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61|回复: 0

[原创]纪念李政道和杨振宁获诺奖50周年(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30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                        纪念李政道和杨振宁获诺奖50周年(4)
                           ---兼谈网络论坛向何处去?                                 
                                      曾富
                          四、东西方科学文化的整合互补   
    1、中医概念的争议与整合
    时东陆先生第三点说,在中药药性的描述中,有许多中医的概念,比如寒、凉、温、热、清热、解毒、滋阴、助阳,所有这些概念都是中医理论里面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在现代科学里没有任何定义,说明它们不属于科学的范畴。时东陆也许说的是一个事实,但从科学是一种自然探索来说,中医的概念和现代科学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不同的是中医概念属于古代的形式本体论的命题图像,现代科学定义属于近代的形式本体论的命题图像;即时东陆先生这是对科学的形式本体论定义的不了解。
    李政道和杨振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的结合都有很深的情感。杨振宁与刘大钧等教授关于《易经》之争,杨振宁教授虽认为,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中华文化的归纳法来源于《易经》的观物取像,易经的分类、精简、抽象化,是归纳法的精神;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发展出推演法,如果归纳一下今天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其中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归纳法,一条路是推演法,近代科学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而发展的。但杨振宁又说,易经六十四卦由筮辞发展到“每一卦以一两个汉字为名,代表了一类自然现象、人际关系、历史发展等......到了阴阳家的理论,到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之说,都是继承了一字归纳一类事物的传统......中医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都与单音象形汉字便于提炼,便于浓缩,便于归纳,便于引为符号有关......事实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传统中国文化是建筑在几个汉字的意义上。它们是忠、孝、仁、恕、理、情、义等”。“《红楼梦》里的情和《水浒传》里的义是英文里没有的概念。对它们的了解支配了传统中国人的灵魂,很像西方的宗教支配西方人的灵魂一样。”(杨振宁. 中国文化与科学[J].中国交叉科学(第一卷):59-66. 科学出版社)
    这里,杨振宁教授也从现代科学的形式本体论命题图像思考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问题。这说明近代科学不是仅有归纳法和推演法两条路就能包括形式本体论的,正如现代经济不是仅有生产劳动和商品市场两条路就能包括股市调控的。美国布法罗大学的哲学家史密斯,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形式本体论,不但和汉字的形联系,和命题图像联系,而且与胡塞尔的先验逻辑相对应。古希腊本体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论就是要研究关于事物的本质的问题,于是他把存在区分为不同的形式,从而建立了一个范畴系统,包含有实体、质量、数量、关系、行动、感情、空间、时间。继而,德国哲学家康德为了回答自己提出的“我们的心智究竟是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来捕捉外在世界”而建立的康德范畴框架,减少为包括四个大范畴:数量、质量、关系、模态,但每个大范畴又下设三个小范畴。个人认同、日常经验、社区特质、家庭价值、科学理论、常识信念等事物,在抽象的逻辑上和背景上都将受限于各种数据,只有通过不断地赋予数据的意义,才能使它所处的环境也有意义,使它们适应周围状况从而得到合理解释。今天在使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时,自然也就可以根据康德的方法给事物建立一些范畴,然后根据这些范畴的含义来管理和使用有关数据。
