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06|回复: 3

[原创]物质多元一体与理念大道归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30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物质多元一体与理念大道归一
---纪念国际弦论发表40周年(3)                                 
                       习强   
摘要: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南部阳一郎、小林诚、益川敏英等三位科学家,该因他们发现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及其对称性破缺的起源而获此殊荣,但实际隐含了对弦论和大爆炸宇宙论的肯定。对此,我们汉语文化圈有不少同志对英语文化圈的这两项成就持异议,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和交流不好引起的,实际也还存在电子版与印本版的差异和交流不好等因素。这里我们以物质多元一体与理念大道归一来讨论这个问题。
关键词:电子版 理念 庞加莱猜想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南部阳一郎、小林诚、益川敏英等三位科学家,皆因他们发现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及其对称性破缺的起源而获此殊荣,但实际隐含了对弦论和大爆炸宇宙论的肯定。对此,我们汉语文化圈有不少同志对英语文化圈的这两项成就持异议,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和交流不好引起的,实际也还存在电子版与书纸版的差异和交流不好等因素。这里我们以物质多元一体与理念大道归一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电子版与印本版的整体性和互弥不足
2008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文章说:科学无国界,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需要更加广泛深入地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在科学技术上更有作为的中国。这是科学理念大道归一的精辟引导。   
今天的学术、科学传播面对全球化,有人说,印本版已是传统的方法,电子版才是未来的方向。但这是否能解决科技出版国情存在的写书难,出书难,发书更难的格局---国家科技出版社有的出书不卖书呢?或许具有革命性含义的就是随着互联网的冲击和多媒体化科技出版,就会改变这一格局呢?2008年11月11日《科学时报》的报道作了一些讨论。
1、大道归一是钱吗?
有人认为是同行评议的弊端和缺陷,影响了我国科学创新的发展,其实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其次改变出版模式,也不是解决眼下同行评议问题的根本。因为如果出版发表科技论文,是否就像互联网发博客文章一样就好?例如一些科学博客正在形成社交网,这是否就或许是一种比现有期刊更前沿的成果发表平台?是否科学怎么都行?网络自由论坛发文章和办刊、出书,就不需要遵守传统的规则,不顾及现有的评估体系以及将来的种种可能性呢?
从印本版和电子版的从业者来看,底线还是钱。例如讨论的双方心里都明白,虽没有人质疑,当开放获取成为主流后,可以为学术交流省钱;但对有人说,今天开放获取期刊的生存问题,是既得利益出版团体对新出版模式的阻挠时,也有人回答是,开放获取期刊有主编、编委和同行评议,本质的区别是对读者的免费---只要能上网,读者便可以无限制地阅览下载。但这些期刊生存的条件,还是要面向作者收费,或依靠其他形式的赞助作为经济来源。毫无疑问,如果刊物有经济后盾,比如有富裕的学会、社团或效益好的公司做靠山,期刊本身不盈利也可以维持下去,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而对一般的开放获取期刊来说,作者交的版面费通常是很高的。
论文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者中很多人实践,今天不管交流的是电子版还是印本版,还是说钱。从从业者来看,这是无可非议的。据了解,交版面费或赞助费,科技期刊已达到一个字一角钱,科技出版已达到一个字5分钱。在科学殿堂外,论文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者比印本版和电子版的从业者更少钱,但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论文被人理解,而且是完整的。正是在这方面,印本版或电子版都有缺陷,印本版和电子版结合才是出路。
科学殿堂内外,论文不能被完整理解,主要原因是论文的印本版不能送到科学殿堂内外大多数同行手里,或是科学殿堂内外大多数同行不愿意看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生产者正规出版的科学书籍。例如不用弦论或更高的维度等方法,而能将引力和其他的相互作用、量子力学、标准模型等基本理论统一起来,国内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发展,这就是三旋理论和庞加莱猜想的结合。论述这项工作的约90万字的专著《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2007年9月已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在这之前还出版了《三旋理论初探》、《解读《时间简史》》等专著,以及公开发表了数十篇有关论文。今天讲解第三次超弦革命的《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专著,作者手里还有近700本书发不出去,就是事实。
2、论文不能发表是同行屏蔽之罪吗?
(1)儿有娘,树有根。我们民族传统的主旋律是炎黄文明,她像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大道归一,炎黄文明多年来说是发源于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到20世纪末考古发现,长江流域等多元一体的古文明也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再到汶川大地震后的2008年,科学发展观更认识到:“几千年来,我们国家都是灾难和文明进步伴随在一起的。有一句名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我们的历史总是和洪水、干旱、地震等灾难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这个民族从没有溃散过,反而愈挫愈奋。”四川省盐亭县的许多老人说,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盘古精神.。现在科学发展观把炎黄文明和盘古文明结合起来,是把“三个代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加完整的阶段.。北京的刘波先生在评论《汶川记忆》一书时说,我们虽然讲科学发展观、强调环保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多少年来,我们对大自然毫无敬畏之心,总是讲“战天斗地”、“改天换地”,要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向大自然挑战。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许多地方使得空气污染,河流干涸,山林光秃,耕地锐减。
炎黄文明是讲团结互助英勇抗灾,但盘古文明讲团结互助英勇抗灾,也讲科学认识自然规律。有人说黄话、开黄腔,不认识这一点,事出有因,也不为怪。其实炎黄文明发源于盘古文明,也包含了科学认识自然规律。但有人说,这是神经病,不承认有盘古文明。这种说黄话、开黄腔,也正表明炎黄文明存在有缺陷的一面。四川省盐亭县的地方方言“说黄话、开黄腔”,一层意思是指说外行话,另一层意思是指说话不认帐。这正是把炎黄文明存在的这一缺陷,印记四川蜀人的“母语”中,让世代相传牢记不要“说黄话、开黄腔”。
但在集大成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两部巨著中,却查不到“黄话”、“黄腔”的注解。在互联网搜索,“黄话”、“黄腔”被注解为说黄色的话。但在盐亭县的地方方言中,说黄色的话是指说下流话或脏话。《现代汉语词典》注解“黄色”, 一层意思是指说黄的颜色,另一层意思是特指色情。把“说黄话、开黄腔”戏称“色情”,也许是想把“说外行话”、“ 说话不认帐”的历史原因掩盖起来。但2008年汶川大地震不说戏言,1933年叠溪大地震不说戏言。
“母语”,类似指当人类点燃第一堆篝火时的呼喊声说的源语。现代语言学家把世界所有语言追溯到遥远过去所说的一些源语,发现各民族、各人种、各大洲都有相近之处。利用现代的母语说或源语说结合四川省盐亭县地方嫘祖传说,考查“说黄话、开黄腔”的母语或源语的起因,不难发现它与盘古文明向炎黄文明过渡有关。
据四川省盐亭县天垣地区远古传说,这里不但是古西陵氏的发祥地,出了黄帝元妃嫘祖,而且还是盘古王的故乡。《金二伯射黄帝》的故事和涉及《天垣盘古王表》的龟子石、盘母石,在这里流传都非常久远。1862年天垣举溪河畔出了一位穷读书人,他叫何拔儒。由于盐亭当时榉溪河两岸距今8000年左右的山寨聚落遗址犹存,它们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围绕山寨的处于半山腰的大围坪,延伸数百里,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这些与他读过的古书记载的蛮荒历史无一相似,因此他对大禹立盘古王表的传说深信不疑,并多方寻求解答的钥匙。
机会终于来到了,1902年何拔儒被清庭颁布的新政选派到日本留学。于是他悄悄地携带着早已临摹在手的天垣龟碑上的“盘古王表”文字出国,在异国他乡向众多国际友人讨论和寻求破译盘古王表的智慧。1906年何拔儒从国外学成归乡,继续通过实地对四川5000多年前的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遗址的考察,终于破译了在天垣场盘垭村发现的盘古王表,并且补上了夏代大禹后的列朝君王。今天这个天垣“盘古王表”也不是孤证。如浙江学人钟毓龙的《中国上古史神话演义》巨著,公布的尧年王表也与此多有相似。如果说四川人何拔儒研究“盘古王表”是神经病,难道浙江人钟毓龙说有“盘古王表”也是神经病?   
