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54|回复: 0

亲述传记|日本“阿基米德”冈洁的数学求学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1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述传记|日本“阿基米德”冈洁的数学求学之路

作者:单车斑竹 2024-02-22 21:32 北京

如果你想详尽描述某件东西,其实日语多有不便,不是最佳选择。若追求简洁明了,只怕世上无任何一种语言能够胜任。所谓简洁明了,应呈水流之势。所以我不赞同削减具有气势的动词或改变它们的灵活用法。总之,将表达感官的汉字悉数剔除在外,也是对“情绪与人性”的一种忽视。

——冈洁

有关数学的回忆

我的研究方向是数学,大家可能认为我一定从小就很擅长数学。可记忆中,我小学时数学成绩称得上不错的经历,也不过一两次。二年级前我就读于乡里纪见村(现位于桥本市内)的柱本小学,后转至大阪市北区的菅南小学。三四年级时,父亲曾指出我的国语练习册写得乱七八糟,而且还没写完。父亲还说:“你也就数学题能好好地写完。也许因为你比较擅长数学吧。”四年级的时候,老师让大家比赛看谁能更快更好地解数学题。我第二个做完。最快的是银行家的儿子,叫高浜。不过他虽然速度快,但忘了写小数点,所以老师判定我才是第一名。奖品是笔墨的组合套装,老师让我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可我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最后在老师的催促下,我选了粗笔和墨汁的套装。高浜挑选了笔的组合套装,说道:“这些天能好好写字啦。”但我记得自己之后写的东西还是乱七八糟。

那时比起计算题,我更擅长应用题。不过六年级时,应用题中有些题目的难度增加,我记得自己格外不擅长碁石算和龟鹤算。在小升初的考试中,我也与县立粉河中学失之交臂。但这并非只是因为我算术特别糟糕。倘若依据那个时期的记忆来评价我的数学素养,我对应用题的掌握程度确实没能做到游刃有余。

时光荏苒,直到大学毕业后我才再次展现自身的数学素养。当时,我在法国留学,在研究上有所发现,并将其整理成论文,交给费雷歇教授想请他看看。费雷歇教授是索邦(Sorbonne)大学出了名的好人。他看过论文后,向我介绍了他的同事当儒瓦教授。当儒瓦教授看过我的论文后,从隔壁拿来一本杂志。

这是一本涵盖科学所有学科新想法的杂志。

当儒瓦教授翻开杂志其中的一页,指给我看。原来那是当儒瓦教授的论文。仅通过标题和开头的算式,我已明白这是一篇主题和我相同,但结论相反的文章。我面红耳赤,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费雷歇教授安慰我说:“不要在意,当儒瓦教授是这方面的权威嘛。”然后他同当儒瓦教授一起走了出去。这日的情景与两位教授体贴的态度,令我记忆犹新。


冈洁 Kiyoshi Oka

日本著名的数学家,研究领域为多复变函数论,因为攻克多复变函数论中的“三大难题”,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得了日本学院院赏、朝日文化奖、天皇文化勋章等日本科学文化界的顶级奖项。并且备受大数学家西格尔(C. L. Siegel)、韦伊(A. Weil)、嘉当(H. Cartan)等人的赞誉与推崇。

上了一年的高等小学后,我考上了粉河中学。初中二年级,我第一次接触代数。在这一学年第三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五道题里我只解出了两道。我有个习惯,做题喜欢从最难的入手。那次考试中我也是如此。尽管已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解题方法,但在碰到那道题时,我却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心情变得焦躁,以致做其他题目时都出了错。

因为第三学期的考试比重最高,所以那年的代数平均分只有 68 分,简直不堪入目。考试结束后我回到乡里,可心里始终对这次的成绩耿耿于怀。一日清晨,我看见春日的阳光洒在庭院泛白的土地上,心中顿时泛起片片暖意。面对如此景象,我转变念头,深感往事已逝,不必纠结于过往之中,心情顷刻变得轻盈。

顺带提一下,关于土壤的颜色,我还留有一次印象深刻的回忆。那是在初中一年级,因为植物科目考试的前夜复习到很晚,所以第二天起床时整个人浑浑噩噩不太清醒。可当我看到宿舍前被修整得漂漂亮亮的花坛里,黑黝黝的土壤中冒出花草,内心竟奇妙地感到了慰藉。那种对于洒满阳光的土地的沉醉感,直到现在我依然无法忘怀。

以上谈的都是一些不太顺利的经历,下面聊聊我萌发数学兴趣的事情吧。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有了脚气,我搬出宿舍,每天往返于乡里和学校。我一般都是考前一周才开始学习,所以在家无事可做无聊透顶。好在家中有不少藏书,如《西游记》《真书太合记》《近世美少年录》等。在读高等小学时,我几乎把家中藏书看了个遍。

不过其中的法律类图书和汉文史书未有涉足。除此之外,仅剩一本《数理释义》(The Common Sense Of The Exact Sciences)尚未读完。《数理释义》是 19 世纪英国的数学家克利福德的著作,日文版由菊池大丽翻译。这本书非常特别,前两章的标题分别是“个数与数数的顺序无关”“多个数相加的和与加法的顺序无关”。书中的新知识十分有趣,让我爱不释手。其中的“Clifford 链定理”充满了神秘之感,令我印象深刻。

