺基先生的研究作了充分肯定。
    钱学森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不仅潜心研究自己的学问,而且非常关注哲学方面的研究。钱学森和黄顺基先生曾多次通信,交流思想,探究学问。
    1986年,黄顺基先生的《大杠杆》出版,钱学森在阅读全书后写信表示祝贺,他说:“《大杠杆》比起时下流行的、中外关于新技术革命的书都更完全,所以是本好书。向各位执笔人及编者致贺!”
    1994年,黄顺基写了一篇题为《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文,投到《人民日报》。看到文章后,钱学森来信中说:“江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26日讲话是完全支持您的观点的,也是支持我的观点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要同社会科学、哲学联合;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让我们庆贺吧!”
    回首这段历史,黄顺基先生说,“我在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方向上取得的成果与钱老对我的关怀、帮助与指导是分不开的。”
    黄顺基先生用六个字表达他对学术研究和人生追求的心得,即勤学、好思、敬业。他说,“多年来,我所做的,就是在工作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业务上刻苦学习,在教学上对学生严格要求。”
    谈到人民大学的发展,黄顺基先生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希望,他说,“中国的发展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进行的,新问题层出不穷。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的、研究型重点大学,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优势,希望能成立综合性的研究中心,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这对于加强各院系、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文/校报记者 降瑞峰 学生记者 余英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2-22 21:1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