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0|回复: 1

希望王元院士多鼓励年青一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8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希望王元院士多鼓励年青一代
——给王元院士拜年了
雷  明
(二○一二年元月十二日)
王院士,龙年即到,在这里先给院士拜个早年,祝老人家健康长寿。
1、最近在一个朋友家里,看到了一本2009•8期出刊的《科学中国人》(真神!美国有《科学美国人》,中国也有《科学中国人》,是不是日本也有《科学日本人》呢,……),该杂志里的“院士感言栏目”中编辑以《不要去做哥德巴赫猜想 还是把基础打好》为题,刊出了我们的数学前辈王元院士不知在什么时间、好象是在对中学生的讲话中说的一段话:“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个数学模型,以它作为模型,可以给数学带来新的方法、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如果一个问题的证明不能带来新方法、新思想和新理论,那么这个问题就不重要,这样的问题多得很。对于年轻人来说,打基础很重要,如果要搞这个问题,最低限度,你应该有大学数学专业的毕业的知识水平,并将已有的文献都看明白了才能做;否则,就是浪费时间。”不知院士看没看到过这期的《科学中国人》,你看没有看到别的院士都在说些什么嘛。别的院士一个个都在鼓励着人们如何去搞好科研,如何去拼博,创造新的奇迹;而唯独只有你,我们的头号大数学家,却在为年青一代研究“难题”泼冷水。这与三十多年前的1980年1月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卷上由王元院士所写的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哥德巴赫的“猜想”是什么》一文中的论调真不愧是出自一个人肩膀上的那个园形物体的顶端。院士在这篇文章中说:“如果连数论基础知识都没有认识,前人的成果也没有摸过,而凭着热情来企图证明(1+1),那只能是浪费时间和导致错误的结果。”在相隔了三十多年的这两说法是何其的相同呀!王院士在以上的《哥德巴赫的“猜想”是什么》一文中,当讲到陈景润的“陈氏定理”时院士还说:“这个定理受到了世界数学界的重视,不少数学家致力于简化这个定理的证明。目前世界上已有5个简化证明,最简单的简化证明是我国数学家王元、丁夏畦和潘承洞共同作出的。”这无非是说自已已经是超过了陈景润嘛。我记得在2006年7月底到8月初的某一天晚上,中央CCTV—10台的电视节目中,你还提起陈景润给你讲了三天课,你说你没有提出问题,陈的论文才得以发表了出去。这不就是在说陈景润也是在你的“帮忙”下才出了名的吗。否则陈景润的论文可能还在“封锁”着,还在睡大觉呢。多么可怕呀。在这个电视节目中,你仍然多次在阻止业余数学爱好者和青年学生对“哥猜”等这类历史数学难题进行研究,其论调仍然与以上的论调基本相同。就是在你的电视节目播出后没有几天,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就冒天下之大不违,冒犯了你的“禁令”,公然于8月10日在宁夏银川的数学“三会”(即第五届全国现代科学计算研讨会、第二届西部地区计算数学年会暨首界海内外华人青年学者计算数学交流会)上作了题为《集论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学术论文报告,公然与院士唱反调,提出了逆向证明“哥猜”的想法。提出既然不能对所有的偶数进行分解,使其都写成是两个素数的和,那么我们可以根据素数的无限性(素数是可数集合),把任何一个素数都与其它素数都相加一次(包括与该素数本身相加的一次在内),可得到可数个可数集合,这可数个可数集合的并集仍然是可数集合。该并集中的元素都是大于等于6的偶数,只要证明这个并集与所有大于等于6的偶数集合是同一个集合,则“哥猜”不也就被证明是正确的了吗。
2、王院士,你是我国老一代的数学专家,你也曾在研究哥猜中对陈景润的“1+2”(陈氏定理)的证明过程进行过简化,并与丁夏畦和潘承洞三人一起取得了(自已也说了)是世界上是最简单的简化证明。尽管是这样,但哥猜的证明还是没有最后得到解决,不管“m+n”法与“1+1”是不是一回事,但“1+1”还是没有得到最终的证明,哥猜是正确还是错误,至今还是一个迷。说明了你还没有对这个问题真正的解决。既然是这样,我认为你做为一个老一代的数学专家、前辈,应对有志研究哥猜等历史难题的下一代多进行鼓励,在指出他们研究中的错误之后,多给他们以支持。而不是动不动就指责他们:没有数论基础知知,没有多少数学基础,没有摸过前人的研究成果,都是浪费时间等等。现在请问,你一生也在研究解析数论,目的还是想解决“1+1”问题,但却没有最终解决,虽然你目前年事已高,不再去研究它了,这难道也能说你把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都浪费了吗。不能的。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至少你还取得了是目前世界上对简化陈景润“1+2”的证明过程最简单的简化证明这样的成就,这不是从你所谓“浪费了”的“时间”中“获得”的“收获”吗。所以我一直认为你多年来一再的对研究哥猜的下一代进行“劝阻”——实际上就是阻挠——是极不应当的。你能通过劳动取得收获,难道年青人就不能吗。
