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回复: 9

历代棋手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7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国棋王谢侠逊

博学圣手,爱国之心,百岁棋王——谢侠逊


一次,谢侠逊在槟城募捐时,面对持枪威胁的歹徒,他大义凛然,毫不退缩,严词驳斥,慷慨激昂,再加上旁边一群爱国侨胞的保护,歹徒最终不敢下手,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了。

在中国20世纪的棋坛上,风云际会,影响最大的人物,当首推被后人誉为「博学圣手」的一代象棋棋王谢侠逊。

幼承庭训 棋中神童

谢侠逊,名宣,小名卿源,号烂柯山樵,字侠逊,浙江温州平阳县腾蛟镇凤巢硐桥头人,出生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卒于1987年,享年一百岁,是中国象棋史上明确见于记载的最高寿棋王。 ①

谢侠逊出生在平阳县的一个务农兼小商贩之家,他的母亲木氏,是浙南农村的一位普通农妇,粗懂象棋;而他的父亲谢公出,一生之中唯一的嗜好就是下象棋。谢侠逊小的时候读过几年的私塾,后来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了,曾经为人家当过牧童。

在谢侠逊六岁的时候,谢公出就开始教他下象棋了。谢侠逊禀赋超常,进步神速,虽只是六岁童稚,但已初窥门径。多年之后,成就一代棋王美誉的谢侠逊回忆当时情景,感慨万分地说:「……先严酷嗜象棋。余六龄时,备聆庭训,略知门径。」

不仅谢侠逊的父亲酷爱象棋,其祖辈先人中也有喜欢象棋的,可算得上象棋世家。谢侠逊幼年时,就研习祖上传下来的一部《百局象棋谱》(也有人说是一部《韬略玄机》),弥足珍贵。《百局象棋谱》是中国象棋古籍中声名最大的一部,初版于清代嘉庆六年,它与清代出版的《韬略玄机》《心武残编》《竹香斋象戏谱》并称为清代四大象棋排局名谱。幼年的谢侠逊如获至宝,潜心钻研,爱不释手,从中获益良多。

1900年,十二岁的谢侠逊棋艺已然非同凡响了,在平阳县里所向无敌,打败了县里一众象棋名手,称雄一方。

于是,棋艺有成的谢侠逊在亲友的资助下,凑了三元盘缠,前去温州,挑战当时在浙江一带声名最响的前辈象棋名家陈笙。到了温州之后,不料陈笙开口就要每局二十元的彩金,谢侠逊倾其所有,身上只剩下两元多了,大是窘迫。最后还是在众人极力撺掇下,陈笙这才同意以两元为彩金下一局。

对弈开始了,棋盘放在一张高大的桌子上面,谢侠逊个子小,只好跪在椅子上对弈。温州一带自古以来棋风甚盛,源远流长,素有「棋乡」之称。当时闻讯前来观战的人蜂拥而至,人山人海,观者如潮。谢侠逊初次遇到这种场面,不免怯场,一时浑身战栗,叩齿有声。不料,小小年纪的谢侠逊,棋力竟是异常精湛,旗开得胜,第一局便赢了。陈笙大吃一惊,当即凝神接战,使出了自己的平生所学,竭力对敌,不再敢有半分的轻视之意了。

第二局,两人战成了平手。第三局谢侠逊输了一局。这样,二人连战三局,谢侠逊取得了一赢、一和、一败的不俗战绩。因为陈笙在江南一带的棋坛之上极负盛名,称雄多年,素有「无敌」的雅号,如今竟与谢侠逊这个十二岁的少年棋手战成了平局,实属罕见。

经此一战,谢侠逊一时间声名鹊起,轰动四方,被人们推誉为「棋中神童」。

首创字局 关心时政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谢侠逊十九岁这一年考入了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但他仅仅学习了一年便因故辍学了。辍学的原因是他的父亲经营烟业破产并抑郁而死,谢侠逊不得不辍学,肩负起了赡养家庭的重担。

不久,他到一所乡村小学任教。在那里,虽然环境艰苦了一些,但勤奋好学的谢侠逊钻研象棋艺术的劲头十足。他先后在白湖沙小学、北港河小学、龙河小学教过书。然而,好景不长,一年之后,校方就以他酷好象棋以致误事为由,辞退了他。

谢侠逊在中国象棋史上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他首创使用了象棋「字型排局」,并通过解题的方法,和当时的时事政治联系了起来,融知识性、趣味性、时政性、通俗性、纪念性于一体,向来为人们所喜爱,往往能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早在1901年,谢侠逊十三岁时,就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忱与愤激之情。他激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等滔天罪行,为表达心中的愤怒,创造性地排出黑方八个棋子直追红方主帅的一个棋局,取名为「八国联军」。

到1912年,腐朽的清朝政府被推翻了,中华民国成立。喜讯传来,谢侠逊情不自禁地创拟了「鄂军起义」的字型象棋排局,局势取红炮首先发难,象征武昌起义,还附题名为:「匹夫倡议武昌城,扫尽鲸鲸草木惊。」此排局发表于《时事新报》上面。接着,谢侠逊又以原先所拟的「八国联军」残局投寄在《时事新报》上,加了题解,通过象棋娱乐的形式宣传爱国,结果报纸以征答的形式,向全国各地的棋迷公开征集答案。当时海内应者多至数百人,最终获得首选的是江苏吴县象棋名家潘定思。自此之后,谢侠逊就与潘定思不断书信往来,成了神交。1915年,二人共著《国耻纪念象棋新局》,遂成为中国象棋史上字型残局的创始人。

1916年,谢侠逊在同乡黄群的大力提携下,凭着自己精湛的棋艺和优秀的文笔才华,进入上海《时事新报》当上了一名办事员,在发行部工作,兼顾撰写报上的专栏棋稿。他将多年来搜集的古今象棋资料,逐一进行了校勘、甄别,把其中的精彩棋局加以评注,在《象棋》专栏内刊载。因为谢侠逊本身就是一代象棋大师,所以他写的象棋文稿见解精辟,识见不凡,以至于人人争读,轰动一时。

这位黄群,字溯初,号敬乡楼主,是清末永嘉大儒陈黻宸的弟子。曾留学日本,于民国元年在《时事新报》任职后,一贯主张提倡象棋活动,以国粹来抵制西方传入的黄色娱乐。当时的象棋运动之所以蓬勃开展,深入社会各层,人们都把这项功绩归于《时事新报》的积极倡导,这实在是与黄群先生的有力推动和谢侠逊的积极运作分不开的。②后来,谢侠逊还与黄群结成了亲家。

袁世凯北洋政府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之后,谢侠逊和全国人民一样感到无比的愤怒,就在1917年,他和潘定思合作,将鸦片战争以来的国耻二十件,辛亥革命以来的十次重要历史事件,精心构思,巧妙布局,用字型排成了三十个棋局,在《象棋》专栏刊出。这些棋局包括历史事件名称、字型残局、小史、题诗、着法等部分。这种寓政治事件于棋局之中的精巧排局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通俗易懂,而又寓意深刻,因此受到了棋坛人士和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上海一战成国手 编成《象棋谱大全》

1918年,上海举行了全国各地高手、名流六十余人参加的一场象棋大赛,谢侠逊不负众望,棋艺精湛,卓尔不群,所向披靡,连战皆捷,最终力压群雄,取得了冠军。他的大名也从此传扬天下,响震一时,被后人誉为「博学圣手」,成就了一代棋王的霸业。

谢侠逊不但棋艺高超,而且素以能诗善文知名,才学渊博,向来为后世棋家所推重。1927年,他广泛搜集古今棋谱典籍编成了《象棋谱大全》三集及其他多种象棋理论著作。当时有一个丹麦象棋家葛麟瑞对中国象棋很感兴趣,他在清末任职于广东海关税务司,自言「旅华任事海关数十年,周历南北,平时嗜象艺最笃。深悉中国人事精于此艺者,随地皆是,以故踪迹所至,每以获交有道为荣」。他曾经搜集中国名谱,从事研究,「择优译为西文,刊印成书,冀使东方奇局,输入西国。并为中西亲善之一助」,出版了《象棋七星聚会》和《象棋诀着谱》。他认识谢侠逊后,表示愿意出资赞助并担任翻译,让谢侠逊安心编著象棋书籍。

在1925年到1926年间,谢侠逊精选了一百三十多个象棋残局,编成一书,由葛麟瑞译成了英文出版,发行国外,这是我国首部以英文向国外介绍中国象棋的书籍,第一次把中国象棋推向了世界。

葛麟瑞还指导过谢侠逊下国际象棋,在民国初年更介绍谢侠逊加入了上海万国象棋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象棋家。谢侠逊天资聪颖,机敏过人,不但象棋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一经研习,国际象棋也是棋力精湛,出类拔萃。当时的上海万国象棋会是一个国际象棋组织,成立于1903年,会员都是外国人,会长是英国人杰克森。

后来谢侠逊历时七年,广为搜罗,终于编著成了我国第一部汇聚百家、较为完整的象棋书——《象棋谱大全》,于1929年公开出版,共七十二册,一百多万字,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象棋国粹。书成之后,轰动一时,备受推崇,被人们公认为一部象棋经典。

当时的反动军阀段祺瑞酷爱围棋,也十分喜欢象棋,1929年棋王谢侠逊编著出版《象棋谱大全》时,曾自作多情,附庸风雅,亲笔挥毫写下了「象棋谱大全」几个字,嘱托刘棣怀转交给了谢侠逊,意欲刊出。却不料,谢侠逊为人极是刚强耿直,平时就十分鄙视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僚军阀。他当下就把段祺瑞的亲笔题字搁置在了一边,以示冷落。至于《象棋谱大全》一书的题签,谢侠逊选用的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字。其实,梁启超虽然也会下象棋,但棋艺远不为精。1935年,谢侠逊出版《新编象棋谱》时,才把段祺瑞当年的盛情题字予以刊载,总算给了段祺瑞一点面子。

