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6|回复: 0

天才数学家如何养成?华罗庚在昆明的艰难岁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25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才数学家如何养成?华罗庚在昆明的艰难岁月

原创 馒头爱写字 司马凌 2024 年 07 月 06 日 16:15 黑龙江

1936 年,华罗庚与李旭旦,周培源一起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们同乘火车从北京出发,经过西伯利亚、莫斯科、柏林,舟车劳顿,自不必提,行程上万公里。

当他们踏上剑桥大学——这座古老而闻名的科学殿堂时,大家的心情非常激动。剑桥大学成立于 1209 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争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老师建立的,早期并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围墙,学生和老师都是借助在居民家里,教学地点也会在闲置的房屋或者是空地上。



亨利三世国王在 1231 年授予剑桥大学教学垄断权。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是世界十大名校之一,有 81 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此校。

剑桥大学所处的剑桥镇是一个拥有 10 万居民的小镇,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在这个镇上,此外还有 20 多所教堂。此时的剑桥大学,正值它的鼎盛时期,被誉为“数学家摇篮”,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者牛顿都是毕业于此。

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精英们,慕名到此学习交流。华罗庚到达剑桥时,哈代正担任塞得林纯粹数学教授,刚好离英赴美。

哈代在华罗庚到来之前就已经看过他的论文,对这位自学成才的学者甚为欣赏,于是在临走之前,让人传话给华罗庚,告诉他如果他愿意,两年之内就能获得博士学位。

这种优待在剑桥大学非常少,正常获得博士学位至少也要三年,可见哈代对华罗庚的论文和能力非常认可。华罗庚的反应却更加让人意外,他直接拒绝了,主要是因为他自己的目标是求学问,而不是为了获得学位带来的虚名。

过于看重学位可能会限制学者的研究方向和思考方式,从而过于依赖既定的学术体系和标准,从而可能抑制创新和独立思考。

华罗庚更倾向于自由探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不是被学位教育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他想利用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尽可能多地猎取知识。而“访问者”,就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

华罗庚作为访问者,在一个世界著名的数论学家小组工作。同在一起研究数论问题的全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其中有哈罗尔德、达凡波特、哈代、李特伍德、埃斯特曼、汉斯·海尔勃洛恩等人。华罗庚在研究小组争取一切机会,听取多种门类的课程,抄写尚未开课的讲义,博采世界诸家成果。遇到问题,他虚心向人请教,共同讨论。华罗庚是别具一格的学者,他不光能驾驭知识,还能驾驭获得知识的方法,他善于抓住众人成果的核心,掌握了 20 世纪数论的所有尖端观点,他将这些观点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的东西。

在剑桥的两年中他就数论中的“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哥德巴赫问题”共写了 18 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德、法和印度等国的数学杂志上,对当时数学领域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连连取得突破,震惊了很多权威学者。

其中《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更像一颗璀璨的新星,将 19 世纪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问题彻底解决了。数学是一项接力赛跑,各项研究,总是被后来者居上而超过。春兰秋菊,各为一时之秀。而华罗庚对高斯问题的研究,被公认为是该项研究的最佳成果。

这时,哈代已经完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巨著《数论导引》,他看见了“他利问题”的“华氏定理”之后,高兴地说:“好啊,我的著作又得修改了!”

华罗庚的这些成绩与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他的房东对这个中国小伙子的印象是:这个年轻人,衣着简单、朴素,很少睡觉,也很少出门,有时会学习一整晚,手里总是拿着书、笔和演算纸。他总是不停地在想问题,有的时候吃着吃着饭,他就开始在纸上演算了起来,甚至到下顿饭还未结束。

当华罗庚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知识的时候。震惊中外的的“七七事变”爆发了。华罗庚再也静不下心来学习了。他惦记家人,老师,学生同事,在制定好回国路线后,迅速起身,于 1938 年取道伦敦,途经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然而,此次的选择正是华罗庚第二次劫难的开始。回到国内了解到现在,形式极其不乐观,东北已经完全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也因战乱被迫迁至昆明,在 1937 年的时候合并成立了一所大学,就是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大学在 1946 年解散,清华,北大,南开各自,北返回到自己的校区,把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了昆明继续办学,就是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

华罗庚归来后,在杨武之教授的建议下,西南联合大学聘请了华罗庚担任数学系的教授。回国后没做过讲师和副教授直接提升为教授,且年仅 28 岁,此时的华罗庚像屏幕前的你一样强得可怕。