不管研究“盘古王表”是不是神经病,传说何拔儒的奇谈趣论很多,如他猜想四川盆塞海的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先于古希腊、古罗马;如果把当时中国西部的部落大联盟比作抗战时建立的联合国,那么五千年前的古联合国的总部就不在美国东部的纽约,而是在中国西部的绵阳地区。而《金二伯射黄帝》的故事传说的是,由于四川盆塞海面临干涸,海洋文明存在管得过宽,重视自然超过重视人本等缺陷,再加之从盘古到夸父等三千多年间,古联合国的多位国王亲自出马离开盆塞海到海外传播大同世界文明,多数都一去不归,于是嫘祖设计把古联合国的中心转移到当时还落后的正在壮大的中原黄河流域。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正确的决定,使中华民族没有遭到类似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那种文明断裂的情况。但嫘祖与黄帝的完婚,遭到盐亭县衣落山古联合国观天象台的主持人金二伯的异议,以至发生金二伯射黄帝的严重未遂事件。也许正是由于金二伯射黄帝影响了后来盘古文明记载的历史,或许是嫘祖设计让后来的五千年农耕文明,去体验、比较人本主义与先前海洋文明的自然主义的区别,而达到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结合、炎黄文明和盘古文明结合的完美目的。但嫘祖害苦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所有历史学家,让他们都得了失语症;也害苦了两千多年的外国所有历史学家,让他们都跟随中国历史学家得了失语症。
然而1933年叠溪大地震唤醒了浙江学人钟毓龙,他的巨著《中国上古史神话演义》大胆地研究了尧年那场惊天水灾的起源以及记载了神话的《尧年王表》,弥补了著名四川盐亭学人、历史学家何拔儒和蒙文通的小胆与只做不说的策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将这些信息多次写信告诉了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李学勤先生亲自回信给予了鼓励,他发表的《走出疑古时代》也照亮了中国历史学的前程。赶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前的2007年8月,李学勤先生亲自又赶到北川,为“大禹故里”授牌,体现了今天中国历史学家走出疑古时代的硬气。这不可能是神经病之举,也不是中国历史被欧洲格式化。
(2)科学大国或科学强国是靠科学“堤坝”筑成的。筑这个大坝的“土壤”既有成功的创新,也有不成功的创新,还有“说黄话、开黄腔” 的创新。科学论文的同行评议,主要是减少“说黄话、开黄腔” 的创新。同行评议当然不一定评得准,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功能。因为既然是有人评议,他们就要承担今后的社会责任。例如陆家羲的组合数学的论文,先在国内科学院没有被通过,后来在国外权威的杂志上发表了,并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这一事实在国家媒体上的不断公开,国内科学院评议陆家羲组合数学论文的人,自然会受到承担欠缺的责任。即使你是世界数学之王,也是这样。著名数学家伽罗华和阿贝尔,他们的数学论文曾受到国外著名科学院的科学大师的阻挡,但时间检验伽罗华和阿贝尔的数学论文是成功的。这些事实在国际上的不断公开,阻挡伽罗华和阿贝尔的科学大师,自然也承担了欠缺的名声。
一个科学大国或科学强国的科学“堤坝”如何筑?国际上是没有人管你的。它可以全部用不成功的创新,甚至“说黄话、开黄腔” 的创新筑成,这并不会影响国内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钱就可以买国际上成功的科技产品。而作为科学殿堂里的人,他们有国家科研经费,集体创新的科学成果,无论怎么说,也是国家的科学“堤坝”。当然他们能进入科学殿堂里也不容易,也经过同行评议的结果。但对科学殿堂外的人来说,“说黄话、开黄腔” 的创新就有所难免。
他们收入一般不高,没有国家科研经费。即使是有成功的科学创新,也不能通过单位的渠道报上去评国家大奖,或评高级职称。所以说他们论文的发表或出版,从金钱上说类似“颗粒无收”。但科学殿堂外的人为什么还要十年、二十年地干下去呢?或许这正是也有筑国家、民族科学大堤的情结。
从科学大堤级高的类比标志来看,现在一般有四级:1)牛顿经典力学创新层级;2)量子及相对论创新层级;3)夸克标准模型创新层级;4)超弦及宇宙膜创新层级。牛顿经典力学创新层级开始于20世纪以前,类比的知识已成为大中小学教材。量子及相对论创新层级开始于20世纪初,在科学殿堂外传闻很多,但在大中小学教材里讲授很浅,成为我国科学殿堂外的人筑科学大堤创新情结的热点。夸克标准模型创新层级开始于整个20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当时没有特殊的环境原因,科学殿堂外的人不会涉及很深。超弦及宇宙膜创新层级开始于整个20世纪七十到九十年代,由于内容新、数学深,媒体反而介绍得浅,科学殿堂外的人涉及的也多,但抵制的人也多。一个科学大国或科学强国筑的科学“大堤”要跟踪国际形势走,所以科学殿堂里由国家科研经费产生的集体创新筑的科学“大堤”局势,和科学殿堂外由自我经费支撑的分散创新筑的科学“堤坝”苗头,会有差异,也会有冲突。同行评议会限制其中有成功的科学创新,也不奇怪。
例如1965年到1966年间,我国科学殿堂由国家科研经费筑的科学“大堤”要跟踪国际夸克标准模型创新层级形势,产生集体筑的层子模型“大堤”,是跟踪国际上从强子由更深一层次的粒子所组成的观点出发进行的最早的系统研究之一。这次科学“大堤” 筑得又长又宽又结实,1966年在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上报告时,得到与会各国物理学家的好评。很多后来提拔的院士在层子模型的物理图象和物理效应方面提出了很多想法,在这项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与国际夸克标准模型创新层级发展方向比,还“筑”得不高。正是由于这次科学“大堤” 筑得又长又宽又结实,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国内所有的科学杂志对不同于层子球面模型方向的科学创新层级论文,给予了退稿处理。但时间检验说明类似闭圈的环量子数理论文,在国际上也是成功的。
当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超弦理论、圈量子引力论等这些事实在国际上的不断公开,科学殿堂外的这类自主知识产权人,自然明白这些又长又宽又结实的科学“大堤”的护堤同行评议人,每年十月都在承担欠缺的名声,也许到永远,直至类似超弦及宇宙膜创新层级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堤”高高建起。也许有人说层子模型的方向有国外伟人说的物质可以无限可分有关,但这位国外伟人也说过:“学习,学习,再学习”。或许还有人说层子模型的方向有国内一些伟人说的物质可以无限可分有关,但这些国内伟人也说过:“反对本本主义”、“不唯书,不唯上”。
(3)为了解决科学殿堂内外收入一般不高的人没有国家科研经费,又有筑国家、民族科学大堤的情结,有人说用成真正的开放的电子版获取,就有利于低收入者和低收入国接触到更多的科技文献,这是最大的利。但也有人说把期刊订阅费转变为发表费,即使这些钱足够维持开放的电子版获取系统的生存,也不能充分实现开放的电子版获取的根本效益。因为低收入者、低收入国过去订不起期刊,现在发表不起文章,其窘境没能改变,只是改换了窘境的形式。但问题还不在这里,开放的电子版商家背后的老板或单位,有的是钱和公款;低收入国和科学殿堂内低收入者的背后,有老板或单位,有的是钱和公款,买一份可以克隆很多份、而论文发表成功,能评奖、评职称、申请科研经费,是有效益的。所以背后根本的原因是,科学殿堂里由国家科研经费产生筑的科学“大堤”局势,和科学殿堂外由自我经费支撑的分散筑的科学“堤坝”苗头,有差异,也有冲突,电子版与印本版的高收费,能名正言顺有效地屏蔽科学殿堂外大批“说黄话、开黄腔” 的挑战者。
(4)有人说,论文发表的根本目的就是学术交流。这很对。但如若说多媒体有助于学术交流,未来期刊和网站的区别会越来越小;虽然期刊论文要求更专业。而多媒体化后的期刊也会和会议报告有所重叠---同样具有声音、图像的优势,所以眼下投稿者,需要做的事、花的精力,是使科研成果更加可视化;出版者配备更高级的软件、更大的带宽以及信息化技能更强的专业人员,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投稿者、获取者为多媒体老板的表现形式买单,是值得考虑的。开放获取期刊作为对传统科技期刊出版的挑战之一的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就已经创建了多种免费的在线版期刊;在2001年底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后,更受到广泛关注。但谁为科学殿堂外的投稿者的买单、效益考虑过呢?  
整个社会都控制在科学殿堂、电子版与印本版等大媒体的利益集团手里,玩得科学殿堂外的人团团转。为了满足电子版需要大量的投稿者、获取者,他们中也有帮助攻击同行评议的,说开放的电子出版有其快速价廉等优势,期刊开始上网,电子化期刊一统天下---所有的科技期刊、书籍都数字化,订户、读者不再能收到纸本期刊、书籍,图书馆和计算机房的区别越来越小,在线出版已是现状。为什么电子化出版不能在短期内将书籍印刷出版“赶尽杀绝”呢?原因之一,可能是大众的阅读习惯仍以“一书在手,一目十行”为主。不少学者在网上查到了文献,若打算精读,经常是打印出来以后慢慢看。这种习惯和方式是维系印本期刊的生命线。因此,它们最终是否真的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仍需拭目以待。
在这里,他们中也有补充说明的,电子版与印本版论文发表无论怎样,同行评议的初衷和根源在于科学交流过程中的精髓和本质,是同行的自然认可不能改变。因为控制在科学殿堂的大媒体的利益集团手里的电子版科技期刊、书籍,仍有同行评议;参加同行评议的是人,他们连同编辑、制版者等员工,也需要钱。这类似说他们背后,国家没有管他们、老板没有管他们,单位没有管他们,他们是为国家、老板、单位创收。难道国家、老板、单位给予他们的宽松环境、优厚政策也没有吗?
(5)电子版与印本版论文发表无论怎样,同行的自然认可不能改变。我们是赞成的。印本和电子版同时存在,它们互利互补、交相辉映,而且发展方向是多数逐渐转向以电子版为主、印本为辅的局面。我们也是赞成的。投稿者,需要做的事、花的精力,是使科研成果更加可视化。我们还是赞成的。但在没有宽松环境、优厚政策下的科学殿堂内外收入一般不高的大多数投稿者,事情并不如愿。例如汉语和英语的都能完整地表达科学论文要求,但解放后国家向苏联看齐,绝大多数中学都教俄语,改革开放后虽然大多数都教英语,但不能阅读、写作英语电子版与印本版论文的投稿者、获取者仍是大多数,能很快改变吗?
