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48|回复: 0

[原创]评张宝盈震源非“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3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评张宝盈震源非“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
平角(四川省绵阳市)
摘要:张宝盈的地震是一种电磁现象假说,只是震源“板块断裂说”的一种信息增殖的典型范例,是一种交换信息,而不是地震的结构信息。我们是赞成张宝盈等同志参与非“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争鸣的。我们的大地震“膺大型强子对撞机说”,也是属于非“板块破裂说”地震软件类型。
关键词:电磁现象 张家春实验 点源论 线源论 大型强子对撞机
一、张家春实验
《绵阳日报》2008年7月2日“5.12记忆”专栏,发表绵阳日报和石家庄日报联合报道组记者王俊卿与赵速中采写的文章《教室那道门,竟成了生死线》,记叙了北川中学初二(1)班学生欧洋多同学对5.12大地震时,初二物理老师张家春为了救他们,在教室里把门撑住,让大家赶快跑,并扶推弄出来了很多同学,而自己被埋在了废墟下,以及那堂《磁现象》课中的“自转的指南针”现象的追述。这里我们不准备评论张家春老师的英勇行为,而是把5.12大地震毁了北川中学初二(1)班20多名学生及张家春老师生命的“磁现象”提出来,命名为“张家春实验”,以示纪念。
欧洋多的讲述是: 5月12日下午14时15分第一节课,北川中学初二(1)班上物理,学的是第九章第一节,叫《磁现象》。课堂上,物理老师张家春老师讲到了地磁场。当时,同学们没想到地磁场会跟地震有什么关系,但课堂上突然自转的指南针,让大家明白了这两者之间肯定有关联。情况是, 踩着上课的铃声,帅气的物理老师张家春抱着教材和教学器材进了教室。 在第九章前面,有一张极光的图片。张老师先讲了极光是怎样形成的,接着讲到了地磁场、地球的两极以及指南针。张老师先让同学们看了几个不同形状的磁铁,又拿出了教学用指南针——在一根细铁棍儿上顶着一块被磁化的小铁片,上边标着两极。张老师拨了一下小铁片,让它转了起来。张老师说等它停下来的时候,S极指的方向就是南方。说完,他转身在黑板上写这一节需要我们注意的几个要点。同学们都清楚,老师说的肯定没错,可还是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盯着那越转越慢的小铁片,看它停下来S极会不会指向南方。小铁片越转越慢,快要停下来的时候,突然好像又有人拨了一下,加速自转起来!指南针为什么会突然自转呢?就在学生们都感到纳闷儿的时候,欧洋多放在课桌上的碳素笔,突然跳了两下。地震了,大家觉得好玩儿,都在笑。正在黑板上写字的张老师应该也感觉到了,他顿了一下,接着又写。在北川,小地震经常有,大家好像都已经习惯了。这时候,好像有人在敲教室的前门。蒋敏同学的座位离门最近,她站起来,隔着桌子伸手将门拉开,可外边并没有人。 接着,大地开始左右摇晃,同学们纷纷惊叫起来。刚打开的教室门不停地晃动,打开,又关上,再打开,再关上。
张家春老师教学的那个班在旧教学楼的1楼,地震时有40多人得以逃生,地震后,这幢5层的教学楼变成了3层,张老师和20多名学生跟1、2楼的楼体一样,消失在了同学们的视野中。这场生死线上的“张家春实验”,能否证明地磁场跟大地震有肯定的关系?根据欧洋多的讲述分析,也许还有一些疑点:课堂上突然自转的指南针与5.12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只隔几分钟到十多分钟,是5.12大地震发生的地面震动引起指南针振动产生的自转?还是5.12大地震震源引起地磁场的变化引发的指南针的自转?由于5.12大地震已过去,随之这类信息也就消失,不可能重复做实验。但有一位与张家春同姓的学者张宝盈,他提出的电磁效应可能是地震的主要成因,而不只是伴生现象的假说,是支持地震本质上是一种电磁现象的。
二、张宝盈地震软件攻势
我们把张宝盈先生的地震主要成因假说称为震源非“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他的论文早就正式发表在《自然杂志》2002年3期和《高原地震》2005年2期上。张宝盈的结论是,地震时的如地光、地声、地震波、动物异常、台风、暴雨、喷水冒沙、地震云等等众多宏观现象、地面振动持续时间、地面的旋转运动、地震区地壳岩石的低阻层、干旱与地震的关系、大地震纬度分布(南北纬35°)、地震前弱震活动的围空区、慢地震等等都与电磁说相符,都能由此得到一个统一的合理的解释。而“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的“弹性回跳”理论,恰恰又难以圆满地解释这一切---把地震解释为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地下岩石破裂而形成的,是一次“误诊”,是“本末倒置”,这可能是导致无法掌握地震规律,无法预报和控制、消除地震灾害的根源所在。这个结论,是张宝盈自21世纪初以来从地震学、地震震例观测报告、地震基本理论、地震电磁现象以及相关的电磁学、静电学、等离子体物理、空间电学、大气电学等多学科的几乎所有能查阅到的书籍及论文资料,并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后得出的。