就任「棋坛总司令」 弈游南洋结友谊

当时,一些颇有活动能力的棋界名流,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各地象棋活动的蓬勃开展,提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象棋组织。首先发出倡议的是武进(今常州)人费绵钦,他用滑稽文章的形式,提议在象棋高手、名家云集的上海成立「象棋司令部」,并推举一代棋王谢侠逊为「棋坛总司令」。这篇文章在报上发表后,立即在读者当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全国各地的棋手纷纷响应。

于是,1928年2月,一帮棋坛名家、高手聚集一堂,在上海宣告成立了「全国象棋司令部」,谢侠逊因为众望所归而被一致推举为「总司令」,他还在报纸上委任当时在棋坛最负盛名的「七省棋王」周德裕、「无敌中炮」林弈仙为陆、海军「前敌总指挥」,又将各地的象棋名家、高手逐一封号,委任著名棋手王浩然、关春林、万启有、邓春林、张锦荣、曾展鸿、罗天扬、张观云、杨礼源、钱梦吾为「军长」等头衔,雅号别致,轰动一时。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象棋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早在1919年,新加坡著名华侨、象棋高手张兆兰因经商来到上海,当时谢侠逊在上海棋坛风头正劲,独步一时。张兆兰在和谢侠逊交流过棋艺后,衷心钦佩,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为那时南洋诸国的华侨喜欢下象棋的人很多,也有一些高手、名家,于是,张兆兰便盛情邀请谢侠逊在方便之时能到那里弈游,后来更多次来函催促他成行。

1935年4月,新加坡、印尼一带的棋友多次盛情邀请谢侠逊赴南洋作象棋访问比赛。谢侠逊慨然前往,经香港出洋。在香港逗留之时,谢侠逊还和名震广州的著名棋手黄松轩、曾展鸿、卢辉、冯敬如等人进行了多场交流,既沟通了华东、华南棋手们之间的感情,又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在前往南洋的路上,南洋侨胞对他热情接待,礼遇有加。4月16日,谢侠逊抵达新加坡。当时南洋的华人象棋高手甚多,最负盛名的有侨居星马的象棋名家陈粤樵。还有素有「星洲棋坛三杰」之称的象棋高手苏勉之、郑丽巷、李家漠以及号称「四大天王」的郭观、蒋景云、曾喜卿、郑苏。谢侠逊在南洋游历期间的棋坛劲敌就是陈粤樵,二人多次大战,胜负基本相当。毕竟,一代棋王谢侠逊技高一筹,其余的棋手就都望风披靡了。在弈游南洋期间,谢侠逊以棋会友,因他棋艺高超,品德高尚,所以与南洋一带的众多棋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夺冠中英国际象棋赛 棋王南洋募捐为抗战

在新加坡表演时,英国皇家空军司令亨特要求和谢侠逊对弈国际象棋。这位亨特也是一位棋界高手,他是1934年的英国国际象棋赛冠军,他并没把谢侠逊放在眼里,甚至扬言愿意让谢侠逊两子。谢侠逊也是一代声名赫赫的棋王,焉肯受此小觑,当即回绝,要求公平对决,论个输赢。于是,一场临时决定的「中英国际象棋友谊赛」在嘉东华侨游泳会拉开了战幕。

比赛开始后,谢侠逊沉着应战,稳步推进,着法精妙,棋力雄健,几次搏战之后,亨特左支右绌,步步败退,落了下风。谢侠逊乘势进击,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亨特精疲力竭,阵脚大乱,遂退守自保,欲求和棋。但这时谢侠逊攻势如潮,摧枯拉朽,势不可当,只杀得亨特丢盔弃甲,一败涂地。这一场大赛,谢侠逊一举获胜,当地华侨也为之扬眉吐气,欣然喝彩,欢欣鼓舞,群情振奋。在归途之中,谢侠逊还参加了在沙面举行的中、英、美、德、奥五国「银龙杯」国际象棋大赛,他大展神威,所向披靡,以胜十八局、负一局、和一局的优势战绩一举夺得了这次大赛的冠军,再一次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他被侨胞誉为「天才圣手」「象棋之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倭寇入侵,国难当头,谢侠逊积极奔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的滚滚洪流当中。他充分利用自己的棋王影响,一边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一边募集军饷,支援国民政府的抗战。

这时的谢侠逊虽然已年过半百,但他有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抱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坚定信念,决心为祖国的抗日救亡尽一份微薄的力量。为此,他毅然将妻儿送回了平阳老家,只身来到南京请缨救国。不久,国民政府做出决定,拟派五位巡回大使,出国募捐,以作抗战军饷。其中,赴欧美各国的四人已经确定下来了,分别为胡适、陈树人、萨镇冰和于斌。那时的南洋一带都是英、美等列强的殖民地,治安秩序极差,随时都有危险,因此,唯独去南洋的募捐大使苦无合适的人选。

谢侠逊报国心切,当即找到了邵力子,毛遂自荐。邵力子为他那忧国忧民的精神和拳拳爱国之心所感动,答允为之保荐,并感慨万分地题词相赠:「胜者所用,败者之棋,明乎此义,复兴中国何难哉!」张治中将军也题词一帧:「虽剩一兵一卒,亦必抗战到底,必得胜利而后已。」冯玉祥将军手书「象棋国手」为之壮行;李宗仁将军书赠「有焦土抗战之决心,持久抗战之精神,最后胜利必属我们」,并亲自到南京车站送别。

于是,1937年年底,第二次下南洋的谢侠逊肩负着募捐军饷的使命离开南京乘火车前往广州,转道香港,乘船直航菲律宾。到达菲律宾后,谢侠逊等人受到了当地爱国华侨的热烈欢迎。据当时的《华侨商报》载:「本月24日晚7时半,在中华青年会举行欢迎棋王谢侠逊象棋抗战宣传大会。是晚,入场观战者极多,除所租一千把椅子坐满外,站立者亦在数百人以上。7时40分,大会主席许友超致欢迎词,继为商会代表陈之多和谢棋王演讲。再由谢棋王和许友超象棋表演,并由商会召开大会,一时人山人海。」华侨爱国热情高涨,高呼「坚持长期抗战!」「祖国万岁!」等口号,商会代表当场举手表决,一致同意每月捐四百万元。

自1938年1月至1941年12月菲律宾岛失守时止,广大的爱国侨胞共为祖国抗战捐款四千七百万元,为中国人民最后赢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必将永留史册,照耀后世。谢侠逊在南洋各国华侨当中募捐时,经常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棋王影响来举办一些象棋表演比赛,借此来号召聚集侨胞,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深得南洋各国华侨的拥戴和支持,募捐工作成果甚丰。在募捐义演中,谢侠逊经常故意相让,同当地的一些华侨棋手战成平局,以此助兴。

有一回,谢侠逊在菲律宾岛同许友超、李秋庵等棋坛名将连战连和。众人不解,他事后这才谈及,此行的目的是团结侨胞,劝募军饷,一致抗日的,自己人赛棋以和为贵,而不以搏杀成败为乐。正在这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失陷的消息传了过来,谢侠逊与当地的华侨领袖商定,当即召开大规模的「全菲华侨抗日救亡大会」,并亲自拟就一副慷慨激昂,号召侨胞团结抗战,救亡图存的对联,高悬会场讲台两侧。会场里的广大爱国侨胞群情激奋,当场踊跃认捐,场面催人泪下。

谢侠逊在印尼万隆义演募捐时,对广大爱国侨胞的高涨热情感触良多,想到了祖国此时的艰难抗战,想到了当年自己作为国民政府的南洋募捐巡回大使出发之际,李宗仁将军亲自送自己到南京车站,挥泪而别的殷殷期盼之情,感慨万千,题诗一首奉赠李宗仁将军,诗云:「都门握别泪盈盈,凄绝河山百战情。我到天南去做客,也将焦土谱我枰。」

在槟城时,当地筹赈组织的华侨领袖别出心裁,借用当地一个体育场画为棋枰,招募男女青年各十六人为「活棋子」,当谢侠逊和其他棋手比赛时,作为「活棋子」的男女青年在巨大无比的棋枰之上进退自如,煞是好看。引来观众人山人海,蔚为壮观,使得募捐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1938年,棋王谢侠逊来到了马来西亚宣传抗日助赈,在各处举行巡回象棋义演大赛。当时,隐居在马来西亚槟城的象棋大师杨源和深受感动,不顾将近八旬的高龄,亲临赛场,与谢侠逊举行了一场巅峰高手之间的象棋对抗赛,轰动一时。最终,比赛的结果是,素有「常胜将军」之称的杨源和虽然宝刀不老,棋力雄健,仍是略逊一筹,输给了一代棋王——「博学圣手」谢侠逊。

这时,孙中山先生当年的革命老友林星桃闻讯热情地赶来欢迎,他把自己当年与孙中山研究过的棋局奉献给了棋王谢侠逊,定名为「孙中山遗局」,这就是后世棋界盛传的孙中山先生留存下来的唯一遗局。谢侠逊说此局「全局各子,能精诚团结,拥护主帅,共御外侮」。一时马来西亚侨帮大为振奋!