    借鉴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把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及代表这些事物的范畴的形式特性进行分类,再建立规范而加以很大发展并具体化,从形式部分的“抽象形式”和“具体形式”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如像亚里士多德把“形式部分”又分为“形式本体”和“具体形式”,并从这两个方面对“部分与全体孰先孰后”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不同的形式与其全体有不同的先后关系,公式可以区分为若干部分公式(指“形式部”),这些部分可以先于全公式,也可以其中一部分先于全公式。例如,从潜能论来说,没有完成的线“先于”全线,可说是部分“先于”全体,物质“先于"”其综合实体;但若从完全实现论来看,全线是已经实现的,可以是独立的,而没有完成的线是没有实现的、不能独立的,又可以说全体是“先于”部分的。从形式本体到知识本体,可以帮助人们对于领域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把领域知识形式化,这就使之便于计算机处理,而实现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计算机之间知识的共享,实现在一定领域中知识的重复使用。具体地说,如果我们把每一个知识领域抽象成一个概念体系,再采用一个词表来表示这个概念体系,在这个词表中,要明确地描述词的涵义、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并在该领域的专家之间达成共识,使得大家能够共享这个词表,那么,这个词表就构成了该领域的一个知识本体。所以杨振宁教授说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科学都可以形式化、符号化联系的秘密。即知识本体经过严格的形式化之后,借助与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可以对于人类的全部知识进行整理和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知识网络。从已有的中医与计算机结合的成果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2、国学自然的争议与整合
    有人认为,全球化的现象就是一种消除有界限的和创造新边界的现象,或是一种文化去界限化的现象。
    所谓去界限化,就是确立叙事的元语义化,把有意义的经验世界从一个私人的、主体内的和人类中心论的建构,转移到一个越来越是主体间的和非人类中心论的实在。例如物理自然世界充满监视、刀剑、石头、树木、汽车和雨水,去界限化可看成获得信息,从最基本的工具到最动人的情感,都可装入虚拟中介的框架,而使世界经历一场虚拟化和疏远化过程---过去、现在、未来都可根据当下的时间被重塑为离散和多变的间隔。
    但有人坚持,以科学、民主为标帜的现代文明,主线来源于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主线又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海洋文明,即科学、民主的主线来源于海洋文明。即使有这种坚持西方人的元语义的有界限化,对中华远古文明也没有影响,从上世纪初开始,中华远古文明的主线来源古海洋文明的影子,已经就成为我国学者何拔儒先生争论的焦点。
    何拔儒是四川省盐亭县人,1903年公派留学日本。他从破译家乡发现的“盘古王表”,并以嘉陵江和涪江流域之间的大围坪地貌的古地质和《山海经》为据,认为人类文明的大爆炸起源于最后一次大冰期结束时的一万年前至五千年前的四川上古盆塞海和盆塞湖现象的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这是一段上古四川盆地干涸前的多次盆开和盆塞的变故时期,迫使这段时期那里产生的人类顶尖文明,随着有人向西方和我国中原及东部地区迁徙而最终转移。例如我国“天下大同”和“天下莫非王土”的古意识形态,就是这期间古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的影子:“天下莫非王土”的“王”字不作“帝王”讲,而作“统一”解释,即类似今天说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地球村”、“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地球”,那么“天下大同”和“天下莫非王土”这两者奋斗的意思就是一致的了。这也说明,“海洋文明”不是绝对的:第一,中华古四川盆塞海之外,还有大片黄土地,也要帮助;第二,古四川盆塞海要干涸,怎么办?其次,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海洋文明之外,还有马其顿以及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和其他阿拉伯文明大片黄土地的冲击,怎么办?另外,古希腊、古罗马的海洋文明自身的不成熟和内部政权及政权人物现象的斗争难平,怎么解决?所以同时理解中华远古文明主线,海洋文明在先农耕文明在后,与西方远古文明主线,农耕文明在先海洋文明在后,才是研究当前关于什么是科学不同区别发展的争论的注意点。即东西方科学文化都来源于有海洋文明的润育,是可以相互整合互补的。