1、“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
地震预报虽是世界性难题,但大地震的震源主要成因大致只分成两派,即主流为“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非主流为非“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的主要观点,张宝盈归结为是:地震是地壳岩石受力变形、突然破裂的过程。其代表性人物是美国学者H.F.Reid基于对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中地面出现的最大断层错距为6米的大断裂的观察,于1911年提出的著名的“弹性回跳理论”。
5.12大地震的事实说明,在美国和中国的该派专家没有给这次大地震预测预报,带来成功的手段和答疑。张宝盈正是从很多地震发震过程中,如电磁波、地电场、地电流以及对应的大气电场的异常变化,也包括地光、地声、地热、红外辐射、地形变以及狂风暴雨之类的气象异常等存在的电磁异常现象,得出他的观点的。而“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则把这样的电磁异常视为地震的伴生现象,即是地下岩石破裂产生的“压电效应”导致的,还做了许多实验“证实”这种观点。但张宝盈反击说,仅仅通过实验“证实”地应力的观测,并不能对地震作出可靠的预报。而且张宝盈对震源“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的存疑有:
1)发生在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内部的地震均属于板内地震,为什么在稳定大陆内的一个地区能释放如此巨大的能量?由于缺乏地表断裂而无法寻找弹性回跳的证据.,板内地震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2)“地应力积累”是“岩石破裂说”立论的基础。对岩石破裂说的强有力的挑战是对地震是地壳中的应力积累,达到其破坏强度而破裂产生的地震应力降认识。但疑点有二.:一是有些强震多发的地区,地壳中应力并不是很高,特别是多震强震区地壳应力并不比少震弱震区高。二是如果强震只是应力积累达到高值而发生,那么强震之后震中区应力因能量释放而应力降低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样的事实告诉地震的孕育与发生,未必只是应力加强的结果.。
    3)如果存在地壳板块的“推挤”、“碰撞”或地应力的积累,这只是一种缓慢运动的静压力。它所导致的“岩石断裂”也只能是一瞬间的过程,地壳上面覆盖着的巨厚土壤的沉重压力也使它无法长时间地“回跳”。但地震持续时间的事实表明,地震时的地面震动往往长达数分钟,甚至更长,如果是由地应力积累导致的“岩石破裂”,即便存在“弹性回跳”也决不可能持续这样长的时间。
        4)地震波的“点源”特征,与“岩石破裂”说不符。即现代每次地震后的观测报告,都有震中---地震波都从震中出发,并沿球面均匀地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地震震源或地震波“点源”论。“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却解释成是岩石破裂发出的地震波,则变成了“线源”论---在很大面积的地震区,出现长长的一条或数条地震波。这个不加掩饰的悖论,正是“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的一个致命弱点。
      5)有人乘胜追击:如果地震活动的解释,是具有一个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它所积累的能量可以巨大到令地动山摇,也可微弱到让人毫无感觉;在强烈地震发生的前后,往往伴随着许多小地震或余震,有时在强烈地震发生前,还会出现地声和地光,那么根据以上特点,如果地震能量是通过固体状态的岩石弹性变形方式积累的,就有实验表明,一个强烈地震向外释放出的能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材料通过弹性变形所能积累的能量极限,其地应力作用更绝对超出了任何一种固体材料的弹性限度。为什么震源不通过一系列较小的地震活动,把积累起来的能量分批释放出来呢?难道震源附近的材料强度都更高,足以承受一次甚至几次强烈地震所具有的地应力作用,只有震源处较脆弱?与此同时的疑点是,震源附近的岩层在发生强烈地震时,又会产生大范围震动和断裂,在发生强烈地震前震源附近的岩层也可以出现一系列微震或弱震,表明震源附近的材料强度同样都脆弱不堪,根本经受不了比所发生的强烈地震还要低的微震或弱震所具有的地应力作用。如果强烈地震的能量还有来自远离震源几十公里以外处的大体积固体岩石弹性变形积累的能量,则震源应随震级的提高而趋于多点的长带状分布。即使地震所积累的能量很少,震源也不应该呈单一的点状。但国家级的地震观测报告从未说过强烈地震是从多地点同时爆发,难道岩石造成地动山摇那么巨大的“应力”,是完全集中于一点的?