谢侠逊从香港到菲律宾,再到印尼,又从印尼取道马来西亚、新加坡,最后取道缅甸回国,历时两年,风尘仆仆,备尝艰辛。一次,谢侠逊在槟城募捐时,面对持枪威胁的歹徒,他大义凛然,毫不退缩,严词驳斥,慷慨激昂,再加上旁边一群爱国侨胞的保护,歹徒最终不敢下手,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了。后来,谢侠逊等人满载着从南洋侨胞那里募捐来的大批钱物,经滇缅公路回国。途中,谢侠逊不幸染病,生命垂危,被迫于边境旅舍内接受紧急治疗,一个多月后方才脱离险境。返回昆明后,谢侠逊征尘未洗,就抱病举行了一场慰劳前方将士的象棋表演大会。这次谢侠逊奉命出使南洋共募得捐款五千余万元,金银珠宝不计其数,还动员了华侨技工三千三百人回国支援抗战,而他自己一向以俭朴自律,除车马费外(仅仅向国库支取了三千元的车旅费),从来不支国库分文,高风亮节,堪为后人师表。

马虽有八面威风 但可用兵卒制马

1939年夏,谢侠逊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后终于回到重庆,这时他已是鬓须斑白了,常在东方象棋协会内与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对弈象棋,还为《大公报》副刊的《象棋残局》专栏撰写棋稿,每日刊登一局,从不间断,既推广普及了象棋活动,也为广大棋迷增添了很多乐趣。

一天下午,时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负责人的周恩来来到了东方象棋协会,说是专门前来拜会谢侠逊棋王的。谢侠逊陡然间见到周恩来,又惊又喜,一时不知所措,窘促了起来。周恩来极是爽朗,上前来同谢侠逊握手,嘘寒问暖,和蔼可亲。一番交谈之后,周恩来提出了想和谢棋王对弈几局,谢侠逊欣然从命。于是,二人一边品茗,一边下棋,有说有笑,气氛十分融洽。二人一经交手,谢侠逊有意相让,结果是三局皆和,不分胜负。随后,谢侠逊与周恩来一番长谈,二人谈得十分投机。

他们的话题也从谢侠逊的得意力作《象棋谱大全》说到了古今棋谱的优劣短长,从《橘中秘》重当头炮谈到了《梅花谱》重屏风马的套路格局,从古代象棋名家谈到了今日棋坛的各地高手。这些本就是谢侠逊的专长,所以,一经谈及,他就谈古论今,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周恩来只听得连连赞许,称赏不已。

周恩来又说:「明人重马,清人重炮,我们应该重兵卒。」谢侠逊点头答道:「马虽有八面威风,但可用兵卒制马!」周恩来深有同感,大笑道:「对!」

这一番促膝长谈,使谢侠逊更加认识到了「兵卒」就是群众,抗日救国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广泛发动群众。后来,他把与周恩来所下的第二局的残局命名为《共纾国难》,发表在重庆《大公报》副刊的《象棋残局》上,以纪念这次很有意义的长谈。

此后,谢侠逊就常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的曾家岩,与周恩来对弈畅谈。同时,他还在《大公报》副刊的《象棋残局》专栏里连续发表了《士兵至上》、《锄奸诛伪》、《兴中扫日》、《内战自杀》等别具特色的象棋排局,借此宣传抗日,反对内战。于是有人开始对谢侠逊不满,向他发出了警告信、恐吓信,但谢侠逊大义凛然,对此置之不理。那些人见他刚强,恐吓无效,就对他下手了——谢侠逊在一次前往曾家岩的途中突然遭到了毒打,第四根肋骨被打断了,伤及左肺,口吐鲜血,当场昏倒在地。被送到医院抢救,才转危为安。事后,周恩来还专门赶到医院进行了慰问。

此后,谢侠逊又以《止戈为武》、《救民水火》、《制止内战》、《悬崖勒马》、《暴政必败》等题名排演出了许许多多的象棋残局,以此来反对国共内战。

人生百岁行程易 烂尽樵柯乐此身

1947年,谢侠逊离开重庆回到了上海,不久又返回自己的平阳老家,重新启用过去曾经用过的别号「烂柯山樵」,打算归隐山林,与象棋为伴,终了此生。

但不久,平阳县就解放了。第二年,他不甘寂寞,又回到了上海,同过去的一帮棋坛老友阔别重逢,倍感亲切,其乐融融。

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推荐下,谢侠逊成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并被任命为全国象棋协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他老当益壮,犹热心著书立说,写成了《象棋指要》一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印行,风行全国,饮誉内外,备受棋界名家的赞誉。

1981年,他听说全国棋类联赛在温州举行,兴奋不已,以九十三岁的高龄执意赴会。在会上,谢侠逊见到了闻名遐迩的共和国第一届象棋大赛冠军杨官 和第三届冠军柳大华,感到象棋事业后继有人,心中十分高兴。他还即兴与温州棋坛老将沈志弈举行了公开表演,两个老棋王披挂上阵,雄风犹在,英姿勃勃,不减当年的豪迈,一时被棋界传为佳话。

谢侠逊九十五岁时被人们誉为「百岁棋王」,他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棋艺生涯,感慨万千,写下了「人生百岁行程易,烂尽樵柯乐此身」的诗句。

1985年,上海市各界为他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百岁华诞祝寿活动,国家体委特别授予他「体育运动荣誉奖章」,江泽民书赠「百龄高手,永葆青春」,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以及我国香港、澳门两地棋界也纷纷发来贺电祝寿,亚洲象棋联合会会长霍英东还专程赶来贺寿,盛况空前。1987年12月22日,一代棋王、「博学圣手」谢侠逊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一百岁。为了纪念他,以及缅怀他在中国象棋史上的巨大贡献,1995年6月,平阳县腾蛟镇举行了数万人参加的「谢侠逊碑林」奠基仪式,现场人山人海,场面极为壮观。同年7月,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拍摄的爱国主义系列电视片之一《谢侠逊赛棋》在东方电视台播放,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附注:①本文所叙事迹综合了各家资料,主要参考了江礼先生的《百岁棋王》一文和谢瑞淡先生的《谢侠逊》一文,并参用了屠景明先生编、蔡伟林先生校的《中炮盘头马对屏风马专集》,以及张如安先生的《中国象棋史》,还酌情参考了徐清祥先生的《象棋近代国手名局》。由于此文系综合叙述,所参引的资料甚多,故此,不再一一注明出处。按:屠景明先生编、蔡伟林先生校的大作《中炮盘头马对屏风马专集》(此书第一版出版于1984年8月,时一代棋王谢侠逊仍健在)当中所记谢侠逊的出生为1887年,当属作者误记。

②张如安先生的《中国象棋史》当中转引谢侠逊的话说:「同邑黄公溯初,系提倡象棋最热心的同志。自民国元年以来,继武进孟公莼荪森后,任上海《时事新报》董事长兼总经理十有七载。刻下象棋遍满国内,人多归功于《时事新报》,实系公之一贯主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具传奇色彩的棋手,“棋仙”钟珍

钟珍,广东番昌县萝冈洞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出生,又名灵宝,为了以棋谋生,又用过弈禅、重源等名。由于他行棋颇多警着、仙着,早期人们亦称他“棋仙”。钟珍又因擅长排局“七星聚会”而被呼“七星王”。关于他的身世,有三种说法:一种说他出身于底层社会,年少时就在一家米店当佣工,为此,肩膀上总是搭着一个米袋,而被棋人称为“米仔”。另一种说法主要来自《棋城外史》,说钟珍原出身于富贵之家,因落拓不堪,当人们探询他身世时,总是避而不谈。再一种说法是,钟珍是旗人,在满清被推翻后,因恐汉人仇恨满人而不愿吐露身世。

钟珍即潜心枰场,当棋力渐进,达到相当水平后,就向广州老名手唐昌挑战。清光绪三十四年左右,广州城的棋艺以绰号“老虾”的唐昌为第一。棋艺初成的钟珍多次向唐挑战,但都为唐昌所败。钟受此挫折,仍不甘失败,每天临场看唐昌与人对弈,孜孜以求地拆解唐昌的棋路并研究破解之法。当作了充分准备后,钟珍以巨彩再次向唐昌挑战,于是,一场“钟珍成名战”拉开了序幕。这局棋由唐昌执红先行,用当头炮进攻,钟珍应以屏风马,行至第13回合时,钟以弃马陷车之法,使唐昌处于劣势。棋未到局终,唐昌因身体不支而认负,并约定明日再赛。但不料唐昌因气郁而致病,第二天不能赴约续赛,不久竟病重抱憾而去世。而钟珍却因博巨彩并击败唐昌,一举成名,成了广州的著名著手,其时只19岁。

大约在1912年之后的几年,钟珍的职业是背米袋。我们从他能够背诵诗句、写得一手好书法等情况来看,钟珍很可能出身上流社会,也可能是满族子弟。钟珍恋棋,常在送米途中,在棋摊边蹲下去看,有时乃至一看个把时辰,既是欣赏,也是研究,并常常创造出新的局法,用于实战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玩世不恭
钟珍在棋坛上还以诡橘和玩世不恭著称。“三凤”之一的黄松轩,在广州棋坛称霸多年,因为都是以棋为生,所以一直未和钟珍较过艺,但钟珍很想和黄试一次手,正面交手恐怕不妥,于是钟就想用“仙法”。有一天,钟找了个姓陈的棋客,告诉他如何如何找黄弃棋,办法及实施步骤都—一关照,还想好了万一事情败露的对策。陈棋客觉得有妙趣,就依计去约黄松轩对养。