    如果说有关物质的科学概念,从来就是科学研究坚持有界限化的分水岭,东西方科学文化近百年的整合,已共识到有一个比知识更天然和更基础的概念便是信息,那么按照康德的说法,有人认为事物本身就是结构信息,对事物的感知或理解才是交换信息;而比物质、信息、知识运作、获取、传播层面更为基本的,就是“形式”概念。这等于说,物质、能量的本质是“形式”,这个形式也是“信息”,形式有助于最终将心、物和意义统一在某个单一理论中。“形式”的感觉,本质,不但存在于自然科学家,而且也存在于雕塑家、画家、作曲家等人文学士,不同的是类似数学家使用数字和运算符号,而音乐家则使用五线谱和音符。对此东西方科学文化的整合互补表现的都是相同的理念——自然、和谐、美。这也许太抽象。时东陆先生第三点还说,科学对于非西方的世界仅仅有很短的历史,在科学传播到西方世界以外的地方时,这些文化和国家还没有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也许时东陆先生还没有认识到东西方科学文化都来源于有海洋文明相同的理念,即使去研究我们中华远古文明中的一些神奇的科学文化成果,也会发现西方现代科学文化与此有一定的联系。
    A、阴阳鱼图是莫比乌斯带在平面上的投影
    自从笛卡儿发明解析几何以来,现代科学的坐标系把代数乃至分析与几何两大传统数学分支统一起来,且能把坐标变换用于画中,例如吴振奎和吴健先生在《几幅名作的数学喻意》(《科学》杂志2007年第3期)中说,数学上有限与无穷均好表示,比如符号“∞”就表示无穷大(无限),但要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则非易事。而在数学中用来表示单侧曲面的莫比乌斯带,则成了画家表现无穷的素材。把一条长的纸带扭转180°后,再把两端粘起来,就成了一个仅有一个侧面的曲面,它通常叫做莫比乌斯带,这是德国数学、天文学家莫比乌斯1858年发现的。这种带子仅有一个侧面的特性,使得用笔从带子某一点出发沿带子连续不离纸面画下去,最后仍可以回到出发点,莫比乌斯称之为“单侧多面体”。人们因此产生了无穷的遐想---“∞”符号正可视为这种带子在平面投影的形状。有人认为,中国道家的阴阳鱼图,正是莫比乌斯带在平面上的投影。这是从另一层面上对有穷与无穷转化关系作了诠释。
    这里吴振奎和吴健先生说的“有人”,正是我们作的工作。所谓中国道家的阴阳鱼图,也就是《易经》中的所谓“太极图”。《周易》传伏羲氏始画太极八卦,按何拔儒先生破译的《盘古王表》:“(五)立足山海时期,约公元前5070-4170年:1、浑沌氏(共7代),2、葛天氏(共4代),3、女娲氏,4、伏羲氏,5、赫胥氏,6、东户氏(共17代),7、皇覃氏(共7代),8、启统氏(共3代),9、吉夷氏(共4代)。”伏羲氏属于我国立足山海时期的“帝王”,太极经历了由实而虚,由气到数,由理到心等曲折变化的过程。今天我们不必说这些理论都是错的,它们只不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面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哲学精神而已;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发展,新的方法的诞生,无疑地将为我们解开“太极”之谜提供全新的设备和条件:这就是追寻到了物质、宇宙的极点10的-33次方厘米的隐秩序范围,从欧氏几何(第五公设的破缺)到非欧几何(黎曼曲面),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的弯曲)再到卡路扎、克林的理论(第五维是微小圈),再到今天的超弦理论(杂化弦是闭圈),使太极数学中包含的圈态超旋思维再也隐藏不住了,使我们不能不对早期人类在《易经》时代取得的巨大思维科学成就进行再认识。马克思说:“我们不是到犹太人的宗教里去寻找犹太人的秘密,而是到现实的犹太人里去寻找犹太教的秘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这话启迪我们,仅仅依靠反复琢磨咀嚼古代中国人对太极思维那些玄虚的道学注解,是难以找到太极的真谛的。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加1958年中国的大跃进,再加60年代层子与夸克之爭的经验教训,我们提出了一个“旋”的坐标理论,即以自然事物的自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包括面旋、体旋和线旋的环量子三旋坐标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是在事物变动不居的综合运动中把握事物的存在。拿来研究太极思维,通过三旋运动秩序的揭示,解开它的秘密是,初级太极思维所反映的,正是隐秩序中圈态的三种自旋一一线旋,面旋和体旋现象,周易太极图所表现、反映的的对称、有序及混沌统一,正是这种超旋运动产生的必然结果。
    原始生活的动荡无定,反映在《周易》中,便是“(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在早期易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这种运动状态被他们以太极图徽的形式表现出来。太极图相传是从河上公传授魏伯阳,从钟离权而至吕喦,再到陈抟。陈抟是有名的华山道士,后世尊之“老祖”,他曾刊无极图于华山石壁。《宋史·朱震传》引其所著《汉上易解》言:“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穆修经太极图传周敦颐。”可见由来甚古。今天,在我们看来无头无脑的太极图徽,实际上是积淀了三旋运动的内在秩序的。即太极图徽到太极曲线采用的形式语言,其主要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数学关系“不平凡线旋”,实际上就是一种莫比乌斯带圈结构。要看出莫比乌斯带在平面上的投影被艺术化为太极阴阳鱼图,首先要抓住的数学关系是类圈体,而要理解类圈体线旋的关键,是要吃透中华远古文明主线为海洋文明在先农耕文明在后:即六千多年前,伏羲氏在教人结网捕鱼,遇到湖塘水面上的旋涡,教人制土陶生火做饭,看到锅中沸水的翻滚,就已领悟和觉察到了圈态的线旋;为了表达和传授这一数学概念,他动了不少脑筋,例如他把摆弄卜爻文字用的草节茎棍带来的蓍茅草叶,圈起来扭转比划,终于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线旋智慧现象。