       6)再次的乘胜追击是,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研制出高效储能装置的原因之一是,即使是人工精心生产的弹性材料和装置,其在超高压作用下通过弹性变形积累的能量密度也是非常低的,所以天然岩石即使全部是清一色的优质弹簧钢,如果不经过极其精心的设计加工和组装,其通过弹性变形积累的能量,在释放时也根本不可能在地下长时间地产生多次往复震动。如果地震是固体状态的岩石发生破裂造成的,则其破裂时间只能用瞬间来描述,即使是大体积的岩石多处发生破裂,岩石材料的性质决定了破裂只需很短的瞬间就已完成。固体状态的岩石发生破裂造成的震动应该跟一次大爆炸产生的震动类似,不可能像地震那样长时间地高频低幅震动,以至于时间能够超过十秒以上。山体大塌方造成的震动可以延续较长时间,但那是山坡较长的缘故,地壳深层岩石在地震时难道是沿破裂带作远距离滚动运动的?此外,地壳深层的岩石并非弹性极好的单一材料,当地应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弹性限度时,由于地壳深层岩石的非单一性,它所积累的能量会优先以部分材料非弹性变形的形式释放出来,不可能成为强烈地震。地应力作用越强,受到地应力作用的范围就越大,也就会有更多地方的岩石发生非弹性变形,将能量释放出来。如果在地应力作用远远超过岩石的弹性限度,早已经巨大到令地动山摇的情况下,地壳深层的岩石材料在强烈地震爆发前那段时间,为什么不在地应力作用下随着震级提高成比例关系地产生非弹性变形呢?难道有一种超自然的外力作用,不让震源附近的岩石材料缓慢变形,却允许呈单一点状的震源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开始作高频低幅强烈震动。事实上地壳深层的岩石材料在地应力作用下会不断地产生非弹性变形,随时将岩石材料发生弹性变形积累的能量不断地释放出来,绝不可能在受到超过岩石材料弹性变形应力的作用时不发生变形。
       7)相反的事实是: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也产生地震波,这恰恰清楚地表明,“爆炸”效应才是地震波之源。地震波反映的可能主要是地下的某种爆炸过程,而“岩石破裂”则可能只是一种伴生现象。用“弹性回跳理论”则说不通震源深达数千米乃至数十、数百千米的岩石,无论怎样剪切破裂、走滑、粘滑,也不会发生使汽车旋转180°,不会使大地像面条似地来回翻滚,使大树晃得树梢扫地等类似现象。      
2、张宝盈地震软件论据
张宝盈地震软件的关键词是:电离层磁层电场、地表之间的电磁感应、趋肤效应、涡电流、等离子体复合放能。
1)地震的情形是:当带电粒子或等离子体,在地下流动或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或形成静电场时,只能检测到微弱的电磁信号,甚至在发震时检测到的电磁波的能量也并不大,只有当地电场达到一定条件,像强大的电流推动电动机运转一样推动地壳类似旋扭、晃动、震动的强烈运动的发震时,才能感受到它的能量的强大,地震如果是一种电磁现象就可能类似等离子体在地壳内的积聚。
2)带电粒子的“静电荷”在一般条件下即是“等离子体”,只是不同学科中使用的概念不同而已。有人会问:把“静电荷”与“等离子体” 概念等价使用,“电磁说”也有两个疑点:一是能量问题,自然界中的静电能很小,不足以产生大地震;二是电荷能否在电阻率较低的地壳内积累,如地球是一个导体,电阻率一般为10~103Ω•m,因此地球上自由电荷必在10-6s内消散,不能积累。答疑是,按照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等离子体宏观上总是呈“准电中性”的。这种准电中性常常会由于带电粒子的热运动和外界带电粒子的闯入而发生偏离,从而引起强电场。即当电子密度或离子密度足够高时,即使是等离子体电荷有很小的空间分离,也会出现非常强的电场。对地球电离层、磁层而言,等离子体自身的热运动、太阳、宇宙线辐射、太阳风携带的大量带电粒子的涌入,都会使它偏离电中性而产生强电场.由此产生的电离层、磁层电场与地球本体发生电磁感应。由于趋肤效应的存在,将使电荷(等离子体)集中于地球表层即地壳上。而等离子体之所以能在地壳中的某些电阻率较低的区域高密度积聚,可能是由于地球磁场俘获了空间等离子体而形成了地球辐射带;地球辐射带形成的磁场反过来又将地球内的等离子体俘获在地球的某些区域。由于这样的磁约束机制,使带电粒子在电阻率较低的地壳内也得以积聚,无法消散。