又如电子版与印本版对论文中的图形、复杂的数学公式都能完整地表达,也会电脑打字,但有人只会对印本版论文中的图形、复杂的数学公式进行完整地表达,不会对电子版论文中的图形、复杂的数学公式进行完整地表达,能很快改变吗?控制在科学殿堂的大媒体的利益集团手里的电子版科技期刊、书籍出版,为了出版有其快速价廉等优势,需要投稿者提供电子版的原稿,这类对不会电子版论文中的图形、复杂的数学公式进行完整地表达的人,不能不说只有选择不要电子版原稿的印本版出版社投稿了。
如果说论文发表的根本目的就是学术交流,那么真正的开放的不收钱的电子版网络科学论坛,国内存在的也不少。但它们中大多数有的由于没有大量经费,网络论坛制作得不完善。投稿者即使会对电子版论文中的图形、复杂的数学公式进行完整地表达,但注册登陆后,其论文中的图形、复杂的数学公式也不能在这类真正的开放的不收钱的电子版网络科学论坛上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更不要说我们这种只会电脑打字,不会电脑绘图的人。所以文字说明成了这类真正的开放的不收钱的电子版网络科学论坛的主要交流形式,于是带来科学殿堂外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干下去的,为筑国家、民族科学大堤情结的、类似超弦及宇宙膜创新层级的自主产权的知识,不能得到同行、同志或反对者的完整理解。其中当然也包括他们不习惯看、或不愿意看,和无法得到看印本版的这批专著。他们给予评论的只是一些不完整的、在网络科学论坛流传的文字说明的论文或介绍。陈国海先生的《大道归一网》有一些文章就有这类情况。
[/watermark]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物质多元一体与理念大道归一

二、评陈国海等同志的电子版或印本版情结
我们这个民族能从大洪水、大干旱、大地震,甚至大的失误等灾难中挺过来,从没有溃散过,反而愈挫愈奋,一定有一些惊人的秘密。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三天,盐亭县原财政局局长唐光富先生邀请原盐亭县玉龙区中学61级在绵阳市城里的同学聚会,为从上海陪90岁老母回乡探亲的唐光儒先生返程送行。唐光儒也是玉龙区中学61级的学生,1961年初中毕业后他只身一人去新疆闯世界,后来成为新疆自治区一家银行的负责人,以后又调到江苏省一家银行作负责人,退休后他在上海浦东居住。唐光儒和唐光富1961年时的家,就在传说《金二伯射黄帝》故事的衣落山腰大围坪。那是一个近千亩地的大围坪。三年自然灾害时当地是一片重灾区。47年后老同学相见,有无数的感慨。此时绵阳市的余震不断,大家自然要摆挺过来的日子。唐光儒先生回忆说,三年自然灾害家乡饥荒死人的情况,玉龙区中学也被通知组织了20人的大同学的收尸队,到农村帮助收饥荒死了人的尸体,他是其中之一。1961年初中毕业时,玉龙区中学100多名毕业只有4、5人能升学读高中,其余的都回乡过日子。
笔者也是其中之一。当是由于饥荒,许多上小学的儿童失学了。笔者被叫去帮助把这些失学儿童找回来,重新开学,于是也作了一年教师。当陈国海先生说他生于1952年时,我们就特别敏感。三年自然灾害时,我们接触过这个年龄段的农村儿童,他们比我们这种中学生过得还艰难。笔者能把伟人说的物质无限可分,延拓到时空的撕裂,与他们抓天的想吃东西有关。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正是几位革命伟人的思想从儿童大就哺育起来的。我们熟读这几位革命伟人的生平故事,学习他们的刻苦学习精神和高尚的品德。我们亲身体验过实践、理想、物质、经验、先验、辩证的多元一体与大道归一。最后我们才联系到通过几何化,用庞加莱猜想的三个定理描述出来,它们既优美,又简洁。
如果问人类历史近一万年间,有哪一些是最有智慧的伟人,我们可以报出两个。第一个就是嫘祖,她把盘古文明和炎黄文明结合起来,又不让人知道有盘古文明;她把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结合起来,又不让人知道先有海洋文明,让世界上近两千年中所有的历史学家、政治家去慢慢体验。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盘古是中华民族的自然始祖。人文与自然结合为本,本是多元一体、大道归一,才是科学发展观,两者分离,坚持一元一体论,必然要“说黄话、开黄腔”。
第二个就是庞加莱,庞加莱猜想把数学的经验图像和先验图像的球面和环面结合起来,又不让人知道经验图像和先验图像还有环面、还有点内空间。庞加莱把物质的多元一体与理念的大道归一结合起来,又不让人知道物质多元一体与理念大道归一既有对称又有破缺。让世界上近一百年中所有的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去慢慢体验;也许还要到永远,直至各民族类似超弦及宇宙膜创新层级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堤”高高建起。
1、陈国海先生只看电子版没看有些印本版造成的误解
陈国海先生自我介绍是网络思想家。主张文明必须和谐自然,文化立场近于新道家。在人性论、人类理性研究方面都有专门著述。研究和写作范围包括文学、哲学、科学与人文思想、人体生命与特异功能、改革与现实等各个方面。作品被收入《网络学术精帖选》。他在他的《大道归一》博克网上,算是较正面地介绍了他对三旋理论的一些认识,说是对三旋理论的支持。我们非常欢迎。
陈国海先生说,我注意到三旋理论不仅是由于它可以和超弦理论相比美,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中国人创立的;更了不起的是,创立它的人不是学院的教授,不是科学殿堂之内的人,而是“民科”,是“不吃皇粮”、自食其力、所有科研经费都由自己承担的民间科学家。三旋理论创立者积半生之精力,上下求索、厚积薄发,最后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三旋理论。在理论物理学界异军突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堪与西方超弦理论竞争的学术观点。三旋理论的最初构想起源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仅仅是一个关于空间破裂的想象。与当时物质无限可分的思维取向相比,它把对物质结构的探求转移到空间结构的探索上去,这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奇特的思路。当然,少年时代的奇特想象许多人都有过,但是为了一个构想的实现而穷其一生精力,锲而不舍、毫不动摇,直到使它变成科学理论的例子,却是罕见的。这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命运。三旋理论的意义可以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相比,因为这是关于时空观念的革命。自牛顿时代起,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物理学的时空始终是连续的,相对论就建立在连续时空结构的基础上。量子力学的建立改变了能量的连续性观念,但连续的时空观并没有改变,不管是玻尔的互补原理还是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都没有触及到时空的观念。直到量子场论的建立遭遇发散困难,人们才想到空间也需要量子化,空间结构也应该是离散的,但离开三旋理论所设想的空间结构毕竟还很遥远。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不协调,是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朵乌云。矛盾的焦点就在于,广义相对论所要求的连续时空,和量子理论所要求的时空结构的不连续不能协调。在对量子力学测量的解释中,人们可以坚持连续时空的观念,但必须引入超光速,否则ЕРR实验中的现象就无法理解。但如果用三旋理论中的环量子空间结构,就可以巧妙地加以解释。
陈国海先生说,评价一个学术理论是否独创,有一个简单的标准,那就是看它是否具有自己独立的话语系统。在这方面三旋理论不愧为独创。尤其是关于圈量子密码等概念,极有启发性。在生物学中,基因是决定生物体结构的密码;而在物理学中,圈量子的三旋组合态的不同决定了基本粒子的结构,因而这也是一种密码:关于物质结构的密码。三旋理论比各种大统一理论来的彻底:因为各种规范场都涉及到真空对称性自发破缺,因而必须引入希格斯场,而这纯粹是一种想象物,因为统一场论需要它。而在实验没有发现希格斯粒子之前,这种场总是虚拟的。而三旋理论则直接把空间结构设定为圈量子,概念上是最简洁的。
陈国海先生的误解是,他说:“说点不恭敬的话不一定对:正象有些文章中所指出的,三旋理论目前还仅限于解释微观物理现象,无论是涉及到超导、超流、电子的自旋,基本粒子的结构、同位旋,甚至双螺旋链的空间排列,它们仅仅停留在对物理(生物)现象的解释上。而一个好的物理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有关物理现象,而且能够作出理论预言,例如在大统一理论SU(5)中,就不仅解释了强、弱、电磁相互作用,而且预言了质子的衰变。不管这种预言验证起来有多么困难,它都是理论的魅力之所在”。
另外,目前对狭义相对论提出的修正理论也很多,有一种“标准时空论”,与狭义相对论相反,它认为运动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这就是引入了作为绝对参考系的新以太,这种新以太以宇宙学中发现的2.7K微波辐射为根据,绝对运动正是相对于它的。在狭义相对论中空间是一无所有的虚空,而新以太的发现,则等于宣布了虚空不空,而是表现为一种空间局部分布不均匀的微观涨落,这种微观涨落的量级是10的-33次方cm,不知三旋理论和这里揭示的局部时空结构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之间协调吗?既然都是关于时空结构的理论,它们之间是一致的吗?这种不空的空间结构,是球量子还是圈量子?