    现在,我们可以揭示太极图徽所包含的隐秩序了。为简化起见,我们不妨先做个小实验。取一张狭长的白纸带,将另一面涂黑,且在正反面中央画一根直线,这样,粘合两端做纸圈,外面是白色,里面是黑色。假设有一只蚂蚁在白色一面沿中线爬行,不许超越边线,那么,这只蚂蚁爬来爬去,总是在白色的一面。相反,如果这只蚂蚁在黑色的一面爬行,那么,它也就只能老是在黑色的一面爬行了。当然,这种纸圈是不能暗示线旋的。但是如果我们改变纸带的粘合方法,即使其中一端翻一个面,让黑的一面反转过来与另一端白色的一面粘合起来,奇迹就出现了:蚂蚁如果在这种纸圈上自由爬行,它不跨过边线,就能到达黑白两面所有的地方,于是纸圈变得只有一个面了。这就是1858年莫比乌斯首先发现的数学现象,后来这纸圈被命名为莫比乌斯圈或莫比乌斯带,并被誉为人类的“智慧圈”。
    莫比乌斯圈所暗示的就是线旋,说得更明白一点,即不平凡的线旋。太极图徽所积淀的也就是这种不平凡的线旋运动,在这里,完成太极图徽形式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有两点:一是莫比乌斯圈所包含的线旋运动;二是阴阳关系。然而随着形式上的抽象与简化,并最后演变为纯形式的平面几何图案,它所积淀的线旋意义便逐渐地不为人知了。如果将将莫比乌斯圈看成一理想的类圈体,那么我们将会发现,蚂蚁从某一定点出发向预定方面爬行一周回到原出发点,那么它完成的运动实际包括了二项:即面旋一周,线旋一周。蚂蚁的运动轨迹,实际上是面旋与线旋的合成运动形式。由此可知,被人们称为“太极阴阳鱼”或“黑白互回图”的太极图徽,它所积淀的内容实际上是三旋运动。应当说明,它所表示的线旋意义有大量的生活现实为依据的,大自然无穷无尽的旋涡、水旋涡、火旋涡、风旋涡等等,都是线旋的表现。古老的中医学里的子午流注,灵龟八法、五运六气,也都是在太极循环对流思维的影响下,对大量的天文、气象、人类疾病进行观察、概括、抽象而产生的近乎三旋转座子处理的理论。
    我们的论文《太极思维的三旋数学模型》(思维科学通讯,1987<1>)、《论太极思维的三旋数学模型》(上饶师专学报,1988<1>),专著《中国气功思维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三旋理论初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等都有介绍。还两个小故事:一件是李以渝老师和我们一起在成都参加学术研讨会,我们把太极阴阳鱼图是莫比乌斯带在平面上的投影的事和资料告诉了他,李以渝把它写进了自己的论文,发表在黑龙江省的《求实》杂志上,该文又被《新华文摘》转载,引发著作权争议,《求实》杂志主编还来信作了解释,李以渝老师后来发表的文章也标明不是自己的发现。另一件是1989年8月初,武汉大学数学系文志英教授专程从武汉大学来四川大学参加分形理论研讨会论文的终审,四川大学李后强教授把我们介绍给他。文志英曾被公派留法,就读于分形理论创始人B.B.Mandelbrot的门下,文志英要我们讲一些三旋与数学联系的例子。当我们讲到三旋的非平凡线旋研究,使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就是著名的莫比乌斯带时,文志英兴奋得一巴掌拍打在桌子上,说:“太好了!三旋联系太极图,把中国发现莫比乌斯带比欧洲提早了两千多年。我这次来成都回武汉后,就要出国作访问学者。请马上把这个研究写篇文章寄给我,我好带到国外去发表。”真是阴差阳错,我们回去写给文志英的文章装到了给黑龙江省党校刘奎林教授的信封,而把给刘奎林的论文装到了给文志英的信封,三个月后刘奎林老师回函才知道当时装错了信。
    B、幻方数学与唯象定域规范超弦场论
    沈康身先生在《数学之美如同西子》(《科学》杂志2007年第2期)中说,幻方的发明权属于中国,先秦典籍《书经·洪范》已明确记载洛书图,即三阶幻方。幻方本身构成8对和都是15的三数组,已够得上变幻莫测。洛书图还有三怪:(1)上、下行,左、右列各自三数平方和相等;(2)顺时针3,9(=32),27(=33),81(=34),逆时针2,4(=22),8(=23),16(=24);(3)三行、三列、三条左-右对角线数字组成的三位数构成回文二阶等幂和数组,例如4922+3572+8162=6182+ 7532 +2942,…。我们知道1~9为元素的三阶幻方只有一种,但经过旋转、对称还有其他7种形式,唯独洛书图同时具备上面的性质。南宋杨辉《续古摘奇算法》(1275年)还讲述了幻方构造法创作4~10阶幻方多种,其中四阶幻方除了幻方属性外,也有三怪:(1)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元四方阵各有和34;(2)上二行、下二行、一三行、二四行、二主对角线、非主对角线上各自8数平方和都等于748;(3)二主对角线、非主对角线上各自8数立方和都等于9248。1759年数学大师欧拉发表在《柏林皇家科学院院报》(1759年)上的五阶幻方,也才是对称幻方(即关于中心13对称两元素的和都是26),而有特异的性质:从元素1开始,以自然数为序、按马步指向1,2,…至25个元素,时上时下、忽左忽右,走完全局无一重逢,也无一空格,令人拍案惊奇!
