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97|回复: 0

名家博士论文 22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论文 1948 年芝加哥大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8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家博士论文 22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论文 1948 年芝加哥大学

作者:宁笔 | 发表时间:2024-1-22 08:35 | 个人分类:名家博士论文 |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截至目前,9 位华人获得诺贝尔科技奖,详见表 1 。其中屠呦呦先生没有博士学位(先生 1955 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直至 1983 年我国才有新中国第 1 批博士),其他 8 人均有博士学位,相应的博士论文在科睿唯安的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ProQuest 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也均有收录。因为杨振宁和李政道是同年获得诺贝尔奖,所以一般不说哪位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说首次可以,这时要同时说杨先生和李先生,遵循诺贝尔奖官方消息:杨先生在前、李先生在后。

表1:华人诺贝尔科技奖博士论文



中国科学院官网对杨振宁院士的介绍如下:网址 https://casad.cas.cn/ysxx2022/ys ... 090624_1808811.html ,物理学家,主要从事统计力学和对称原理、粒子物理研究。1922 年 9 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 至 1944 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48 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 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名家博士论文 6 :杨振宁先生之父杨武之教授博士论文 1928 年芝加哥大学》,我们聊到了杨武之(杨克纯)教授的博士论文,杨武之先生1928年取得了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20年后,杨武之先生的长子,杨振宁先生,也取得了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杨振宁先生的博士学位,题目为:On the Angular Distribution in Nuclear Reactions and Coincidence Measurements(关于核反应中的角分布和符合测量),论文全文,杨振宁博士论文.pdf 。此文收录在科睿唯安的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ProQuest 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1825276

杨先生的博士论文,的确很短!连头带尾才 26 页!但也不是网上瞎传的 13 页或 10 页,掐头去尾怎么算也至少有 17 页。不确定是不是全世界最短的博士论文(网上有一些讨论,但都不能算系统研究哈),但肯定算非常短的了。此博士论文也公开发表在 1948 年的Physical Review上,DOI:https://doi.org/10.1103/PhysRev.74.764 ,已经开放获取,略有精简,加上排版原因,8 页多。不少期刊界的朋友,关心博士/硕士论文是否可以在期刊上再发表?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至少很多年前,很多大师的博士论文的精华,是在期刊上再发表的。

这篇博士论文,提供的杨先生的生日是:1922 年 9 月 22 日。这和中国科学院官网给的 9 月符合,但目前杨先生生日用得比较多的是 10 月 1 日。杨振宁 1922 年出生于合肥,当地当年一般用农历多(现在也依旧大量使用农历),甚至很少用阳历。据说 1944 年在美国驻昆明领事馆申领留学护照时,杨先生当时只记得自己农历生日是八月十一日,那个时候没有万年历这样的小工具,其急中生智毛估带猜(这个词也很合肥)加了一个月又十一天,填成 9 月 22 日。因此其护照等证件都是这个时间,后面慢慢地就多用这个时间了。其实,普通人农历生日错当成阳历生日的比比皆是,这一般也没啥影响。杨先生成名以后,主动被动,重新校正了其生日日期,不过也巧,与新中国生日同一天了。

这篇博士论文在杨先生的学术生涯中,地位如何呢?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大师们的博士论文有石破惊天的,也有其实不那么重要的。表面上看,这篇文章及对应的成果,没有列入杨先生的重要成就。2012 年,清华大学送给杨先生的 90 岁生日礼物很特别,是一块黑色大理石立方体,底部刻:恭祝/杨振宁教授/九十华诞/清华大学;顶部刻: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4 个垂直平面则从左侧开始顺时针依次刻着他对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 4 个领域的 13 项重要贡献。这 13 项中没有其博士论文。但其实不然,杨先生博士论文最终选定为理论物理也不是实验物理,这对其一生影响很大。有事实表明,其博士论文的选题过程,是比较曲折的,最终选定这个方向,他本人说:如释重负。他本人对自己的博士论文的评价也较高:“我的博士论文是我进入对称与不变性(Invariance)领域的第一篇文章。紧接着又发表了我在此领域中第二篇文章,是关于 π0 的自旋的工作,其中仔细分析了场论中不变性的群论表示。这两篇文章使我一跃而成为用群论与场论分析对称的专家。 ”其博士毕业后,可以留在芝加哥大学做教员(Instructor)、1 年后申请大名鼎鼎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成功,相信其博士论文均有助力。




图 1 :清华大学送杨振宁的 90 岁生日礼物

合肥肥西县有个三河古镇,镇上有“杨振宁旧居”,不确定先生在此居住多久,应该与其外婆家是三河的有关。


图 2 :合肥肥西三河古镇的杨振宁旧居

杨振宁先生的亲弟弟,杨振平(1930 年 11 月 17 日 - 2018 年 5 月 1 日),也是留美博士,1961 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文摘也收录在科睿唯安的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 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2078169 。其 1948 年和邓稼先一起去的美国, 后一直定居美国,曾任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兄弟俩和邓稼先先生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邓先生的博士论文详见:《名家博士论文 1 :邓稼先先生博士论文 1950 年普渡大学》。


图 3 :1949 年夏,杨振宁(左)、邓稼先(中)和杨振平在芝加哥大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2-22 19:5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