二者互为因果,地球辐射带以外的电离层、磁层产生的磁场,也会将地内等离子体俘获在地球表层的某些区域。当某个地区的地壳表层中积聚了大量电荷——等离子体,并由于电场演化而达到了等离子体复合的条件,即复合率超过电离率时,地内积聚的大量等离子体就会发生集体复合,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等离子体复合是电离的逆过程,这个过程会将物质电离时吸收的能量重新释放出来,如此就形成了地震。例如海底闪电的放电的频率,与大气中闪电频率相同,这表明即使在导电性良好的物体中,也可以有等离子体的积累。
      3)电离层、辐射带等离子体电场与地球表层之间的电磁感应是导致地内等离子体积累的根本机制。具体说,太阳、宇宙线辐射的能量维持的电离层、磁层电场的长期存在,使其地震释放的能量,最终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其二,地心温度可达6000°C以上,这样高的温度足以使物质发生电离,形成大量荷电粒子。三是来自地内放射性同位素如铀、钍等的放射性辐射,这些同位素在放射性衰变时也会释放大量荷电粒子,如α粒子、β射线等。这些粒子与其它物质发生碰撞,又会使之发生电离,形成更多的荷电粒子。四是潮汐能、地球自转能、地壳内的种种物理、化学变化、海水运流、大气运流、雷电活动等等,都可以为地壳提供大量的静电能。五是当太阳光照射在半导体(硅化物)上时,会产生电流(光电效应)。这种电流通过电化学过程使地内物质发生电离而使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地壳内,此时地壳成为一个天然大“电池”。这一过程把来自太阳的光辐射能和荷电粒子转化为化学能并在地面积累起来,这使地壳即使储存了十分惊人的能量,也不会消散,而且也不会表现出很强的电场,除非临震时,储存的化学能具备了转换为电能的条件后,才显现出很强的静电现象。六是当地球静电荷(等离子体)的产生率远远超过了其衰减率,即净产率较高时,无论其自身电导率高低,都会使等离子体在地球的某些区域以某种方式积集起来,并最终以某种方式将静电能释放出来。
       3、板块断裂说与非板块断裂说能量比较
    1、板块断裂说认为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导致地下岩石破裂引起的,除了观测到地下岩层的破裂外,主要是基于对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的考虑,认为只有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才能提供这样巨大的能量,非板块断裂说机制则不能提供这样大的能量。那么张宝盈的非板块断裂的地内等离子体复合假说,能否提供地震的巨大能量呢?张宝盈说,在地震现象中,震级较高的地震震区面积往往较大,可达数万至上百万平方公里,在这样广大的区域内足以积累数千乃至数万库仑的静电荷,其电位差估计可达到10的12次方伏以上,照此估算地震时地内等离子体复合释放的能量约为10的16次方焦耳---相当于7~8级地震。而这些能量如果在极短时间(数十微秒)内脉动式释放的话,其电能则将达到数千万亿千瓦.足以形成高震级的强烈地震。
2、 2005年莫斯科大学核物理研究所中子研究实验室主任库热夫斯基教授,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观察发现,雷电过程是一个热核反应的过程。张宝盈联系说,从雷电过程是空间等离子体的复合过程,也可推论出地震时的地内等离子体复合过程同样应该存在这样的热核反应过程。这样的热核反应,无疑能为地震提供足够强大的能量。
3、张宝盈说,把“岩石破裂”当作原因而把电磁现象当作次生现象时,难以解答地震时的各种现象;用把电磁效应视为原因而把“岩石破裂”视为结果时,几乎都可以得到解答。即当地壳表层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及电离层、辐射带等离子体电场的电磁感应而在某个区域积累了大量等离子体,并在外电场(如太阳活动引起的变化电场)的感应下达到了等离子体的集体复合条件时,大量等离子体就会发生爆炸性集体复合(犹如空中的闪电一样),并释放出巨大能量,从而导致强烈地光(等离子体的辐射复合)、类似打雷、放炮等等之类的地声、产生沿球面均匀地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同时也可以解释地震时的长时间震动--- 地壳中积累的大量等离子体在发生复合放能时,由于分布面积很大且处于固体物中,地壳被旋扭撕裂又使电路时断时续,从而使复合时间延长。等离子体复合时释放的巨大能量可使周围物质再次被电离,而为电场充能.再次产生的等离子体在达到了一定的电场条件时将再次发生复合,形成余震.