3、我还剪集了一小块二十年前(一九九○年前后)的《陕西日报》上转载的《光明日报》的一篇很短的报导,文章题目是《“哥德巴赫猜想”不是随便可搞的》,记者在文中说:著名数学家、学部委员王元教授最近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到许多人宣称已得到哥德巴赫猜想的完整证明时说:“这种类似的论文和信件我们已收到不下几十麻袋,都是错的,不知浪费了多少人的宝贵时间。这种问题不是可以随便搞的。”又说“事实上,解析数论中的两个重要方法——筛法和园法,就是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当时国外只证明到“4+4”,距离“1+1”还有很大距离,我们可以做出成绩。我国也确实因此造就了一批数学家,其中包括3名学部委员:王元、陈景润、潘承洞。今天再研究这个问题,难度就大多了。在国外也有个别人还在研究这个猜想,但不象我国有如此多的人热衷于此。而这些热心者大多数没有多少数学基础,这是个怪现象。”我感到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外国有一个人搞,中国有十个人搞也不算多。难道只许外国人搞,就不许中国人搞吗。中国人就不如外国人吗。你不也是中国人吗。你不是也取得了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成绩了吗。老前辈,别人给你们寄去的材料可都是用劳动换来的。难道你们就这样的对别人不负责任吗,就这样的对待别人的劳动成果吗。正因为人们都尊敬你们,才向你们请教,才把材料寄给你们的去看的。可你们连看都不看一眼,就往麻袋里一塞了事,这是什么作风嘛。难道你们科学院的档案材料就是这样用麻袋来装的吗。你看看你们那里的管理状况是个什么样嘛。是对还是不对总得要给人家一个回话嘛。不否定也不肯定,你们还算是全国的最高的最权威的科学研究机构吗。难道你们“可以做出成绩”,也“造就”了你们“一批数学家”,还有“3名学部委员:王元、陈景润、潘承洞”,而别人一去研究这个你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时“难度就大了”,就“是个怪现象”呢。如果说一个新的命题的出现,没有人去对它再进行深一层次的研究,那才是怪事呢。
4、说穿了,你们也就是为了保住你们的“桂冠”——世界最好水平的名誉。对于别人所寄的材料,如果你们承认了它是对的,那他不是就超过了你们吗。这怎么能行呢。说别人的观点不对嘛,总得要说出个名堂来,可能你们又说不出。所以干脆统统的一概都不看,就住麻袋里一塞了事。且统统的说“都是错的”或者是“没有一个是对的”。这不两全其美吗。再加上你们的“地位”所在,动不动可以利用媒体再说上几句“这种问题不是可以随便搞的”,叫大家不要再搞了。给有志热心研究难题的年青人泼一头冷水,起一个“消防队”的作用。要知道水虽是能灭火,但火大水少时水也可以助燃。真正的火情,只要有消防队在,火一定是能灭掉的,代价再大也一定要灭掉。但人们为了寻求真理的这个“火”,将是不可扑灭的熊熊烈火,任你“消防队”的势力再大,它将是会越燃越旺,是永远也不可能被扑灭的。
5、美国的阿贝尔等虽然宣布了他们三人用高速运转的计算机证明了四色猜测是正确的(尽管数学家们还有怀疑,认为没法对其进行验证),但是他还曾经说过:“四色问题的一个简短证明有朝一日会被发现,甚至被一位因此而一举成名的天才高中学生所发现。”请看一看,这样的境界是多么的高尚呀,与我们的大数学家王元院士们相比,真是天壤之别。阿贝尔的话虽短,但却含有多层次的意思在内。第一,阿贝尔等人虽然取得了在四色猜测证明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但他们还是很不满足,相信还会有别的更好的办法;第二,他们虽然取得了世界领先,但还希望别人超过他们;第三,他们不故弄玄虚,他们也不认为这个问题——四色猜测——用初等的理论就解决不了,甚至不认为用高中以前所学的知识就解决不了;第四,他们也不认为没有受过专门数学专业训练的非数学专业的人就一定不能解决;第五,他们也不认为年青人就解决不了,而是在鼓励年青人做进一步的努力。哎呀,王院士,你们是一个共产党,怎么还不如一个没有接受过共产党教育的外国人的觉悟高呢。难道你就希望在你、我这些老家伙都去见马克思了以后,“哥猜”就不要有人再去研究了吗。你能当得住吗。你现在处在“非常”的地位上,没有人敢去碰你,等你一股清烟直上九霄云外以后,说不定对难题进行研究的人比现在还会更多呢。