陈国海先生还说,目前三旋理论的创立者正在大力宣扬自己的理论,我看过他的一些论文,感到评论性、概念性的东西太多了些,而数学表述哪怕是最简单的表述也很少见。这种感觉和吴新忠教授对他的批评是相似的。如果三旋理论的创立者以后再写有关物理学方面的文章时,穿插一些简单的数学推导是不是更好一些?因为这方面的读者都不可能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作者也要引导他们逐步思考,随时做些简单的数学推理,似乎也是必要的。我看过于渌、郝柏林先生的《相变与临界现象》,作为一本科普读物,物理概念和数学推导结合得十分得体,许多高深的数学方法如重正化群中的集团归并、自相似变换、非整数维空间、豪斯道夫维等,都讲得生动有趣而又深入浅出,十分难得。其中所用到的数学,任何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不应感到困难。
以上是陈国海先生的一些善意批评,有的需要三旋理论的创立者考虑,有的也需要向陈国海先生作解释,有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1)陈国海先生说的、看的于渌、郝柏林先生的《相变与临界现象》,正是一种印本版的科普读物。于渌和郝柏林先生有条件,不必到自由网络论坛上亲自发表电子版的论文。而三旋理论的创立者没有条件,只能在自由网络论坛上亲自发表电子版的观点介绍。如果陈国海先生是一视同仁,也应该看一看三旋理论的印本版书籍。
(2)如果陈国海先生看过三旋理论的印本版书籍,也就不会人云亦云,说什么“正象有些文章中所指出的,三旋理论目前还仅限于解释微观物理现象,无论是涉及到超导、超流、电子的自旋,基本粒子的结构、同位旋,甚至双螺旋链的空间排列,它们仅仅停留在对物理(生物)现象的解释上”。因为所谓的“有些文章中所指出”的人,可以肯定也没有一视同仁看过三旋理论的印本版书籍。
道理很简单,三旋理论的基础三旋数学,类似庞加莱猜想,不是仅限于解释微观物理现象设立的,而它首先涉及的就是超导、超流和安培经典的微观电流环式的电子的自旋。按陈国海先生说的一个好的物理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有关物理现象,而且能够作出理论预言---不管这种预言验证起来有多么困难,它都是理论的魅力之所在,那么三旋可以说无愧于大统一理论SU(5)等任何理论。
《潜科学》杂志可以公开向全世界作证,1987年高温物理超导研究兴起不久,三旋理论的创立者就在《潜科学》杂志第六期上发表的《高温物理超导和生物超导机制的思维》,就为高温物理超导薄膜衬底材料如宝石类作了理论上的运用说明,后来在美国等国外市场上以宝石类作薄膜衬底材料的高温物理超导产品大量上市,就证明这种理论应用预言是成功的。
《潜科学》杂志还可以公开向全世界作证,在具有环量子思想的超弦理论和圈量子引力论未出现之前的1982年,三旋理论的创立者就在《潜科学》杂志第三期上发表的《自然全息律》,就为环量子思想的应用作了全方位的介绍。如果天下人不是睁眼瞎,三旋理论费近半个世纪的心血才能公开发表、出版的那数百万字的论文、专著,就不会付诸东流。
(3)吴新忠先生与陈国海的性质不同。陈国海说他看过三旋理论电子版的一些论文,感到评论性、概念性的东西太多了些,而数学表述哪怕是最简单的表述也很少见---这种感觉和吴新忠教授对他的批评是相似的。陈国海说的缺点,三旋理论的电子版也是事实,然而陈国海和吴新忠说的“数学表述”是两码事。吴新忠先生买过三本《三旋理论初探》专著,还把其中的一本转送给了上海的李新州教授。吴新忠先生看《三旋理论初探》专著很细致,他不是认为《三旋理论初探》专著的近30万字的数学表述不够,而是对作者提出了难以用手工和一般的计算器完成的“数学表述”要求。即吴新忠先生要求对三旋理论提出的25种轨行拓扑的卡—丘空间模型,给出微分流形类似的全部数学表述,以及和25种基本粒子结构联系的数学推证。这对一位科学殿堂里的科学家来说,无疑是合理的,但对一位在科学殿堂外的自自食其力者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无理要求。而且三旋理论的创立者曾尝试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工学院合作的方式,报科研课题给予帮助,但没有被批准。
然而三旋理论的创立者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退休后三年时间里,以吴新忠先生的要求为目标,完成了约90万字的《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专著,并于2007年9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其实吴新忠先生并不是想看三旋理论提出的25种轨形拓扑的卡—丘空间模型,给出微分流形类似的全部数学表述,以及和25种基本粒子结构联系的数学推证。和他同样的科学家,也并不想看三旋理论提出的25种轨形拓扑的卡—丘空间模型,给出微分流形类似的全部数学表述,以及和25种基本粒子结构联系的数学推证。因为他们看了,也无法作结论。所以《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专著出来后,吴新忠先生并不想要书了。其实这个问题,国外同行的工作已经在跟上来,这里可以作些介绍,看看工作量有多大?
1)这个问题,欧洲的一个研究团队把它称为“用量子色动力学来计算粒子质量的最大型的计算”。据2008年11月21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介绍,他们的方法包括将空间与时间作为某四维晶格的一部分,其中的离散点则沿着行列以一定的间隔排列。他们的方法解决了一些晶格越来越精细的方程,并用它们的结果来推断与闭联集世界相关的解式。他们计算的质子、中子及其它“轻强子”的质量,与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所测得的质量相符合。这里利用“量子色动力学”的标准模型理论---即认为是“胶子”将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结合在一起。量子色动力学计算的是质子和中子中的能量,而能量和质量是等量的,这可从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得到了解。但量子色动力学方程是非常令人困惑难解的,这里的办法是使用了几何化的格点与大型计算机相结合,也才能精确地预测质子和中子的质量。
三旋理论与此的相似点是,空间与时间作为某四维晶格的一部分,量子色动力学标准模型理论中的25种基本粒子结构的“颜色”,是用环量子的自旋,以及网络与纽结理论方程描述的。这样一来环量子自旋的网络与纽结就比量子色动力学标准模型理论更好运用几何化的格点抽象来理解。如果把以上的方法称为“物元”,由此可拓到25种轨形拓扑的卡—丘空间模型和25种基本粒子结构的联系上,加之三旋理论已推导出的物质族质量谱公式,就可以照欧洲的研究团队使用几何化的格点与大型计算机相结合的同样模式,精确地预测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
2)国内一般可拓学的水平是,物元本质还是传统的球量子。蔡文教授奋斗了20多年的可拓学研究,其中的三元---物元、事元、关系元,和泛系差别并不大,没有超越环量子的高度,而且是在倒退。以曹冲称象为例,这是蔡文教开拓时的经典。而曹冲称的象,口与肛门相通,本是一个环量子。曹冲称的象可拓为石头,石头本是球量子。用球量子物元,代替环量子物元,在曹冲称象中可行,但在高能物理中却不一定可行。所以可拓学研究的三元---物元、事元、关系元,不把球量子和环量子结合起来,不会有超过庞加莱猜想和超弦理论的高度。
有人问,这样提出问题是否妥当?因为我们没有必要在一切场合都细究该对象是否“超越环量子的高度”。用尽量简单的表述、方法、技术解决问题是各个学科通常做法。可拓学把事、物、关系统一用一种类似的方法提炼、表示其概要。显然是个重要的概括。至于该对象是否具有某种结构,这不一定需要它深究,合理利用之就可以了。但问题是,可拓学是哲学则可,而蔡教授追求的是数学方向的发展。如果蔡教授追求的数学方向只是一般的合理利用之就可以了,这种水平大家当然也能心领神会。
3)三旋理论提出的25种轨形拓扑的卡—丘空间模型和25种基本粒子结构的联系,存不存在?吴新忠先生的要求提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实际25种轨形拓扑的卡—丘空间模型是一种宇宙的膜理论,这种轨形拓扑的卡—丘空间膜理论既可以是物质结构,也可以是能量结构,而从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可知它们是等价的。但从物质结构图是卷曲而复杂的轨形拓扑卡—丘空间膜的解来说,人们很难用实验证明和理解,但从宇宙能量图是卷曲而复杂的轨形拓扑卡—丘空间膜的解来说,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维吉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使用一种辅助手段,已经可以被卫星捕捉到。
比如通过美国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可以帮助绘制出宇宙能量图的一个大概印象。这正如一个影子,可以大致反映一个物体的形状一样,宇宙能的结构也可以表现出类似卷曲而复杂的轨形拓扑卡—丘空间膜的形状。发现这种几何体的标志,可以采用逆推法,选择两个不同类型的数学几何模型,然后计算出这两个几何体在宇宙中所描述出来的能量图,再将这两幅图进行比较时,就能发现细微却十分重要的区别。研究表明,类似轨形拓扑卡—丘空间膜特殊的宇宙能形式,能够携带着6维形状几何体的重要线索。虽然目前的发现与我们的宇宙进行比较的数据还不够精确,但未来的实验应该能够更加敏感的检测出不同几何体之间的微妙区别。随着技术的提高,人们可以捕捉到更加精细的宇宙能量图,或许可以帮助科学家揭开宇宙能量图的密码,并且确定适合我们宇宙的唯一几何学。
2、三旋理论缺乏墨比乌斯带一类的数学运用吗?
陈国海先生说,宇宙不仅是有生命的,而且在空间的展开上,它还是循环的!道家的太极图是这种循环模式的形象图解。但是据三旋理论的理解,太极图对应的是一个墨比乌斯带:阴面可看作是与阳面部分的反向粘接,经过这种粘接之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这就是太极图,它概括了宇宙万象、天地自然中的一切现象和运动,这就是世界的真相。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图折射出的是循环的思想!整体理性对世界的态度至少它不把万物起源的问题逼入还原论的死胡同。或许是有人也没有看过三旋理论的印本版书籍,说三旋理论缺乏墨比乌斯带一类的数学的运用。其实三旋理论说的类圈体的非平凡线旋,就像墨比乌斯体类似的旋转。
事情出乎意料。广西河池学院的物理学教授韩锋先生,看到《三旋理论初探》一书对非平凡线旋像墨比乌斯体类似的旋转描述,非常生气,说作者“说黄话、开黄腔”,而在他读过的书中只有“墨比乌斯带”的说法,没有“墨比乌斯体” 的说法。这种说黄话、开黄腔,作者无法说服韩教授。且不说“走向未来丛书”1984年出版的《一条永恒的金带》,书中就有类似墨比乌斯体的图形描述,就是现实中用正方形的橡皮条,也能做成墨比乌斯体的图形。即墨比乌斯体是墨比乌斯带从2维空间扩大到3维空间的情形。
三旋理论引进墨比乌斯带类似的几何化描述,其意义是多样的。例如墨比乌斯带这样一个扭转180度后,再两头粘接起来的神奇的单面纸带,与普通纸带具有两个双侧曲面不同,这样的纸带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75年前就有科学家认为,当具有可展表面的墨比乌斯带被折成之后,它要尽力达到具有最小弹性能量的状态,所以一个关于墨比乌斯带的力学问题是,如何预测它的三维空间结构?