       4、张宝盈说,地震震级取决于电场强度或地壳中荷电粒子(等离子体)蓄积量的多寡:地壳中积累的等离子体愈多(电场愈强),地震释放的能量也愈大,震级愈高;反之,则震级愈低.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地震发生时地应力并不高,地震发生后,应力降也不大。
     5、张宝盈说,地震爆发是地内旋转磁场形成和等离子体集体复合放能的过程。地震爆发前地内电场已对地壳施加了一定的作用力;而大地震的爆发,则是在地内电场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化后,达到了等离子体集体复合的条件后发生的集体复合放能过程,是一个突变过程。一旦达到等离子体集体复合的临界点(复合率超过电离率),地震便立刻爆发了.这个过程释放的能量集中而巨大,所以会造成巨大破坏。
       6、张宝盈说,地震现象也类似于感应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的机制,是一种“自然界的电动机”现象。而且“自然界的电动机”也还存在“旋转式”电动机和“直线电动机”。“旋转式”电动机会带动地壳作旋转运动,地震破坏表现为旋扭力;“直线电动机”则会带动地壳作直线运动,地震破坏力表现为错动力。例如由于地壳是固体的,如果这样的旋转不能顺利进行,发生旋转的那部分地壳的岩石、土壤与外界接壤处的紧密连接会产生强大的“刹制”作用而使地壳欲转不能,只能发生剧烈震动乃至弹跳。但当震级足够高(积累的等离子体足够多)时,这种强大的旋扭力仍能将地壳撕裂,在地面留下旋扭状的深深的裂缝。很多大地震中都有地面出现左旋或右旋状裂缝的现象,建筑物也会被扭动旋转,铁路、公路、行道树被旋扭弯曲、错开,人被抛掷过河;被抛出的物体会“拐弯”;抱住树的人绕树转了好几圈;行进中的汽车旋转一百八十度,等等。
7、张宝盈说,李克特在他的名著《地震学初步》中就指出过,真正伴有明确的成因断层的大地震,观测到的并不很多,典型的有日本浓尾地震(1891)和美国的旧金山地震(1906),但是更多的大地震是找不到成因断层的,看到的断层多半是次生的。即是说,它们是地震之“果”,不是地震之“因”。例如 1 9 7 6 年的唐山大地震时,人们在震中区发现了很长的断层,但是在断层上打钻,证明它是很浅的。一个很浅的断层,即使很长,也未必能产生那样大的地震。所以它只是地震的次生现象。有人认为,没有找到成因断层是因为它存在于地下看不到的深处,这样的论证虽难于否定,却不免令人存疑。
8、张宝盈说,大地震往往并不发生在有明显差异运动的地方,只是由于发生地震了,才去寻找构造差异运动的证据。对此,也许5.12大地震就可以作证,震前5月6日地震局在《绵阳晚报》上公开解释说,不会发生大地震。5月12日大地震后,又说是龙门山脉断裂带的构造差异,由此后又不会发生大地震。另有,在此之前的1966 年,邢台地区并未发现明显的构造差异运动,等到地震之后,差异运动也就跟着发现了。今天的地震科学变成了如同算命:要找断层构造,几乎处处都有。没有地震,就认为它们是死的;一有地震,它们又活了。其实即使在活断层的地区,也未必一定有地震;相反无震的地层,滑动也有存在。所以断层虽可以产生地震,但不是一个充足的条件。
9、张宝盈说,著名的弹性回跳假说只是一个定性的、运动学的描述,画在纸上似乎很简单,但放在三维空间则并不容易理解。在地下几十公里处,很难想象岩石介质中有回跳的空隙,而且回跳必须足够快才能产生可以觉察的地震波!所以这个假说的物理图像是很不清楚的。现代断裂力学的计算将这个问题向前推进了一步,引入了动力学的考虑,但许多工作都着重在岩石裂纹的扩张和失稳上。不过失稳的裂纹还不等于地震,因为后者必须伴有相当大的位错。几十公里长的断层所释放的能量是可观的,但分布得也很广。如何能集中在局部地区以产生山崩地裂的破坏,其物理机制也还不清楚。
10、张宝盈说,所谓地震群。有些是分不出主震或余震的。没有主导的断层,也不导致大震。所以它们常发生在有过火山活动或岩浆活动的地区。
三、大型强子对撞机与张宝盈