6、王元院士,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为什么不给后人多留一点好的印象呢。你们为什么不能象阿贝尔那样有同样的高风亮节呢。你看看现在网上有多少的人在指责你们呢,为什么不让大家对你们的高风亮节唱赞歌呢。我建议王元院士要组织起你们科学院的专业人员,在你们晚年的时候做一些好的事情,把你们收到的那几十麻袋的材料都统统过目一次,进行一下筛选,并把你们认为是说得有道理的论文在网上发表,或在正式的刊物上发表,要大家进行共同的讨论,说不定这里边就有真正的“龙”,或者由此而引发出真正的“龙”的出现。我们为什么不想走在外国人的前头呢,为什么不能走在外国人的前头呢。如果再如此对国内民间的研究人员的不重视,一味的对他们的研究进行低估,甚至进行封锁,什么事都等外国人走在前头,自已总跟在后面爬行,那么什么时候中国人才能站立在世界的最前列呢,还怎么能够科技兴国呢。如果因为你们的封锁,本应是中国人能取得难题的攻克权时,却被外国人抢在了前面,那你们将成为中国人民的罪人。过去的旧中国总处于被人欺侮的地位,总处于挨打的地位的惨痛教训难道就忘了吗,中国要想立于世界之林的前头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力量呀。
7、王元院士,过年了,我随便与你聊聊,也给你拜个早年。你不但是老前辈,的却也是老大哥,我过年也将六十七岁了,比你可能要小多了。我虽不是学数学专业的,但我多年来一直对四色问题很感兴趣,也在一个人独自的研究了多年。我认为研究四色问题,不能一味的对图去进行着色,因为图是一个无穷的集合,图是有无穷多个的,不可能把一个个的图都着色完。我用了图的每一个顶独立集内的顶点在原图中都不相邻而可着同一颜色的观点,认为任何图最少的顶独立集个数(最小顶独立集数)就等于其色数,因为色数也是在尽可能的把不相邻的顶点着上同一颜色时,图所用的最少的颜色数。用此法不对任何一个图进行着色就能证明四色猜测是正确的。如何求出图的最小顶独立集数,则要用一种叫做“同化”的图的运算,把不相邻的顶点尽可能的同化到同一个顶点中去,求出任意图的最小完全同态,这个最小完全同态的顶点数就是图的最小顶独立集数或色数,因为完全同态的顶点都是相互相邻的。最后得到了这个最小完全同态的顶点数与图的密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式,然后把平面图的密度总不大于4的特点代入到所得到的图的最小完全同态的顶点数与其密度的定量关系式中去,就使一个无穷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有穷的问题,从而得到了任何平面图着色时的色数总是不会大于4的结论。该证明过程比较的简单一些,希望王元院士能对此感到兴趣。我还根据我多年的研究,写成了七十多万字的专门论述四色猜测的专著——《四色问题与欧拉公式》一书,其中包括《图论与拓朴学简介》、《图论的基本知识》、《图顶点的同化与着色》、《四色猜测的历史及评述》、《四色猜测与欧拉公式》、《多面体欧拉公式》、《常见图及其主要图值函数的着色》、《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的4—着色》等八章,并把我以前在陕西省数学会学术年会上的学术报告,对堵丁柱等人所提问题的回答,以及我研究四色问题的经过等作为附录录入其中。现在我已开始在《数学中国》网的“哥猜”等难题研究栏目中连续发表,院士有兴趣可去看一看。另外,我本来没有研究“哥猜”问题的想法,但我根据我对四色问题这一类无穷集合问题的研究,也就对哥猜进行了不深入的一点探索,提出了我在上面已说过了的用集论方法证明“哥猜”的想法。不一定正确,还请王院士多指教。我的有关用集论方法证明“哥猜”的研究论文,也都发表在了《数学中国》网的“哥猜”等难题栏目中和我的博客上了。王院士如果有什么指教请发至我的博客或我的电子邮箱中。我的博客网址是:http://blog.sina.com.cn/leiming1946,我的电子邮箱是:ml85639720@163.com。
8、王院士,我们这些非数学专业的业余爱好者对难题的研究,以及青年学生对难题的研究,都是出自于对数学的热爱,不为名,不为利,在下面做着默默的、无人知晓的工作,不都是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吗。这些人有的还在上学,有的还在上班,有的虽已退休,但都是在完成了自已的本职事情外去加班研究的。他们不好好的去休息,不好好的去安度晚年,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的气力搞难题,不就都是为了爱好吗,爱好数学吗。可以这么说,这些人搞难题,是离不开你们这些老一代的数学专业人员的正确引导和支持的,没有你们,这些人的研究即就是有了成果,也是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的。所以我希望你们老一辈的数学专家们,张开你们的双臂,拥抱中国“龙年”的到来吧,迎接民间的业余数学爱好者加入到数学研究的队伍中来吧,迎接“龙”的出现吧,迎接中国“龙”的出现吧。
敬礼
                              
    雷  明
二○一一年元月十二日于长安
发表于 2012-1-30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王元院士多鼓励年青一代

王元院士在‘瞪眼瞧’着,对‘心硬’的人多说已无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9-30 03:2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