2007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非线性动力学家们,利用一组20年未发表的数学等式,解开了这一长达75年的难题。他们认为,决定墨比乌斯带空间形状的是不同区域的“能量密度”。由折叠所形成的弹性势量存储在墨比乌斯带中,墨比乌斯带中卷曲最剧烈的地方具有最高的能量密度,而平坦的地方能量密度最低。根据他们的数学等式,墨比乌斯带的形状有赖于带子的长和宽。如果墨比乌斯带的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增加,那么各个位置的能量密度也会相应改变,从而改变墨比乌斯带的三维形状。这类研究有助于理解三旋理论提出的25种轨形拓扑的卡—丘空间模型和25种基本粒子结构联系的宇宙膜结构。因为这25种轨形拓扑的卡—丘空间模型存在墨比乌斯带、克莱因瓶、墨比乌斯体等图形类似的描述。如果把它们称为“物元”,由此可拓到25种基本粒子的能量密度膜结构图形的类似描述上。反过来也可以采用逆推法,从能量密度图形类似的描述破解25种基本粒子存在的墨比乌斯带、克莱因瓶、墨比乌斯体等图形类似的物质结构描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物质多元一体与理念大道归一

三、归纳陈国海等同志的大道归一理念、逻辑
1、陈国海的大道归一的理念
(1)信息、能量、物质疑难
陈国海先生说,理念和理念世界不是毫无根据的。如果“超弦”理论成功了,那它是不是“理念”?“三旋”理论认为,组成物质世界的是基本的“圈量子”,它的三个旋转自由度可以产生六十二种基本组合,这被称为“圈态密码”, 物理学家据此可以解释所有微观粒子的结构。这样看来,物理学中存在的起决定作用的已经不是相互作用力,而是“圈态密码”,也就是构成万物的信息因素。这不也是一个“理念世界”?但密码是信息,“超弦”是能量,它表示了两大世界,即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的根本区别。基础物理学在向高能领域的挺进中,是否在验证着理念世界的哲学玄想---今天的理论物理学,已经认为宇宙间起决定作用的,可能不是相互作用力,也不是场,而是信息。无论中国的“三旋理论”,还是国际物理学界普遍认同的超弦理论,都有一种倾向,就是揭示了在物质粒子结构中信息的决定作用。
(2)目的性疑难
陈国海先生说,为什么在任何一个系统中,目的都是存在的?所谓目的,不就是先天存在的一种信息结构吗?目的是无形的,在它尚未实现出来之前,它永远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没有实现出来的,也就是没有物质能量显现。但是,既然系统以后的演化必须按照它的规定来进行,也就是一切都要围绕目的而进行,那么目的就有预先设定的组织蓝图的意味,也就是它具有软件结构的性质,它是以信息结构的形式而存在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性是什么?在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物质能量决定一切,还是信息决定一切?在物质形式尚未出现之前,无形已经先于有形体而存在吗?
(3)现代物理学循环疑难
陈国海先生说,若没有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不协调的矛盾,若没有量子场论的发散困难,人们或许根本怀疑不到时空结构上去。是人类认识世界深化的需要,提出了改造对空间描述的新的坐标系:真实世界的空间应该由“三旋坐标”来描述。然而,“三旋坐标”太复杂,不符合人们对真实世界简化理解的需要,这才招来许多人对它的责难……
当然整体理性包含着循环思想。当然整体是有层次的,每一层次都有它特定的边界。没有边界,就将导致恶无限。而这是不可接受的;这就是爱因斯坦推出的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这就是循环的规律!而循环,无非是现象或事件在一定条件下的重复再现而已。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却证明,欧氏空间并不是真实空间本身,真实空间不是平直的,甚至也不是球面几何的曲率空间。按照三旋理论,真实空间应该是“环量子”空间,空间是由无数微小的、旋转的空间圈环组成,而这,与西方物理学界的超弦理论的认知方向是一致的。真实的空间结构是旋转的环,它既不是连续時空的“点”,也不是球面几何的“面”;而是由有着三个旋转自由度的无数环圈所组成,这就是超弦理论公认的空间结构。这不仅适用于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点内空间”,不仅是在微观量子10的-33次方cm的空间尺度内成立,而且在宏观尺度下也遵循这一规律。空间结构是什么样子的?是旋转的量子环!这意味着空间具有循环的属性,真实的空间是自身循环的吗?
(4)还原法疑难
陈国海先生说,整体理性并不追问世界起源的逻辑起点。这样的起点都是人为假定的,根本就不存在。整体理性的思维方式抓住的是事物的根本。万物之中,人为根本;而一切人事关系,社会生活,政治体制,历史变迁以人性为根本。中医治病,追本溯源,分清标本虚实表里,决不做简化还原的抽象本质式理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治家治理天下,亦崇本抑末,施政以纲,纲举目张。而在还原论式的逻辑理性之中,重视的是世界在逻辑上的起点,推崇的是科学分析的抽象还原。于是,便有了超弦理论是有点“玄”。弦理论中的“卡— 丘”空间(即十维空间)是在普朗克尺度上,这样小的微观尺度,一切现代的物理实验手段都还无法验证。但它的哲学意义却在于,还原法达到一定极限后世界反而越分越复杂。弦理论不过是把物质结构的复杂性推给了空间结构,而空间结构是物质存在的一部分,是物质运动、生命存在的形式。宇宙是一个空间-时间与物质相互联系的整体,你无法把它无限分解下去,最后得到一种终极的存在,用它来组织一切。逻辑理性的还原论法虽然寻求世界构成的最基本要素,以此来穷尽万物之性,一劳永逸地用它组建一切人工的技术世界,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世界被越分越复杂,逻辑理性在它面前也就越来越困惑。看来不用整体理性和整体方法,人们终于走不出逻辑理性的死胡同。宇宙有大爆炸,假定真有的话,永远只能是假定,是还原论科学方法的一家之言。就整体宇宙来说,此处的起点也许正对应的彼处的终点,循环往复,如环无端,无始无终。宇宙是一有生命的整体,这整体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在空间上也是无限的。老子的“有生于无”,不是空无一切的虚无,是潜在一切的隐秩序状态,而现存的一切“有”,不过是秩序的由隐而显,由暗到明。“无”之中包含着一切可能性,包含着生成一切的信息密码,它是超逻辑的。
2、董树功和董盛巍的物理逻辑
(1)逻辑标准的疑难
董树功、董盛巍先生说,没有一个人公开说,他所承认的理论是可以不遵守逻辑;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别人们称为连最基本逻辑规则都不懂的“逻辑白痴”。这样我们对物理理论的正确与否的认识就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逻辑标准。一切物理理论都是根据自然现象实验结果和在先的理论推导出来的。这种推导本身就是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自然要遵守逻辑规则。违反逻辑规则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明确的概念、理论的自洽、相容、普适都是逻辑规则的一部分。逻辑规则涵括了建立物理理论的一切必要条件。物理理论就是通过逻辑推理和逻辑论证得出的结论,逻辑规则就自然成为物理理论成立与否的判据。
逻辑标准是逻辑论证规则和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只有符合逻辑论证规则和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理论,才能称为符合逻辑。对于持不同认识论的人来说,还有共同的一个标准就是四项基本作用力理论。四项基本作用力理论是前沿理论。是人类目前阶段对自然认识的最高层次,是不同认识论的人都公认的正确理论。当我们将四项基本作用力理论作为判定相关理论的正确与否时,不但可以检验出相关理论中存在的错误,还可以使相关理论提高到与前沿理论相一致的同一个层次。这也是对物理基础理论的全面提高。
1)那么逻辑标准、逻辑规则是确定性的吗?董树功、董盛巍先生没有直接说,但似乎是确定性的。然而逻辑标准、逻辑规则的发展是倒退的吗?例如由现代科学发展出的“高级逻辑标准、逻辑规则”,通过逻辑推理和逻辑论证得出的结论,却是不确定性的。
董树功、董盛巍先生说;“ 地心说、日心说、热质说、热动说、超距作用、近距作用、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性……,每一种理论都解释了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每一种理论都在很长的时期内,都为许多人所相信,所公认。但是,公认了很长时间的理论都在后来又被否定。这表明了人们认识的不确定性和理论的可谬性,尤其是对光的认识更反映了人们认识的反复性。量子、统一场、多世界、超弦、则表明了理论的不确定性。”
2)董树功、董盛巍先生从研究《核外粒子论》,随着理论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具体到《论微观粒子的波动性》、《电子论》、《电子与光的关系(中篇)》、《电子与热的关系(下篇)》以及对“相对论”的论证和原子模型的构建,并得到过南开大学物理系孟新河教授、常树人教授,北京大学物理系王楚教授、钟锡华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潘维济副主编等的帮助。董树功、董盛巍先生说,“真理”从不以相信的人数多少而存在,理论也从不以人们的公认而正确。任何理论都是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首先提出来而后经过验证而确立的。之后被多数人所公认的。理论是相对的,是由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决定的,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的深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2)逻辑标准比拼的疑难
那么董树功、董盛巍先生认可的确定性的逻辑标准、逻辑规则,是否也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的深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吗?逻辑标准的比拼,董树功、董盛巍先生又提出了新的标准。他们说,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一些理论的被公认之后又被否定表明物理理论至今没有明确的判定标准,但是从理论的诞生,公认和否定来看却有如下特点;
1) 简洁明确性;概念简单,表达明确。如牛顿力学之所以取代前人的力学是因为牛顿力学概念相对明确,表达简单。
2)自恰性;理论自身无矛盾。如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说被伽利略的佯谬所否定,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说不具备逻辑的自恰性。
3)相容性;与相关理论不矛盾。如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被玻尔的原子的电子能级模型所取代,是因为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与电子磁辐射理论相矛盾,而玻尔模型又被电子云模型所取代是因为玻尔模型不符合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
4) 普适性:理论以解释更多的现象为“正确”。如热质说不能解释摩擦生热和水4℃以下的反常膨胀,而成了被否定的重要理由。能量守恒定律因能解释更多的现象而被公认。
简洁明确性、自恰性、相容性、普适性等,比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的确定性大,还是不确定性大呢?