张宝盈生于1957年,山东宁阳人。1991年后陆续在《潜科学》、《发明与创新》等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1999年出版专著《人控宇宙论》。2002年起,先后在《自然杂志》、《科学中国人》、《四川地震》、《高原地震》、《生物科学进展》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养生保健》杂志编辑。读张宝盈先生的地震学文章,深感所花功夫到位,研究是深入、全面的,对震源“板块断裂说”的批评也尖锐、到位,有些观点与我们不谋而合。但我们无意对“地质板块学说”进行攻击。理由如下。
1、联系5.12大地震有两条原则:一是大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二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由此看,张宝盈的地震是一种电磁现象假说,只是震源“板块断裂说”的一种信息增殖的典型范例,是一种交换信息,而不是地震的结构信息。即大地震实际的地质结构表演是结构信息;对此的描述、理论都是交换信息。结构信息是不可克隆的,而交换信息才是可克隆。由此看,地震震源或地震波“点源”论和“线源”论虽是对立的,但两者都是交换信息。我们与张宝盈的不谋而合也是在这一点上,但我们都不是在国家地震局实际操作大地震预测仪器的专家,我们是从他们的公开讲话和文章等交换信息中挑刺、找矛盾,建立自己的非“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观点的。
2、实际国家大地震能预报,也只能是交换信息中的一种简并形式,说白了,交换信息的“板块断裂说”的震源或地震波“点源”论,只是大地震结构信息的震源或地震波的“线源”论的一种简并版,其中含有人为的约定。例如“震中”的地震公报规定,是以地震主震震源所在地域的“县名” 规定为“震中”,而不是主震震源所在地的真实地名为“震中”。 “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既然是以岩石破裂为发出点,而且5.12大地震实际也是在川、甘、陕等省多处地方发生大地裂---这些地震波,对地震预测仪器反映大地震的结构信息,是“线源”论---应该出现的一条或数条地震波的波形反映,但在国家地震局实际操作大地震预测仪器的专家,把它们作简并处理了。所以如果“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只要说清楚这一点,或改变这一点,所谓致命弱点的“板块断裂说”的那个不加掩饰的悖论,就会烟消云散。
3、反过来看张宝盈的地震是一种电磁现象,即使成立,也有几个弱点。这不说他的论述包容稍显宽泛,如把“地震云说”作为论据,而30多年来包括5.12大地震的实践说明,不甚重要。其次,也不说他指出的“板块断裂说”不能解答的一些地震异常现象而电磁现象能解答,实际有些异常现象“板块破裂说”的解答也还是说得过去。
1)电磁现象假说如果要作大地震预报的仪器观察测量,需要放在将要发生的大地震的震中地区或烈度强烈的地区,如果“张家春实验”成立的话。因为远离了这些地区也许就不显著,而这个“远离”范围难以定量解决。
2)电磁现象假说如果要作大地震预报,要在临近大地震发生前的时间内作仪器观察测量,如果“张家春实验”成立的话。因为远离了这段时间也许就不显著,而这个“远离”也难以定量解决。
3)以上两条决定了电磁现象假说作大地震预报的观察测量仪器,不一定需要很先进,而需要以往“群策群力”的老办法才更有效---自1966 年邢台地震教训后创立以来,这种“办法”之所以会消亡,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说明,一是它产生在计划经济时代,现在时代也有变化。二是类似有人说,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群策群力”花费国家各地的人力物力过多,效果也不显著。到这类观察测量需要定量判断时,却没有准确的定量办法。而负大地震预报责任的,到头来是地震局,而不是参与“群策群力”的用“土办法”的群众。所以在21世纪,类似不好管理的种种原因下,弃之不用,也是“顺理成章”。
4、但我们是赞成张宝盈等同志参与非“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争鸣的。我们的大地震“膺大型强子对撞机说”也是属于非“板块断裂说”地震软件类型。但“膺大型强子对撞机说”不是否定“板块断裂说”和“电磁现象说”,而是把它们包容起来,立足于物质结构的“长杆”认识出发的,以及立足于大地震类似“战争”的认识出发的。