传说
传说赛场设在陈的家里,座上无第三者,议定每局彩金5元,由黄松轩让陈二先开盘,以后老黄胜再加一先,若黄负则减去一先,直至分先或倒让先等。黄对陈的棋艺是了如指掌的,初以为二先、三先必操胜券,一先更不用说,为此,下棋时有些漫不经心,结果第一局为陈击败,而黄以为是偶然失手。第二局减为陈先,陈不但不怕,且要求彩金增至每盘10元,黄自然乐于答应。弈着弈着,陈不但能识破黄的种种欺着,而且着着深沉锋利,咄咄逼人,又使黄处于劣势而致负。第三局开始前,陈有些得意洋洋,竟要求再增加彩金,并且按原协定,应由黄先行。黄连负二局,既大惑不解,又不甘就此罢手,有先走之利,认为断无输棋的道理。

第三局黄松轩以当头炮攻陈的屏风马,至第9回合,轮到黄走子,黄走车三进二去马,于是黑马3退5,弈成了弃马陷车的局势,结果共15回合黄又失一局。

这局棋,黄松轩虽认真对待,但毕竟有些心急,当第10回合弃马陷车成立后,黄一边暗暗叫苦,一边奇怪陈君的棋艺大大超出常规,有几着十分仙妙,而且陈平日出手较快,今日却着着经过“深思熟虑”。但房中没有第三人,不可能有人帮着。当第15回合陈已成胜局时,黄情不自禁地跺了跺脚,无意中发觉脚下似有东西绊阻。黄当然想探个究竟,就故意将裤头的荷包一抖,让银角子洒得满地。于是,黄乘收拾角子的机会,弯腰下看,才发现秘密。原来,陈的脚下套着一条麻线,线头连着板壁的一个小圆洞,通向另一房间。由此可见这是一条弈棋的通讯线、指挥线,陈和黄弈棋不过是一种形式,真正和黄弈棋的人在另一房内。这个“脚套”是陈君在黄不经意时套上的,欺黄是深度近视不易发觉。黄正待发作,并拟冲入另房中探个究竟。陈知事情败露,只好按原计划行事,立即离座,陪笑认错,说“我是和七哥开玩笑的”,表示愿将三局彩金全数奉还,还要在日后赔酒道歉。至于进入另房看究竟,因陈执意不让而作罢。

诈术
钟的诡橘弃棋还反映在一些诈术上。一次,他和早期名手李贵在曾展鸿家中相遇。几句闲谈后,钟忽然邀李弈棋。李和钟曾经下过几次棋,有胜有负。弈棋开始前,钟故意抬高李,说李是“棋王”,应让自己先行。弈到第6回合,钟“马三进四”后,忽然说自己出手太快,错摸了子,“马三进四”不算。李不知是计,不同意悔着。钟又诈说,那作和棋算了,李还是不肯。此是,钟才显露本意,使出激将法说:刚才和您开玩笑,你想和我还不肯呢。钟问李贵敢不敢加彩,李认为此着是钟的错漏,自己有打马之利,当然同意加彩,于是这局棋从无彩到有彩,结果钟胜。原来,这也是钟平日研究有素的棋路,用诡橘诈术引对手入我而赢得彩金。这样的诈事多了,使人感到钟神鬼莫测。

在旧社会,以棋为业,吃的是江湖饭,长期在一个地方就不太合适,因为不管你如何变出新法子,人家总会认识你的真面目。为此,钟在广州待一段时间后,就到外地过一些日子再回广州。

钟珍有一棋友曾展鸿,常常给他带来一些外地可以谋生的信息,如华东的上海和扬州、华北的北平和天津、东北的沈阳和哈尔滨,以及安南(当时为法国殖民地)等地。去上海、扬州吧,路太远,更不用说北平、天津等地。比较现实还是安南,因为从广州南行,路途较近,且资费低廉,更因为曾展鸿在经营商业中,可以带他南行,那里不仅有许多华侨下棋,安南人中也很风行象棋。

1925年,钟珍在曾的带领下,终于踏上弈游安南之路,转辗数千里,到过南北圻一带,和当地名手交流了棋艺。在和当地的名棋手阮霸先、何光布、许文海等对局中都取得极好的战绩,又和号称“八杰”的叶世珍、胡鉴生、刘焯、郑元谅、梁桂章、吴堂、梁国强、赵文壁等好手交流,对当地棋艺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越南象棋谱》中提到“粤东三凤”的钟珍及曾展鸿两君。钟珍南游南北圻,经数载约千里之转战,一时越南棋风大盛。钟珍在安南除全局弈彩外,还斗残局。一次,当地的一个残局好手和钟约斗残局,傍晚摆出,次日上午斗。对方摆出的是《雪拥兰关》,这是《百局象棋谱》中的一个和局。钟初以为根容易,后一想,会不会有其它变化?回到旅店手脚未洗就拆棋,按书行棋,顺其自然,形成和棋,直至深夜无新发现。但钟仍未停息,到凌晨四时许,钟突然发现这局棋“脱帽”后,按百局谱走车2平8,是一步“空着”,如走卒1平2,发展下去可成黑胜局。钟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探究棋艺,并对《百局象棋谱》有所突破而取得胜利的。

二十年代前后,广州逐渐趋于安定,在伍家花园、翩翩茶室有了弈棋活动。此时钟因棋艺高而放弃了背米的活儿,专业以棋为主。在“翩翩”等处,他以弈彩过活。因为要靠弈彩生活,钟既隐晦自己的棋艺,又研究各种局法,每有成果,并不用于平时的小彩,而是伺机在大彩时用,常使对手落入圈套。钟珍曾创造一种弃马陷车法,是《梅花谱》一种局法的发展,曾使不少人入彀。为此其着被称为“仙着”,而誉他为“棋仙”。

旧时代的江湖棋手有三怕:一怕战乱无人弈棋无饭吃;二怕在老地方混下去饭难吃;三怕远走高飞没盘费。其实还有一怕——年纪渐老,而难以生活。

钟珍所处的年代,经过辛亥革命的风暴,但他挺过来了;经过北伐战争,这和钟无关,因那时他在安南谋生;可是抗日战争这难熬的岁月,他没有逃过。那时,作为一个江湖棋人,他正飘泊到汕头,希望找些棋客,可是人家哪有心思弈棋?吃饭难,吃“黑饭”更难(钟是吃鸦片的),艰难使身体虚弱,导致了疾病乘虚而入。这时的钟珍,年已60,别无他技,更乏力气,做叫化还拉不下脸,流浪街头一些时日后,终于在街头躺下后起不来了。昔日棋场的繁华成了他空灵的追思,他约于1944年至1946年“走了”[1],走向“仙国”。

钟珍死后,有人说他是饿死的,也有人说是病死的,这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死于街头!

(摘自:《象棋近代国手名局》)

另按《广州棋坛六十年史5》《第二十六回潦倒驼江钟珍埋骨》记载种珍死于1946年。其记载为:

“一九四七年初,黄启康回到战后的香港,钟珍却在号称鲩江的汕头留下来了。汕头虽是个沟通海外的十里洋场之地,但在一九四六年的劫后岁月,官员们忙于“劫收”、“肃奸”,一个区区棋人来到这里是不会有什么奇缘的。据黄启康所知,钟珍曾经为一间学校筹款建校参加了棋赛,以后即闻钟珍以贫病而死在汕头。一代棋人,从此埋骨在粤东的土地上,年五十九。”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鬼才董文渊

棋坛历史争议最大人物,千年一出顶级天才,董文渊泪目身世浮沉


董文渊,究竟他是天才,还是庸才。

有人说他是不可多得的奇才,棋界的大天才,有人说他是棋坛的耻辱,象棋国手中不应有他的名字。

作为棋史争议最大的人物,不管怎么说,天才或庸才,董文渊的棋艺水平,确实是高超。

1919年,董文渊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户普通人家,父亲董阿林,与人合伙开了一个铜匠店。

杭州历来人杰地灵,出各方面的人才,董文渊十岁时,在铜匠店既学手艺,又钻研棋艺。

董文渊从小痴迷棋迷,14岁时在当地已经无敌,覆盖周边各处,都鲜有能与之对战者。

十六岁时,董文渊振臂一呼,登台表演,他的水平之高,天赋之强,让人惊叹。

董文渊18岁,与四省名将争霸,竟然勇夺桂冠,棋坛总司令谢侠逊亲自主持,敕封他为四省棋王。

后董文渊赶往香港、澳门、上海等地,与各路名手擂台大战,番棋PK,连创佳绩,特别闪耀于香港。

其中20岁与七省王冠周德裕之争,董文渊竟十番棋前六局五胜一平,提前四局结束战斗,旁观者无不叹服,董遂为新七省棋王。

“魔叔”杨官璘巅峰时期与董文渊对决,先期连续落败,后精心准备和研制董文渊的棋路后,方得以扳回,仍伯仲之间。

正在双方相持不下之际,董文渊因故被判刑,“玩弄女性”,进了监狱,错过了全国赛。

出狱后,董文渊不单下象棋,还在围棋全国赛上进入前四名,且代表中国队出战日本。

前中国棋院院长在《超越自我》一书中夸赞他在棋上的能力非凡,头脑如此聪明,象棋和围棋都是超一流。

要知道,象棋与国际象棋相通,因而,很多的双枪将,都是象棋和国际象棋的。

象棋跟围棋都是全国前几、最顶级水平的,只董文渊一个人。

是以文渊豪言,“象我这样的,千年一出”,流传至今,成为弈林神论。

遗憾的是,又因为一些作风原因,董文渊晚期过起了流浪生活。

他不能再参加任何象棋以及围棋的全国和地方赛,只能终日到西湖边挂彩,去其他小地方“偷鸡”。

隐姓埋名,余生就在这样无尽的穷困潦倒中艰苦渡过,也鲜有人去看望或接济他。

1982年,第二届亚洲象棋锦标赛在杭州举行,香港名士曾益谦到杭,与董文渊相见。

“文渊兄,是你啊”。

“是啊,岁月无情,这一生恍然如梦,想当年在香港酣战,多么快意”。

“文渊兄,那都是几十年前了,那时你何等厉害,何其潇洒,如今”。

曾益谦不忍转身,临走赠了一些钱给董文渊,以表旧日之情,此别成永别。

1996年,董文渊去世,一代象棋高手在孤独和寂寞中,渡过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14岁地方称霸,16岁登台表演,十八岁四省称王,二十岁完胜七省棋王,辗转各地,全无敌手,连魔叔都敬畏三分,一时间堪为平起平坐。