    把环量子三旋理论、超弦/M理论和圈量子引力理论等看成是同一种理论的三个层次,而能把它们统一起来,现称为“三旋/弦/圈理论”,简称为SXQ理论。学习杨振宁先生的规范场理论和庞加莱猜想,把SXQ理论联系唯象规范场和二次量子化,庞加莱猜想也许就同时联系着超弦理论的开弦和闭弦。即按庞加莱猜想正定理,开弦能收缩到一点,就等价于球面。按庞加莱猜想逆定理,闭弦能收缩到一点,是曲点,就等价于环面。它们都是整体对称的。同时,庞加莱猜想球点和曲点反过来扩散,也分别是球面和环面,也是整体对称的。因此,我们称标准的理想的“开弦”和“闭弦”,为唯象规范超弦场论的整体对称。而奇异超弦场论是指,类似开弦能收缩到一点,等价于球面,但球面反过来扩散,却不能恢复成开弦这类情况;如果设定:开弦等价的球点扩散,但不是向球面而是向定域对称的杆线扩散,我们称为“杆线弦”;按庞加莱猜想正定理,化学试管类似的三维空间,也是能收缩到一点而等价于球面,所以球面的一条封闭线如果不是向自身内部而是向外部定域对称扩散,变成类似试管的弦线,我们称为“试管弦”。这样开弦的定域对称就有两种:“杆线弦”和“试管弦”。而且,我们也要把开弦这类量子场论的定域对称函数变化算符化。
    同理,闭弦等价的曲点扩散,但不是向环面而是向定域对称的管线扩散,我们称为“管线弦”;按庞加莱猜想逆定理,套管类似的双层管外层一端封底,这类三维空间也是能收缩到一点而等价于环面,所以环面内外两处边沿封闭线,如果不是向自身内部而是分别向外部一个方向的定域对称扩散,变成类似套管的弦线,我们称为“套管弦”。这样闭弦的定域对称也就有两种:“管线弦”和“套管弦”。而且,我们也要把闭弦这类量子场论的定域对称函数变化算符化。   
    解答唯象规范场和二次量子化就是,从庞加莱猜想联系“开弦”和“闭弦”一次量子化共形,对应的是球面和环面。引出的“杆线弦”及“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就是一次量子化共形。“杆线弦”及“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虽说都在普朗克尺度的数量级范围,但在这个数量级有1至9个范围单位。所以它们的长度与直径比,可以把它们看成类似一根纤维。即使像“套管弦”是环面内外两处边沿封闭线,不是向自身内部而是分别向外部一个方向的定域对称扩散,变成类似“试管弦”管中还有一根套着的管子,此管子可以两端相通,但其直径也可以在普朗克尺度的数量级范围,而且也可以使它的整个长度与直径比类似一根纤维。这样把众多的这些“杆线弦”、“试管弦”、“管线弦”、“套管弦”纤维分别捆扎起来,也可以分别叫做“杆线弦”纤维丛、“试管弦”纤维丛、“管线弦”纤维丛、“套管弦”纤维丛。“杆线弦”纤维丛如果横截面积很大,类似一面墙或屏幕,它的两边是无极性的。但“试管弦”纤维丛就不同了,这样的一面墙或屏幕两边有极性,类似亲水性和避水性的两面膜。与“杆线弦”纤维丛、“试管弦”纤维丛的不透性相比,那么“管线弦”纤维丛的可透性,使它类似费曼说的双缝实验的双缝屏的双缝无限多,就成了“白板”的那种情况。“套管弦”纤维丛由于套管弦外管一端封了口,使纤维丛的组成像一面筛子;筛子孔眼小,装兰球、乒乓球落不下去,但装芝麻、小米就有隧穿效应。把这幅唯象图引进到量子真空的各种夸克场真空、轻子场真空、规范场真空和希格斯场真空的涨落中,瞬子解最类似“套管弦”或“套管弦”纤维丛。瞬子解又称赝粒子解,属于真空解或真空态,具有贯穿不同拓扑性质的各个真空态之间的量子隧道效应。