1)为了对付战争,先进国家研制的仪器和武器都是最先进的,用到的科技也是科学的“长杆”。所以改革开放以来绵阳市有“军转民”---军品转民品之说。张宝盈说,地震“电磁现象说”等价于地震时的地内等离子体复合的热核反应过程,即地震类似“核战争”。能否把用于“核战争”的先进仪器用于大地震预报的仪器观察测量呢?这样就可以改变“群策群力”办法。例如气象预报,已用上先进的气象卫星和星云图,这是“群策群力”用的“土办法”难以较量的。  
2)从科学“长杆”上说,地震“电磁现象说” 和“板块断裂说”是属于同一个层次。即使是热核反应说,也仍与“板块断裂说”是一个档次。
3)所谓的科学“长杆”,指地球村认识物质结构的“长杆”,目前分为四极:分子以外、原子核以外、夸克以外、超弦以外。人类社会对分子、原子核、夸克、超弦等四极长杆认识的买单,对各门科学和人才冲击之大,真有拨云才能见天之感。例如据在美国的沈致远先生透露, 美国超弦理论和圈量子引力论已成显学,占据一流大学物理系要津,几乎囊刮了这方面的研究经费,年轻的粒子物理学家如不做弦论,求职非常困难,资深的也难成为終身教授。如果以这个向超弦长杆买单的标准来要求我国的人才,即使在院士、大学教授的层次,也有百分之八十会受冲击。
4)联系实际,类似对应分子以外范围的,如古代科技或国学自然,牛顿力学涉及的四维时空。类似对应原子核以外范围的,如地质学术或一般大学生知道的高科技---如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光子、原子、分子等活动。类似对应夸克以外范围的,如层子模型及其哲学、夸克以及一般大众不知名的强子类型。类似对应超弦以外范围的,如大型强子对撞机以及磁单极子、引力子---如碰撞的宇宙、膜、弦及其他的“时空撕裂” 一类的核魂自然。美国学者H.F.Reid基于对1906年对旧金山大地震断层等的观察,于1911年提出的著名的“弹性回跳理论”,和第二级“长杆” 原子核物理发轫是同一个时期,它与板块断裂说结合,近百年的实践证明是一个成功的现代科学理论,有成套的和成熟的科学操作方法,不属于“打倒”之列,而属于“推进” 之列。同样,地震“电磁现象说”有大量的群众观察基础和大量的实验观察基础,也属于“推进” 之列;特别是它联系的热核反应说,涉及的粒子环形加速器和直线加速器与“膺大型强子对撞机说”的工作原理有相同之处,只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能量大得多。
5)板块断裂说仍有生命力,例如2008年新华网华盛顿2008年7月9日电,记者张忠霞就有报道,现任教于赖斯大学的华人科学家钮凤林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岩石力学的实验表明,受应力变化影响,岩石内部的微破裂会张开或闭合,这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微小变化。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震学家就试图测量这种变化,但一直没有获得高精度的理想结果。如今,他们借助尾波干涉信号等新技术,终于重复测量到地震波速度的极微小变化。钮凤林是和来自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卡内基学会的科学家合作,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带在一处实验场进行深井钻探勘测时,首次在一些小震发生前数小时成功探测到岩石内部发生的微小物性变化的。在7月9日英国《自然》杂志上,他们发表报告说,在野外测量到了地震发生前断层岩石内部应力的变化,并证实岩石应力变化会实时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因为除了极少数地震伴有“前震”发生,可以作预报,对绝大多数地震,地震学界一直未能记录到实地的、可重复观测的震前物理和化学变化,也就是地震“前兆”。而他所在的勘测小组利用灵敏度极高的新型测量设备捕捉到了这种变化。其中一次在里氏3级地震发生前10小时,还有一次在里氏1级地震发生前约两小时。
5、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能量