(3)电磁力和引力框架解释一切不涉及原子存在形式的疑难
逻辑标准比拼的结果,董树功、董盛巍先生的物理基础研究还是只采用逻辑的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董树功、董盛巍先生说,四项基本作用力中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都是短程力,只在原子尺度内起作用。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只决定原子的衰变和聚变。在超出原子的尺度范围外,只有电磁力和引力起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不涉及原子衰变和聚变的一切自然现象中,一切自然现象(当然包括一切实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电磁力和引力决定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电磁力和引力的框架内合理解释一切不涉及原子存在形式。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非常简洁明确的方式来检验基础理论的正确与否。
按逻辑推论,原子的外面属于原子的天地,也涉及原子的衰变和聚变。所以地心说、日心说、热质说、热动说、超距作用、近距作用、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性……都能用董树功、董盛巍先生的电磁力和引力的框架合理解释。我们可以不谈,那么原子的内部,自然不属于原子概念的天地,也不涉及原子概念的衰变和聚变,所以对量子、统一场、超弦、点内空间……都不能用董树功、董盛巍先生的电磁力和引力的框架合理解释,是吗?
现代科学大堤级高的类比标志四级是:1)牛顿经典力学创新层级;2)量子及相对论创新层级;3)夸克标准模型创新层级;4)超弦及宇宙膜创新层级。那么董树功、董盛巍先生为国家、民族“筑”的大堤,是否只在“牛顿经典力学创新层级”的范围,或者至多达到“量子及相对论创新层级”的高度呢?不是的。
(4)级高疑难
董树功、董盛巍先生说,量子力学应该修正为微观粒子学,“量子”概念可以不再存在。由于量子概念源于对光的认识,这涉及了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而粒子运动又涉及了牛顿力学,光电转化,又涉及了电动力学,涉及了能量转化,也就涉及了热力学。这就是说,他们“筑”的大堤,能“对经典力学、光学、热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理论在四项基本作用力的框架内,做了统一的严谨的逻辑论证。从而找出了基础理论中存在的根本性的逻辑错误。通过对错误的修正,使经典物理理论与现代物理理论实现全面统一,使物理理论全面建立在四项基本作用力的同一个层次。解析了光的本质、热的本质、能量本质、量子本质、暗物质本质……,使物理理论实现了自牛顿以来的空前统一、自洽、相容、普适,消除了物理理论中的一切神秘虚玄的概念,使物理理论建立在严谨的逻辑基础之上,建立在明确的唯物之理之上,实现了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使物理理论发生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变革。”了不起。
董树功、董盛巍先生的逻辑推证是:物理学的发展至今,一些关系到整个物理理论体系的重大问题至今仍未解决,一般公认的问题有:能量的本质、光的本质、暗物质、物体的硬度……,而事实上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比这还要多,其中最重要的有:
1)热运动不能在粒子层次解释。它也不符合四项基本作用力理论。
2)光的衍射实验图像在周期变化方向是静止的,并且周期变化方向与光的运动方向是垂直的。这种图像是不能用任何波来合理解释的,而唯一可以合理解释光的衍射图像的是用与电子衍射相同的发现粒子概率来解释,但是发现粒子的概率是对粒子的数量统计,它应属于粒子行为。
3)光的干涉实验图像是用水的平面波来解释的,而光至今只发现有线偏振、椭圆偏振和圆偏振状态,没有发现与水的平面波状态相同的状态表现,用水波来解释光的干涉图像是牵强附会的,也不符合逻辑的同一律。干涉是衍射的叠加,它的合理解释也应是粒子的分布概率。光的粒子性是非常明确的,大量实验已经证明了光的粒子性,象电子的干涉和衍射一样,用粒子的分布概率来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是完全合理的。
4)人们之所以将干涉和衍射归结为波,是以往人们认为只有波才有叠加性,而微观粒子的干涉和衍射实验只有用粒子的叠加才完全相符,从而使微观粒子的干涉和衍射应该归属于粒子行为,而不是波的表现。干涉和衍射成为粒子行为,这种实验可以随时随地无限次重复演示,而与光和电子的干涉和衍射图像精确一致,实验彻底否定了量子力学认为干涉和衍射是波的(独有)特性的观点。
5)量子力学还认为宏观物体(经典粒子)在运动过程中,遵守牛顿定律,保持直线运动,而微观粒子在运动过程中,具有波长、频率、振幅等各种波的物理量,可以各种偏振态运动,然而在宇宙中空间,从来就没有可以直线运动的物体。各种星体都在绕动,卫星围绕地球转、地球携带卫星围绕太阳转,当我们以太阳为坐标时,卫星的运动状态相对于地球的运动轨迹的垂直投影就是一种正弦波的状态,也就是横波。由于卫星运动可以与地球有各种倾角和不同的运动方向,那么卫星的运动状态就有线偏振、椭圆偏振、圆偏振等多种偏振态,这时,卫星的运动状态与光子的各种偏振态完全相同。可见,微观粒子的干涉和衍射的唯一合理解释是粒子的分布概率,它们在干涉和衍射的表现的属性是粒子,它们在运动过程中的表现与宏观物体完全相同。量子力学中有关微观粒子的表现,不能用宏观物体(经典粒子)的运动规律来解释的观点是完全不成立。
6)由于用粒子行为可以合理解释微观粒子的一切表现,这样量子力学观点就是错误的。微观粒子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与宏观物体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可以是纯粹的粒子。量子场论,能量的量子化,光的粒子性,使人们的认识进一步趋向物质的粒子性。而自然界的一切具有波的表现的现象,都是物质粒子的运动状态和概率状态分布形成的,水波、声波、机器波、电磁波都是粒子的振动(运动)形成的,没有物质(粒子)就没有波,波是物质粒子分布状态的描述,它的属性是粒子,没有粒子分布状态,波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量子就是以波的运动状态存在的粒子。
复旦大学苏歩青教授等编的《微分几何》教材第三章“向量场”一节,介绍了环面和球面不同伦的完整数学推证。归纳董树功和董盛巍的物理逻辑,如果要问他们说的微观“粒子”或“量子”的经验图像和先验图像,是球面还是环面?或者把类似“大小不同的球面是不同的拓扑结构类型”、 “环面和球面都是一同不出现奇点或一同要出现奇点”作为考题,考问董树功和董盛巍的逻辑标准、逻辑规则,这里就出现了大量空白,因此人们当然有理由怀疑董树功和董盛巍先生打的《微分几何》类似的数理逻辑的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物质多元一体与理念大道归一

四、经验图像和先验图像的多元一体
我们为什么要看重国际弦论?不是说国际弦论没有一点问题---40年来国际弦论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本身就说明有问题,但它比所有反对环面与球面不同伦的其他类型的前沿科学理论,是在进步,不是原地踏步。盘古故里夕阳红,那里的老人们说,灾难和文明进步伴随我们这个民族,大灾大难都能挺过来,没有溃散过,反而愈挫愈奋,包括像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这样长的失误,我们也能挺过来,不是我们不畏惧自然、不畏惧失误,是我们民族有深厚的文明基础,在失误期间就有文明进步伴随在提醒我们这个民族,包括像环面与球面不同伦这样的微分流形理论的提醒。
当然国际弦论在一般拓扑不讲粘接,轨形拓扑才需讲粘接的、环面与球面不同伦的使用上,至少是有一点没区分清楚的问题的。但相比国际弦论发表40年来,伴随前沿科学的健康发展,汉语文化圈正经历着类似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长期失误。有网友说,类比国际弦论,汉语文化圈像一盘散沙,然而他要贡献给汉语文化圈的比弦论更好的科学理论,仍是在说黄话、开黄腔。 我们纪念国际弦论,是想拿它作盾牌,因为搞国际弦论的权威一般都是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家,官科要想走向国际,这个盾牌至少更能说服官科中说黄话、开黄腔者。
1、读懂粒子和量子
董树功、董盛巍先生说,“量子”概念是错误的,微观“粒子”的概念就可以代替“量子”概念。这也在“说黄话、开黄腔”。
“量子”概念的基础是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它既属于物质的经验图像,也属于物质的先验图像。而“粒子”概念代表实体,类似实数,所以它属于物质经验图像的成分比“量子”多,属于物质的先验图像的成分比“量子”少。所以有人说“粒子”是无限可分的,这没有大错,但把它逻辑推理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哲学高度,就争议了。其次,如果“量子”是环量子不是球量子,那么在环量子上着个标记,观察环量子的三旋,质心不动也是成几率波的,这就不说质心有运动了。所以即使一个“量子”,波与粒子也是缔合的。
(1)哥德尔定理与逻辑标准、逻辑规则的不确定性
哥德尔定理指出,在任何公理化形式系统中,总存留着在定义该系统的公理基础上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问题,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理论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完全正确。但在任何公理化形式系统中,确有能解决并已解决了的问题,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却没有说明何为这种命题的判据。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不完备性,还可以延伸进对董树功、董盛巍先生说的一般的逻辑标准、逻辑规则的确定性的实在的公约,产生不完备的置疑。
即一般的逻辑标准、逻辑规则的前提,还存在环面空间与球面空间不同论的界面区别,在球面空间实验检验成立的事情,在环面空间检验就不一定成立。球面科学家把这种实验检验出现的区别,仅仅归结为模式规范的变换,这没有说到一般的逻辑标准、逻辑规则的确定性问题的实质。它的实质是球面和环面界面的逻辑标准、逻辑规则的变换,我们生活的球面空间仅是局域性空间,环面才是一种全域性空间,是超对称的。一些在局域性空间的实验证明和命题求证,是可以完备的。人类正是籍助此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也才一步步向全域性空间逼近认识的。这就是《三旋理论初探》一书,在物质无限可分说的世界科学大战的废墟上,建立起的科学大厦。
(2)国际弦论是一元论或一体论,或一元一体论吗?