    众所周知,纤维可以像纺纱织布一样地进行编织。1992年有科学家将编织概念引入圈量子引力。表示编织的这些态,在微观很小尺度上具有聚合物的类似结构,可作为真空泡沫、时空泡沫的形式化,而看作是相互交缠的诸环构成的一个3维网络。“开弦”和“闭弦”,以及从它们引出的“杆线弦”及“试管弦”、“管线弦”及“套管弦”可以作纤维看,是能够编织成诸环构成一个3维网络,或者作成布一样的编织态的,但这已属于更复杂一些的相变。这里,我们不准备给予讨论。根据量子理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精确量度有一定的限制,在普朗克时间和尺度情形的粒子能量是10的19次方GeV,这称为普朗克能量。这个能量值是很大的,说明要进入普朗克尺度不容易。而且微观能量的波动只能是驻波,即波段是等长的等量分割,这是波的隧道效应要求的。而普朗克的时间尺度是10的-43次方S,普朗克的空间尺度是10的-33次方CM。在普朗克尺度的数量级范围内,普朗克尺度、普朗克时间、普朗克能量有1至9个“绕数”,即由小到大有九个号码。它要实施波隧道效应的纵横等量分割,这1至9个“绕数”的纵横安置,实际就是求3阶纵横图。它类似物理学上的最小作用量。纵横图亦称“幻方”。量子隧道效应的实质是,粒子“借”到的能量△E要越过势阱,不仅要量值大以及还得快,而且纵横或交叉、折断泛对角线,都要求的等量分割值,类似要选普朗克尺度幻方或普朗克尺度幻方泡沫的编织态。
    即瞬子解中有个“绕数”(N)的势垒概念,对应“套管弦”或“套管弦”纤维丛,实际类似指其中通管孔径大小不等的号数。以绕数为N表示的真空态,在不同“套管弦”孔径类似的绕数N的真空态之间,有可能不是相互孤立的,即在不同绕数的量子真空态可以隧道贯通起来。这是一般所知的1维量子力学势垒穿透效应的直接推广。真空隧道效应-瞬子-连续真空态,由“套管弦”或“套管弦”纤维丛图解,拓扑不同的规范空间有隧道效应。规范真空是各种绕数N的真空态的线性叠加。各种绕数N的真空态之间的隧道效应,通过规范的瞬子解而实现;在普朗克尺度的数量级范围就是因为“套管弦”既有极性,又有可让普朗克尺度的数量级范围的粒子通过的小孔。
    从李政道和杨振宁获诺奖到产生SXQ第三次超弦革命,正是50周年,联系幻方的发明权属于中国这门非常古老而又神奇的数学,我们称之为普朗克尺度幻方,或普朗克尺度幻方地板、普朗克尺度幻方纤维丛、普朗克尺度幻方编织态、普朗克尺度幻方真空泡沫......
                        参考文献
[1]杨本洛,自然科学体系梳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美]卡尔.萨巴,黎曼博士的零点,上海教育出版社,汪晓勤等译,2006年5月;
[3][英]R.L.普瓦德万,四维旅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胡凯衡等译,2005年10月;
[4]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月;
[5]于敏,宇称守恒定律是怎样被动摇的,人民日报,1957年2月23日;
[6]薛晓舟,量子真空物理导引,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7][美]霍根,科学的终结,孙雍君等译,远方出版社,1997年10月;
[8]王志新,关键是遵守科学共同体的规则,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2007年第1期;
[9]石岩等,读《左传》不如读《红旗》?,南方周末,2007年4月5日;
[10]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0月。
                 Email:y-tx@163.com[/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2-23 02:1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