Clifford 链定理中指出,条数为 2n+1 的直线产生共圆,条数为 2n 的直线产生圆共点,且该结论不受直线的条数多少的影响。此后,我还碰到了许多定理与问题,只要能解,我皆尽力而为之。唯独 Clifford 链定理,我丝毫没有证明它的念头。因为一旦这个定理得到证明,它就会变为寻常之物,其神秘感也会荡然无存。

没过多久天气转暖,我发现自己始终放不下 Clifford 链定理,于是开始画图证明。这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和时间的工作,我竭尽全力也仅能画出 7 条直线的图形。从第三学期伊始至临近期末考试的近两个月,我一直都在画图研究 Clifford 链定理。现在想来,这段时间无疑为我打下了最坚实的数学底子。

我一心埋头钻研 Clifford 链定理,至于学校的考试,则全靠强记书本内容来应付。我的强记能力很不错,虽然并非过目不忘,但也能记住一段时间。这种能力有时十分重要。初中三年级前后是训练这种能力的黄金时期,过了这个阶段再训练只能徒劳无功。虽然我认为掌握这种能力十分必要,但是和错过了这个时期的人交谈时,我不太会提及这方面的内容,毕竟已经错过最合适的时期,又何必令人徒增烦恼呢。

迈向数学之路

继续聊聊我踏上数学之路的经历吧。中学五年级的寒假前夕,我开始在家门口的水泥地上用木炭画图来思考如何证明“完全四边形三条对角线的中点三点共线”。寒假到了,可我依旧百思不得其解。临近正月时,我竟然流了鼻血。之后,整个人仿佛安眠药中毒般无精打采。直到寒假结束,仍提不起精神。不过经过这件事后,我学会了仔细琢磨问题。

考上三高后,当时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是杉谷岩彦。杉谷老师的课非常有趣,但课堂上的内容无法满足我的求知欲。于是,我同时自学了东北大学出版的“东北数学丛书”。当时我认为自己已经解开了书中大部分的问题,但现在想来,实际上也许只解决了一半左右。如果手上还有这套丛书,一看便知当时究竟解开了多少。可惜大学毕业后没多久,为了凑齐旅费,我把藏书一起卖给了二手书店。

那一两年正是我渴望解开数学问题的旺盛期。当然我也有懈怠的时候,就像蝌蚪长出四肢也需要时间。

杉谷老师在讲解方程式的解法时曾说:“刚刚用的方法是无法解开五次方程式的。阿贝尔定理已证明了这一点。”后来他又补充说:“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将来估计都会报考工科,如果有人选择理科,大学里会再学习到这个定理。”我们是理科甲类生,一般情况下都会进入大学的工科学院。也许老师无意细说定理内容,仅是一笔带过,但我对这种方式十分不满,以致时间越久,越是在意这个定理“究竟如何证明出无解的结果”。

最初我本打算报考工科,但经历这件事情后,我的内心开始动摇。其实原本之所以打算报考工科,是因为我没有信心能为研究领域做出贡献,于是只想单纯地随大流想选一条简单的路子。另外,我其实不擅长尺规作图,也不喜欢工程设计法和工厂实习。从那时起,我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工科。



大学三年级时,据传爱因斯坦将造访日本。这一消息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其实爱因斯坦访日是第二年的事情。但在日本,人们更享受等待的时间,因为等待更令人雀跃。受爱因斯坦的影响,大学报考理科的同学竟多达 10 人。我也是其中之一,最终考入了京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系,但是学习后才发现自己对物理毫无兴趣。

虽然我嘴上说:“实验太难了,我做不来啊!”可实际上是阿贝尔定理的神秘魅力令我心猿意马。这无疑也受到了克利福德先生和杉谷老师的影响。但我没把握在数学上能够有所建树,认为相较之下或许物理容易些,因此最初我选择了物理专业。在数学面前,我是如此没有底气。

但是就读物理专业一年级时,安田亮老师的数学课让我萌生了转去数学系的念头。当时数学期末试卷总共只有两道题,且都是应用题。我按照自己的习惯从难题入手,想了快两个小时才想到解题方法。

由于太过激动,不禁脱口大喊:“我会了!”引得前排的同学和监考的安田老师纷纷回头。当时,我脸都红了,赶紧写完卷子离开了考场。因为过于兴奋,我竟把后面的考试忘得一干二净,一个人悠悠地逛到了圆山公园,后仰在长椅上一直睡到傍晚时分。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数学上的“发现”,更确切地说是第一次体会到证明法上的“发现”。

因此,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认为只要肯尝试,自己还是可以做出点成绩的,于是最终我决定转去数学系。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那一道题出得极为精妙,否则我怎么可能冲动地在教室中脱口大喊“我会了”呢。

数学系老师的授课着实有趣,在数学系的两年时光转瞬即逝。听说毕业考试中有口试环节,我和以前一样开始背诵一些课程为之做准备。也是此时,我有了服用安眠药的习惯,并且出现了安眠药中毒的症状。虽然大学毕业后,我直接担任了学校的讲师,但由于上述身体问题,毕业后的头两年除了机械地重复授课这一事情之外,我几乎一事无成。很快又过去了两年,1929 年我被公派赴法留学。

顺便说明一下,我个人习惯用公历纪年代替年号纪年表达年份。因为我出生于 1901 年,用公历纪年可以很快计算出自己的年龄,非常方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4-12-22 20:5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