1)国外主流科学界买超弦长杆的单,是立足于未来打地震战、核魂战。20世纪末揭示的夸克幽禁、暗物质、对称破缺、真空性质之谜,发展出的大统一理论、超对称、超引力、超弦理论等,在探索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质量的起源、暗物质、暗能量、全息原理、宇宙大爆炸等基本前沿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涉及庞加莱猜想与不确定性原理的等价问题,也涉及争夺驾驭未来夸克-胶子等离子的战争问题。而战争不但需要民主来制止,也需要战争来制止;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纷争不可避免的“法律”程序之一,从古到今都没有停止过。15世纪末,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南美洲新大陆,也发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成倍升级,跟新科技成果的发展、传播是紧密相联的。
2)在原子弹、氢弹之后虽然还有各种新武器,但最大的核魂还在夸克-胶子的等离子体上。2006年在北京举办的中美高能物理未来合作研讨会上,李政道报告说,夸克-胶子等离子是一种超炽热、极致密的东西,这种混合物的温度比太阳核心还要炽热10万倍以上。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夸克-胶子等离子复合体即是微缩版的“宇宙大爆炸”。 所以,所谓的强子对撞机能产生微小黑洞,或者会生成一种名为“陌生物”的粒子---这些奇怪的粒子会将存在于普通原子中的核子变成奇怪的物质---也还是无风不起浪。
3)大地震的结构信息原理与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交换信息原理对应联系,这也许就是膺强子对撞机能产生大地震的原理。它把“板块断裂说”和“电磁现象说”包容起来的说法是,类似地球板块裂缝的压力和地磁爆,也许会积聚放射性粒子物质;而类似直线或环形的板块裂缝及巨大的“岩浆房”中的物质流动、旋转,也许会有粒子直线加速器或环形加速器的结构信息。
6、大型强子对撞机和膺大型强子对撞机所能达到的能量级别,是从前任何人造科技和认识所无法达到的。这种情况,地球外的星体有预演,如宇宙射线就是证明。虽说地面上大自然的宇宙射线碰撞已经导演了多次碰撞,每天就有相当于大约100万次强子对撞机实验,地球也依然存在,可知地面下如有自然膺大型强子对撞机,能产生大地震---即使产生一些类似的小黑洞会立刻分裂,没时间将外部的物质吸进去,或者碰撞机产生的热量也使小黑洞不可能形成,而没有发生数万次大地震,也没有让我们的地球在世界毁掉。但这也只说明,膺大型强子对撞机类似的大地震,还处在一个没有毁掉地球危险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张宝盈,地震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自然杂志,2002(3);
[2] 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年 9月;
[3] 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年9月;
[4] 王德奎等,嫘祖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5] ]刘月生、王德奎等,“信息范型与观控相对界”研究专集,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增刊第一期,2008年5月;
[6] 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月;
[7] 张宝盈,发现天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月。
        Email:y-tx@163.com
[/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2-23 06:49 , Processed in 0.3125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