不可思议的是,他的围棋水平,竟毫不逊色于象棋,如果不是因为入狱和无法参赛等问题,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家暄面馆,董文渊的旧居下,开了这样一家小面馆,宅内还是破旧无比。

遥想他在香港当年,青年时意气风发,极具英姿,晚年老态龙钟,愁眉不展。

又是一个午后,衣衫褴褛的董文渊跟茶馆棋友讲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偶尔也有人请他吃酒喝茶,看,这就是董文渊,他开怀大笑,快乐的像个孩子。

那一天的雨夜,董文渊想起周德裕,写下《对局书怀》,想到杨官璘,忽然痴笑,这小老弟,颇具感怀。

夜里几稍孤寂,风带走了他的思绪,看到自己,他竟偷偷的落下泪来。

文渊啊,天造之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棋圣彭述圣

彭述圣(1874─1960),时人呼之为“彭高棋”。因以棋为生,下的大多是饶(让)子棋,他既能饶先、饶单马、饶双马、饶车,还能饶炮、饶双仕双相,又被誉为“饶子大王”。

1931年春夏之交,58岁的彭述圣在挚友王和生等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毅然踏上东行之路,他要以西北第一手的身份,去北平会会高手。那时,交通工具简陋,从兰州到北平,行程历时一个多月,到达北平已是初夏天气了。

彭抵北平后,下榻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的甘肃会馆里(会馆免费接待乡亲)。头几天,他先到天桥一带转悠,在孙家和舒家的棋摊上观战,以了解京城棋手的实力。看到关键之处,彭不免插话,人们发觉彭的棋艺非同一般,经掌柜舒三邀请,彭去二友轩茶社弈棋,那些坐堂棋手,被彭一一击败。一天彭行经水仙亭棋社,见门前挂有“北国棋王那健庭手谈候教”的牌子,即进入茶馆,要求和擂台主那健庭对弈。首局,彭一路领先,气势逼人,中局那即败阵。次局,那一开局就发动攻势,企图弃子抢攻,但彭应法细密,后发制人,再胜一局。那初战两局失利,心有不甘,研究对策后邀彭再战,并由名流许阔亭悬彩助兴,场地也换到比较清静的石头胡同茶馆,共下11局,局势一边倒,那敬而畏之,不敢再斗。北京大名手张德魁闻讯,不信彭如此强大,邀之决斗,共弈七八局,未能一胜(有的棋书却有张胜彭的棋谱,不知从何而来),不得不甘拜下风。彭在北平连胜京华诸多名手后,东北名手徐词海、赵文宣和天津名手钱梦吾亦赶往北平会战。沈阳名手徐词海在一家棺材店中与彭对弈三天,负六局,和一局;徐在甘肃会馆胜过彭一局,徐对此胜局视若珍宝,当晚就交与那健庭,让那发表在《时言报》“象棋管见”专栏上;又在启新茶社、聚贤茶馆等地和彭对弈,才互有胜负。彭对锦州赵文宣之战以两胜一和一负领先。钱梦吾、赵松宽、李同轩等纷纷被彭击败,没有一人能挡住彭的棋锋。还有一些高手,被彭让马、让炮击败。如二十八宿之一的任秀亭,平时和张德魁弈棋,张大约只能让二失,而彭让他一炮,连胜两局,使任秀亭赞叹不已;汤如意被让一炮、双仕相连负二局;宁宝丰被让三先、一马均不支。彭的全套功夫和深厚功力,使华北、东北的诸大高手心悦诚服,皆誉彭为“西北棋圣”。有虚心向彭求教者,彭也不秘笈自珍。如徐词海负了六七局后,心服口服,彭除了指析对局外,力劝其熟读古谱《适情雅趣》,后徐的棋艺果有精进。又如“四小”之一的侯玉山,被彭让左马击败后,跟彭刻苦学习,收益最大。新中国建立后参加第一届全国象棋锦标赛,即获得第五名,后被授予象棋大师称号,进入国手行列。

当彭述圣正考虑第二步计划南下江南,征战上海等地时,“一二·八”淞沪事件发生了,举目无亲的彭述圣只好带着遗憾,束装西归。

彭述圣以58岁高龄,打遍北方名手,取得了压倒性胜利;而且在对下手的让先、让子棋方面,与其他名手相比较,更是具有明显优势。彭述圣虽与华东的周德裕、张观云和华南的黄松轩、曾展鸿等没有交过手,但人们通过胜负概率估算,还是对彭述圣的棋力一致看好。因此,彭述圣被当时福建的《象棋月刊》等称为“大国手”。

彭述圣乐于助人。大约1920年左右,西安象棋名手赵鹏程到兰州,赵是西安棋坛“四大金刚”之首,在与彭对弈中虽居下风,但两人仍结下了友谊。当彭得悉赵经济窘迫后,慷慨解囊,赠送盘缠,还竭力资助赵返西安后经营小本生意,使赵鹏程一生铭记难忘。西安象棋高手马云德(回民)因贩羊来到兰州,与彭对局被让一马仍不免受挫,彭耐心指出其行棋的弱点,马获益非浅。

解放时,已届76高龄的彭述圣,得到人民政府的关怀,被吸收为省市文史馆员和政协委员,享受殊荣。1950年,朝鲜文化代表团访问兰州,甘肃省长邓宝珊特邀彭述圣在玉泉山公园表演棋艺。1951年,青海省长赵寿山途经兰州,邓省长亦请彭述圣与爱好象棋的赵省长对弈留念。自1953年起,彭述圣主要从事棋艺整理工作,与他的好友王和生合作,编撰《传彭集》。1956年,第一届全国象棋锦标赛在北京举行,83岁高龄的彭述圣应邀担任大会副裁判长。1960年1月,彭述圣因病逝世,享年87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圣手贾题韬

贾题韬,字略候,别名玄非。法名定密。山西省洪洞县(原赵城县)罗云村人。乳名汉生。生于1909年,193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学院,先后任山西大学、金陵大学、光华大学教授。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四川棋类协会副主席等职。

贾题韬颖悟过人,天份极高,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学识渊博。尤其是佛学造诣精深,堪称一代佛学大师,在国内外佛学界享有盛誉。在法学、逻辑学、医学、诗词等学科领域,也都有一流学术水平。

人称他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贾题韬是我国象棋理论的奠基人与顶级国手。国内无人能出其右。

象棋是他一生的雅玩。虽是业余爱好,但棋艺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有《无冕棋王》之称。

钟灵毓秀,神童降世

吕梁巍峨,紫气氤氲。

位于吕梁山麓的罗云村,背靠吕梁,远眺河汾,景色优美,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名人辈出。1909年(宣统元年)11月6日,贾题韬就出生在该村一户富庻人家。其父贾仁俊,字少汉,聪明过人,是一代硕儒刘拱壁(山西洪洞堤村人)的高足。毕业于山西測绘学校。其书法过人,文章超群,以教书为业。他的邻居贾苏俊德高望重,也教书育人。贾苏俊有一义子叫王平(山西汾西大麦郊人),时任山西财政厅厅长(后退居台湾)。经贾苏俊荐举,仁俊出任晋南十三县统税委员,负责晋南的税收事务,后来任陕西韩城县长。不几年即飞黄腾达,不但在罗云村大兴土木,还在赵城县城购得庭院一座(与张瑞玑)为邻。其大门门楣上由贾仁俊亲笔手书“祥云第”。又在县城西门外堤村一带置得上好的水田百顷,富甲一方,河西有名。

其母张金巧,好义村人。大户人家出身,识字明理,笃信基督,教子有方,题韬三四岁上就识字过千,千家诗词,背诵如流。六岁在罗云村上了国民小学后,四书五经,背诵如流,不等先生开讲,其义自见,老师称奇。

贾题韬家藏书丰厚,他小小年纪一头扎在书的海洋里,徜徉游弋。八岁时,贾题韬已熟读《三国》《水浒》等经典名著,并与同龄人演讲,有声有色。九岁时,已能吟诗作对。一日久旱逢甘霖,贾题韬触景生情,随口占一首:

细雨纷纷到北堂,盆中花蕊倍浓香。

恨难逐却东凤去,永留人间伴羽殇。

有邻居家办喜事,兄第一日娶媳,妹第二日出阁。两日用一副对联。主人请了村里有名的几个识字人,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个合适的联语,正在冥想。这时,贾题韬刚好到此玩耍。其中一位就对题韬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做诗,会写对子吗?于是就对题韬说明原委。题韬听后,不加思索的说道:这有何难?随口就说:今娶明嫁百年计;隔夜成就双头喜。几位老学究一听,惊呆了。紧接着忙问:横批呢?题韬又大笑道:一来一往么。另一位老秀才称奇的同时又说:可否再来一对?题韬不慌不忙说:鼓打五福寿;拳叫满堂红。横批吗:欢天喜地。

贾题韬小小年纪吟诗作对,一时传为佳话。名噪乡里,被人们誉为“神童”。

由于题韬天资出众,所以家里听到哪里有好的私熟,就把他送到哪里游学。石止村有个硕儒办的私熟很有名气。于是,家里就把他送都石止村求学。先生学文高深,施教有方,题韬深得滋润。先生课教之外,还是个象棋迷。而且是个象棋高手。他把老将用钉子钉在棋盘上,无论给何人下棋,都不用动老将。南来的,北往的与之对弈都没有动过老先生的老将,皆败北而归。