有网友问,事实上我们在宏观上也能体会到的事、物和关系的统一层面的东西,在环量子的概括下,是不是只有一元了?国际弦论是一元论或一体论,或一元一体论的吗?
    实数和实数之间的不连续,虚数和虚数之间的不连续,与实数和虚数之间的不连续,是有本质的区别。所以《三旋理论初探》一书的探索,是把虚数看作是在“点内空间”,虚时间也看作是在“点内空间”。“量子”概念的能量不是无限可分,即不连续,是既有实数和实数之间的不连续,虚数和虚数之间的不连续,也有实数和虚数之间的不连续。使用的“粒子”概念如果等同“量子”概念,这种说法也成立。使用的“粒子”概念如果不等同“量子”概念,而主要指实物的形体之间的不连续,这种说法不成立。所以《三旋理论初探》一书还探索了“能”“形”问题。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给出的光速常数,属于“能”问题。普朗克的量子论给出的普朗克常数,属于“形”问题。三旋理论给出的环量子自旋常数----62种,属于“能”问题;三旋理论给出质量膜或能量膜的轨形拓扑常数---25类,属于“形”问题。三旋理论是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之后,把能形问题统一起来解决的前沿科学理论,这是它不同于国际弦论的地方。而三旋理论如果把能形问题统一起来,也就把物质多元一体与理念大道归一统一了起来。所以在环量子的概括下,不是只有一元了。三旋理论讲圈与点并存,只是圈比点更基本。而国际弦论也不是一元论或一体论,或一元一体论。国际弦论从微小弦论,发展到分开弦和闭弦论,在发展到包括膜论,就是证明。
    (3)“时间”的量子性有可能被证明
量子理论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不连续的,有最小的时间和空间单位,称为普朗克时间和普朗克距离。这都是属于经验的图像或先验的图像的。因为事实上我们在宏观上也能体会到事、物和关系的连续性与不连续性。但在事、物和关系之外的总的时间或背景时间的连续性上,存在不连续性很难感觉是真实的,所以有人要追问大爆炸宇宙论之前的时间。但2008年10月30日的《物理评论D》上
美国科学家宣称,借助引力波探测器有可能直接观测到时间的不连续性。这体现为引力波探测器当前还无法解释的干扰噪音,有可能通过实验观测到以前人们认为由于尺度太小,而无法探测的时间的最小量子。这类似弦理论中涉及的10个维度像全息摄影术一样,在信息编码时可以缩减到3至4个基本维度。
当然对这种把量子物理和广义相对论合为一个统一理论的进展,也有人质疑说,这种全息编码与传统的全息观点并不相同。那么量子物理和广义相对论的统一,到底是怎么回事。
2、读懂量子物理和广义相对论
在陈国海先生的电子版文章中提到:1)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不协调的矛盾,是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朵乌云。若没有量子场论的发散困难,人们或许根本怀疑不到时空结构上去。2)究竟是物质能量决定一切,还是信息决定一切?3)目的性是什么?在物质形式尚未出现之前,无形已经先于有形体而存在吗?4)就整体宇宙来说是一有生命的整体,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在空间上也是无限的,循环往复,如环无端,无始无终。老子的“有生于无”,“无”包含着生成一切的信息密码,是超逻辑的。5)真实的空间是自身循环的吗?整体理性包含着循环思想,而还原论推崇的抽象还原达到一定极限后反而越分越复杂。弦理论不过是把物质结构的复杂性推给了空间结构。6)三旋坐标太复杂,不符合人们对真实世界简化理解的需要。新以太的发现,则等于宣布了虚空不空,这种微观涨落的量级是10的-33次方cm,不知三旋理论和这里揭示的局部时空结构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之间协调吗?既然都是关于时空结构的理论,它们之间是一致的吗?这种不空的空间结构,是球量子还是圈量子?
(1)物质、能量、信息多元一体、大道归一是“克隆”
环量子及其三旋能部分革量子场论的命,其本质是拓扑学和微分几何的环面与球面不同伦。这里环面与球面不同伦还引出环面的自旋,其中三旋里的线旋是人工不能“克隆”的,而球面的自旋,面旋和体旋是人工能“克隆”的。由“克隆”理解物质、能量、信息是多元一体的,需要对物质、能量的结构信息、交换信息和信息等进行定义。现在通过对电脑信息论到量子计算机信息论的研究,已能对它们作出定义。
结构信息:观察、测量的事物不管是强"不可克隆",还是弱"不可克隆",一般是指"不可克隆"的结构交换。
交换信息:观察、测量的事物不管是能强"克隆",还是弱"克隆" ,一般是指能"克隆"的交换结构。
信息:是除物质和能量外包含时序与概率的第三个"要素",既能包容"对与错",又能包容"克隆与不可克隆"的结构与交换。
信息范型指对信息作的"克隆与不可克隆"的"双重解"分类,一般仅指结构信息和交换信息这两类范式。这里,包容"对与错",就有"熵"的存在,也有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这里不应低估接受“克隆与不可克隆” 范式,所要遇到的不可逾越的困难。因为正是量子不可克隆的不可逾越,才能理解爱因斯坦关于“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子”的话。因为我们认为,爱因斯坦是从宏观物质的清楚、精确的信息非常多,而不可克隆,说的对物质实体、实在、结构最为本质的看法。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和玻尔并没有本质的分歧。不信,就看下面以“克隆与不可克隆” 范式,对微观物质和宏观物质作的对比分析研究。
1)由于事物能“一分为二”或有“双重解”结构,例如物质可分为微观物质和宏观物质,我们也把信息“一分为二”,类似“实体”的信息,设叫“结构信息”;类似“关系”的信息,设叫“交换信息”,这仅是和“克隆与不可克隆”作的近似对应,即假设“交换信息”是“可克隆”的,而“结构信息”是“不可克隆”的。现以 “人”代表宏观物质,以“量子”代表微观物质,作对比分析研究。
2)从时序上来说,宏观物质“结构信息”的“人”,只能从“活”到“死”,不能从“死”到“活”。这是非常清楚、精确的信息;因一个“人”的清楚、精确的信息非常多,这是不能作假的,所以这个真“人”“不可克隆”,即真品克隆就成了赝品。但宏观物质“结构信息”的“人”的这种清楚、精确的信息虽然非常多,虽是一种强“不可克隆”;但类似人有双生子,相貌可相似,市场里的商品,可人工仿造,相对来说这种宏观的相似、仿造只算弱“不可克隆”。其次,“人”发生从“活”到“死”的概率少,且类似相同信息发生的间隔大,对这种弱“不可克隆”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对“交换信息”的“人”,是可以克隆的,例如戏剧、电影,拌演真人的演员这种克隆“人”,就可以从“活”到“死”,也可以从“死”到“活”。其原因不光是改变了时序问题,而且还存在“速度”问题。从速度上来说,宏观物质一般远离“光速”,“结构信息”的“人”也远离“光速”,因此“交换信息”的“人”容易“克隆”,而且这是一种强“克隆”。
3)再说微观物质,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存在涨落,因此好似不清楚、精确的信息非常多,容易克隆,即如俗话说的:“画鬼易,画人难”,因为人,大家清楚,而鬼大家不清楚,可随便画。但事实上,从时序上来说,“结构信息”的“量子”不但能从“存在”到“消失”,而且也能从“消失”转到“存在”,这些清楚、精确的信息非常多,因此“量子”克隆既难又不容易。其次,从速度上来说,微观物质一般接近“光速”,“结构信息”的“量子”也接近“光速”,量子涨落的速度也接近“光速”,而且这种类似相同信息发生的间隔小,概率又多,因此“量子”是“不可克隆”的;而且这是一种强“不可克隆”。是否“交换信息”的“量子”也不可克隆的呢?这要取决于具体情况。否定随机性的学者认为,随机性并非无序性;在真正的无序系统中,小误差会以几何级数迅速发展,所以类似掷骰子的随机或概率是由两个原因引起的,一是像掷骰子一样,人们不知道它的初始状态;二是它的无序运动。
综合上述“信息”,再以爱因斯坦针对玻尔的量子论的关于"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子"的说法作些分析,这个跨世纪影响的争论,让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许多理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竞相误导和夸大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分歧。其实,从信息范型的"双重解"看,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没有矛盾,他们俩人研究的都是"结构信息",得出的研究成果也都是"交换信息",只不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的是宏观物质,玻尔的量子论研究的是微观物质,其研究成果"交换信息",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在"克隆与不可克隆"方面有强和弱的差异,而20世纪只有电脑信息论而没有量子计算机信息论,因此让他们俩人讨论了半天无结果。
(2)量子力学超弦方程和广义相对论方程的可加性
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不协调的矛盾,《三旋理论初探》一书中319页至353页《量子与引力简并》一节,采用朗道等的《场论》一书的分析方法,探索了量子力学超弦方程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的可加性。1916年爱因斯坦写出的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可简单地表达为:
   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几何结构+兰姆达力          (1)
兰姆达力=超弦方程的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场力     (2)
超弦方程的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场力方程,采用了国内于长丰等人的逻辑量子类似的分析方法推导出的。量子力学超弦方程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的可加性称为量子与引力简并大统一方程。该方程完好地说明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可协调性是,由于只有对于质量足够大的物体,引力相互作用才起作用,因此研究引力场只讨论宏观物体;研究量子场时,由于量子质量太小,引力一般忽略不计。
3、三旋坐标是复杂性与简洁性的多元一体和大道归一
(1)结构与目的缠结
目的性是什么?目的是一种操作,好像是先于有形体而存在的,实际像庞加莱猜想中的球面收缩和扩张一样,不是预成性的。目的是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结构缠结在一起的。空间、时间、目的、物质、能量、信息、结构、操作,多元一体,大道归一,是物质的多元一体,是理念的大道归一,最终是经验图像和先验图像的多元一体,最后表达为庞加莱猜想。庞加莱猜想又分为目的球、目的环和目的点内空间(或目的无、目的虚数)。所以经验图像和先验图像的物质形式的无形并不先于有形体而存在。目的球和目的环的复杂性与简洁性的统一,三旋坐标给予了自旋分析,并表达出了目的球和目的环之间的重大区别,它深刻地说明目的球和目的环虽两者并存,但目的环比目的球更基本。说明如下:
三旋理论的出发点是“形”---环量子经验图像和先验图像,归结点是“能”---环量子的自旋,或叫三旋的操作经验图像和先验图像。它们与球量子的“形”和“能”产生的区别,不用目的概念,用自旋概念就已足够:
1)聚能目的环比目的球更行。原因是目的环有62种自旋态操作,而目的球只有2种自旋态操作。
2)电、磁、温度统一表达,目的环比目的球更行。原因是目的环的面旋可映射电场,线旋可映射磁场,体旋可映射温度场。而目的球只有面旋或体旋。
3)在超弦及宇宙膜创新层级,目的环比目的球更容易实验检验。原因是目的环静止时近乎是个2维的平面,而目的球静止时近乎是个3维的正立方体。德国科学家已能利用类似肥皂泡薄膜上颜色条纹的变化,以卡西米尔效应原理,来测定类似平面或正立方体微观粒子的区别。
4)在未来从量子计算机到等离子体的高科技开发中,用目的环比用目的球的理解更容易。原因是,例如通过目的环的面旋可映射电场,线旋可映射磁场,体旋可映射温度场,更容易理解为何科学家们能成功地控制了不同自旋状态的电子,其成果应用能促进量子计算机的产生。因为自旋电子可跨越半导体和磁性两个领域,而对不同自旋取向的电子及其输运性质的研究,会促进设计和开发新型电子器件,这正是目的环自旋电子学的高着。由于以往对目的环电子自旋的控制,多采用球量子电子自旋共振法,也就是用对应自旋基态和激发态之间能量差异的1吉赫兹至10吉赫兹的微波脉冲进行控制。该方法控制自旋所需的时间多达几十纳秒,成为量子计算机生成的一大阻力。而今日本科学家已用频率上万倍于微波的光脉冲代替微波,在1皮秒至10皮秒(1皮秒等于1/1000纳秒)的瞬间,完全控制了封闭在半导体纳米构造内的目的环自旋电子。
因为目的环三旋的自旋状态,属一种“能量独立”的状态,在理论上可确保即使在断开电源时也具有保存数据的能力,同时能大大降低电子器件的耗电量。而利用目的环三旋的自旋处理信息,将会改变计算机传送和储存信息的方式,为计算机领域带来巨大突破。因为研制量子计算机,必须掌握控制储存量子信息的自旋状态的技术——即用目的环三旋的自旋状态,实现抹去旧信息、读写新信息的功能。而美国加州大学的物理学家已发现目的环三旋的自旋电子穿过“磁隧道结”的类型可控,为改变计算机信息传送和贮存的方式打开了重要一步。
又如除固、液、气外物质存在的第四态等离子体,它是由部分电子被剥夺后的原子及原子被电离后产生的正负电子组成的离子化气体状物质,又叫做电浆。常规的等离子体是高温的,无论在自然界或者实验室进行热等离子状态的研究,要得到它的特征都是十分复杂。用目的环三旋的数学模型研究类液体物质运动状态的等离子,或许变得相对简单的多,是把对等离子体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的环三旋数学的等离子体,类似超冷等离子体,可设想将收集的等离子体精确地冷却到比绝对零度稍微高一点的温度而得到的,等离子体可以形成宏观量子现象的原子团和电子云,并几乎保持其静止的目的环三旋运动。
据报道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采用超声分子束冷却和分子分离的方法,已得到了比原子束缚的等离子体高三个数量级的氮化物的超冷等离子体样品气体。等离子体中有原子和电子,其温度和从原子中获得等离子体的温度相同。与原子不同,分子离子可以通过与电子重新结合而迅速的分离,又由于所造的高密度带电粒子受到了离子电子重组的干扰,这些等离子虽只能坚持30微秒或者稍微多一点,但获得的等离子体的持续时间已经是很令人诧异的了。
(2)整体、还原、循环及无之门的误区
科学大堤是四级:1)牛顿经典力学创新层级;2)量子及相对论创新层级;3)夸克标准模型创新层级;4)超弦及宇宙膜创新层级。三旋理论与新以太论不同,它是一级一级地建筑起来的,新以太论是坐直升飞机,跨越了夸克标准模型创新层级。在微观涨落的是10的-33次方cm量级,三旋理论的目的环与新以太有相似之处,但有本质的不同---新以太虽是对真实世界的简化理解,但它仅仅是一种“简化”,它不能像三旋理论的目的环及其操作,是把空间、时间、目的、物质、能量、信息、结构、操作等等,统一到物质的多元一体、理念的大道归一,统一到庞加莱猜想。新以太论,如陈有恒先生等的新以太论,则需要越分越复杂。  
而陈国海先生等对整体、还原、循环及无之门理论的理解,是有误的。人们对古希腊的“万物皆数”并没有达到完整准确的理解,但已具备了完整准确理解的条件。实际从康托的集合论建立以来,已说明无论是整体论或者还原论,都是一种分割。整体论是把细节分割了,还原论把系统分割了。实际整体论和还原论是多元一体、大道归一的。
循环和无之门不同,即目的环和目的球的循环或无之门的“万物皆数”,是不同的。目的球的“万物皆数”可以是无零的自然数,有零的整数,有正负的实数,但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虚数,所以爱因斯坦等人的有界无边模型的整体、还原、循环及无之门,只是一种球面模型,陈国海先生等正是基于此,给予了发难。
因为球面模型的整体没有撕裂,而环面模型的整体中间有撕裂,就出现了“无之门”。这“无之门”是背景空间,可以是无零的自然数,有零的整数,有正负的实数。如果无是无零的自然数、有零的整数、有正负的实数的背景空间模型,再整体中间有撕裂出现的“无之门”,是什么呢?我们称它为“点内空间”,设定它为虚数,那么宇宙时空数学模型像什么呢?我们目前的自然空间是3维立体的,可以是无零的自然数,有零的整数,有正负的实数。如果出现正负的实数,我们的自然空间3维立体就被一个零膜的平面分成两部分。由于还有无之门的虚数,我们可以把正负实数的自然空间3维立体设想压缩为一个平面,再在这个平面的两边建立正负虚数的3维立体空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生活在一个宇宙膜上。按霍金的话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宇宙果壳膜中。
那么除了老子的“有生于无”外,中国古代哲学还有“点外无外,点内无内”,这不是陈国海先生等理解的整体、还原、循环、生死是宇宙空间无限、时间无限,而是庞加莱和黎曼理解的庞加莱球或黎曼球的球内无内,球外无外,而球边界不可无限垂直接触。另外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也说明,一个简洁、自洽,不证自明的逻辑命题,经过反复迭代运用,也会出现悖论。宇宙既然存在虚数的“无之门”,生记为实数,死记为虚数,人类整体虽有生有死,可以认为是循环无限,但对一个人来说,整体循环,不一定有生就不死,有死一定会生。当然宗教也有一个人死后能投胎、超渡再生之说,但它已经讲明是宗教之说。陈国海先生等理解的宇宙时空整体、还原、生死循环是循环无限,或有界无边的循环无限,即使成立,难免没有类似投胎、超渡之说之嫌。
我们在中国科技城绵阳设立了第三次超弦革命的擂台,欢迎国内和全世界的科学家及科学爱好者到绵阳打擂。条件只有一个,说中国汉话,或用中国汉语。
           参考文献
[1] [美]斯蒂芬•韦伯,看不见的世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胡俊伟译,2007年12月;
[2] 刘月生、王德奎等,“信息范型与观控相对界”研究专集,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增刊第一期,2008年5月。
[3] 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月;
[4] 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9月;
[5] 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年9月;
[6] 王德奎、刘月生,从电脑信息论到量子计算机信息论,凉山大学学报,2004(4);
[7] 薛晓舟,量子真空物理导引,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Email:y-tx@163.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2-23 07:03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