当时在昆明生活条件也极其恶劣,因为敌人的轰炸机主要目标是城市,为了避难城市中的大部分人都去了偏远的山区或者乡下,华罗庚一家几经辗转,在昆明郊区 20 公里的一个小村庄里。找到了一个租住的阁楼,一家七口人住的非常拥挤,阁楼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面养些鸡、鸭、条件非常差,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白天华罗庚去学校讲课。晚上还坚持写那本著名的《堆垒素数论》。

比生活更艰难的是来自,日本人的空袭有一次,华罗庚因为想问题想得太入神了,没听到防空警报响,差点被轰炸到。到了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的学生们在借读他的书,翻开之后还能看见沙土,都是在昆明时,飞机轰炸留下的。

随着生活越来越艰辛,当时有很多教授都选择了改行做小生意,或选择去护照到国外避难。就在这个大人都生活十分艰难的时候,华罗庚的第三个孩子也出生了。他的妻子吴筱元说到:“咱们现在这个家,吃了上顿没下顿,大人还能忍,可是孩子们呢,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下去,真怕他们会吃不消啊。

华罗庚看了看妻子说:“我去中学看看,找个兼职贴补一下家用。”从此以后,华罗庚除了在西南联合大学执教外,还去附近的中学教课,而家中的一切都是吴筱元打理。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华罗庚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数学的研究。

在 4 年多的昆明生活中,华罗庚克服重重困难,发表了 20 多篇极具影响力的论文,同时撰写了《堆垒素数论》一书。这部著作讨论了华林问题、哥德巴赫猜想问题和一些相关的问题,统一并改进了他以前的研究成果。但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部凝聚了华罗庚大量心血和汗水的《堆垒素数论》的中文原稿竟然被国民党中央研究院丢失了。华罗庚闻听,悲愤不已。生活的艰难,他可以忍受;但玩乎科学,令其气愤不已。他认为,扼杀科学的人无异于刽子手。他拉住好友闻一多的手悲苦地说:“你说数学有什么用?我恨不能也去搞政治,跟他们碰一碰。”这时候,他的另一位好友,党的地下工作者王士凤劝道:黑暗是暂时的,光明也需要力量,你的腿不行,还是搞数学吧,将来会有用武之地的。”华罗庚这才放弃了从政的想法。

总算把这几年,困苦熬过去了,1946 年夏天,华罗庚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准备出访美国。

在临行前,华罗庚回了一趟故乡金坛。先去给一直惦记着父母扫墓,之后直接来到了,王维克老师的家中,王老师和夫人陈淑,看见华罗庚来了,非常高兴,不停的询问这些年在外面的学习生活经历,当王维克老师知道华罗庚要去美国,便劝道:“听老师的一句话,别着急回来,在那里你能够多做点研究,这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觉得这里更需要我啊。”“当初我在法国的想法和你一样,学成就回国了。可是回国后,没人重视,空有一番抱负,无处施展。”

王师母插话了,“罗庚,别都听他的,他那性格太傲,所以才会受人排挤。”华罗庚笑着说道:“我知道王老师一直也没闲着,正在忙着翻译《但丁》呢。”王维克也笑了:“你的消息很灵通嘛。”

师生两个,在吃完晚饭后又聊到很晚,华罗庚才离开。

第二天,老校长韩大寿,来邀请华罗庚回母校演讲,华罗庚痛快地答应下来。这次演讲在金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演讲的当天,金坛中学的会堂被围得水泄不通,主持会议的李月波老师称赞华罗庚是一位难得的天才,华罗庚连忙站起来向大家解释道:“我哪里是什么天才,我的恩师都在这里,不信,可以问他们。我初中的时候数学还考不及格呢!”

这里华罗庚连忙解释的理由有二个,第一是,怕误导大家,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做数学家,从而放弃努力。第二也是不希望自己的努力,被一句天才,全面否定。

台下有人问道:“那你以后是怎么成为大数学家的?有没有什么诀窍啊?”华罗庚说:“科学是没有诀窍的。我有今天的成绩,是我的各位老师为我培养起了对数学的兴趣。如果问我成功经验,很简单,勤奋学习,勤于动脑,学习做到融会贯通,一直坚持,肯定会看到好的反馈,形成正循环,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接下来,华罗庚还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国内外的差距,让大家好好学习,以后建设祖国。演讲完,两天后,华罗庚便离开了家乡,回到了昆明。

这次在昆明的四年多,是华罗庚人生中遭遇的第二次重大艰难时刻,此后的人生,要顺遂很多。一九四六年九月,华罗庚安顿好妻子和孩子之后,由昆明前往上海,从上海乘坐“美格将军号”轮船远渡重洋前往美国。

馒头爱写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2-22 00:5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