贾题韬课余闲暇也跟着先生学下棋。由于题韬有过目不忘之能,每下一盘棋都能记在心里。他细心琢磨每一步的得失。过年放假,题韬回到家里,又翻阅了家中收藏的《梅花谱》《桔中秘》等古籍,棋艺大进。第二年开学与先生对局,先生已觉得棋力难支。先生甚是欢喜,抚其头赞曰:小子前途无量。

初出茅庐,名震北国

十三岁那年,贾题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太原省立第一中学。当时,五四运动不久,学校经常闹民主风潮,上课不正规,文体活动却很活跃,象棋斗技十分盛行。

省立一中位于并州古城上马街。贾题韬家住在西羊市。每天上下学都要路过开花市、大钟市及柳巷等。

那时,在开花市、大钟市街面上摆象棋为生游戏的人比比皆是。题韬下学归来,就经常与人下棋,赢多和少,一时小有名气。时间久了,摆棋摊的人见到这个娃娃都作揖施礼,生怕输掉自己的本钱。

在太原海子边有个开算命馆的人。此人姓赵名树德,号“半仙”,人称“神算子”,以算命为业,闲暇纹枰,并州无二。贾题韬每天下学都要路过“半仙”的算命馆。一日,见有人下棋,题韬就驻足观看。弈者是一位耋老,“半仙”棋占优势,得势不让人。棋盘上已有几分危情。老者不急不躁,四两拨千斤,一步一步的力挽败局。棋下的迂回曲折,十分引人。

贾题韬一一看在眼里,喜出望外,大开眼界。于是,经常到此,观“半仙”下棋,收益匪浅。一来二往,题韬与“半仙”熟洛了起来。一日,天气下雨,馆内无人。他便与“半仙”对弈一局。并没有取胜。但题韬熟记于心。“半仙”虽赢,但觉得十分吃力。说道:小兄弟,你的天赋很高,像你这样的年龄能有这般造诣,別人是赶不上的。

两人以棋为媒,结为晚年之交。不过两月,题韬已赢多负少,和局也不多了。

又过两月,“半仙”已不是对手了。

1925年,山西青年象棋比赛在太原举行。15岁的贾题韬是上百名青年选手中最年幼的。他沉着应战,过关斩将,一举夺魁。从此,称雄三晋。之后,他曾在北京(鲜鱼口)棋市与京城诸高手对弈,皆大获全胜。名震北国。

巡游南国未逢敌手

1927年,贾题韬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

在山西大学法学院读书的几年里,题韬出类拔萃,名噪校园。他的才华深受著名法学家法学院院长冀贡泉(山西汾阳人)的赏识与推重,毕业后被留校并任教于山西大学。开了被留校任教的先河。后还兼任了山西教育厅秘书。

由于教学的关系,他开始研究佛学,逐渐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拜能海法师为师,皈依佛门,取法名为:定密。

1931年夏,贾题韬赴南京参加高等文官考试,不幸生病,中途辍考。病愈后游历了金陵古都。

一日,在夫子庙闲逛,见路边茶馆里有摆象棋的。于是就询问下棋的规矩,提出要下一个响元一盘的。第一盘贾题韬赢了,第二盘贾题韬又赢了。对方知道遇上了高手,不敢再下了。于是双方互通姓名,才知道对方叫刘顺生,有“金陵棋王”之称。三言两语,两个人成了朋友。刘顺生对贾题韬说:现在南京的第一高手要算某院的王先生,我介绍你同他较量。于是二人来到了王先生的住院。贾题韬与王先生连下三盘,贾题韬都赢了。王先生也不是对手。

贾题韬在南京获胜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南昌棋王邓春林的耳朵里,邓春林渇望能与贾题韬一会,随以诚相邀。贾题韬应邀而往。两人鏖战两天,弈棋两局,均是贾胜。邓氏对贾题韬的棋艺十分贊叹:君之棋技,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力胜谢氏,无冕棋王

1938年冬月,贾题韬以病弱之躯来大后方成都疗养定居。他一方面精研佛学,一方面在各大、中学校任教。教学之余,常与成都诸名手对局。

天府之国棋坛卧虎藏龙,高手林立。有“五虎上将”高佛泉、朱剑秋、廖晋尧、邓季皋和陈德元,以及“龙将”周聚星、“虎将”罗雪村等,贾题韬与之弈局都要让双马或单马才可行局。被人们誉为“通城马”。

1940年十月,有“中国第一棋王”之称的谢侠逊为抗日募捐来蓉,在春熙大舞台摆擂台,走马战龙将,车轮退八骠,威风一时,棋坛哗然。

当时,贾题韬身患疟疾,体力不支。在室友崔宗复的介绍下,谢氏闻名而往。败在了先生手下,随取棋王荣衔而代之。由是声名鹊起,被誉为“无冕棋王”。

贾题韬棋艺高超,实战成绩显赫辉煌,对象棋理论的研究更是开了一代先河,被称为象棋理论研究的奠基人,国内无人能出其右。1941年出版了轰动棋坛的经典之作《象棋指归》,风靡海内外,被棋坛推为古今象棋十大名著之一。

法门龙象,懿德流芳

四川禅林自古以来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佛学界素有:言禅者不可不知蜀,言蜀者不可不知禅。

贾题韬蛰居蓉城后,广学遍参,亦释亦道,深得法润,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时间,成为了成都学术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名闻天下。

贾题韬是一位爱国志士。抗日时期,山西大学南迁,他离开学校,毁家舒难,组织成立了几百人的抗日游击队,转战于霍山汾水间。深得第二战区司令阎西山赞赏与褒奖。游击队被收编,贾题韬担任第六区军事执法官,后擢升为第二战区司令部秘书。贾题韬的足智多谋深得阎西山赏识。1937年十月,贾题韬作为阎西山的智囊团随阎西山参加了著名的忻口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贾题韬被授予国民党少将参议头衘。1948年,贾题韬被推为国大代表。

1949年,党中央从延安进京的途中,在西柏坡召开会议,对解放全中国作了布暑。对和平解放西藏定下了:解放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方针。

西藏是一个佛教的王国,只有用佛学的钥匙才能打开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门

1950年,西南军区得知贾题韬精通佛学,且有爱国之志,报请毛泽东亲批,被聘为和平解放西藏高级顾问,进藏工作,为国效力。贾题韬欣然受命,他只用了两月的时间,就精通了藏语。

他与密悟法师等人组成先遣队,先于部队冒着生命危险入藏,做了大量联络工作,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突出贡献。西藏自治区成立后,贾题韬任宗教事务委员,兼西藏自治区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为党的统战、宗教、民族事务作了大量工作。又基于个人精通中医和在工作中帮人治病取得的医疗声誉,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建立了江阳医学院,并兼任院长。将针灸医学带上了世界屋脊,培养了一大批藏族针灸医生。他亲自持针为翻身农奴治病,为他们解除病痛,被传为“神医”,班禅大师给予了很高评价。

西藏发生动乱后,贾题韬受到牵联,遭受了不公正待遇。直到1964年,贾题韬才由西藏返蓉,与家人团聚。

在身处逆境的岁月里,贾题韬处变不惊,泰然处之,随遇而安,没有丝毫的頹唐和沮丧。相反,他不遗余力的为四川培养象棋人材。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贾题韬来者不拒,诲人不倦。

先生多次被抄家,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从不向人收取任何报酬。

贾题韬为四川培养了一大批人材。他培养了刘剑青,刘剑青培养了蒋全胜,蒋全胜又培养了郑惟桐(象棋十大天王之一,第三十届五羊杯冠军)。

1980年,贾题韬的冤案得以彻底平反。此后,他历任四川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劫后重生的贾题韬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投入到佛学的研究及推广中。曾受邀在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成都文殊院等讲学,弘扬佛法。他讲课的功底深厚,引人入胜,所都之处都能起到轰动效应,影响深远。

讲学之余,他继晷焚膏,奋笔著书。他的佛学著作有:《论开悟》《坛经讲座》《佛学与气功》《坛经的知慧》……

其中《论开悟》一书,被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定为每个佛教徒必读一书。他的象棋著作有:《象棋指归》《象棋残局新论》《象棋名局精讲》等。

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贾题韬于1995年1月8日(农历腊月初八)佛成道日,上午9时30分在成都仙逝,享年86岁。遵照先生的遗愿,他的骨灰撒在了南海观音普陀山的大海中。后来,他的两位弟子将所保存的贾老数枚灵骨捐出,安葬在成都天国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及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为之题写了碑记。

高山仰止!

贾题韬无论在学界,还是在棋界都是一座丰碑!

他高洁的懿德将永世流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巡河炮王:巴吉人

晚清时期,有一位精通象棋,弈技精湛,尤其擅长使用巡河炮的高手,他所向无敌,称雄一时,被后人誉为「巡河炮王」,他的名字叫作:巴吉人。①

道台取名 下棋谋生

巴吉人,诨号「巴不斗」,满族人,约生于公元1868年(清同治七年),大概卒于公元1920年。

巴吉人的祖辈世代居住在中国的东北一带,清军入关,建立大清王朝之后,他的先祖这才来到了江苏镇江做官,世代繁衍,就定居在了镇江弥陀寺巷。

巴吉人的父亲在清末官场之中做事,曾在江南转运司管理漕运。据说,巴吉人这个名字的得来还有一个故事:话说清末同治初年,巴家夫人已经有了足月的身孕。一天,临近他家的弥陀寺突然发生了火灾,火势猛烈,一直从寺院的藏经楼延烧到了方丈室,又从大雄宝殿烧到了观音阁,大火熊熊,弥陀寺一带顿成一片火海。当时,救火的工具简陋,灭火救灾主要靠人们用水桶提水来浇,用筢杆拍打,一旦遇上大火,就只有采取拆房清场等阻断火势的办法。这场大火整整烧了三天,虽经众人全力扑救,仍然未能扑灭,眼看着就要烧到巴家了。全家人顿时惊慌失措,巴夫人心头一急,突然提前分娩了。不承想,就在这个婴儿呱呱坠地之际,那场大火竟奇迹般地被人们扑灭了。为此,当地的人们就都认为这个婴儿是吉祥的象征。消息传开,当地的官员也知道了这则奇事。随后,镇江衙门的道台经过斟酌,就为这个婴儿取名「吉人」,意思是取「吉人天相」之意。②

巴吉人自幼就酷爱象棋,天赋异禀,十余岁便棋艺精湛,在镇江一带闯出了名气。

巴吉人不但聪颖过人,而且勤奋好学,对象棋一道更是潜心钻研,精益求精。

他别出心裁,在自己卧床的帐帷之上贴了一张纸,上面画有一幅棋局。每当夜间上床睡觉之前,巴吉人一定对着棋局凝视沉思,反复琢磨,不断地研习历代象棋名家的古谱典籍,一直到实在困倦极了,这才悄然入睡。如此这般,日复一日,棋局之中的种种变化定势都已经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因此,他对于象棋一道始终是成竹在胸,了如指掌。他的棋艺也因此而日新月异,迅猛精进,渐臻化境了。

到了民国初年,巴吉人家道中落,渐趋势微了。为了谋生,他只好依靠自己的象棋弈术,下棋赌彩为业。

沿河十八打 将军拉下马

巴吉人在镇江一带的棋界有「巴不斗」的诨号。关于这个诨号的来历,流传到现在共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巴吉人下象棋之时,非常善于用炮,巡河炮、顺手炮、列手炮尤其精妙,真可谓出神入化,登峰造极,横扫棋坛,所向无敌,和他对局斗炮的棋手十有九输,所以,人们就给他取了个诨号「巴不斗」。另有一个说法是讲,巴吉人自幼爱好弈棋,勤奋用功,十分刻苦,再加上他天资过人,时常研习古代流传下来的象棋名谱,所以进境神速,棋力惊人。他十五岁时就已是打遍镇江棋坛无敌手,雄踞一方,独步一时。其父经常带着巴吉人到各地弈游,总是战胜对手,赢得彩金,满载而归。他先后在苏州打败了著名象棋高手许振藻、华洪泉,在南京击败了邹鸭子等名手,还在杭州战胜了当地棋界名家关胡子、吴之龙等人,棋锋所指,当者披靡,因而声名鹊起。巴吉人每次外出弈棋,总是遍会各地的象棋名家和高手,不但开阔了眼界,棋艺也随之日新月异,迅猛精进,愈战愈勇,渐臻上乘,从此威震镇江一带,所向无敌。有一次,他外出弈游之前,曾和当地的一位象棋好手约定决赛,但巴吉人回来之后,这位好手忽然反悔,又不愿意比赛了,原因是他担心巴吉人这次外出弈游后棋艺又增长了,自己本就不是对手,如此一来势必会输得更惨,赔了彩金又丢了名声。还有一次,巴吉人和一名象棋高手约好了比赛,但到了时候,那人托病不出。后来才透出心里话来,说是巴吉人的象棋冠绝一时,极是难斗,而与他下饶先棋或是让子棋,又觉得自己脸上无光,斟酌再三,还是罢赛不斗了。久而久之,棋界的人们就都称巴吉人为「巴不斗」了。

大约从三十岁起,巴吉人就经常在镇江城里最大的两处棋茶楼——瑞源茶楼和同源茶楼弈棋为业。因为没有敌手,所以他下的都是饶对方先手或是饶双马的棋局。即使是这样,他也照样摧枯拉朽,战无不胜,傲视棋坛,全无抗手。他的饶双马棋局尤其精妙,把「巡河炮」的威势发挥到了极致。他惯于采取一炮镇中,一炮巡河的战法,路数奇多,厉害异常,端的是出神入化,神妙莫测。

有一次,巴吉人在瑞源茶楼摆棋,突然来了一个陌生棋客,特地慕名来和巴吉人斗棋。巴吉人照例让他双马,妙用巡河炮法,把那人杀得丢盔弃甲,大败亏输,狼狈而去。事后人们才知道,这位棋客是一位致仕的将军。于是,人们就据此编了一个「沿河十八打,将军拉下马」的顺口溜,称颂巴吉人巡河炮着法的精妙无双。

巡河炮王 百战百胜

巴吉人下象棋的棋风别具一格,棋盘之上,将、士、象、马、车、炮、兵,这七个兵种的运用无不得心应手,着法精奇,神妙无双。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卒子,一旦到了他的手上,立即就生龙活虎,骁勇异常了。巴吉人十分善于用炮,堪称一绝。他在无数次的象棋实战对局之中,创新和丰富了当头炮、过宫炮、龟背炮等多种斗炮的棋局阵势。其中的龟背炮,一般的棋手认为这一着法是将力集中于一线,有蹩脚之弊。然而,龟背炮在巴吉人的手里却是龙腾虎跃,别见洞天,攻杀凌厉,锐不可当。他对这一着法运用得得心应手,精巧无双,常常能穷极妙想,以寻常人难得一见的新奇阵势取得胜局。

他曾经对人们说:「初学象棋的人,大多仅能用车,再精习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用炮了,然后再会用马。这样的棋手已经算是初窥象棋的门径,可谓登堂入室。等到他的棋艺再进步,更上一层楼时,就能学会使用兵卒了。更进一筹时,就能善于运用士、象了。再进入一个精妙的境界时,就会巧妙地运用将帅,也就可以称雄棋坛,算是一流的棋手了。」

他与人下象棋赌彩时,因为自己的棋艺实在是精湛至极,势不可当,远远地超过了一般的棋手,对手往往与他相差太多,所以巴吉人经常让对方双马,因此,他一度曾有「逢人让双马」的一代棋王巴吉人之称。又因为他在对局中,特别善于使用巡河炮的着法,当者披靡,所向无敌,因此「沿河十八打,将军拉下马」的美誉传遍了江南棋坛,被后人尊为「巡河炮王」。

巴吉人下象棋一举成名之后,驰誉遐迩,名头极是响亮,而且传得神乎其神,轰动一时。因此,全国各地、大江南北的象棋高手、名流,都纷纷前来找他较量,切磋棋艺。南京象棋高手张某、扬州象棋名将杨淦庭等人都曾经特意专程赶到镇江,挑战巴吉人。

巴吉人毫不畏惧,来者不拒,沉着应战,逐一对敌。凭着自己神妙无双的棋艺,「巡河炮王」巴吉人百战百胜,让这些象棋高手全都铩羽而归。于是,有人作诗赞颂他的高超棋艺,诗云:「双炮齐飞结阵雄,当头转角势如虹。沿河十八连环响,便似惊雷起怒风。」

镇江战茶楼 大胜「四面虎」

于是,巴吉人在江南象棋界的声名更加响亮,名气直逼当时象棋界的风云人物——扬州人索万年。③索万年是江苏邗江人,棋力精湛,驰骋江南棋坛多年,纵横捭阖,未逢敌手。他与人对敌之时,经常让人一马或者三先,在棋界有「索无敌」的雅号。

与索万年齐名的另一位著名棋手是杨健庭。清朝末年,棋坛上名噪一时、影响巨大的象棋实战棋谱《石杨遗局》就是索万年与杨健庭的象棋对局记录。被后人公认为是清末第一流象棋高手对局实战的典范作品。 ④

杨健庭棋力雄健,杀法精湛,善于用马,在棋坛之上素有「四面虎」之称。⑤他比索万年出道晚,棋艺也略差半马。后来,杨健庭专心学习,刻苦钻研,奋起直追,棋艺大进,日臻上乘。

于是,杨健庭雄心勃勃地对索万年发起了挑战。这一场较量由棋迷马德安担任裁判,选定在教场聚宝茶馆内决一胜负。

消息传开,轰动棋坛,一时间观者云集。索万年和杨健庭如期而至,众人议定他们每胜一局,可得彩金两块银圆。

棋局摆好后,索万年当即上前伸手去掉了自己的左马,提出按他二人以往对局的惯例进行。而杨健庭则坚称自己的棋艺日进千里,已然今非昔比,所以,此时不比往日,要求分先对局,一盘之后,如果自己确实不敌,那时再接受他的让马。索万年则为了保持素日的英名,坚持让马,虽经马德安和众人再三协调,怎奈索万年和杨健庭各执己见,坚不妥协。最后,众人无奈只好扫兴而归了。

这一场公开对局虽然没有搞成,但索万年与杨健庭二人由此建立了友谊,这才诞生了轰动一时的象棋实战对局名谱《石杨遗局》,传于后世,惠泽后人。

当「巡河炮王」巴吉人在棋坛迅速崛起之时,天下棋手纷纷前往镇江挑战巴吉人。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象棋名家「四面虎」杨健庭。杨健庭也是一代顶尖的象棋高手,他认为巴吉人的棋艺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都是一流的高手,应该和自己差不多罢了,绝不是不能斗!所谓的「巴不斗」只是一个棋坛神话而已。于是,杨健庭就乘船过江,直抵镇江,在瑞源茶楼向巴吉人发起了挑战。却不料,在一天之中,他竟被巴吉人连胜六局,一败涂地,只得认输而退。连大名鼎鼎的江南棋坛名将杨健庭也受挫于巴吉人,江南棋坛上下一片哗然,「巡河炮王」——「巴不斗」巴吉人的声名更加响亮了。

力战「索无敌」 和局缔友谊

杨健庭甚感脸面无光,就力请号称「索无敌」的索万年亲自出马,前往镇江挑战巴吉人,以挽回一点面子。二人为了能够打败所向无敌的棋坛新锐「巡河炮王」巴吉人,还聚在一起详细地研究了巴吉人所擅长的棋局和行棋风格,可谓知己知彼,有备而战了。

索万年为人谦逊,谨慎持重,喜欢谋定而战。他平生以棋会友,交游广阔,曾经打败了各地无数的象棋高手和名家,所向无敌。但唯独对「巡河炮王」巴吉人深感棘手,虽然好友杨健庭一再力邀自己出战,却也深知巴吉人实是自己平生仅见的劲敌,因此,索万年并没有贸然前往挑战。

索万年抵达镇江之后,先是装扮成一个江湖棋人在镇江观音洞摆了个棋摊,以棋会友。由于索万年棋艺精妙,人们口口相传,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他的行藏就被巴吉人发觉了。

巴吉人得知有「索无敌」之称的一代象棋国手索万年来到了镇江,连忙热情地把他请到了自己在弥陀寺巷的家中,好生款待。

巴吉人与索万年都是当时象棋界鼎鼎大名的绝顶高手,都十分看重自己的声誉,担心一着失误,输了棋还丢了面子,因此都非常谨慎持重,不急着比试。

但镇江的人们都盼望着这两个棋坛上的顶尖高手之间能有一战,于是,纷纷怂恿,极力撺掇。

二人几经磋商,这才约定在镇江城最负盛名的瑞源茶楼展开一场公开的棋战。

当世顶尖象棋国手之间要进行巅峰对决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整个镇江城。

「巡河炮王」巴吉人与「索无敌」索万年决战时,赶来观战的棋手已有数十人之众了。

棋战很快开始了,巴吉人和索万年二人出棋都十分审慎。但高手对决,平淡之中所蕴含的威力仍是无与伦比的;霎时间,棋盘之上风云突变,兵戈纵横,起落跌宕,惊心动魄。

二人接连大战了三天,竟斗了个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最终战成了平手。

巴吉人与索万年斗棋时,两人都是首逢劲敌,遂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天,二人战到中午时分,鏖战正酣,连午饭都顾不上吃。腹中饥饿时,就让人买了些角黍来吃。这角黍是有名的江南小吃,吃时要蘸白糖。巴吉人与索万年恰好都抽旱烟,所以,他们身边的茶几之上便都放了两包东西:一包烟叶,一包白糖。巴吉人与索万年激战之下,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竟用角黍蘸了烟叶大口大口吃了起来。等到吃完了角黍,再抽烟时,就将白糖装入了烟筒之中,点了几次火,都不能吸燃。这时,二人方才知道弄错了,惹得旁观众人一阵哄堂大笑。在二人阴差阳错地「吃烟叶」「吸白糖」之时,旁边的众人只顾观棋,竟也全都浑然未觉。由此,我们不难想见,当日巴、索二人固然专心致志与敌决战,心无旁骛,而他们的棋艺确实神妙无方,引人入胜,以至于旁观众人也都聚精会神,无心他顾了。⑥

这场巅峰高手之间的象棋大战,巴吉人和索万年功力悉敌,胜负相当,最终还是战成了和局。自来英雄重英雄,好汉惜好汉!经此一战,二人互相钦佩,都获益匪浅,遂成了莫逆之交。

后来,索万年还在镇江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经常与巴吉人在一起切磋棋艺,交流心得,还在这里收了几个徒弟。巴吉人的力作《反梅花谱》当中也有索万年的心血。

棋摊谋生 落魄投江

巴吉人的棋艺精湛异常,出神入化,精妙无双,尽管他事先总是让对方双马,对手也仍然毫无胜算,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和他对局博彩。依靠对局赌彩谋生的巴吉人越来越拮据,困顿不堪了。

无奈之下,巴吉人只身来到上海滩,摆了个棋摊谋生。不料,穷困潦倒的巴吉人,与街头摆棋摊的一个同行发生冲突,那个有黑道背景的同行纠集了一群小流氓将他围住殴打了一顿。

巴吉人一气之下,就投黄浦江自杀了!死的时候,年仅五十余岁。 ⑦

一代象棋宗师、「巡河炮王」巴吉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

棋谱传世 以炮制马

巴吉人不但棋艺高超,精妙无双,所向无敌,还十分注重将象棋的实战经验、心得进行科学总结,归纳整理为象棋实战着法的理论。他花费数年心血写成了《象棋梅花心法谱》一书。但是,此书写成之后,却一直未曾刊印问世。

在巴吉人前去上海摆棋摊谋生之前,他将这部倾注了自己毕生心血的力作,珍而重之地交给了自己的好友李志良,托他善为保管。所以,此书才得以留存了下来。

后来,有人按谱排演了数局象棋,觉得着法异常精彩,匠心独运,别开生面,丝毫不逊于古代的象棋名谱。于是,人们便从中陆续抄了八局出来,因为巴吉人的书稿中有破《梅花谱》中的屏风马之局,所以被改名为《反梅花谱》。

巴吉人的原著《象棋梅花心法谱》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共七局:饶先四局十变,得先三局四变;第二部分共五局:得先二局十二变,饶先三局四变。而抄本《反梅花谱》仅选了其中的八局,共二十五变,遗漏甚多,至于局名也稍有差异。但因《反梅花谱》广传于世,风行甚广,而巴吉人的原著《象棋梅花心法谱》反而趋于湮没无闻了。

《反梅花谱》集中反映了象棋艺术中「以炮制马」的思想,展现了「巡河炮王」巴吉人一代棋王的不世风采,它既有推陈出新的见解,又有新颖独创的布局,完全可以同清末吴梅圣的巨著《梅花谱》相媲美!当代学者张如安先生认为,巴吉人的《反梅花谱》与吴梅圣的《梅花谱》是晚清两大高水平的全局棋谱著作,堪称双璧,足以代表晚清象棋艺术的最高成就。《反梅花谱》这部巨著形成了晚清棋坛「炮马争雄」的生动局面,在中国象棋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古名谱

纯阳道人《自出洞来无敌手》,

明代朱晋桢《橘中秘》,

清代王再越《梅花谱》,巴吉人《反梅花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棋元帅:棋局寓深意,陈毅将军美名扬

陈毅同志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生前酷爱棋艺,1960年一次全国棋赛中他曾说:“我是解放军元帅,也是三棋元帅,是支持棋类事业的。”在他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三项棋得到飞速发展。至今有关陈老下棋的轶事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其中有这样一个传说:解放战争苏中七捷打响之前,陈毅率领部队驻在苏北根据地的一个村里,村里有一个善下象棋的教私塾的老先生。一日陈毅工作之余,棋兴大发,就和几位警卫战士下象棋消遣。几局过后,战士们都不是对手。一个战士提议去请教书先生助阵。陈毅听见连连摇手说:“不要去请,还是我登门求教吧。”说完他就信步走到私塾去拜访老先生。陈毅等人一进门就看见墙上挂着一块大棋盘,就对老先生说明来意。老人听罢立即爽快取下棋盘,并请战士找了钳子把钉死的黑将拔下来。陈毅看到惊奇地问:“老先生为何要把黑将钉死?”老人听罢微微一笑说:“我下棋从来不动老将,今天你是客人,就破例了。”

两人坐下对弈。第一盘陈毅攻势甚猛,经过一番激烈拼杀先胜一局。第二盘、第三盘,陈毅由于心中有底,攻势更猛,但老先生行棋细腻绵密,他几经冲杀,均无建树,最后以和棋告终,老先生推开棋盘,捋着胡须笑呵呵地说:“我棋下得不好,让你见笑了。”

过了一段时间,陈毅打了胜仗带领部队回到这里休整。一天夜晚,他又来到私塾想找老先生下棋。老人一见他进来,就主动摘下棋盘,却不再拔掉老将上的钉子,陈毅见了暗笑,却不便说什么。第一局老先生行棋奇特,攻势凌厉,全不像上次那样迟缓,结果陈毅招架不住,先败一盘。第二局陈毅细加捉摸,认为第一局自己走棋太随手,因而每一步都认真思考。不料十几个回合后,棋局又落下风,虽极力支撑,但回天无术。陈毅连失两局,心中疑惑:老先生棋艺水平为何提高得如此之快?整军再战,陈毅行棋慎之又慎,棋局一直相差无几,他本想谋一盘好棋,但老先生毕竟棋高一筹,最后以微弱优势再下一局。陈毅连败三盘,心中好生奇怪,问道:“老先生,您上次对弈动了老将我还能一胜二和,这次您不动老将,我为什么反而不能赢棋了呢?”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你上次身后跟着带枪的战士,我一看就知道你是解放军的首长,后来从你们的交谈中又得知你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毅将军,那时听说你们要在苏北打大仗,战斗之前我怎能挫伤指挥员的锐气呢?所以当时我没有赢你的棋。现在你指挥部队打了大胜仗,我胜你三盘是为了让你头脑冷静一下。”

陈毅听了连忙躬身一礼,说:“在棋艺上您是我的先生,在对待胜负上您也是我的先生,您就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这时,屋里爆发出一阵愉快的笑声。

陈毅同志谦虚好学,虚怀若谷的美名至今仍流传在苏北广大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荣华:没有完美无缺的布局,只有自己最喜欢的布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1-17 21:53 , Processed in 0.1162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